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杏树是建平县的特产,近年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风沙源治理和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建平县共栽植山杏和大扁杏2.3万hm2。杏树开发对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起到很大的作用。但在产业化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增加产量,提高品质,增加收入,是我们生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建平县;杏产业;问题;对策
建平县具有杏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建平县与众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特色文化,为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杏产业作为建平县一个特色水果品种,虽然知名度高,但市场占有率不足,经济效益不高,通过调查发现,建平县杏树管理还存在有认识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任然还处于较低的产业化发展水平。虽然近年来在各界的努力下有所发展,但仍然处于传统、落后的发展阶段,距离现代化的水果产业还有很大差距。本文分析了杏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技术。
1.建平县杏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剖析
1.1单位面积产量低,果实品质差
由于受气候干旱、土壤瘠薄树体营养不良等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建平县6—7年生大扁杏产仁不足20kg/667m?,山杏产量更低只有15kg/667m?左右,并且品质差,仁用杏果实个小、虫果率高,产品档次低。
1.2杏园管理粗放
生产中林果农由于缺乏果树基本管理知识,以为杏树适应性强,不管理就能结果,不修梯田、不深翻改土、不施肥、不灌水、不防治病虫害。有的果园只冬剪,不夏剪,有的甚至不修剪。造成树体衰弱,产量低,品质差,大小年结果严重。
1.3杏树品种混杂不一,良莠不齐
目前,建平县栽植的杏树以山杏为主,扁杏面积小,扁杏以龙工帽,一窝蜂为主,扁杏中优良品种国仁、丰仁、超仁、优一比例很少,有的盲目引种,导致仁用杏品种混杂。
1.4花期冻害和干旱危害
建平县位于辽宁西北部,春季干旱,大风,温度变化大,在杏树花期和幼果期经常出现霜害和冻害,使杏花腐烂,幼果脱落。常因为花期冻害减产40—7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
1.5產业化程度低,附加值低
产业化程度低直接影响到杏产业的效益,由于缺少综合加工企业,杏采收入直接卖杏核,出售的是原生产品,加工环节的产值得不到,没有附加值,价格低、卖核难,经济效益低,影响农民管理的积极性[1]。
2.解决建平县杏产业化问题的策略
2.1优化杏品种结构
建平县近几年栽植的杏品种以山杏为主,优质品种很少,山杏产量低、品质差,价格低。所以对山杏可改接成“超仁”、“丰仁”、“国仁”、“优一”、等一些产量高,品质优,价格高的扁杏品种,在一些土肥条件较好的地方可嫁接一些优质鲜食品种,如“大、小银白杏”、“凯特”、“麦黄”杏等,来增加效益,提高收入。
2.2加强杏园土肥水管理
定植第二年开始,结合压绿肥,进行扩穴深翻改土,山地果园修成梯田,深翻深度以60—70cm,宽度以0.8—1m,每株结合深翻压绿肥50—80kg。三年内把全园深翻完。每年在秋季施有机肥一次,每株50—100kg,每年在春季和秋季追肥氮磷钾比例为2:1:2化肥2—3kg/株。在已深翻改土的杏园,可覆盖厚度15—20cm杂草或秸杆进行全园覆盖,以保护土壤湿度和增加土壤有机质。
2.3综合防治病虫害
在杏树病虫害防治上,坚持综合防治措施,首先加强树体管理,增强树体抗性。掌握害虫发生规律和习性,采用农业、生物、化学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在落时后彻底清除园内落叶,剪除病枯枝,刮除介壳虫,春季喷一次3?Be石硫合剂,展叶时喷1—2次200倍多量式波尔多液,桑白蚧1 代若虫孵出期喷1 次25%蚧死净800倍液。
2.4科学进行冬夏修剪
杏树具有萌芽率高,成枝力弱,以花束状果枝和短果枝结果为主。杏树对喜光性强,光照下足结果部位外移,自然生长枝量不足,修剪上,树形以延迟开心形和疏散分层形为主,幼树期间对骨干枝的延长枝进行短截,促进分枝增加枝量,对结果枝采用短截与缓放相结合培养结果枝组。夏季采用抹芽、摘心、拉枝等措施,防止形成直立长枝和徒长枝。盛果期树主要在于调节结果与生长的关系,保持丰产稳产。盛果期树随着结果量增加长势减弱,可对各级主枝适当短截或缓放不剪,对于少量中长果枝及时短截,对已连续4—5年的结果枝要分批回缩,以复壮树势[2]。
2.5适时防治花期霜冻危害
预防花期冻害,在芽膨大期喷500—1500mg/L青鲜素;花前灌水或花期喷水等,均可推迟花期3—5d。在晚霜到来之前,根据预报在夜间气温降至2℃时进行点火董烟,一般每667m?设2—3个烟堆,此法简单易行,效果最佳。
2.6搞好综合利用,提高杏产品附加值
杏肉可加工杏肉饮料和杏脯,杏仁油是是高级食用油和工业用油,是杏仁工业的高级产品,核壳是加工活性炭的高级原料。所以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提高加工能力,搞好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杏果附加值。高附加值同时也促进杏种植业的巩固和发展,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加延.试论仁用杏产业化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果树,2001(3):46-48.
[2]张君萍,高疆生,李疆,等.西部开发中新疆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农业科学,2005(B06):57-59.
