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任务中的迷信活动

来源 :奇闻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_gengjix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美国和俄罗斯的航天机构中,许多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稀奇古怪的仪式至今仍在继续。宇航员在发射之前要做很多事情,比如:接受神父祝福、理发、在门上签名和在公共汽车的轮胎上撒尿、玩扑克牌直到指挥官输掉、非载人发射成功后要用豆类食品和玉米面包来祝贺、重大的登陆时刻要用瓶装花生来迎接,等等。
  在人类努力进行太空探索的过程中,这仅仅是仍然存在的许多迷信观念之一,这证明了一个火箭科学家并不一定就不迷信。
  从拿出瓶装花生到对着公共汽车的轮胎撒尿,各种各样的迷信活动和仪式存在于各个航天机构中。在进行航天发射和执行航天任务期间,不管是俄罗斯人还是美国人都会举行一些仪式,这些仪式有的十分正常,有的非常奇怪,样式繁多。
  例如,对13这个数字的害怕被称为“十三恐惧症”,在某些参加航天飞行的人看来,这种恐惧症可能是不寻常的,也是非理性的。但是,这种恐惧症一直都存在。
  “阿波罗13”号的一个氧气罐发生爆炸,致使该飞船在太空中处于危局。但是在1970年4月17日,“阿波罗13”号安全地返回地球。
  这个事件震动了美国航空航天局的高级领导,局长詹姆斯·贝格斯对13这个数字非常害怕,从那以后美国几乎所有的航天任务都不再以13这个数字命名。
  1981年后,美国航天飞机任务的编码都是以STS开头,后面是任务序号,因此STS-1代表1981年4月12日的首次航天飞机任务,STS-2代表下一次任务,以此类推。然而,这样的编码方式只持续到第9次任务,第10次任务没有被称为STS-10 ,而是STS-41-B。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第13次任务很快就要到来,在“阿波罗13”号事故之后,美国航空航天局局长贝格斯不允许把第13次航天任务称为STS- 13。相反,他采用了一个新的编码系统。在该系统中,第一个数字代表那一财年(第10次任务时指1984年),第二个数字代表发射地点,那个字母代表那一年计划发射的顺序。因此,举例来说,STS- 41-B表示此次航天任务是1984年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的,是那一年的首次发射。
  1981年,罗伯特·克里平成为驾驶航天飞机的第一人。2006年5月26日,在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克里平接受采访时证实了贝格斯的这个怪癖,他解释说:“我的朋友吉姆·贝格斯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时任局长,他有十三恐惧症,他说:‘再也不会有“阿波罗13”号或“航天飞机13”号了,我们要拿出一个新的编码系统。’因此,在那段时间里,我们就真的为航天飞机任务拿出了这套复杂的编码系统。”
  在俄罗斯,源自20世纪60年代并一直延续到今天的另外一种迷信活动,跟从哈萨克斯坦发射升空的宇航员有关。
  据说,1961年4月12日,苏联的首位宇航员尤里·加加林在前往发射台途中停下来对着运送他到发射台的公共汽车的轮胎撒尿。当然,这在当时是有其必要性的,现在的航天服配有尿抽吸装置,不必这么做了。
  但是,此后每当从哈萨克斯坦的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进行发射时,男性宇航员都要对着运送他们到发射台的公共汽车的轮胎撒尿,正如多年前加加林所做的那样,这在当今已经成为一个传统。女性宇航员不必这么做,但是据了解她们都要把自己的尿液用小瓶带来,泼到轮胎上。
  此外,在发射之前,所有从哈萨克斯坦升空的宇航员都要在加加林的留言簿上签名。这个留言簿来自加加林在戈罗多克的旧办公室,上面有数百名从拜科努尔航天发射场升空的宇航员的签名。
