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十八大報告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山东省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开发条件优越,但农业资源优化利用率低、生产要素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发展缓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力等问题仍困扰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针对山东省省情,提出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作物种植结构和提高农业科技支撑能力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概况;对策
一、前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由农业资源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具有高转换效率的可持续产出能力。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开发条件优越,农业产出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应当增强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但是,近年来随着山东省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全省农业效益增长乏力、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水土资源“萎缩”、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生态脆弱等问题日趋严重。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山东省农业生产将面临资源短缺、环境退化的约束,而未来20年又将是山东省农业发展承载大量农业人口、保障食物安全的严峻时期,因此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为突破口促进农业发展是满足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区域农业与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不同层次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并能为我国其它区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示范与借鉴作用。
二、山东省农业发展概况
“十二五”期间,山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749.99亿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服务业所占比例分别为51.5%、1.3%、26.9%、15.9%和4.4%。与历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比例相比较,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已经从1990年的65%下降至50%左右,林业所占比重一直很小且成下降趋势,牧业和渔业有小幅度提升,而从2003年开始才跃入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例虽小,但一直在稳步上升。
山东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和玉米,山东的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总产达到4528.2万吨,其中山东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占山东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48%和44%,是山东省的重要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产量达到9817万吨;肉类产量为764.16万吨,占全国的9.1%;水产品产量为863.2万吨,占全国的14.3%。
同时,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截至2013年,山东省共有水库6418座,除涝面积2914.09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022.24千公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也持续改善,农机总值748亿元,农机总动力1.2亿千瓦,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新建农村用户沼气池12.3万户。农民持续增收,201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0619.9元,较2012年增加了1173.4元。
三、提升山东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
1.公共资源投资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通过大力进行改造中低产田、改善灌溉面积、购置农机具、增加机耕面积、增加农机总动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扶持农机服务站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农业综合开发应因地制宜指定项目建设标准,逐步提高单位面积投资标准,将项目区建成适应主导产业发展需要、较高标准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加强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更加直接作用的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建设。
2.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作物种植结构
山东境内地域类型较为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农作物类型多样。特别是茶、蔬果、中药材等物品不仅品种多样,且品质优良,有些产品如茶叶、水果已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市场地位。且大多经济作物都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开发潜力,是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比重,提高经济作物收益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重视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丘陵、山区应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巩固茶叶、烟台苹果、莱阳梨等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地位,鼓励名牌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城郊蔬菜基地建设,特别是大中城市周边优质蔬菜基地和特色蔬菜、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此外,积极发展饲料作物的种植,变目前的粮食、经济作物种植的“二元结构”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种植的“三元结构”,逐步实现饲料作物生产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
3.加强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建设。
应将农业科技攻关作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因资源保护和利用、农作物育种和栽培技术、耕地质量建设、生物灾害防控等方面加强联合攻关。以品种培育、栽培技术创新集成、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整合现有农业科研机构的农业科研资源,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业科研科技创新体系。以品种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良种繁育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区域粮食科研技术创新中心。尽快建立全国或区域性育种协作网,加强对品种选育工作的整体设计和宏观指导,促进品种资源的共享,加速优良品种选育进程;加强畜禽良种繁育和改良,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优化水产养殖结构。(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百明.未来中国的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食物保障[J].地理研究,2002,21(3):294-304
[2]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2003[M].2003.
[3] 刘冬梅,李强.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10,(7):129-135.
[4] 《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课题组.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J].管理世界,1994,(04):166-175,220.
关键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概况;对策
一、前言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域、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由农业资源诸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具有高转换效率的可持续产出能力。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农业开发条件优越,农业产出水平居于全国前列,应当增强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承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实现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任。但是,近年来随着山东省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全省农业效益增长乏力、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特别是水土资源“萎缩”、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生态脆弱等问题日趋严重。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山东省农业生产将面临资源短缺、环境退化的约束,而未来20年又将是山东省农业发展承载大量农业人口、保障食物安全的严峻时期,因此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为突破口促进农业发展是满足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区域农业与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的不同层次农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并能为我国其它区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示范与借鉴作用。
二、山东省农业发展概况
“十二五”期间,山东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201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8749.99亿元,其中农业、林业、牧业、渔业、服务业所占比例分别为51.5%、1.3%、26.9%、15.9%和4.4%。与历年山东农林牧渔业比例相比较,农业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已经从1990年的65%下降至50%左右,林业所占比重一直很小且成下降趋势,牧业和渔业有小幅度提升,而从2003年开始才跃入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比例虽小,但一直在稳步上升。
山东的主要粮食作物为小麦和玉米,山东的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粮食总产达到4528.2万吨,其中山东的小麦和玉米产量分别占山东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48%和44%,是山东省的重要粮食作物;主要经济作物产量达到9817万吨;肉类产量为764.16万吨,占全国的9.1%;水产品产量为863.2万吨,占全国的14.3%。
同时,农田基础设施条件也在不断改善:截至2013年,山东省共有水库6418座,除涝面积2914.09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022.24千公顷。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也持续改善,农机总值748亿元,农机总动力1.2亿千瓦,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8.2%。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2%,新建农村用户沼气池12.3万户。农民持续增收,2013年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为10619.9元,较2012年增加了1173.4元。
三、提升山东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
1.公共资源投资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倾斜
通过大力进行改造中低产田、改善灌溉面积、购置农机具、增加机耕面积、增加农机总动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扶持农机服务站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此外,农业综合开发应因地制宜指定项目建设标准,逐步提高单位面积投资标准,将项目区建成适应主导产业发展需要、较高标准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同时,加强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在搞好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特别是加强对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具有更加直接作用的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建设。
2.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作物种植结构
山东境内地域类型较为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农作物类型多样。特别是茶、蔬果、中药材等物品不仅品种多样,且品质优良,有些产品如茶叶、水果已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市场地位。且大多经济作物都具有非常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开发潜力,是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和劳动力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不降低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和比重,提高经济作物收益在增加农民收入中的作用。重视特色产业基地建设,特别是丘陵、山区应大力发展经济作物,巩固茶叶、烟台苹果、莱阳梨等在国内及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地位,鼓励名牌工程建设;加快建设城郊蔬菜基地建设,特别是大中城市周边优质蔬菜基地和特色蔬菜、反季节蔬菜基地建设。此外,积极发展饲料作物的种植,变目前的粮食、经济作物种植的“二元结构”为粮食、饲料、经济作物种植的“三元结构”,逐步实现饲料作物生产形成相对独立的产业。
3.加强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建设。
应将农业科技攻关作为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基因资源保护和利用、农作物育种和栽培技术、耕地质量建设、生物灾害防控等方面加强联合攻关。以品种培育、栽培技术创新集成、农业技术成果转化为主要内容,整合现有农业科研机构的农业科研资源,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业科研科技创新体系。以品种创新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的良种繁育中心建设,打造一批区域粮食科研技术创新中心。尽快建立全国或区域性育种协作网,加强对品种选育工作的整体设计和宏观指导,促进品种资源的共享,加速优良品种选育进程;加强畜禽良种繁育和改良,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加强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优化水产养殖结构。(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陈百明.未来中国的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食物保障[J].地理研究,2002,21(3):294-304
[2] 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2003[M].2003.
[3] 刘冬梅,李强.对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评价[J].中国科技论坛,2010,(7):129-135.
[4] 《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课题组.中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研究[J].管理世界,1994,(04):166-175,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