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前预习效果不尽如人意,特别对于小学生,他们处在打好基础的关键阶段,重视对他们的课前预习进行有效的指导,将会对他们以后的学习生涯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同时从课程的基本理念到课程目标,从教学建议到评价建议都十分注重学生学习的主体体验。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提高 课前预习 有效性 指导
一、课前预习指导的现状。
1.预习目的不明确。虽然90%的老师把预习当成作业布置,但其中有大约60%的教师只是说“你们将课后题看一下”,怎么看 ,看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
2.预习形式单调。部分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每一次内容都千篇一律。既不涉及对文本的质疑问难,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促进预习,教师是例行程式,学生是应付了事,收效不大。
3.不讲究预习方法。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4.不善于合作学习。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时,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来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
二、那怎样才能有效的对课前预习进行指导呢?
1.激发预习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以得益。”所以,预习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的掌握外,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激情与智慧,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与好奇性,让学生兴致高昂地参加到预习中去。
2.指导预习方法。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才能“悟其渔识”。学生学会了方法,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本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3.指导读。我采用了“五步读书预习法”。第一步,初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容易读错的生字(至少五个)标注拼音,圈画出容易写错的生字(至少五个)写在本上(至少三遍)。(读的时候一气呵成,先圈后写。每一次读课文都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中途不能中断。第二步,再读课文,用……标出难理解的词语(至少五个),利用词典查出本义,再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在文中的意思。(进入高年级后,对词意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去解释)。第三步,三读课文,用——画出含义深刻句子(标注理由)或有疑问的句子(画?),质疑。把问题写在书本上。第四步,默读课文,录妙词佳句。(积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年级越高,要求越高)。第五步,再读课文,读给家长听,做到通顺,正确,流利。家长检查合格后,签字“已读熟”,写在书上题目旁。
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学会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逐渐得到提高。
4.指导学生字,包括字的音、形、义。每一项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对于“音”,一般情况下会读,如果是多音字,其它读音也要会读、会用;对于“形”,最难的是记住字形,我们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几种记字的方法,如:联想、拆字、换偏旁等方法。例如,在学习“染”字时,学生总爱将“染”字中的“九”写成“丸”,我们使用联想法:一块染好的布,需要尽染缸九次,所以“染”字没有点。这样,学生便轻松正确记下“染”字的字形。对于“义”,利用字典选出适合本课恰当的意思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求用生字组词,深入理解词义,积累词汇。
5.指导学习生词,预习中,解释生词的含义,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一般学习生词的含义,可直接查词典即可。在教给学生查词典方法的同时,我们和学生共同寻找解词的其它方法。例如:联系上下文、解释词中重点字、找同义词或反义词、挖掘深层义等,这些方法都比较有效。例如:理解“丧命”一词,只要知道“丧”是“丧失、失掉”的意思,这个词的含义就十分容易解释了,即:失掉性命。
6.指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预习中,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个难点。在这方面,学生普遍存在着归纳要点不全、叙述罗嗦、语句不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求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要按部就班。细读课文基础上,分三步:第一,分类。分清课文的类型,是写景状物的还是写事的,是按不同方面写的还是按事情的發展顺序写的。前者用并连法,后者用串连法。第二,归纳。将文章所写的各部分内容并连起来(连接时,可遵循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干得怎么样的模式),或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串连起来。第三,整理。分清主次,去掉次要的部分和罗嗦的语言,加上合适的词语将句子写通顺。当然,这只是一般方法,具体问题还要教给学生灵活处理。
7.指导质疑问难。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词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从课题质疑(这也是常见的质疑方法),在教学《送你一片绿荫》一文,设计质疑:谁送?送给谁?送什么?为什么送?怎么送?……孩子就能在预习中,边读文章边找出答案。答案一一得到解决,自信心不断上升,兴趣也逐渐提高, 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有弄不懂的问题记可记下来,也可问家长,问电脑,也可以放到课堂上,做好思想准备,养成了课堂上,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的好习惯。 这样以来,预习与听讲有效地联系在一起,预习的作用充分发挥,听讲的效率也提高了。
8.指导学会做笔记。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宋朝学者朱熹读书时喜欢用各种彩色笔做记号,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用青笔画出,以后用黄笔,最后用黑笔,他说这样可以“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做记号的方法对学生也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教师事先可以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三角(Δ)表示动作的词;小圆圈(…)表示神态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作业习惯、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以及强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杨俊杰.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培养初探[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02).
[2]袁竞成.学生预习后课堂教学策略转变与优化实践研究[J].现代阅读,2010(12).
[3]蔡娟.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之拙见[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09(11).
【关键词】小学语文 提高 课前预习 有效性 指导
一、课前预习指导的现状。
1.预习目的不明确。虽然90%的老师把预习当成作业布置,但其中有大约60%的教师只是说“你们将课后题看一下”,怎么看 ,看到什么程度不得而知。
2.预习形式单调。部分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每一次内容都千篇一律。既不涉及对文本的质疑问难,更谈不上通过一些有趣的活动来促进预习,教师是例行程式,学生是应付了事,收效不大。
3.不讲究预习方法。预习的内容偏重基础性知识的掌握,对获取知识的过程不够重视,所采用的方法较单一。更严重的是学生在预习时很少能主动提出问题,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
4.不善于合作学习。学生在预习中出现问题时,不能通过同伴互助合作来解决问题,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帮助或借助于资料。
二、那怎样才能有效的对课前预习进行指导呢?
