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死气沉沉的课堂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如何让学生闹起来和让课堂火起来?小组合作·知识竞赛实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目的,从而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学习,提高了课堂效果。
关键词:小组合作;知识竞赛;有效课堂
一、死气沉沉的课堂压得我喘不过气——我是擂主
开学伊始,带着满腔的热情,使出了浑身的解数,走遍大半个年级,战斗了几十节课,可结果却惊人的相似:教师精神抖擞,学生昏昏欲睡;老师声嘶力竭,学生金口难开;老师板书井井有条,学生作业草草应付,这让我陷入沉思。
从2001年参加工作,无论是知识体系构建,还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无论对优美的历史教学语言的揣摩,还是对教学课件制作、呈现等都能一一应对;可就是无法应对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无法把他们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无法让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郁闷、彷徨、困惑充斥我的内心。
正在我困惑之时,看到了《高效课堂22条》,如饥似渴地读完后,我找到了答案:“课堂首先让学生‘闹’起来,越无法无天越能张扬出内心蛰伏着的那份期待。唯有闹起来才能‘活起来’,甚至‘火起来’;唯有活起来,效果才会‘好起来’。至于‘闹’是否影响到考试成绩,是否影响到课堂进度,是否还‘像’课堂,休管这些!找到快乐,生命才不会因为失去水分而枯萎。”[1]原来是我霸占了他们的课堂,堵塞了他们的思维,捆住了他们手脚,束缚了他们的大脑,让“公主”“王子”无法挣扎和呼吸,让课堂死气沉沉。
二、热热闹闹的课堂让我开心让我乐——你是擂主
如何让学生闹起来?我设置了小组合作·知识竞赛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青春飞扬、燃烧激情的舞台,让历史教育成为学生浇注热血的圣地,让历史作业成为学生驰骋的沙场、自由表达的载体。
宗旨:每位成员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为小组荣誉认真地思考和回答问题。
步骤:①组建合理历史小组、任命组长和书记员、选择参赛口号(组长是核心、口号是战斗力);②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带着学习目标和任务去感悟教材,从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组内部先互相交流);③擂台大战、知识竞答(组与组抽签决定对手,教师裁决分数高的组获胜);④学生质疑、教师解答(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
下面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为例。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按历史学习程度高中低三个等级分成六个组,选一位成绩好、平时发言积极、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的学生当小组长,并征集出竞赛口号。
第二,教师围绕新课程“三维目标”设置导学案,学生以此为导火线在课文上勾勾画画进行自主学习,然后组长组织大家相互交流,汇总自己设置的问题,互相解答。时间为20分钟,任务分配好,各组迅速以组长为核心转入积极备战阶段。教室立马就活跃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秩序井然,气氛活跃。同学有的翻阅练习册,有的翻书,有的记录,有的上网查阅资料……时不时听到几个分贝相当高的学生,因为意见相左而争得面红耳赤。有的还举起手,让我裁决,同学和我都忙得不亦乐乎。
第三,组组对抗,知识竞赛。各组基本围绕“百家”的含义、主张、代表人著作等设置问题。小组内部交流抽签后决定对手,为抢一胜,台上台下真的活起来了,彼此呼应,激情洋溢。
第四,学生质疑,教师回答。学生交流中普遍感到棘手的是:①百家争鸣的原因。②儒家当时的地位。我组织全班热议,最后引导学生多重视角(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等)看问题并得出规律: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革命的理论指导革命的实践,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叮铃铃下课了,可我们依然沉浸在历史学习之中,依然分享着学习的快乐和历史底蕴。
三、“火”起来的课堂让我们喜悦——教学相长
1.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小孩子的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小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小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解放小孩子的时间,给他们以空间来消化学习。”[2]
一方面,小组合作·知识竞赛的教学形式解放了孩子们的头、脑、手、时间、空间,让他们自己遨游于历史长河之中探索历史奥秘,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历史、感悟历史,收获知识和提升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另一方面,在小组合作探究基础上展开竞赛,既调动了组与组之间的对抗、拉力、质疑,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历史,又提高了他们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其良好的性格。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还更有力量。老师的“即时性评价”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人人都有创造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人人都有被尊重和被肯定的欲望,久而久之,课堂自然会“活”和“火”起来。下面摘选几条收获感言:
“首先,历史学科蛮有历史味。其次,在合作中我发现自己语言组织能力和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很强。”——笑笑
“组长会看书,而且速度那么快。”——马婷
“张元就是一部活字典,课外知识那么丰富,我要向她学习。”——孙飞
看到这,我深深体会到了皮连生教授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曾说过的一句话:“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才有可能。”是啊!别人告诉的容易忘记,而亲自在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却终生难忘。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开心愉悦中,其内心世界和情感动了起来,个人责任感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观念得以凸显,实现了历史教育的真谛。
2.教师在“放手”中获得高产
在此种模式下教师采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教学高产,是件可喜可贺之事。
(1)备课重点变化了。由关注 “教几个知识点”“知识点怎么构建才能让学生记住”到关注“课堂的设计”,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体会到什么”“学生能力得到了哪些提升”等问题。
(2)自己身心解放。课堂上不再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教师不再包办学生的一切,不再“一言堂”“满堂灌”,而是适时地点拨和随时引导。学生解放程度决定未来社会培养人才方向,决定民族未来。
(3)课堂效率高了,硕果累累。实践证明:自己讲得越少,同学掌握得越好,学得越快乐的。我把此法运用于其他班,每天收获了五种不同的果实。原来是“年年月月生不同,月月年年课相同”,重复、重复、再重复。现在则是“年年月月生不同,月月年年课不同。天天节节有挑战,节节天天有收获”。
四、小组合作·知识竞赛教学形式成败的关键——教师与导学案
1.导学案是小组合作·知识竞赛成败的关键载体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载体。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方便学习为出发点,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体验、情感共鸣、历史启迪等。尤其是新材料、新情境符合高考命题思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设计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提高了学生解读、判断、运用信息以及归纳、概括和迁移知识能力。
2.教师是小组合作·知识竞赛成败的“总司令”
“总司令”的原则:①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组织教学一定要充当主导者、导演、学习促进者,不能事事关心,样样包揽,否则自己会拖垮自己。要等待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②职责是导而非演:首先编写剧本——导学案,其次找好左膀右臂——选好组长,因为他是你的一线信息员——基本学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总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主人”“主角”的角色,实现思动、情动、心动,充分张扬学生的激情与个性,课堂效率才能“高效”起来,课堂才会因他们而精彩。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9:67.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创新与实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关键词:小组合作;知识竞赛;有效课堂
一、死气沉沉的课堂压得我喘不过气——我是擂主
开学伊始,带着满腔的热情,使出了浑身的解数,走遍大半个年级,战斗了几十节课,可结果却惊人的相似:教师精神抖擞,学生昏昏欲睡;老师声嘶力竭,学生金口难开;老师板书井井有条,学生作业草草应付,这让我陷入沉思。
从2001年参加工作,无论是知识体系构建,还是教学方法的选用;无论对优美的历史教学语言的揣摩,还是对教学课件制作、呈现等都能一一应对;可就是无法应对这些天真无邪的孩子,无法把他们融入到历史课堂教学之中,无法让他们对历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郁闷、彷徨、困惑充斥我的内心。
正在我困惑之时,看到了《高效课堂22条》,如饥似渴地读完后,我找到了答案:“课堂首先让学生‘闹’起来,越无法无天越能张扬出内心蛰伏着的那份期待。唯有闹起来才能‘活起来’,甚至‘火起来’;唯有活起来,效果才会‘好起来’。至于‘闹’是否影响到考试成绩,是否影响到课堂进度,是否还‘像’课堂,休管这些!找到快乐,生命才不会因为失去水分而枯萎。”[1]原来是我霸占了他们的课堂,堵塞了他们的思维,捆住了他们手脚,束缚了他们的大脑,让“公主”“王子”无法挣扎和呼吸,让课堂死气沉沉。
二、热热闹闹的课堂让我开心让我乐——你是擂主
如何让学生闹起来?我设置了小组合作·知识竞赛的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青春飞扬、燃烧激情的舞台,让历史教育成为学生浇注热血的圣地,让历史作业成为学生驰骋的沙场、自由表达的载体。
宗旨:每位成员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为小组荣誉认真地思考和回答问题。
步骤:①组建合理历史小组、任命组长和书记员、选择参赛口号(组长是核心、口号是战斗力);②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带着学习目标和任务去感悟教材,从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小组内部先互相交流);③擂台大战、知识竞答(组与组抽签决定对手,教师裁决分数高的组获胜);④学生质疑、教师解答(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由学生和老师共同完成)。
