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笔者认为要以“发展思维”核心目标,把“与思维同行”作为组织科学探究活动的重点,通过教会学生多种的科学思维方法,以不同的形式训练学生的思维,在学校中设计各种的实践活动,开展各种比赛,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探究;科学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透过探究学习的活动形式,如果仅仅把“以探究为核心”理解为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活动”,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那这种认识无疑是片面的,探究活动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和本质,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笔者就如何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进行了相关探究。
一、教会方法,启迪思维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科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思考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一)教会学生重视方法迁移
遇到相似的观察内容,使学生自觉运用学过的观察方法,遇到不同的观察内容时选择相应的观察方法。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知识技能一样,都有一个初步认识,理解掌握和迁移应用的过程。
(二)教会学生观察法的发散
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如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时,由于蚂蚁不停地在爬行,而且身体又小,很难观察,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得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散观察角度。科学课中,为了得到某种事物的特征,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角度地进行观察。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究者。所以教师除了要设计好提问外,还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激疑和质疑,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各倒入三分之一左右热水的金属杯、瓷杯、塑料杯、玻璃杯,让学生在通过摸杯子获得丰富感受的基础上提问题,于是学生提出了“热是怎样传递出来的?”“为什么不同材料的杯子温度不同?”“为什么杯子的同部位温度不同?”“为什么用手摸暖水瓶的外壁就不热?”等问题。
(四)教会学生运用联想
联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指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教会学生各种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或概念想到其相近的事物或概念。如学生在观察蜗牛时,从蜗牛的外形想到鼻涕虫、螺丝、田螺等动物。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想到在性质和形态上相似的另一事物。如,看看窗外的白云,学生能充分的想象白云“像一大团甜甜的棉花糖”“还像妈妈现在头上戴的白色帽子”;在说草丛中有蟋蟀时,学生会想到蚱蜢、蝗虫、蝴蝶等小动物。
二、強化训练,提高思维
(一)激发动机,诱发思维
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活动的过程,一切教学措施最终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体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实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够主动地认识、研究。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时就可以产生积极的思维。例如:在“金属热胀冷缩吗”的教学中,笔者拿出一支很难扭开的钢笔,让学生帮忙扭开。学生跃跃欲试,但是没有学生可以把它扭开。笔者抓住这一契机,启发导入:同学们,其实只要用热水浸一下就很容易扭开了,为什么热水有那么神奇的力量呢?这一节课我们就去研究其中奥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精设问题,点燃思维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中分析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发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状态。
科学语言的特点表现为严谨、简洁,教师提问的语言既要顾及科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练。例如:《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当学生跃跃欲试想做实验时,笔者问:你想研究花的哪些问题?把你们最喜欢、最想研究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每个小组都确定一个研究主题。然后讨论打算怎样来研究,怎样展现研究成果。笔者让学生制定一个探究计划,为做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语言描述训练,培养思维
语言可以促进思维发展。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之后,一般都要进行语言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描述,以此重点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与此同时,让其他学生仔细地听,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在语言描述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要求学生在对事物特征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尽量不重复别人的语言,从不同的观察点来进行描述,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对大树观察时,大部分学生都是围绕树的特征和树上有什么来进行观察,而个别学生却围绕树在校园中有什么作用来进行观察分析。
(四)动手探究,强化思维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以“做中学”“动手做”为特征的探究学习形式日渐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亲历以探究方式进行的科学实践活动,已经成为科学学习的基本途径。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探究课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时要给学生操作要求,根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 例如:《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的教学,在讨论实验方案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 怎样才能确定杯中的食盐已经溶解完?2. 怎样才能确定食盐不能在溶解?3. 如果杯中的食盐多出来了怎么办?4. 用什么搅拌?搅拌时能不能把水溅出来?笔者的询问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实验,怎么做实验和如何高效地做实验。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趋于完善和科学,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效地指导实验的开展。
三、实践应用,深化思维
小学科学课教材的编写原则之一: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生活经验,将文字与插图、图标、卡通等有机结合起来,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使教材具有对话和交流的功能,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学校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教学特色,进行科学、科普、综合实践三结合,不断深化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一)科学教学与科普教育相结合
学校科组采取“以赛引学 以活动激学”的策略。在课余,教师组织兴趣小组进行有趣的小实验,如变色的彩虹、河涌水的测量等。让学生在这些生活现象中引发疑惑,激发探究的欲望,也通过群体效应,使学生互相影响,积极参与活动。每学期,学校成立许多科普方面的兴趣小组,如水站观察组、环保小天使组、科技小星星探索组等。此外,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市、区、镇的各类竞赛,在每一次竞赛后,既公布获奖情況,表扬先进,又展示优秀的作品,渲染学习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
(二)科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相结合
通过把科学学科和综合实践学科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大多是与自然、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问题,如环境问题、社区发展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组织学生去踏青,了解家乡的风貌;组织学生去参观学校附近的净水厂等,让学生了解社会生产情况,不但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让他们获得真知。