  由于发射升空是所有航天任务最危险的环节,许多仪式都是在火箭发射前的短暂时段举行的。例如,当美国宇航员从美国本土发射升空的时候,发射当天的早餐都是牛排和炒鸡蛋。因为美国首位进入太空的宇航员艾伦·谢泼德在1961年5月5日进行太空飞行之前,吃的是同样的早餐。
  另外一种迷信观念也跟食品有关,这次是花生。这种仪式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航空航天局喷气推进实验室执行“徘徊者”号系列航天任务时。这些航天任务的目的是环绕月球飞行,并为月球拍照,但是最初的6次任务不是在发射期间失败了,就是在轨道上失败了。第7次任务终于成功了,这时恰巧有人将花生带到了任务控制台。从那以后,由喷气推进实验室执行的发射和登陆任务,在执行时都会将写有任务名称的瓶装花生放到办公桌和控制台上。再回到俄罗斯,那里有一些一直持续至今的仪式。
  1960年10月24日,R-16号导弹爆炸;1963年的同一天,R-9导弹爆炸。此后,俄罗斯的任何发射都不再定于10月24 日进行。第一次爆炸事故通常被称为“涅德林灾难”,当时导弹在发射台发生爆炸,有100多人遇难。
  俄罗斯在执行载人发射任务时,在发射之前48小时,禁止机组人员观看运送火箭到发射台的车,机组人员必须理发。
  在发射升空前一天,东正教神父要向宇航员喷洒圣水,为他们祝福。在发射前一天晚上,机组人员要聚集在一起观看1969年的影片《沙漠白日》,这是一部由美国西部电影改制的影片。在发射当天,他们要在启程去发射台之前啜饮香槟,而且要在自己居住的宾馆房间门上签名。由指挥官选择一件吉祥物——通常是一种可爱的玩具,在发射时挂在“联盟”号的飞行舱中。当吉祥物在电视屏幕上飘起来的时候,地面团队就知道机组人员处于地球轨道上了。
  对于发射,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有相当多的传统。当然,由于目前美国本土没有进行发射任务,这些传统活动也有一段时间没有举行了。但是在发射重新开始之时,这些传统活动很可能会再度开始。
  一个比较离奇的仪式是,在前往发射台的途中,机组人员要停下来玩21点,他们要一直玩下去,直到指挥官输掉为止。1998年,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温斯顿·斯科特告诉《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说:“我们每次都要玩5张牌游戏(即21点),我不知道为什么,而且我也不知道谁会清楚这到底是为什么。”
  同样奇怪的是,在发射前的那顿早餐上,会有一个完全冰冻的蛋糕摆在机组人员面前,但是这个蛋糕不能吃,只是放在那里,用机组人员的航天任务徽章图案做装饰。斯科特先生说:“当然,我们不吃那个蛋糕。我想蛋糕摆放在那里就是为了举行某种仪式。我认为那个最先得到蛋糕的人没有将其吃掉,因此我们现在也不能吃。”
  发射之后,团队成员及参与嘉宾会聚在一起吃一顿豆类食品和玉米面包,这个传统开始于1981年4月12日的航天飞机首次发射之后,持续至今。另外一个传统是,在发射之后要把团队中新手的领带剪断。在美国空军中,飞行员进行首次单独飞行之后普遍都这么做,美国航空航天局也是这样。
  不光在俄美两国的航天机构,实际上全世界的航天机构几乎都有类似的仪式。考虑到这个行业的性质、压力和危险性,你就会觉得这种现象一点儿也不奇怪了。
其他文献
地铁推手  在东京的上下班高峰期,人们乘地铁都是被推进去的。地铁推手们负责在早晚高峰期把人们推进拥挤的车厢。当他们第一次出现在地铁站的时候,他们被称为“乘客疏散人员”,大多是兼职的学生。如今,地铁推手已经成了一种固定的职业,有兼职也有全职。  想象着在地铁站,你目光如炬,步伐坚定,朝人群最拥挤的地方走去,对摩肩接踵和心急如焚的人轻喊一声,用盘龙根般粗壮有力的双手使出“乾坤大挪移”,有条不紊地将国家
美军士兵用搭载SMASH 2000 Plus火控系统的步枪测试击落无人机  近日,以色列的Smart Shooter公司宣布已獲得印度国防部的合同,将向印度海军提供SMASH火控系统。印度海军此次购买的SMASH火控系统,预备安装在AK-47/AK-203突击步枪上。这套火控系统能根据目标的运动情况计算出适合的瞄准点,射手只需要用这个瞄准点来射击就能命中目标,不用自己再根据距离和目标进行弹道高和提
