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过程中“教体分离”现象的分析与研究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liut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素质的需要越来越高,部分高水平运动员退役后出现了一些不适应社会的现象,这与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教体分离”有直接的关系。文章对产生“教体分离”现象的原因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并提出了改进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运动训练“教体分离” 对策
  [作者简介]董晓青(1964- ),女,山东鄄城人,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工程经济系党总支书记,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行政管理。(河南 郑州 45000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6年河南省科技厅软课题项目“对我国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人文素质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JBO2)0613058000]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08-0187-02
  
  “教体分离”提倡高校办国际水准的运动队,通过让高水平的运动员进入高校训练和学习文化知识,以此来提高运动员的综合素质,从而解决运动员的未来出路等问题。然而,笔者通过多年的体育教学和研究发现,教育和体育的分离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的分离,而且表现在体育教学和训练过程中,过于强调体育的选拔功能,忽视了运动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能否正确认识“教体分离”现象以及如何对其进行改革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竞技体育人才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试图分析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产生“教体分离”的原因分析
  
  1.教练员方面的原因。第一,部分教练员对体育与教育之间的关系缺乏全面的认识。由教练员主导的体育课程是对学生和运动员进行身体教育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它与德育、智育、美育并列成为培养运动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练员们应该根据教学的要求和特点,把运动员引导到健康有益的体育活动中来,培养他们团结互助的精神、活泼愉快的性格和敢于进取、不怕困难的竞争意识。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练员只重视运动员的身体锻炼,而忽视了对运动员的思想教育、品德培养、文化学习及组织管理等,没有做到真正地教育学生。
  第二,教练员的功利思想有待改变。体育的竞赛性质决定了体育教学追求功利性,导致了教练在训练过程中难免带有一定的功利思想。对于教练员来说,他们重视的是培养优秀的运动员,为国家输送高质量的体育人才,专项体育的成绩对他们和运动员而言至关重要,而运动员的文化课成绩对于教练员的荣誉和未来发展无足轻重。部分教练员为了让运动员获得更多的奖项和出名,刻意强调体育成绩而不重视对运动员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学校虽然给运动员们设置了文化课程,但由于教练员们功利思想的影响,对运动员在文化课学习方面的要求不严格,以至于使运动员觉得文化课的学习无关紧要,从而影响了他们文化课程的学习。
  第三,教练员自身的文化素质亟待提升。教练员自身丰富的理论知识、科学的训练方法和对新理论、新方法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是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不可或缺的条件。然而,有很多专业体校和体工队的教练员,很大一部分没有进入体育院校进行体育知识和训练方法等方面的再学习和文化课程的学习;而退役的运动员自身的文化素质比较低,基础和专业的理论知识不扎实,所接受的教育跟取得的成就不成正比,他们一旦成为教练员,培养出来的运动员的文化素质也不高。因此,教练员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才能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体育人才。
  第四,教练员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有待提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一些教练员思想上较为松懈,对教学缺乏深入的研究,缺乏创新的教学行为,而运动员一般年龄较小,很多运动员的个人生活上都不能独自解决,这就需要经常和教练员交流,需要获得教练员的指导,并逐步走向独立。但有些教练员的敬业精神不强、职业道德素质不高,部分教练员不关心、不爱护运动员,没有调查分析运动员的个人身体状况,没有区别对待和因材施教,使其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潜力,久而久之影响了教练员在运动员心目中的威望。教练员的这些不良行为又不自觉地对学生思想上产生着不良影响,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2.运动员自身的原因。第一,自我学习的意识比较薄弱,自我调控能力有待提高。运动员每天的训练任务较重,训练后通常都比较累,有时候不能获得充分的休息和恢复,要安下心来学习文化课确实需要很大的毅力。同时,教练员只重视运动员的训练成绩,对他们文化课的学习没有严格要求,使部分运动员养成了比较懒散的生活方式,思想上忽视文化知识的学习,导致其综合素质不高。
  第二,思想不成熟,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由于运动员大部分时间都在学校和训练队,他们的生活环境比较简单,社会阅历不丰富,思想不成熟,对问题缺乏深入和全面的思考,难免对社会上很多现象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导致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强。进入社会后,体育专业的就业范围比较窄,与体育专业对口的单位不多,对于运动员来说,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这对运动员的心理是一种考验。很多高水平的运动员刚踏入社会时不能马上转变角色,“地位上”悬殊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了一种失落感,自信心和个人意志都受到打击,容易出现一些对自己的生活不满意、消极面对社会的现象。
  第三,对当前社会的竞争缺乏正确的认识,忧患意识不强。现代社会中,各方面的竞争都很激烈,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运动员的生活环境比较单一,思想也比较单纯,忽视了退役后进入社会与其他人竞争和就业的问题。由于对社会现状的不了解,他们在训练过程中较少考虑今后的出路,忧患意识不强。因此,他们也就不会积极地学习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
  3.制度方面的原因。第一,运动员培养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特殊的国情,国家采取了“举国体制”,即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去训练少数人,以期短时间内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运动员退役后由国家分配工作。这种体制导致了整个国家出现了一味注重体育训练,忽视了运动员文化课程的学习,以至于培养出来的运动员文化素质低、社会适应能力差。与之相比,美国的竞技体育制度则相对较为完善。美国以学校为中心,依靠学校的业余训练培养后备人才。美国中学是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摇篮,大学则是培养运动员的高级阶段,突出了青少年体育的业余性质。美国NCAA(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对运动员要求十分严格,规定每周训练的时间不能超过20个小时,因此美国绝大部分职业选手除了训练以外,还有大量的时间进入正规的大学或高中进行学习,并且大多数运动员最终都能获得高等教育的学历,他们除了体育能力之外还发展了其他方面的能力或者获取专业文凭。相比较而言,我国的运动员综合素质相对较低,这与运动员的培养体制有着重大关系。因此,我国运动员培养机制的改革刻不容缓。
  第二,运动员的选拔机制需要不断改善。我国选拔运动员的机制是:国家二线、三线的运动员通常都是从高校或者专门的体育院校选拔,他们和普通的学生一样学习文化课程;但是一线运动员从二线运动员选拔时,运动成绩的好坏则直接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进入省队或国家队。这样就难免会使一些教练员和运动员只注重体育训练而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最终导致运动员的运动成绩和文化素质不成正比。因此,在选拔一线运动员时,必须注重考查其文化课的成绩,并把其作为选拔的一项重要条件。
  第三,对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评价体系不够合理。目前,评价教练员的标准不是衡量其运动训练实践经验是否丰富、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是否扎实,而是衡量其培养的运动员的比赛成绩。体育竞赛的功利性使教练员没有时间系统地实施自己的培养方案,教练员难免会只注重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而忽视运动员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对运动员的评价也是根据运动员的比赛成绩来衡量,但对其文化素质的要求没有很明确的规定,造成很多运动员的体育竞技水平高而文化素质低。
  