1.激发预习兴趣
莎士比亚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以得益。”所以,预习中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的掌握外,更应该重视学生的兴趣。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激情与智慧,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性与好奇性,让学生兴致高昂地参加到预习中去。
2.指导预习方法。
“受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才能“悟其渔识”。学生学会了方法,才能举一反三,活学活用。叶圣陶先生说:预习原本通行,但要收到实效,方法必须切实,考查必须认真。这个“必须切实”的方法,对于小学生来说应该是简易、实用、有趣、有效的方法。
3.指导读。我采用了“五步读书预习法”。第一步,初读课文,边读边圈画出容易读错的生字(至少五个)标注拼音,圈画出容易写错的生字(至少五个)写在本上(至少三遍)。(读的时候一气呵成,先圈后写。每一次读课文都是一个整体的过程,中途不能中断。第二步,再读课文,用……标出难理解的词语(至少五个),利用词典查出本义,再结合上下文进行解释在文中的意思。(进入高年级后,对词意的理解一定要结合语言环境去解释)。第三步,三读课文,用——画出含义深刻句子(标注理由)或有疑问的句子(画?),质疑。把问题写在书本上。第四步,默读课文,录妙词佳句。(积累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年级越高,要求越高)。第五步,再读课文,读给家长听,做到通顺,正确,流利。家长检查合格后,签字“已读熟”,写在书上题目旁。
心理学研究证明:带问题读一遍比不带问题读五遍效果要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就得边读边思考,学会从书上找答案,这种学习主动积极,效果逐渐得到提高。
4.指导学生字,包括字的音、形、义。每一项都有具体的要求和指导。对于“音”,一般情况下会读,如果是多音字,其它读音也要会读、会用;对于“形”,最难的是记住字形,我们和学生一起探讨了几种记字的方法,如:联想、拆字、换偏旁等方法。例如,在学习“染”字时,学生总爱将“染”字中的“九”写成“丸”,我们使用联想法:一块染好的布,需要尽染缸九次,所以“染”字没有点。这样,学生便轻松正确记下“染”字的字形。对于“义”,利用字典选出适合本课恰当的意思是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还要求用生字组词,深入理解词义,积累词汇。
5.指导学习生词,预习中,解释生词的含义,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一般学习生词的含义,可直接查词典即可。在教给学生查词典方法的同时,我们和学生共同寻找解词的其它方法。例如:联系上下文、解释词中重点字、找同义词或反义词、挖掘深层义等,这些方法都比较有效。例如:理解“丧命”一词,只要知道“丧”是“丧失、失掉”的意思,这个词的含义就十分容易解释了,即:失掉性命。
6.指导学生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预习中,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是个难点。在这方面,学生普遍存在着归纳要点不全、叙述罗嗦、语句不通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要求学生概括主要内容要按部就班。细读课文基础上,分三步:第一,分类。分清课文的类型,是写景状物的还是写事的,是按不同方面写的还是按事情的發展顺序写的。前者用并连法,后者用串连法。第二,归纳。将文章所写的各部分内容并连起来(连接时,可遵循什么时间,谁在什么地方干了什么,干得怎么样的模式),或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串连起来。第三,整理。分清主次,去掉次要的部分和罗嗦的语言,加上合适的词语将句子写通顺。当然,这只是一般方法,具体问题还要教给学生灵活处理。
7.指导质疑问难。学生预习时,除了抄写课文的词句,重点,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如:从课题质疑(这也是常见的质疑方法),在教学《送你一片绿荫》一文,设计质疑:谁送?送给谁?送什么?为什么送?怎么送?……孩子就能在预习中,边读文章边找出答案。答案一一得到解决,自信心不断上升,兴趣也逐渐提高, 能力也得到不断提升。有弄不懂的问题记可记下来,也可问家长,问电脑,也可以放到课堂上,做好思想准备,养成了课堂上,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解的好习惯。 这样以来,预习与听讲有效地联系在一起,预习的作用充分发挥,听讲的效率也提高了。
8.指导学会做笔记。教给学生“圈、点、批、注”的预习方法。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动笔,能够帮助记忆,积累资料,特别是能够加深理解,透彻把握书中精髓。宋朝学者朱熹读书时喜欢用各种彩色笔做记号,初读时,把有体会的地方用红笔画出,再读时用青笔画出,以后用黄笔,最后用黑笔,他说这样可以“渐渐向里寻到精英处”。做记号的方法对学生也是非常有用的,因此,教师事先可以和学生商量几种常用的记号,如直线(-)表示比较重要的内容;曲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重点号(¨)表示关键的词语;三角(Δ)表示动作的词;小圆圈(…)表示神态的词语;问号(?)表示对句子或观点的质疑等等。
总之,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作业习惯、善于质疑的学习习惯、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对小学生加强预习习惯的引导和养成以及强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杨俊杰.小学语文预习能力培养初探[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1(02).
[2]袁竞成.学生预习后课堂教学策略转变与优化实践研究[J].现代阅读,2010(12).
[3]蔡娟.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之拙见[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