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近年来野生动物惨遭杀戮和侵害的事件日益增多。对于人类来说,如何实现与动物的和平共处,迄今仍是一个难解的课题。美国动物学家琳达·科伯纳用了6年的时间深入黑猩猩的内心,并最终赢得了猩猩们宝贵的真情与爱。即便分别25年之久,猩猩们也依然记得琳达的音容笑貌,仍然会像小孩子一样投入琳达的怀抱。这充分说明了一件事:只要付出真心和关爱,人与动物和谐共享一方天地,其实并非难事。
第一眼“情缘”
现年53岁的琳达·科伯纳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她的父亲是一名兽医,母亲则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在父母的熏陶下,琳达从小就对各种小动物很感兴趣,最多的时候,她在家中同时饲养了14只宠物,其中包括一只孔雀和两只澳洲羊驼。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琳达立志长大后也要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名兽医,并如愿考上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兽医专业。
大二那年,琳达在父亲的推荐下,阅读了一本描述美国著名探险家乔治·希勒在非洲研究大猩猩的书。乔治·希勒独自投身丛林,徒手追踪大猩猩的科学献身精神让琳达深受感动,同时,也让她对大猩猩这种充满神秘感的动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不过在当时,琳达还一次都沒有看到过大猩猩。
那一年暑假,琳达专程前往芝加哥动物园,平生第一次看到了传说中的大猩猩。透过铁栅栏,她目不转睛地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令琳达感到惊奇的是,那几只大猩猩也在好奇地偷偷打量着她。它们有着黑色皮革一样的面孔,庞大的身躯非常壮观,灵动的眼神像是要对她说什么。琳达的心仿佛中了魔咒一般被深深震撼了,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她惟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定要去非洲和野生大猩猩来一次亲密接触,否则可能会遗憾终身。
此后,琳达开始利用假期打工来筹措去非洲的路费。父母知道后也非常支持她。大三那年的暑假,21岁的琳达经过一路的颠簸跋涉,终于抵达了位于刚果境内的维龙加国家公园。这里是中非最大的天然动物保护区,著名的山地大猩猩便生活栖息在这里。
不过到了当地,琳达才从导游的嘴里得知,山地大猩猩属于濒危动物,数量非常稀少,有些慕名而来的人在保护区里蹲守了半个多月,却连大猩猩的毛也没能见到。可是琳达并不死心,她雇佣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导游,深入维龙加山下的丛林,一待就是十天,循着大猩猩可能留下的痕迹一路穷追不舍。终于,在他们迎来进入丛林后的第11次晨光时,一只成年雌性山地大猩猩闯入了琳达的视线。
琳达透过树丛的间隙向前方望去,那只猩猩距离他们不过100米左右,正蹲在树杈上悠闲自在地吃着一把树叶。导游叮嘱琳达千万不要靠前,以免猩猩受到惊扰后向他们发起攻击。没有办法,琳达只得藏身在茂密的树丛后,望向大猩猩。“它和人类有那么多相像的地方,它究竟在想些什么?它也有和我一样的喜怒哀乐吗?”琳达的脑子里闪过无数的问号,她用眼睛贪婪地记录着猩猩的一切,但似乎怎么看也看不够。
回到美国之后,琳达压抑不住对大猩猩的热情,阅读了大量有关猩猩的研究资料,似乎想要一夜之间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偏巧此时一位非常了解琳达的教授帮她推荐了一份工作,“南佛罗里达的一家野生动物园需要能和大猩猩打交道的帮手,你不是对大猩猩感兴趣吗?还见过野生猩猩,去试试看吧。”
琳达欢天喜地去应聘了这份工作,那时的她,并不知道自己正距离成为兽医的理想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大猩猩掩藏在其貌似强大背后的悲情命运,也即将展开,而人类,正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爱心拯救冰冷