关键词:建平县;杏产业;问题;对策
建平县具有杏种植历史悠久,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建平县与众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特色文化,为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杏产业作为建平县一个特色水果品种,虽然知名度高,但市场占有率不足,经济效益不高,通过调查发现,建平县杏树管理还存在有认识不到位,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任然还处于较低的产业化发展水平。虽然近年来在各界的努力下有所发展,但仍然处于传统、落后的发展阶段,距离现代化的水果产业还有很大差距。本文分析了杏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解决的对策与技术。
1.建平县杏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剖析
1.1单位面积产量低,果实品质差
由于受气候干旱、土壤瘠薄树体营养不良等诸多不良因素的影响,建平县6—7年生大扁杏产仁不足20kg/667m?,山杏产量更低只有15kg/667m?左右,并且品质差,仁用杏果实个小、虫果率高,产品档次低。
1.2杏园管理粗放
生产中林果农由于缺乏果树基本管理知识,以为杏树适应性强,不管理就能结果,不修梯田、不深翻改土、不施肥、不灌水、不防治病虫害。有的果园只冬剪,不夏剪,有的甚至不修剪。造成树体衰弱,产量低,品质差,大小年结果严重。
1.3杏树品种混杂不一,良莠不齐
目前,建平县栽植的杏树以山杏为主,扁杏面积小,扁杏以龙工帽,一窝蜂为主,扁杏中优良品种国仁、丰仁、超仁、优一比例很少,有的盲目引种,导致仁用杏品种混杂。
1.4花期冻害和干旱危害
建平县位于辽宁西北部,春季干旱,大风,温度变化大,在杏树花期和幼果期经常出现霜害和冻害,使杏花腐烂,幼果脱落。常因为花期冻害减产40—70%,严重地块甚至绝收。
1.5產业化程度低,附加值低
产业化程度低直接影响到杏产业的效益,由于缺少综合加工企业,杏采收入直接卖杏核,出售的是原生产品,加工环节的产值得不到,没有附加值,价格低、卖核难,经济效益低,影响农民管理的积极性[1]。
2.解决建平县杏产业化问题的策略
2.1优化杏品种结构
建平县近几年栽植的杏品种以山杏为主,优质品种很少,山杏产量低、品质差,价格低。所以对山杏可改接成“超仁”、“丰仁”、“国仁”、“优一”、等一些产量高,品质优,价格高的扁杏品种,在一些土肥条件较好的地方可嫁接一些优质鲜食品种,如“大、小银白杏”、“凯特”、“麦黄”杏等,来增加效益,提高收入。
2.2加强杏园土肥水管理
定植第二年开始,结合压绿肥,进行扩穴深翻改土,山地果园修成梯田,深翻深度以60—70cm,宽度以0.8—1m,每株结合深翻压绿肥50—80kg。三年内把全园深翻完。每年在秋季施有机肥一次,每株50—100kg,每年在春季和秋季追肥氮磷钾比例为2:1:2化肥2—3kg/株。在已深翻改土的杏园,可覆盖厚度15—20cm杂草或秸杆进行全园覆盖,以保护土壤湿度和增加土壤有机质。
2.3综合防治病虫害
在杏树病虫害防治上,坚持综合防治措施,首先加强树体管理,增强树体抗性。掌握害虫发生规律和习性,采用农业、生物、化学等综合措施进行防治。在落时后彻底清除园内落叶,剪除病枯枝,刮除介壳虫,春季喷一次3?Be石硫合剂,展叶时喷1—2次200倍多量式波尔多液,桑白蚧1 代若虫孵出期喷1 次25%蚧死净800倍液。
2.4科学进行冬夏修剪
杏树具有萌芽率高,成枝力弱,以花束状果枝和短果枝结果为主。杏树对喜光性强,光照下足结果部位外移,自然生长枝量不足,修剪上,树形以延迟开心形和疏散分层形为主,幼树期间对骨干枝的延长枝进行短截,促进分枝增加枝量,对结果枝采用短截与缓放相结合培养结果枝组。夏季采用抹芽、摘心、拉枝等措施,防止形成直立长枝和徒长枝。盛果期树主要在于调节结果与生长的关系,保持丰产稳产。盛果期树随着结果量增加长势减弱,可对各级主枝适当短截或缓放不剪,对于少量中长果枝及时短截,对已连续4—5年的结果枝要分批回缩,以复壮树势[2]。
2.5适时防治花期霜冻危害
预防花期冻害,在芽膨大期喷500—1500mg/L青鲜素;花前灌水或花期喷水等,均可推迟花期3—5d。在晚霜到来之前,根据预报在夜间气温降至2℃时进行点火董烟,一般每667m?设2—3个烟堆,此法简单易行,效果最佳。
2.6搞好综合利用,提高杏产品附加值
杏肉可加工杏肉饮料和杏脯,杏仁油是是高级食用油和工业用油,是杏仁工业的高级产品,核壳是加工活性炭的高级原料。所以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提高加工能力,搞好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杏果附加值。高附加值同时也促进杏种植业的巩固和发展,增加经济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加延.试论仁用杏产业化发展的几个问题[J].中国果树,2001(3):46-48.
[2]张君萍,高疆生,李疆,等.西部开发中新疆杏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疆农业科学,2005(B06):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