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要解决语文课堂的尴尬,需要知行统一,培养学生关注自我、社会、生活的能力。
《纲要》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并把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改革创新等作为落实《纲要》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了“知行统一”的要求:“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
当前教育改革,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作用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对生活、对社会缺乏深入了解和深刻体验,导致对教材文本的曲解和误读,很少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更不用说审美情趣培养和情感价值观教育了。面对这一尴尬,很多教师屡屡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啦?现在的语文越来越难教了!
要解决语文课堂的这一尴尬,需要知行统一,培养学生关注自我、社会、生活的能力。笔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成功地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在此提出,抛砖引玉。
第一,开发校本课程,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校本课程是语文课堂的外延,是文本在现实生活中的映现,也是培养学生知行能力的舞台。校本课程是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最向往的事儿。学生通过演课本剧《雷雨》,更好地理解了周朴园情感的细微变化;学生记者社团通过街头巷尾的采访调查,了解了居民使用塑料袋的情况,增强了环保意识;
“当代作品与电影改编的比较”选修课的开设,既让学生阅读了经典文学作品,又让学生增强了分析比较和鉴赏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倡导和第二课堂的开放,满足了学生内心的诉求,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演绎文本的水平。
第二,用心观察,体验生活点滴。生活是文本的源泉,是语文课堂的另一面。当下有些学生写作时,素材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每次遇到歌颂母爱的主题,就会写深夜“我”生病了,母亲背着“我”去医院的陈词;每次写景物,就会想到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只是泛泛而谈,没有细致的描写。究其原因,对生活缺乏了体验,没有用心是关键。因此,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扑向户外,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生活的千姿百态。
第三,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奉献自我的意识和精神,还可策划春游、秋游、走访历史名人,或组织户外生存体验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能力。
第四,关注社会,积极参与志愿者等公益活动。《纲要》中说:“坚持以人为本……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很多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很模糊,
“无私奉献”和“为他人着想”的意识更是淡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心参加公益活动,是当前教育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志愿者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的参与,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与社会、小我与大我的意识。
第五,思考生活,抒写自我独特的成长历程。杭州市近两年中考作文题目是“被自己感动”“成长路上无捷径”,201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天津卷是“我生活的世界”,它们都给当下的语文教育发出一种强烈的信号:要引导学生知行统一,思考生活,抒写自己独特的成长历程。
总之,当前教育改革不能只关注课堂教学,要牢固树立“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只有积极充分地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社会、生活,才能更好地“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纲要》确立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并把深化课程和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坚持改革创新等作为落实《纲要》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了“知行统一”的要求:“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
当前教育改革,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作用的理念。在实践过程中,部分学生由于对生活、对社会缺乏深入了解和深刻体验,导致对教材文本的曲解和误读,很少能与文本产生共鸣,更不用说审美情趣培养和情感价值观教育了。面对这一尴尬,很多教师屡屡感叹:现在的孩子怎么啦?现在的语文越来越难教了!
要解决语文课堂的这一尴尬,需要知行统一,培养学生关注自我、社会、生活的能力。笔者在多年教学过程中,成功地尝试了以下几种做法。在此提出,抛砖引玉。
第一,开发校本课程,丰富学生第二课堂。校本课程是语文课堂的外延,是文本在现实生活中的映现,也是培养学生知行能力的舞台。校本课程是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重要途径,是学生最向往的事儿。学生通过演课本剧《雷雨》,更好地理解了周朴园情感的细微变化;学生记者社团通过街头巷尾的采访调查,了解了居民使用塑料袋的情况,增强了环保意识;
“当代作品与电影改编的比较”选修课的开设,既让学生阅读了经典文学作品,又让学生增强了分析比较和鉴赏的能力。校本课程的倡导和第二课堂的开放,满足了学生内心的诉求,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参与实践、演绎文本的水平。
第二,用心观察,体验生活点滴。生活是文本的源泉,是语文课堂的另一面。当下有些学生写作时,素材几乎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每次遇到歌颂母爱的主题,就会写深夜“我”生病了,母亲背着“我”去医院的陈词;每次写景物,就会想到春天的桃花、夏天的荷花、秋天的菊花、冬天的梅花,只是泛泛而谈,没有细致的描写。究其原因,对生活缺乏了体验,没有用心是关键。因此,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扑向户外,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生活的千姿百态。
第三,参加社会实践,锻炼实际动手能力。教师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奉献自我的意识和精神,还可策划春游、秋游、走访历史名人,或组织户外生存体验等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提高能力。
第四,关注社会,积极参与志愿者等公益活动。《纲要》中说:“坚持以人为本……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很多学生对“社会”的理解很模糊,
“无私奉献”和“为他人着想”的意识更是淡薄。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心参加公益活动,是当前教育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志愿者活动和其他公益活动的参与,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与社会、小我与大我的意识。
第五,思考生活,抒写自我独特的成长历程。杭州市近两年中考作文题目是“被自己感动”“成长路上无捷径”,2010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目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天津卷是“我生活的世界”,它们都给当下的语文教育发出一种强烈的信号:要引导学生知行统一,思考生活,抒写自己独特的成长历程。
总之,当前教育改革不能只关注课堂教学,要牢固树立“知行统一”的教育理念。只有积极充分地引导学生关注自我、社会、生活,才能更好地“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