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学生;弱势群体;成因;心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22—0089—01
教育是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受益,都有发展,体育教育更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初中生却存在体育弱势群体。体育弱势群体从总体上来看,具有退缩保守、文静内向和易于紧张忧虑的个性心理倾向,他们大都不喜欢或不乐意参与需要一定的勇气、毅力及冒险和竞争精神的体育活动,参加锻炼和练习的次数太少,导致身体素质与体育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体育弱势群体的类型及成因
(1)形态发育弱势型:“小胖墩”型:受困于自身的身体形态,体形较大。这类学生天性很乐观,平时很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可是因身体的原因做起动作来却老是在其他学生面前出洋相,经常会被学生嘲笑,久而久之就不敢尝试了,退却了。
“豆芽菜”型:体形较小,这类学生身体发育较晚,体形上较瘦小,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对于一些竞争性较强的项目往往只有当观众的份,如篮球比赛,身体优势要强,对于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
“林黛玉”型:体质较差,这类学生由于先天的疾病或某方面残疾而体质较差,他们因为身体原因,经常缺课请假,或不能参加某些项目的锻炼。
(2)内在动力弱势型:这类学生性格较内向、敏感,很在意别人的评价,有些时候会产生自卑感。他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主动积极性很差,不愿多与人交流,不敢在众人面前示范动作。久而久之,对体育教师布置的练习会应付了事,甚至逃避。
(3)运动技能弱势型:这类学生一般属于身体形态正常、心理健康的群体,只是运动能力起点较低,协调能力较差些,在某些运动项目方面有可能很突出(例如:中长跑等),但在一些需要协调能力的运动项目上不行(例如:技巧、轮滑等)。
二、体育弱势群体的心理分析
体育弱势群体除以上的外在表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学生的心理状况。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弱势群体的健康转化。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他们存在的心理因素。
(1)运动积极性不高,自暴自弃。此类学生主要是由于家庭、认识等因素影响,认为只要文化知识好就行,不认真参与体育活动,考核不达标也无所谓,久而久之,对体育运动失去了兴趣,进而甘愿落后,不思进取,自暴自弃。
(2)自尊心过强,意志力薄弱。这类学生自尊心过强,不愿在大众广庭下“出丑”,不愿意参与运动,甘愿放弃体育学习;有的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承受不了失败、挫折,直至不愿参与运动。由于家长的溺爱而造成这一状况的较多。
(3)自卑、害怕心理。一些学生因对自己没有充分的信心,总觉得自己不行,因此放不开手脚练习,从而限制了能力的发挥;或者是觉得自己即使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他学生,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还有的学生天生胆小,特别是面对某些器械练习和耐久跑产生畏惧心理,再加上怕失败后遭同伴的饥笑,课上不愿练习或消极练习,结果导致体育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三、促进体育弱势群体健康转化的对策
1. 发挥优势项目,呈现闪光点,树立自信心。很多学生之所以落后,主要原因是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害怕受到挫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学生的特长项目,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树立起自我激励的自尊与自信,从而强化个体意识的自觉性,增强个体的自制力,促进其克服一個又一个的困难,完成教师逐步提出的更高要求。
2. 增设集体项目,体现合作性,实现自身价值。弱势群体中的学生常常是自尊心与自卑感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处于反复无常的心理动荡之中,从而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对教师、学生自我封闭,有不信任的自卑心理。教师可利用三人篮球、五人足球、羽毛球团体赛等集体项目,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心理因素,消除其孤独感、自卑感。
3. 运用竞争项目,认识自我,增强上进心。在组织学生体育活动时,针对他们的特点,把握他们的心理承受限度,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其潜能,发挥其优势,激发学生的活力,增强上进心,让他们全面了解自己,认清他人。