“丧尸”俗祢“活死人”,即能走、能动、没人性的尸体。丧尸题材的传说、影视剧和小说让人既害怕又着迷。而“丧尸”这个词有着相当长的历史,这个詞起源于西非神秘的巫毒教。在18世纪到19世纪早期,随着非洲奴隶流传到海地和加勒比海的其他地区,海地的丧尸传说就很有名。据说当地的巫医能通过某种方式操控尸体,使死去的人复活。这听起来诡异又神秘,不过后来人们发现海地的丧尸其实是巫师用药物迷昏被害人后,再用幻觉药物和
沙堡蠕虫:海浪下的泥瓦匠   古代罗马人建筑房子要用到石头和石灰,现代建筑师离不开砖瓦和灰泥。生活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海岸附近的一种沙堡蠕虫则是海浪下的泥瓦匠。沙堡蠕虫带有一个矿质外壳,但是它并不像软体动物那样直接分泌出外壳,而是分泌一种黏液。它们用分泌出来的胶状液体将沙子和贝壳碎片粘在一起,构筑起坚固的小管。退潮时,沙堡蠕虫退回管状“屋”内,將它们的管屋封闭起来;涨潮时,它们从管屋里伸出触须在水
在21世纪初,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下属的火星探测计划分析小组(MEPAG)曾提出,NASA火星探测的科学方向为火星生命、火星地质、火星气候,以及为载人登陆火星做准备。而在这些科研目标中,水是维持生命的最基本需求,且对于认识火星气候的演变、火星地质的形成过程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未来,载人登陆火星也需要用火星上的水作为重要资源。可以说,“水”是这些科研目标中的焦点,“追踪水的痕迹”也就成为当时
在美国南部德克萨靳州的马尔法小镇,几百年来,流传着一个诡异的传说。一位维修工在铺设铁轨时,被一列路过的火车意外斩首。死去的维修工,心有不甘,会在夜晚点着灯笼,在事发地附近寻找他的头颅。  鬼怪传说虽然不可信,但是在这片区域,真的有一个难以解释的自然现象。神秘的马尔法灯  马尔法镇东约16千米的地方,有一个观景台,白天这里人烟稀少,偶尔只有几辆车经过这片荒漠地带,但到了晚上,络绎不绝的游客会来到这里
站在海边,我们能听到海浪声、呼呼的风声,还能听到海鸟的叫声。如果我们有声呐设备,那么还可以听到海洋动物发出的声音。  然而,在加勒比海,科学家还检测到了一种神秘的声音,它正以120天为周期有规律地发送。这种声音人耳听不到,但是绕着地球运转的卫星却能捕捉到它,科学家把它称为罗斯贝哨声。  这到底是什么声音?难道是加勒比海中的某种生物在向太空发送信号?还是加勒比海真的会吹哨子?  加勒比海像哨子  起
朗基努斯之枪(Spear of Longinus),这是一支曾经刺穿耶稣基督的枪。根据圣经记载,当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一名百夫长用枪刺伤了他的侧腹。这名百夫长就叫做朗基努斯。当耶稣的血滴入朗基努斯的眼睛,朗基努斯在瞬间被感化,此后放弃了原先的身份,成为了一名僧侣,并拥有了行使神迹的能力。后来他被追认为圣徒,称为“圣朗基努斯”。  朗基努斯之枪传说能够使主人免于死亡,并且在战场上所向无敌,但一旦失去
人类想象力最为蓬勃的地方,是科技公司的展会,特别是那些初创公司。这里有五花八门的白日梦,有的让人惊喜,有的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今天我打算做这样一个白日梦——如果此时此刻所有初创公司提出的那些未来科技产品都成真了,活在这样的世界里的2016年夏日的一天,应该是什么样?  早上,我准时起床。环绕在我身边的智能设备成功治愈了我的赖床拖延症。先是加拿大温哥华开发团队研发的Ruggie智能地毯持续发出闹铃声
图/本刊记者 方迎忠“永远不会离开”  在袁隆平身边工作十余年,李建武总有种错觉,“觉得袁老师好像永远不会离开。”  2020年12月20日,两人一起在三亚南繁开会时,“袁老师精神状态还特别好。”那场围绕着“超级杂交水稻亩产1200公斤”的研究會议由袁隆平亲自主持,他召集来全国各地的专家,共同讨论如何达成“超级稻”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  袁隆平在会议上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单季稻亩产1200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