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有效对策

来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TINGFNEG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校作为大学生的主要教育承担者,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网络社会的内在结构性风险,导致已有的借助技术、法律、道德以及日常控制等实现的社会控制方式,在应用于青少年网络行为控制时,面临一种悖论或失效的处境”[1],可见,高校应当创新管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方式。就高校的管理手段而言,往往可以分为刚性管理和柔性管理两种类别。理论和实践均表明,刚性管理只能是我们所应期待的最后一道屏障,柔性管理则由于具有人文关怀精神,使大学生内心更容易产生认同感,进而养成自律意识,从而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因此,高校在管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柔性管理的作用,采取有效的柔性管理方式,以弥补刚性管理的不足。
  一高校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减少网络行为失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生理结构的不断成长、心理结构的不断成熟以及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的阶段。大学生网络失范行为就是其成长发展过程出现认知偏差,由于自我调节意识的缺乏而产生偏离正常发展轨道的具体表现。网络行为失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容易产生负面影响:一是使大学生的身体变得虚弱。2009年6月23日《人民日报》报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就网络对青少年造成的伤害进行了深入调研,结果表明,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长为8小时及以上的占37.0%,55.2%青少年因上网导致身体不适,主要表现为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体内激素水平失衡,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诱发腱鞘炎、肥胖、胃肠疾病、心血管疾病、妇科炎症及其他疾病,严重者危及生命[2]。如2012年2月宁波万里学院大三一名学生连续打了两天两夜的Dota,致脑淤血猝死[3]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二是网络行为失范给大学生心理健康带来严峻的挑战,相关研究表明,迷恋网络往往引发大学生“忧郁症”和“网络孤独症”等心理疾病,由此产生的心理危机甚至是促发大学生自杀的一个诱因,一份针对沉溺于网络的大学生进行心理分析的数据统计显示,其中至少20%的人有抑郁倾向,其中实施过自杀行为的约占10%[4]。可见,高校必须发挥教育功能,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有效管理,以减少网络行为失范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负面影响。
  (二)有利于促进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早日形成
  个人的价值观直接影响着个体对各种观念、事物和行为的判断,使个体发现事物对自己的意义,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并按照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事情或目标去做[5]。大学生的价值观处于尚未定型的阶段,其道德纪律约束感和价值判断标准很容易受到影响,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中充斥着的大量信息往往由于没有明显的是非、善恶、美丑界限,以至于对大学生现有的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正如阿尔温·托夫勒所说,“在这个时代,仅用暴力和金钱已经控制不了这个世界,未来世界政治的话语权被掌控在那些拥有信息强权的人手中,他们利用自己掌握的网络控制权发布信息,追求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6]美国前总统理查德·尼克松曾得意地说,“不用在万里长城下挖地道,也不用掘开长城,各种思想将会飞越长城上空进入中国”[7]。这些说明,美国等西方国家将网络技术输入我国的同时,也将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一并输入,使我国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形成受到极大影响。高校作为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最主要场所,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尤其是思想教育活动,才能保障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在网络环境中的社会责任感
  在网络环境下,“网上良莠不齐的信息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沉迷虚拟网络极易导致大学生社会角色定位模糊;网络上的相对主义、个人主义盛行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对网络‘黑客’的崇拜,弱化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8]。这是因为,大学生往往将网络的虚拟性解读成为不必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于是只要进入网络世界,他们变得肆无忌惮,导致诸多失范网络行为的产生,包括制造并传播信息垃圾、计算机病毒,浏览和下载色情暴力信息,传播黄、赌、邪信息,非法侵入、攻击他人电脑系统窃取别人的机密信息,抄袭别人学术成果侵犯其知识产权,甚至使用虚假身份进行诈骗等[9]。科教文卫组织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就明确指出,高等教育首先要“培养负责任的公民”。面对网络化时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弱化的现实,高校有必要加强教育和管理,通过制定一系列网络道德规范,引导大学生遵守网络伦理道德,以此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困惑:以“校外网禁用令”引发争议为例