在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树立创新教育观,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不断探索创新思维的教法,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实践,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探究;科学思维
《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但透过探究学习的活动形式,如果仅仅把“以探究为核心”理解为让学生“自己动手,多活动”,让学生“去感受,去体验”,那这种认识无疑是片面的,探究活动是科学探究的外在形式,科学思维才是探究的灵魂和本质,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笔者就如何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思维进行了相关探究。
一、教会方法,启迪思维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良好思维品质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科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教师就要教会学生思考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
(一)教会学生重视方法迁移
遇到相似的观察内容,使学生自觉运用学过的观察方法,遇到不同的观察内容时选择相应的观察方法。学习方法的培养和知识技能一样,都有一个初步认识,理解掌握和迁移应用的过程。
(二)教会学生观察法的发散
要求学生思考解答某个问题的种种方法。如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时,由于蚂蚁不停地在爬行,而且身体又小,很难观察,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从而得到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散观察角度。科学课中,为了得到某种事物的特征,可以让学生通过多种角度地进行观察。
(三)教会学生提出问题
问题是科学探究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探究者。所以教师除了要设计好提问外,还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地设疑、激疑和质疑,有的放矢地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发展,最终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培养和锻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
例如《热是怎样传递的》一课,教师提供给学生的是各倒入三分之一左右热水的金属杯、瓷杯、塑料杯、玻璃杯,让学生在通过摸杯子获得丰富感受的基础上提问题,于是学生提出了“热是怎样传递出来的?”“为什么不同材料的杯子温度不同?”“为什么杯子的同部位温度不同?”“为什么用手摸暖水瓶的外壁就不热?”等问题。
(四)教会学生运用联想
联想是一种创造性思维,指从一个问题想到另一个问题的心理活动,教会学生各种联想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的重要方面。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或概念想到其相近的事物或概念。如学生在观察蜗牛时,从蜗牛的外形想到鼻涕虫、螺丝、田螺等动物。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由一事物想到在性质和形态上相似的另一事物。如,看看窗外的白云,学生能充分的想象白云“像一大团甜甜的棉花糖”“还像妈妈现在头上戴的白色帽子”;在说草丛中有蟋蟀时,学生会想到蚱蜢、蝗虫、蝴蝶等小动物。
二、強化训练,提高思维
(一)激发动机,诱发思维
教学是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共同活动的过程,一切教学措施最终必须通过学生的学习活动来体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要靠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去实现。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学生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能够主动地认识、研究。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索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思维的内部动力,当这种好奇心转化为求知欲时就可以产生积极的思维。例如:在“金属热胀冷缩吗”的教学中,笔者拿出一支很难扭开的钢笔,让学生帮忙扭开。学生跃跃欲试,但是没有学生可以把它扭开。笔者抓住这一契机,启发导入:同学们,其实只要用热水浸一下就很容易扭开了,为什么热水有那么神奇的力量呢?这一节课我们就去研究其中奥秘。从而引起学生对新知强烈的探究愿望。
(二)精设问题,点燃思维火花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是引起学生思考的重要方法,通过提问使学生思维有明确的方向,在思维活动中分析问题,培养思维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提问的形式把问题引发出来,使学生迅速进入紧张的状态。
科学语言的特点表现为严谨、简洁,教师提问的语言既要顾及科学这种特点,又要结合学生认知特点,语言表述要准确精练。例如:《各种各样的花》的教学,当学生跃跃欲试想做实验时,笔者问:你想研究花的哪些问题?把你们最喜欢、最想研究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每个小组都确定一个研究主题。然后讨论打算怎样来研究,怎样展现研究成果。笔者让学生制定一个探究计划,为做实验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语言描述训练,培养思维
语言可以促进思维发展。学生进行观察活动之后,一般都要进行语言描述。在描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观察的现象进行描述,以此重点训练学生说的能力。与此同时,让其他学生仔细地听,这样可以训练学生听的能力。
在语言描述训练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要从不同角度去思考。要求学生在对事物特征或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描述时,尽量不重复别人的语言,从不同的观察点来进行描述,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如对大树观察时,大部分学生都是围绕树的特征和树上有什么来进行观察,而个别学生却围绕树在校园中有什么作用来进行观察分析。
(四)动手探究,强化思维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以“做中学”“动手做”为特征的探究学习形式日渐成为学生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让学生亲历以探究方式进行的科学实践活动,已经成为科学学习的基本途径。
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思维是随着操作的顺序进行。有序的操作有利于学生形成清晰流畅的思路,探究课时让学生动手操作,操作时要给学生操作要求,根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 例如:《100毫升水能溶解多少克食盐》一课的教学,在讨论实验方案中笔者引导学生思考问题:1. 怎样才能确定杯中的食盐已经溶解完?2. 怎样才能确定食盐不能在溶解?3. 如果杯中的食盐多出来了怎么办?4. 用什么搅拌?搅拌时能不能把水溅出来?笔者的询问让学生知道做什么实验,怎么做实验和如何高效地做实验。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讨论和交流,使自己的方案趋于完善和科学,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有效地指导实验的开展。
三、实践应用,深化思维
小学科学课教材的编写原则之一:根据学生身心特点和生活经验,将文字与插图、图标、卡通等有机结合起来,并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使教材具有对话和交流的功能,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学习。因此,在教学中,学校以“开展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教学特色,进行科学、科普、综合实践三结合,不断深化学生的科学思维品质。
(一)科学教学与科普教育相结合
学校科组采取“以赛引学 以活动激学”的策略。在课余,教师组织兴趣小组进行有趣的小实验,如变色的彩虹、河涌水的测量等。让学生在这些生活现象中引发疑惑,激发探究的欲望,也通过群体效应,使学生互相影响,积极参与活动。每学期,学校成立许多科普方面的兴趣小组,如水站观察组、环保小天使组、科技小星星探索组等。此外,教师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市、区、镇的各类竞赛,在每一次竞赛后,既公布获奖情況,表扬先进,又展示优秀的作品,渲染学习气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意识。
(二)科学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教育相结合
通过把科学学科和综合实践学科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科学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大多是与自然、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特别是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问题,如环境问题、社区发展等。从而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组织学生去踏青,了解家乡的风貌;组织学生去参观学校附近的净水厂等,让学生了解社会生产情况,不但使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还让他们获得真知。
在小学阶段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师树立创新教育观,在实践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不断探索创新思维的教法,激发学生敢于质疑、勤于思考、善于实践,为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