下面以人民版历史必修三《百家争鸣》为例。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按历史学习程度高中低三个等级分成六个组,选一位成绩好、平时发言积极、有一定组织能力和号召能力的学生当小组长,并征集出竞赛口号。
第二,教师围绕新课程“三维目标”设置导学案,学生以此为导火线在课文上勾勾画画进行自主学习,然后组长组织大家相互交流,汇总自己设置的问题,互相解答。时间为20分钟,任务分配好,各组迅速以组长为核心转入积极备战阶段。教室立马就活跃了起来,你一言我一语,秩序井然,气氛活跃。同学有的翻阅练习册,有的翻书,有的记录,有的上网查阅资料……时不时听到几个分贝相当高的学生,因为意见相左而争得面红耳赤。有的还举起手,让我裁决,同学和我都忙得不亦乐乎。
第三,组组对抗,知识竞赛。各组基本围绕“百家”的含义、主张、代表人著作等设置问题。小组内部交流抽签后决定对手,为抢一胜,台上台下真的活起来了,彼此呼应,激情洋溢。
第四,学生质疑,教师回答。学生交流中普遍感到棘手的是:①百家争鸣的原因。②儒家当时的地位。我组织全班热议,最后引导学生多重视角(政治、经济、思想、阶级等)看问题并得出规律: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革命的理论指导革命的实践,思想是行动的指南。
叮铃铃下课了,可我们依然沉浸在历史学习之中,依然分享着学习的快乐和历史底蕴。
三、“火”起来的课堂让我们喜悦——教学相长
1.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长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解放小孩子的头脑,使他们能想;解放小孩子的手,使他们能干;解放小孩子的嘴,使他们能说;解放小孩子的眼睛,使他们能看;解放小孩子的空间,使他们能到大自然……解放小孩子的时间,给他们以空间来消化学习。”[2]
一方面,小组合作·知识竞赛的教学形式解放了孩子们的头、脑、手、时间、空间,让他们自己遨游于历史长河之中探索历史奥秘,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理解历史、感悟历史,收获知识和提升能力。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另一方面,在小组合作探究基础上展开竞赛,既调动了组与组之间的对抗、拉力、质疑,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历史,又提高了他们团结合作的意识,培养了其良好的性格。一种健全的性格比一百种智慧还更有力量。老师的“即时性评价”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人人都有创造的意识和创造的能力,人人都有被尊重和被肯定的欲望,久而久之,课堂自然会“活”和“火”起来。下面摘选几条收获感言:
“首先,历史学科蛮有历史味。其次,在合作中我发现自己语言组织能力和材料中提炼有效信息的能力很强。”——笑笑
“组长会看书,而且速度那么快。”——马婷
“张元就是一部活字典,课外知识那么丰富,我要向她学习。”——孙飞
看到这,我深深体会到了皮连生教授在《学与教的心理学》一书中曾说过的一句话:“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才有可能。”是啊!别人告诉的容易忘记,而亲自在实践中获取的知识却终生难忘。最重要的是学生在开心愉悦中,其内心世界和情感动了起来,个人责任感以及团结就是力量的观念得以凸显,实现了历史教育的真谛。
2.教师在“放手”中获得高产
在此种模式下教师采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投入,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实现教学高产,是件可喜可贺之事。
(1)备课重点变化了。由关注 “教几个知识点”“知识点怎么构建才能让学生记住”到关注“课堂的设计”,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学生体会到什么”“学生能力得到了哪些提升”等问题。
(2)自己身心解放。课堂上不再声嘶力竭地大喊大叫,教师不再包办学生的一切,不再“一言堂”“满堂灌”,而是适时地点拨和随时引导。学生解放程度决定未来社会培养人才方向,决定民族未来。
(3)课堂效率高了,硕果累累。实践证明:自己讲得越少,同学掌握得越好,学得越快乐的。我把此法运用于其他班,每天收获了五种不同的果实。原来是“年年月月生不同,月月年年课相同”,重复、重复、再重复。现在则是“年年月月生不同,月月年年课不同。天天节节有挑战,节节天天有收获”。
四、小组合作·知识竞赛教学形式成败的关键——教师与导学案
1.导学案是小组合作·知识竞赛成败的关键载体
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载体。设计理念是以学生为本,以方便学习为出发点,关注了学生学习的过程——知识体验、情感共鸣、历史启迪等。尤其是新材料、新情境符合高考命题思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设计技术含量注意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提高了学生解读、判断、运用信息以及归纳、概括和迁移知识能力。
2.教师是小组合作·知识竞赛成败的“总司令”
“总司令”的原则:①该出手时就出手:教师组织教学一定要充当主导者、导演、学习促进者,不能事事关心,样样包揽,否则自己会拖垮自己。要等待时机“该出手时就出手”。②职责是导而非演:首先编写剧本——导学案,其次找好左膀右臂——选好组长,因为他是你的一线信息员——基本学情,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总之,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主体”“主人”“主角”的角色,实现思动、情动、心动,充分张扬学生的激情与个性,课堂效率才能“高效”起来,课堂才会因他们而精彩。
参考文献:
[1]李炳亭.高效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2009:67.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创新与实践[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