  二、改革“教体分离”的对策和建议
  
  1.提高教练员的素质,加强教练员师资队伍的建设。第一,教练员队伍的培养制度应适时引入“能者上”的竞争机制,将教练员的业务水平、文化素养、思想水平统一作为选拔教练员的重要标准,以促使教练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第二,国家应关心教练员的生活,提高教练员的待遇,关注教练员的成长与发展,为基层教练员提供培训进修的机会。第三,应创造条件聘请国内外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对教练员进行指导,组织教练员观摩国家级队伍训练和全国性体育比赛等,以提高他们的理论素养、业务水平、创新与超前意识和科研能力。
  2.完善运动员的选拔机制,同时加强培养其忧患意识。第一,应完善运动员选材标准体系,运用科学的方法跟踪研究,挖掘具有潜力的运动员,淘汰无发展前途的运动员,使他们能较早地选择自己的发展。第二,对运动员开展形势与政治教育,向其介绍社会的发展情况以及严峻的就业形势,使他们了解社会形势,增强忧患意识,从而促使其积极地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综合素质。
  3.进一步完善对教练员、运动员的评价体系。优化评价体系的各个要素,改变传统的以运动员的比赛成绩衡量运动员和教练员的评价标准,建立以运动训练比赛成绩、运动员文化素质等相结合的多元化的综合评价体系,使其既有利于运动员主动积极地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又有利于教练员系统地总结教学理论,不断提升其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4.改善教学条件,加强对运动员的文化教育。第一,应加大对运动员教育经费的投入,改善各方面的教学条件,强化文化素质对于运动员的评价考核作用,促使运动员努力学习文化知识。第二,不断完善文化课教师的考核、聘任、进修等规章制度,重视文化课师资队伍的建设,建立有效的激励制度,积极鼓励文化课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达到提高运动员素质的目的。
  5.行政部门对运动员的出路问题应广开渠道。体育运动队(学校)可采取与教育局联合办学的形式,适当延长学制,提高学历,普及大专办体育运动学校的方式。这种做法既能为社会培养和选拔后备优秀人才,又可以拓宽运动员的就业渠道。行政部门应提倡和鼓励运动员个人办私立体育运动学校,在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体育人才的同时亦可解决运动员的就业问题。
  
  [参考文献]
  [1]董淮南.关于教体结合训练体系的探讨[J].体育科研,2001,22(1).
  [2]刘波,于华.论“体教结合”背景下的高校竞技体育人才培养[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3).
  [3]李安娜.教育过程公平视角下的教体结合[J].体育学刊,2008,15(5).
  [4]余万斌,黄开国.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培养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2007(2).
  [5]王亮.那些体教结合的探路者[EB/OL].http://www.thefirst.cn/92/2007-12-23/
  164562.htm,2007-12-23.
  [6]黄玉珍,胡科.“体教结合”的逻辑与模式选择[J].体育学刊,2008,15(3).
  [7]虞重干,张军献.“体教结合”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J]体育科学,2006,26(6).
  [8]周映春.我国“体教结合”系统工程的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
  [9]邱焕芬.现代竞技体育教练员应具备的素质[J].中国教练员,2002(1).
  [10]马宣建.我国体教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5(4).
  [11]徐姗姗.业余训练人才培养的现状研究[J].科技资讯,2007(9).
  [12]阳艺武,刘同员,黄彩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演变及思考——兼论“教体结合”与“体教结合”模式[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3).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对我国微电子器件制造业现状和中职学校微电子专业开设的情况进行认真的研究,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微电子技术与器件专业的必要性,对专业教师能力有待提高和设备短缺的困难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中职 微电子专业 人才培养 研究  [作者简介]王开建(1953- ),女,天津人,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电子技术、职业教育。(贵州贵阳55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