4. 坚持针对性原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提高有效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关注,要对他们更为耐心细致地重点辅导;其次,要根据他们实际,降低活动内容难度和学习要求。在考核评价上,应以他们努力与进步的程度为主,而不应死照平时体育课上的标准。
编辑:王金梅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22—0089—01
教育是使每个受教育者都受益,都有发展,体育教育更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但初中生却存在体育弱势群体。体育弱势群体从总体上来看,具有退缩保守、文静内向和易于紧张忧虑的个性心理倾向,他们大都不喜欢或不乐意参与需要一定的勇气、毅力及冒险和竞争精神的体育活动,参加锻炼和练习的次数太少,导致身体素质与体育能力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
一、体育弱势群体的类型及成因
(1)形态发育弱势型:“小胖墩”型:受困于自身的身体形态,体形较大。这类学生天性很乐观,平时很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可是因身体的原因做起动作来却老是在其他学生面前出洋相,经常会被学生嘲笑,久而久之就不敢尝试了,退却了。
“豆芽菜”型:体形较小,这类学生身体发育较晚,体形上较瘦小,因此在体育活动中对于一些竞争性较强的项目往往只有当观众的份,如篮球比赛,身体优势要强,对于他们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
“林黛玉”型:体质较差,这类学生由于先天的疾病或某方面残疾而体质较差,他们因为身体原因,经常缺课请假,或不能参加某些项目的锻炼。
(2)内在动力弱势型:这类学生性格较内向、敏感,很在意别人的评价,有些时候会产生自卑感。他们在进行体育活动时,主动积极性很差,不愿多与人交流,不敢在众人面前示范动作。久而久之,对体育教师布置的练习会应付了事,甚至逃避。
(3)运动技能弱势型:这类学生一般属于身体形态正常、心理健康的群体,只是运动能力起点较低,协调能力较差些,在某些运动项目方面有可能很突出(例如:中长跑等),但在一些需要协调能力的运动项目上不行(例如:技巧、轮滑等)。
二、体育弱势群体的心理分析
体育弱势群体除以上的外在表现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学生的心理状况。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弱势群体的健康转化。大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他们存在的心理因素。
(1)运动积极性不高,自暴自弃。此类学生主要是由于家庭、认识等因素影响,认为只要文化知识好就行,不认真参与体育活动,考核不达标也无所谓,久而久之,对体育运动失去了兴趣,进而甘愿落后,不思进取,自暴自弃。
(2)自尊心过强,意志力薄弱。这类学生自尊心过强,不愿在大众广庭下“出丑”,不愿意参与运动,甘愿放弃体育学习;有的学生由于意志力薄弱,承受不了失败、挫折,直至不愿参与运动。由于家长的溺爱而造成这一状况的较多。
(3)自卑、害怕心理。一些学生因对自己没有充分的信心,总觉得自己不行,因此放不开手脚练习,从而限制了能力的发挥;或者是觉得自己即使努力也技不如人,无法赶上其他学生,练习时放不开思想包袱,显得胆小、怯懦。还有的学生天生胆小,特别是面对某些器械练习和耐久跑产生畏惧心理,再加上怕失败后遭同伴的饥笑,课上不愿练习或消极练习,结果导致体育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三、促进体育弱势群体健康转化的对策
1. 发挥优势项目,呈现闪光点,树立自信心。很多学生之所以落后,主要原因是对自己没有足够的信心,害怕受到挫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发挥学生的特长项目,及时地给予表扬鼓励,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树立起自我激励的自尊与自信,从而强化个体意识的自觉性,增强个体的自制力,促进其克服一個又一个的困难,完成教师逐步提出的更高要求。
2. 增设集体项目,体现合作性,实现自身价值。弱势群体中的学生常常是自尊心与自卑感交织在一起使他们处于反复无常的心理动荡之中,从而常常游离于集体之外,对教师、学生自我封闭,有不信任的自卑心理。教师可利用三人篮球、五人足球、羽毛球团体赛等集体项目,有效地调动他们的积极心理因素,消除其孤独感、自卑感。
3. 运用竞争项目,认识自我,增强上进心。在组织学生体育活动时,针对他们的特点,把握他们的心理承受限度,开展各类竞赛活动,充分调动其潜能,发挥其优势,激发学生的活力,增强上进心,让他们全面了解自己,认清他人。
4. 坚持针对性原则,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提高有效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要给予这类学生更多的关注,要对他们更为耐心细致地重点辅导;其次,要根据他们实际,降低活动内容难度和学习要求。在考核评价上,应以他们努力与进步的程度为主,而不应死照平时体育课上的标准。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