  当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通过网络查询信息以获取知识、收发电子邮件或网络聊天开展人际交往、鏖战游戏进行娱乐,可以说,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依赖的重要媒介。但是,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间接性、匿名性,使大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行为更容易失范,不仅对大学生个人、还是对国家、对社会都具有危害性。当前,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文明与否、网络道德水准之高低引起了众多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为了加强管理,一些高校下达“校外网禁用令”,只允许大学生使用校园网,试图为大学生提供更洁净的网络环境,减少网络不良信息诱发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情形发生。比如2007年广州某高校对学生用网发布了新规定,规定自当年9月起校内大部分住宿区一律不得私接校外网(中国电信ADSL、铁通等网络),学生们只准申请用校园网上网[10]。又如华南农业大学于2011年10月出台新规,要求从2012年元旦起,学生宿舍互联网须从校园网接入,即便学生已使用A D SL等校外网络,也要转入校园网[11],如果不遵循这一规定,将会受到纪律处分。另外,与上述这种情形相同的还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广东培正学院、中大南方学院等高校。
  此类消息一出,颇受大学生、媒体以及学者的广泛争议。大多数大学生持否定态度,认为校园网的速度比外网要慢很多,在繁忙时段只能勉强打开网页、QQ之类,有时连看视频都要缓冲很久,所以不少同学都选择接相对更快的ADSL等外网。同时也引起部分同学质疑,学生作为消费者,有权选择哪种上网服务,校方现在只允许学生接校园网,是不是有垄断之嫌?学生的权益是否受到侵犯?此外,不少学生在报装外网时通常一次性交费1年、2年甚至4年,学校要学生在两个月内转网,学生们已交的外网费用如何处理?一些专家学者也不大赞成学校的这种做法,如知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指出,“学校的做法不合规范,限制了学生的选择权。”广东大同律师事务所主任朱永平则表示,学校的做法没有法律依据。“这是单方面的强制行为,侵犯了学生的权利。”   出于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管理,实践中除了采用上述下达“校外网禁用令”,还有其他的一些做法也引发争议,比如在2008年9月高校新生入学之时,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三所高校规定大一新生不允许自备电脑来防止新生沉迷电脑游戏的做法[12]。笔者认为类似做法有待商榷。在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为防范大学生免受网络不良信息的影响,采取简单的“拒之于校门”的做法,在网络普遍存在的客观情况下,显然是行不通的。高校应当遵循网络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尽量采取疏导的方式方法,引导大学生从增强法律意识、强化网络道德、提升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认识到自身在网络环境下从事的行为将面临的后果,从而消减他们网络行为的失序情形发生。
  三柔性管理:高校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有效路径
  “校外网禁用令”的做法是刚性管理的典型写照,这种刚性管理打上计划经济的烙印,是在“理性人”的哲学假设基础上形成的。“理性人”的哲学假设认为,高校作为一个“理性”组织,其管理具有极强的权威性、等级性、服从性,更强调运用硬性的校纪校规、奖惩制度管理学生。刚性管理貌似具有管理高效性,但由于缺乏沟通协调和感情的交流互动,往往产生事倍功半的结果。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有许多学者提出,应当将柔性管理理念植入高校管理,以弥补刚性管理的不足。柔性管理重视大学生的情感与需要,能有效挖掘大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成大学生在网络空间养成自律精神,自觉遵守网络社会的秩序。因此,高校应当重视柔性管理的运用,以弥补刚性管理的不足,提升规范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效果。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理念
  网络的虚拟性、自由性、匿名性,容易引发大学生发布虚假信息、造谣中伤,甚至攻击网站等网络失范行为的发生。面对网络时代的新情况,高校继续采用传统的刚性管理已经显得力不从心,当前,将柔性管理理念引入高校管理已经成为诸多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柔性管理理念主要体现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即要求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规范时,应当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管理理念,具体体现为:(1)管理者应当尊重学生。管理者不能高高在上,试图以强权者的身份压迫大学生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而是应当多从大学生的角度思考,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对其网络行为进行指导,使大学生认识到自身在网络空间所从事活动产生什么样的结果。(2)管理者应当树立沟通理念。沟通有利于加深理解、统一认识、增进感情,达到以情感人,在感化中自觉遵守网络行为的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3)管理者应当树立民主理念。网络让学生接触到海量的信息和新鲜事物,从而使他们有更强的反叛精神、维权意识以及参与意识。教育者必须转变思维模式,改变工作方式,积极鼓励大学生参与到与自身有利害关系的网络行为规范的制定,广泛听取并吸纳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从而有助于他们自觉接受管理,并从心理上认同学校的管理。
  (二)注重网络道德教育
  道德是一种非强制性的社会控制方式,它是以善恶、荣辱等观念来评价和约束人们的社会行为,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行为规范。道德是从习俗中演化出来的,它通过社会舆论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发挥着社会控制作用[13]。可见,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一种柔性管理手段,由于其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因此也是一种相当有效的手段。