1985年1月,琳达正式开始了在野生动物园的工作。与黑猩猩见面的前一晚,她兴奋得只睡了三个小时,可当她早晨来到动物园,却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场景:五辆皮卡车停在动物园入口,工作人员从每辆车上分别抬下一个铁笼,每只铁笼里都关着六七只黑猩猩。它们看上去非常安静,神情也很萎靡。工作人员打开铁笼大门,准备放黑猩猩出来,可它们却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在铁笼门口挤成一团,直到工作人员给它们喂了一点水,它们才稍微放松下来,最终战战兢兢地走出了笼子。可即便如此,它们也不敢走远,而是聚集在原地慢慢走动。
琳达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这些黑猩猩和她之前在非洲丛林里看到的那只威风凛凛的猩猩反差极大,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动物园的同事们解答了琳达的疑问。
原来,这些黑猩猩都来自于一个医学实验室,6年来,它们一直作为药品和疫苗的实验对象被用于肝炎的研究。后来由于肝炎疫苗研制成功,这些猩猩便失去利用价值,被丢弃到了这家动物园。按照琳达同事的说法,这些猩猩在被用于实验期间,从未感受过野外环境,既没见过阳光,更没踏过草地,它们不是束缚在铁架上被麻醉或做活体检查,就是被关在冰冷的笼子里,这也是当它们终于摆脱狭小的空间,从铁笼里被放出来时反而显得很害怕的原因。
琳达为这些黑猩猩的悲惨遭遇感到十分难过。可是由于黑猩猩拥有98.8%与人类重合的DNA,并且具有与人类相似的行为特征,所以它们一直被当作医学试验品。当时的美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限制法案,安置实验被弃的猩猩的收容所也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很多用于实验的猩猩的最终命运是相当可悲的,有的猩猩甚至被遗弃在无人荒岛上,任其自生自灭。相比较而言,被送到野生动物园的这些黑猩猩还算是幸运的。
琳达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保护和关爱这些黑猩猩。事实上,琳达在动物园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猩猩们适应野生环境,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了尽早让猩猩们重新回归自然,琳达查看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向同事们学习了很多经验,而她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让猩猩们摆脱恐惧心理,学会和人靠近。只有走出孤独,重拾自信,才能战胜自己。不过琳达也知道,这要一点一点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
每天早上,琳达总是第一个来到动物园,然后给猩猩们拿早餐,但若想靠近它们,却并不容易。由于曾经饱受惊吓,这些猩猩们变得十分警觉,只要琳达稍稍靠近,它们就会远远走开。可琳达并没轻易放弃,只要一有机会,她就会趁猩猩们不注意慢慢走近它们。一段时间之后,猩猩们逐渐产生了安全感,便不再像之前那么排斥琳达,有几只猩猩甚至开始习惯跟琳达近距离接触,这让她感到非常高兴。 一个偶然的机会,琳达发现在这群黑猩猩中间,有一只名叫多尔的雄性猩猩似乎具有特殊的地位,很多时候,其它猩猩都要看它的眼色行事,琳达决定首先想办法搞定多尔,如此一来,事情可能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琳达经常给多尔拿好吃的东西,还给它加餐,一有时间便跟在它身后,找它聊天。渐渐地,多尔开始对琳达放松了戒备。三个月后,它甚至允许琳达坐在了离自己仅有一英尺(约25厘米)远的地方。琳达给父亲写信说她当时差一点流下泪来,要知道赢得一只猩猩的心,其实并不比获得一个人的好感容易多少。
