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现在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大复兴时代,习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存在问题。从“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三方面,构建现代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关 键 词】 现代语文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言文;问题;途径
现在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大复兴时代,习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要求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水平,将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深入。据此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些年来以不同的形式走向了中小学语文课程实践之中,如儿童读经、国学教育、以及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等。在中小学校同时也已不同方式融入语文课程,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选修课、课外活动等。然而,从笔者所处的教育环境看,当前语文课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困境,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现代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1. 在教学目标上执行“三维目标”,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老师的程式相对固定,不管什么课,都要讲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等。特别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通常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做法为:学生预习文本、了解写作背景——朗读文本——师生共同翻译文本、疏通字词句——揭示文本主题——分析艺术特点——背诵文本。从这一师生活动的流程看,整个过程以课堂的讲习为主,课文分析作为重点,把各方面的知识加以体系化传给了学生。然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精力下,在极其有限的知识里来回“折腾”,抠得很细,加上几乎都是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确实太死板,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很难说让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在现实教学内容上,文言文往往成为语文课程的“实质”内容,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则成为隐含在文言文之中的“内在”内容。由此,古汉语被放在主观追求的位置,而传统文化的传承被当作一种可有可无的客观结果。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怎么教”上,而很少关注“教什么”,缺乏自觉的语文课程意识。于是,面对文选型的语文教材,我们常常“找米下锅”,想到什么就教什么,不同的老师教出不同的内容来。有的老师甚至跟着课文内容跑,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偏离了语文学科的正确轨道。症结就在于语文课程内容的严重缺位,在于进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语文知识”十分陳旧,十分贫乏。这就使传承传统文化的目标变得随意而缺乏必要的自觉,进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落实。
3. 在教学方法方面简易机械。现代语文教学普遍都是课堂教学和课文讲解带动整个教学,依赖教材,依赖课文精讲,依赖课后作业作业操练。始终以朗读、背诵、翻译全文和讲解文本主旨、记住文本的名言警句为目的。这样,导致学习传统文化的实用性,忽视了对传承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该有的体验。
二、构建现代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1. “为什么教”涉及的是教学目标的问题,根据现实情况,要尽力将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还原至传承传统文化之上,在一堂课中,努力教出文言文的文化味道,并引导学生超越一般的知识层面,向内涵深入。如《与朱元思书》一文,深入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抒发的“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领会该文所蕴含的“淡泊名利,崇尚自然”文化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2. “教什么”涉及的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要努力开发文言文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以此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凸显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教学重点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走“带着学生学语文”的路子,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跑”。这样,学生就能学到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
3. “怎么教”涉及教学方法的问题,围绕对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把握,通过阅读文本,学习母语,理解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学方法方面应突破以学生自读为先导,以师生对话为主,注重对文章意蕴的整体感受,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同时,掌握文言文字词和古汉语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词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在发展学生智能方面下功夫,教学有方,指导得法,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读懂课内课外的文言文。遵从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本性和客观规律,使得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养成,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都得以提升。
守住几千年来先贤圣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住我们子子孙孙生存发展的“根”。“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磨砺我们语文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温小军. 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困境与突破[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 王开东. 我行我素教语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 顾之川. 钱梦龙:传递语文教学正能量[J]. 课程·教材·教法,2016(3):24-26.
[4] 薛法根.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5] 倪敏达. 《礼记·学记》的教育智慧[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
【关 键 词】 现代语文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言文;问题;途径
现在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大复兴时代,习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14年3月26日教育部下达了《关于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要求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水平,将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向深入。据此背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近些年来以不同的形式走向了中小学语文课程实践之中,如儿童读经、国学教育、以及中华优秀文化教育等。在中小学校同时也已不同方式融入语文课程,如语文校本课程开发、选修课、课外活动等。然而,从笔者所处的教育环境看,当前语文课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困境,遇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现代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1. 在教学目标上执行“三维目标”,而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老师的程式相对固定,不管什么课,都要讲写作背景、段落大意、主题思想、艺术手法,等等。特别在文言文的教学过程中,通常大多数语文教师的做法为:学生预习文本、了解写作背景——朗读文本——师生共同翻译文本、疏通字词句——揭示文本主题——分析艺术特点——背诵文本。从这一师生活动的流程看,整个过程以课堂的讲习为主,课文分析作为重点,把各方面的知识加以体系化传给了学生。然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和精力下,在极其有限的知识里来回“折腾”,抠得很细,加上几乎都是以分析性的精讲记忆为主的教学方式,确实太死板,压抑了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兴趣,很难说让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 在现实教学内容上,文言文往往成为语文课程的“实质”内容,而传统文化的传承则成为隐含在文言文之中的“内在”内容。由此,古汉语被放在主观追求的位置,而传统文化的传承被当作一种可有可无的客观结果。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大多集中在“怎么教”上,而很少关注“教什么”,缺乏自觉的语文课程意识。于是,面对文选型的语文教材,我们常常“找米下锅”,想到什么就教什么,不同的老师教出不同的内容来。有的老师甚至跟着课文内容跑,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偏离了语文学科的正确轨道。症结就在于语文课程内容的严重缺位,在于进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语文知识”十分陳旧,十分贫乏。这就使传承传统文化的目标变得随意而缺乏必要的自觉,进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有效的落实。
3. 在教学方法方面简易机械。现代语文教学普遍都是课堂教学和课文讲解带动整个教学,依赖教材,依赖课文精讲,依赖课后作业作业操练。始终以朗读、背诵、翻译全文和讲解文本主旨、记住文本的名言警句为目的。这样,导致学习传统文化的实用性,忽视了对传承文化的深入理解和该有的体验。
二、构建现代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
1. “为什么教”涉及的是教学目标的问题,根据现实情况,要尽力将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标还原至传承传统文化之上,在一堂课中,努力教出文言文的文化味道,并引导学生超越一般的知识层面,向内涵深入。如《与朱元思书》一文,深入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作者抒发的“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含蓄地流露出“爱慕美好的大自然,避世退隐的高洁志趣”。领会该文所蕴含的“淡泊名利,崇尚自然”文化为主要的教学目标。
2. “教什么”涉及的是教学内容的问题,要努力开发文言文作品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以此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凸显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把教学重点从课文的思想内容转移到语文能力的发展上,通过课文内容学习其中的语文知识,进而通过相应的语文实践,形成并发展学生的语文能力;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走“带着学生学语文”的路子,摆脱“跟着课文内容跑”。这样,学生就能学到生活中学不到的东西。
3. “怎么教”涉及教学方法的问题,围绕对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把握,通过阅读文本,学习母语,理解汉语言文字的魅力,在阅读中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提高正确理解和熟练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学方法方面应突破以学生自读为先导,以师生对话为主,注重对文章意蕴的整体感受,帮助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同时,掌握文言文字词和古汉语基本知识,引导学生体会文言词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思维,在发展学生智能方面下功夫,教学有方,指导得法,让学生借助工具书独立读懂课内课外的文言文。遵从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本性和客观规律,使得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良好品德和习惯的养成,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智力的开发都得以提升。
守住几千年来先贤圣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守住我们子子孙孙生存发展的“根”。“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磨砺我们语文教师运用自己的智慧,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
【参考文献】
[1] 温小军. 语文课程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困境与突破[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 王开东. 我行我素教语文[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3] 顾之川. 钱梦龙:传递语文教学正能量[J]. 课程·教材·教法,2016(3):24-26.
[4] 薛法根. 做一个大写的教师[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5] 倪敏达. 《礼记·学记》的教育智慧[M]. 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