  大学生在网络空间获得现实世界无法比拟的自由,使得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社会中无法发挥其原本的约束力,由此产生一系列网络道德问题。网络道德教育因而应运而生,具体到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则是指各高等院校以教育学为指导,遵循教育基本规律,对大学生系统教授网络道德规范,使其逐步将规范内化为自身的网络道德需求,从而自觉指导和约束自己网络行为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14]。当前,要搞好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关键的任务有二:(1)开设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美国作为世界上互联网技术发展水平最高的国家,早已将网络道德课程作为必修的教育课程,其教学任务在于帮助大学生分析网络中必然存在的各种道德问题,以促成大学生具有网络道德观念,培养大学生文明上网的习惯。如美国的杜克大学就开设了“国际互连网络和伦理学”课程,甚至一些美国高校规定,网络道德教育是新生的必修课,新生必须通过网络使用守则,才能使用校园网。面对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的现状,我国高校应当积极推进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进课堂、进教材,开发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新颖的网络道德教育教学资源,努力把网络道德教育作为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进行建设。(2)培养网络道德教育专业人才。教师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具体实施者,高校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人才队伍建设是网络道德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保障。为此,高校一方面应当建立和完善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师资队伍的培训机制,并使培训工作常态化、制度化,同时,可以组织高校教师参加国际、国内各种学习和交流活动,开展网络道德教学类比赛等活动,及时发现、树立大学生网络行为教育的教师先进典型,并加大宣传、推广力度,发挥其导向作用,培养一批适应网络时代要求的优秀德育工作者。另一方 面,高校可以向社会各界聘任理论研究单位、实战部门的专家学者承担一定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的教学。
  (三)培养大学生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
  柔性管理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主要不是依靠权力实施,而是依赖于人的心理认同达到管理的目标[15]。在大学生网络行为管理中,柔性管理追求的是大学生网民对高校管理的心理认同,并自觉遵守网络法律和网络道德规范。实现上述理性状态,离不开高校管理者与大学生网民的沟通,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从高校管理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实践来看,大学生网民普遍存在着抵触情绪。这种情形下,高校如果能借助一些中间力量与大学生网民进行沟通,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并能有效节约高校管理的成本。
  在网络世界里,“信息仿佛是太充盈了,以至于公民都丧失了判断力”[16]。于是,当网络上出现大量虚假信息和极端言论,受众无所适从,他们对于权威意见的依赖会更强烈,需要意见领袖为自己解惑。所谓“意见领袖”,通常是指那些在论坛中经常发表言论、在网民中有较高威信的人,向站务组提出申请后,经过一定的资格认定成为版主的权威网民。可见,在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规范过程中,高校应当培养一批网络舆论的“意见领袖”,这些意见领袖可以从大学生积极分子中挑选,他们一方面可以参与到高校网络管理中,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则可以将自己掌握的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动态、收集的对高校网络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反馈给管理者,发挥其沟通高校与大学生网民关系的桥梁作用。   (四)发挥校园网的正面引导作用
  柔性管理离不开良好的环境支持系统,校园网相比校外网,有着更干净的网络环境,能减少大学生从事网络行为时受不良信息的侵蚀,同时也有利于防范大学生网络行为失范。然而,从现实生活来看,大学生关注校园网的热情度并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校园网的栏目陈旧、内容贫乏,互动性不强,更为突出的问题是,通过校园网链接互联网速度比较慢,甚至出现无法链接的情况。于是,一些大学生选择联络电信、移动等运营商,将宽带装进宿舍;一些大学生选择到高校周边的网吧上网;还有一些同学选择使用3G手机上网。可见,要提升校园网的使用效率,必须改进校园网的服务质量。
  首先,合理调配网络流量,保障网络畅通。高校一方面应当投入更多资金改造网络性能提升网速,另一方面则可以根据上网时段进行流量的合理调配,尽可能减少“卡机”掉线、网络拥堵等现象发生,保障校园网的运行速度。第二,引进先进过滤技术,保障校园网的洁净。为保障校园网的洁净,高校应及时更新过滤软件,屏蔽黄、毒、赌、暴力等不良网站,防止不良信息进入校园网,减少大学生网民网络行为失范情形的发生。第三,增添特色栏目,增强网站的吸引力。校园网站应当根据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设置与大学生进行双向交流互动的区域,让大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在这些区域得到交流和阐释;同时,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主题网站建设成既具有教育性,又具有趣味性网站,才能吸引大学生的目光,真正发挥其教育功能。
  总之,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给高校管理带来许多棘手的问题。毋庸置疑,高校制定各种规章制度进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刚性管理只能是我们所应期待的最后一道屏障,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和管理不只是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进行短暂的约束,而是要让大学生从内心认同,取得持久的效果,成为能对自己的网络行为进行明辨是非、自觉抵制网络行为失范的理性网民。这就需要我们在管理大学生网络行为充分重视柔性管理的作用,研究符合网络时代发展规律和大学生特点的柔性管理方式。柔性管理是基于刚性管理所做的补充和完善,可以弥补刚性管理的不足,使管理更人性化、能够达到更好的管理效果[17]。但是,必须要指出的是,在高校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管理体系中,柔性管理并不是对刚性管理的全盘否定,没有刚性管理就会使大学生网络行为陷入无序管理的状态,使柔性管理失去立足点。
  参考文献
  [1]黄少华.青少年网络行为的社会控制[J].当代青年研究,2007(8):80.