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琳达与多尔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意,对她来说,靠近和抚摸多尔已经变成家常便饭。尤其让琳达感动的是,多爾甚至还学会了在她情绪低落的时候,用触摸她头发的方式给她以抚慰。
一个下雨的早上,琳达像往常一样去看望猩猩们。走在薄雾笼罩的树林里,她感到又冷又孤独。突然,一双温暖的手臂搂住了她,她抬起头,立刻就看到了多尔那双热情、温和的褐色眼睛。多尔轻轻拍了拍琳达的头,并抚弄了几下她的长发,然后在她身边坐下,琳达的坏情绪顿时烟消云散,面色也变得明朗起来。
多尔被琳达成功“降服”之后,其他的猩猩也开始对她变得极其亲近和友善。每次琳达呼唤它们的名字,猩猩们都会连蹦带跳地应声而来。此后,琳达尝试着培养猩猩们的野外生存技能,它们也适应得很快。看到走出心理阴霾的猩猩们活跃地在林间奔跑穿行,琳达感到由衷的幸福。
永远无法忘记的爱
为了事业的发展,1991年,琳达带着万般的不舍离开了野生动物园。后来,她也曾偶尔回来看望猩猩们,直到她的事业重心转移到美国中部,才不得不忍痛割爱。
不过,琳达的工作始终没有离开过大猩猩。1995年,她在路易丝安那州成立了一家黑猩猩救助机构,取名“猩猩天堂”,专门安置那些从药物与传染病研究实验室“退役”的黑猩猩。她的“猩猩天堂”曾一度收留了300多只被弃的黑猩猩,成为名副其实的猩猩庇护所。而在琳达的心中,她始终记挂着当年那些与她一起经历欢笑和悲伤的黑猩猩。
25年光阴飞一般地流逝。一天早上,琳达从梦中醒来,窗外明媚的阳光让她想起了那个初次见到黑猩猩的早晨,一种压抑不住的冲动让她想马上见到它们。
一天之后,琳达抵达了野生动物园。像从前一样,她搭乘了一条渡船,沿着一段水路前往猩猩们的栖息地。“已经太久没见,它们还会记得我吗?”一路上,琳达既激动又忐忑。而当渡船慢慢靠岸,不远处的两只猩猩看到琳达,稍做迟疑后便轻快地大步朝她跑来,琳达认出其中的一只,正是多尔。她迎了上去,兴奋地大叫:“哇,你看起来过得不错。”而多尔则一个箭步迈上甲板,随后挤出一个大大的微笑,并伸出一只大手揽住琳达的肩膀,还用鼻子嗅闻琳达的头发。另一只猩猩也慢慢向琳达靠拢,用温和的眼神与轻柔的动作和琳达打招呼。最后,两只猩猩干脆亲热地抱住琳达,嘴里还不停地发出欢快的叫声。那一刻,琳达禁不住泪流满面。
研究显示,一般黑猩猩的智商可达到人类3-4岁的水平,特别聪明的,会相当于人类智力的10岁。不过,黑猩猩的记忆则可能要优于人类。尽管如此,黑猩猩在事隔25年后依然识得有恩于自己的琳达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后,很多人还是相信,记忆在其间只起到了一部分的作用,最关键还是琳达的善良和爱心使然。
在采访中,琳达对此做出如此回应:“这些黑猩猩为人类了解自己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尽管人类的研究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磨难,可它们并没有记恨人类,我认为是‘爱’化解了这一切。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投身到拯救和关爱‘实验室猩猩’的善举中来,只要有爱,一切就皆有可能。”
编辑 郑佳慧
第一眼“情缘”
现年53岁的琳达·科伯纳出生于美国芝加哥,她的父亲是一名兽医,母亲则从事医学研究工作。在父母的熏陶下,琳达从小就对各种小动物很感兴趣,最多的时候,她在家中同时饲养了14只宠物,其中包括一只孔雀和两只澳洲羊驼。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琳达立志长大后也要像父亲那样成为一名兽医,并如愿考上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兽医专业。
大二那年,琳达在父亲的推荐下,阅读了一本描述美国著名探险家乔治·希勒在非洲研究大猩猩的书。乔治·希勒独自投身丛林,徒手追踪大猩猩的科学献身精神让琳达深受感动,同时,也让她对大猩猩这种充满神秘感的动物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不过在当时,琳达还一次都沒有看到过大猩猩。
那一年暑假,琳达专程前往芝加哥动物园,平生第一次看到了传说中的大猩猩。透过铁栅栏,她目不转睛地观察它们的一举一动。令琳达感到惊奇的是,那几只大猩猩也在好奇地偷偷打量着她。它们有着黑色皮革一样的面孔,庞大的身躯非常壮观,灵动的眼神像是要对她说什么。琳达的心仿佛中了魔咒一般被深深震撼了,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她惟一知道的就是:自己一定要去非洲和野生大猩猩来一次亲密接触,否则可能会遗憾终身。
此后,琳达开始利用假期打工来筹措去非洲的路费。父母知道后也非常支持她。大三那年的暑假,21岁的琳达经过一路的颠簸跋涉,终于抵达了位于刚果境内的维龙加国家公园。这里是中非最大的天然动物保护区,著名的山地大猩猩便生活栖息在这里。
不过到了当地,琳达才从导游的嘴里得知,山地大猩猩属于濒危动物,数量非常稀少,有些慕名而来的人在保护区里蹲守了半个多月,却连大猩猩的毛也没能见到。可是琳达并不死心,她雇佣了一名经验丰富的导游,深入维龙加山下的丛林,一待就是十天,循着大猩猩可能留下的痕迹一路穷追不舍。终于,在他们迎来进入丛林后的第11次晨光时,一只成年雌性山地大猩猩闯入了琳达的视线。
琳达透过树丛的间隙向前方望去,那只猩猩距离他们不过100米左右,正蹲在树杈上悠闲自在地吃着一把树叶。导游叮嘱琳达千万不要靠前,以免猩猩受到惊扰后向他们发起攻击。没有办法,琳达只得藏身在茂密的树丛后,望向大猩猩。“它和人类有那么多相像的地方,它究竟在想些什么?它也有和我一样的喜怒哀乐吗?”琳达的脑子里闪过无数的问号,她用眼睛贪婪地记录着猩猩的一切,但似乎怎么看也看不够。
回到美国之后,琳达压抑不住对大猩猩的热情,阅读了大量有关猩猩的研究资料,似乎想要一夜之间了解它们的前世今生。偏巧此时一位非常了解琳达的教授帮她推荐了一份工作,“南佛罗里达的一家野生动物园需要能和大猩猩打交道的帮手,你不是对大猩猩感兴趣吗?还见过野生猩猩,去试试看吧。”
琳达欢天喜地去应聘了这份工作,那时的她,并不知道自己正距离成为兽医的理想渐行渐远。另一方面,大猩猩掩藏在其貌似强大背后的悲情命运,也即将展开,而人类,正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
爱心拯救冰冷
1985年1月,琳达正式开始了在野生动物园的工作。与黑猩猩见面的前一晚,她兴奋得只睡了三个小时,可当她早晨来到动物园,却看到了触目惊心的一幕场景:五辆皮卡车停在动物园入口,工作人员从每辆车上分别抬下一个铁笼,每只铁笼里都关着六七只黑猩猩。它们看上去非常安静,神情也很萎靡。工作人员打开铁笼大门,准备放黑猩猩出来,可它们却显得有些手足无措,在铁笼门口挤成一团,直到工作人员给它们喂了一点水,它们才稍微放松下来,最终战战兢兢地走出了笼子。可即便如此,它们也不敢走远,而是聚集在原地慢慢走动。
琳达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这些黑猩猩和她之前在非洲丛林里看到的那只威风凛凛的猩猩反差极大,是什么原因让它们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动物园的同事们解答了琳达的疑问。
原来,这些黑猩猩都来自于一个医学实验室,6年来,它们一直作为药品和疫苗的实验对象被用于肝炎的研究。后来由于肝炎疫苗研制成功,这些猩猩便失去利用价值,被丢弃到了这家动物园。按照琳达同事的说法,这些猩猩在被用于实验期间,从未感受过野外环境,既没见过阳光,更没踏过草地,它们不是束缚在铁架上被麻醉或做活体检查,就是被关在冰冷的笼子里,这也是当它们终于摆脱狭小的空间,从铁笼里被放出来时反而显得很害怕的原因。
琳达为这些黑猩猩的悲惨遭遇感到十分难过。可是由于黑猩猩拥有98.8%与人类重合的DNA,并且具有与人类相似的行为特征,所以它们一直被当作医学试验品。当时的美国还没有出台相关的限制法案,安置实验被弃的猩猩的收容所也还没有建立起来,所以很多用于实验的猩猩的最终命运是相当可悲的,有的猩猩甚至被遗弃在无人荒岛上,任其自生自灭。相比较而言,被送到野生动物园的这些黑猩猩还算是幸运的。