  [2]陶芳标.大学生健康教育[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3.
  [3]韦建颂.生命敌不过DOTA游戏,大学生连续通宵DOTA致脑溢血死亡[EB/OL].http://news.vivijk.com/rdht/201202/ 218386.html,2012-02-29/2012-06-26.
  [4]杨志勇.青少年沉溺于网络的五大危害[J] .科学生活,2008(1):21.
  [5]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326.
  [6]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 .吴迎春,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6:53.
  [7]李建军.我国青少年自杀问题研究[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8.
  [8]丁凯,刘志成.网络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7.
  [9]赵艺.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合理引导与适度规范[J] .中国成人教育,2010(7):41.
  [10]薛冰.广州一家高校不准学生接校外宽带遭质疑[N] .信息时报,2007-10-17.
  [11]宁咏微.华农学生将被强制使用校园网,违反者全校通报[N] .羊城晚报,2011-10-26.
  [12]叶雷.自制力是禁出来的吗[N].中国青年报,2007-10-22.
  [13]风笑天.社会学导论[M].广州: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156.
  [14]王维,胡志华.浅议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J].电力职业技术学刊,2011(2):15.
  [15]纪阿林,黎慈:柔性管理———公安机关走出网络舆论管理困境的新方式[J].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2010(5):60.
  [16]约翰·基恩.媒体与民主[M].刘士军,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163.
  [17]刘挺,叶晓勤.试论柔性管理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科技教育,2010(24): 191-192.
其他文献
生态(ecology)本是一个科学概念,它强调在一个完整的体系内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构成生态的基本要素就是生物和环境,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一方面,生物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之中,不能脱离具体的环境;另一方面,环境是生物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不能脱离生物而存在。  近年来,教育者和研究者们将“生态”概念引入学校教育,认为教师、学生、课程、环境等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课堂。但
期刊
通过对大规格TA5钛合反材、轧环及焊接接头的低周疲劳性能试验,得到材料的疲劳寿命曲线和应变--寿命关系式,选取适当的安全系数合确定材料的设计疲劳曲线。研究结果还表明材料具有循
会议
会议
下文选自小说第21章,讲述的是已被冤判死刑的夏洛特联合假死的厨师老查(Zachariah)叛变失败后,多行不义的谢克利船长(Captain Jaggery)气急败坏想要杀人灭口却最终成就夏洛特
教师的专业发展已成为国际师资教育改革的趋势,也是我国师资教育的焦点问题。随着人们教育水平及对幼儿英语教育教学认识和要求的提高,对幼儿英语教师要求也更专业、更全面。研究新型专业化幼儿英语师资培养模式,是从源头上解决幼儿英语教育师资问题的新探索和开端,尚需在理论和实践中进一步完善。那么,如何使“准幼儿英语教师”或幼儿英语教师及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把握前沿,不断提升,实现学前英语教育的价值最大化,为幼儿
期刊
会议
一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理解  首先,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习也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或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建构了自己的新知识和新经验。建构主义关注学习者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1]  从教师的角度来说,教师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
期刊
新建本科院校是指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由专科学校独立或合并其他学校升格而建立的本科院校。笔者通过查阅《中国教育年鉴》和相关资料得知,截止2012年4月底,我国共有新建本科院校306所,其中新建公安本科院校16所,占公安本科院校数量的80%。新建公安本科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安人才支持和环境安全保障的重任。加强新建公安本科院校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