琳达决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保护和关爱这些黑猩猩。事实上,琳达在动物园的主要工作就是帮助猩猩们适应野生环境,养成独立生活的能力。为了尽早让猩猩们重新回归自然,琳达查看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向同事们学习了很多经验,而她首先需要克服的,就是让猩猩们摆脱恐惧心理,学会和人靠近。只有走出孤独,重拾自信,才能战胜自己。不过琳达也知道,这要一点一点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
每天早上,琳达总是第一个来到动物园,然后给猩猩们拿早餐,但若想靠近它们,却并不容易。由于曾经饱受惊吓,这些猩猩们变得十分警觉,只要琳达稍稍靠近,它们就会远远走开。可琳达并没轻易放弃,只要一有机会,她就会趁猩猩们不注意慢慢走近它们。一段时间之后,猩猩们逐渐产生了安全感,便不再像之前那么排斥琳达,有几只猩猩甚至开始习惯跟琳达近距离接触,这让她感到非常高兴。 一个偶然的机会,琳达发现在这群黑猩猩中间,有一只名叫多尔的雄性猩猩似乎具有特殊的地位,很多时候,其它猩猩都要看它的眼色行事,琳达决定首先想办法搞定多尔,如此一来,事情可能就会变得容易许多。
琳达经常给多尔拿好吃的东西,还给它加餐,一有时间便跟在它身后,找它聊天。渐渐地,多尔开始对琳达放松了戒备。三个月后,它甚至允许琳达坐在了离自己仅有一英尺(约25厘米)远的地方。琳达给父亲写信说她当时差一点流下泪来,要知道赢得一只猩猩的心,其实并不比获得一个人的好感容易多少。
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琳达与多尔建立起了深厚的情意,对她来说,靠近和抚摸多尔已经变成家常便饭。尤其让琳达感动的是,多爾甚至还学会了在她情绪低落的时候,用触摸她头发的方式给她以抚慰。
一个下雨的早上,琳达像往常一样去看望猩猩们。走在薄雾笼罩的树林里,她感到又冷又孤独。突然,一双温暖的手臂搂住了她,她抬起头,立刻就看到了多尔那双热情、温和的褐色眼睛。多尔轻轻拍了拍琳达的头,并抚弄了几下她的长发,然后在她身边坐下,琳达的坏情绪顿时烟消云散,面色也变得明朗起来。
多尔被琳达成功“降服”之后,其他的猩猩也开始对她变得极其亲近和友善。每次琳达呼唤它们的名字,猩猩们都会连蹦带跳地应声而来。此后,琳达尝试着培养猩猩们的野外生存技能,它们也适应得很快。看到走出心理阴霾的猩猩们活跃地在林间奔跑穿行,琳达感到由衷的幸福。
永远无法忘记的爱
为了事业的发展,1991年,琳达带着万般的不舍离开了野生动物园。后来,她也曾偶尔回来看望猩猩们,直到她的事业重心转移到美国中部,才不得不忍痛割爱。
不过,琳达的工作始终没有离开过大猩猩。1995年,她在路易丝安那州成立了一家黑猩猩救助机构,取名“猩猩天堂”,专门安置那些从药物与传染病研究实验室“退役”的黑猩猩。她的“猩猩天堂”曾一度收留了300多只被弃的黑猩猩,成为名副其实的猩猩庇护所。而在琳达的心中,她始终记挂着当年那些与她一起经历欢笑和悲伤的黑猩猩。
25年光阴飞一般地流逝。一天早上,琳达从梦中醒来,窗外明媚的阳光让她想起了那个初次见到黑猩猩的早晨,一种压抑不住的冲动让她想马上见到它们。
一天之后,琳达抵达了野生动物园。像从前一样,她搭乘了一条渡船,沿着一段水路前往猩猩们的栖息地。“已经太久没见,它们还会记得我吗?”一路上,琳达既激动又忐忑。而当渡船慢慢靠岸,不远处的两只猩猩看到琳达,稍做迟疑后便轻快地大步朝她跑来,琳达认出其中的一只,正是多尔。她迎了上去,兴奋地大叫:“哇,你看起来过得不错。”而多尔则一个箭步迈上甲板,随后挤出一个大大的微笑,并伸出一只大手揽住琳达的肩膀,还用鼻子嗅闻琳达的头发。另一只猩猩也慢慢向琳达靠拢,用温和的眼神与轻柔的动作和琳达打招呼。最后,两只猩猩干脆亲热地抱住琳达,嘴里还不停地发出欢快的叫声。那一刻,琳达禁不住泪流满面。
研究显示,一般黑猩猩的智商可达到人类3-4岁的水平,特别聪明的,会相当于人类智力的10岁。不过,黑猩猩的记忆则可能要优于人类。尽管如此,黑猩猩在事隔25年后依然识得有恩于自己的琳达这件事被媒体报道后,很多人还是相信,记忆在其间只起到了一部分的作用,最关键还是琳达的善良和爱心使然。
在采访中,琳达对此做出如此回应:“这些黑猩猩为人类了解自己做出了很多的贡献。尽管人类的研究给它们带来了巨大磨难,可它们并没有记恨人类,我认为是‘爱’化解了这一切。我希望今后能有更多的人投身到拯救和关爱‘实验室猩猩’的善举中来,只要有爱,一切就皆有可能。”
编辑 郑佳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