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妊娠期间皮肤瘙痒的原因很多,如浴液、乳液不适;食物、环境过敏;皮炎;胆汁酸淤积症(也称妊娠痒疹)。这些疾病中对胎儿有影响的主要是胆汁酸淤积症,需要与其他情况相鉴别。
做好胎动自我监护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严重的妊娠期并发症,是导致围产儿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般孕妇年龄>35岁;具有慢性肝胆疾病,如丙型肝炎、非酒精性肝硬变、胆结石和胆囊炎、非酒精性胰腺炎;有口服避孕药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病史;家族中有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以及人工受精后的孕妇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相对危险度增加。前次妊娠有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的孕妇,据报道再次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复发率在40%~70%。此次妊娠双胎妊娠的孕妇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率也较单胎显著升高。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初起为手掌、脚掌或脐周瘙痒,可逐渐加剧而延及四肢、躯干、颜面部。瘙痒程度各有不同,夜间加重,严重者甚至引起失眠。70%以上发生在妊娠晚期,平均发病孕周为30周,也有少数在孕中期出现瘙痒的病例。瘙痒大多在分娩后24~48小时缓解,少数在1周或1周以上缓解。
瘙痒发生后2~4周内部分孕妇可出现黄疸,多数仅轻度黄疸;发生率为20%~50%,于分娩后1~2周内消退。会因瘙痒抓挠皮肤出现条状抓痕,皮肤活检无异常表现。少数孕妇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轻微脂肪痢等。极少数孕妇出现体重下降及维生素K相关凝血因子缺乏,而后者可能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确诊此病需在临床上化验检查胆汁酸和肝功。胆汁酸改变是肝内胆汁淤积症最主要的实验室证据。血清胆汁酸的测定主要包括总胆汁酸和甘胆酸。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总胆汁酸水平较健康孕妇显著上升,可用于评估肝内胆汁淤积症严重程度。
甘胆酸敏感性强,可作为筛查和随访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升高波动在正常值的2~10倍,分娩后lO天左右转为正常,不遗留肝脏损害。
由于胆汁淤积症发病率较高,临床无特征性表现,一但疾病进展,又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胆汁淤积症高发地区有筛查的必要。
孕期一旦有皮肤瘙痒,应主动向医生提出,做进一步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尽早治疗。
妊娠期胆汁淤积症临床各项指标的检查与胎儿预后没有关联性。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瘙痒症状,降低血总胆汁酸水平改善肝功能;最终达到延长孕周,改善妊娠结局的目的。
孕期要定时检查肝功、胆汁酸、甘胆酸;认真感觉胎动,这是评估胎儿宫内状态最简便及时的方法。胎动减少、消失、频繁或无间歇的躁动是胎儿宫内缺氧的危险信号,应立即就诊。对胎儿脐动脉血流分析对预测围产儿预后可能有意义。建议孕34周后每周检测1次。
对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且无规律宫缩者,可以口服降胆酸药物,7~1O天为l个疗程。适当缩短产前检查间隔,重点监测血甘胆酸及总胆汁酸指标,加强胎儿电子监护,如病情无好转,则需住院治疗。
主张平时低脂饮食,适当休息,左侧卧位为主,增加胎盘血流量,注意胎动;建议每日吸氧3次,每次30分钟,以改善胎儿胎盘氧供。皮肤瘙痒可局部皮肤涂抹含有薄荷醇的润肤霜、炉甘石制剂,能缓解瘙痒症状,无副作用。并且重视其他不良产科因素治疗,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
妊娠期胆汁淤积症孕妇会发生无任何先兆的胎心消失,一般认为终止妊娠的时机及方法需要结合孕周、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后变化趋势等综合因素,根据每个孕妇个体化评估的原则而实施。原则是一旦足月尽早终止妊娠。
瘙痒也可源于过敏
孕期皮肤瘙痒的另一个原因是过敏。过敏简单地说就是对某种物质过度敏感。当你吃下、摸到或吸入某种物质的时候,身体会产生过度的反应,导致这种反应的物质就是所谓的“过敏原”。在正常的情况下,身体会制造抗体用来保护身体不受疾病的侵害,但过敏者的身体却会将正常无害的物质误认为是有害的东西,产生抗体,这种物质就成为一种“过敏原”。过敏原大多为以下几种:吸入式过敏原:如花粉、柳絮等;食入式过敏原:如牛奶、鸡蛋、鱼虾等;接触式过敏原:如冷空气、化妆品等;注射式过敏原: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内在因素就是本身具有过敏体质,这在皮肤过敏的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过敏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紫癜、水泡及表皮松懈、瘙痒疼痛,有时还会伴随低热。急性过敏反应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反应,主要为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以及过敏性休克。表现的病症主要为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肠胃炎以及湿疹、荨麻疹、斑疹、丘疹、划痕症、风团皮疹、皮肤搔痒等过敏性皮肤病。往往急性过敏可以致人死亡。
对于过敏原一旦明确,应立即停止继续接触过敏原,过敏反应通常自然消失。预防过敏,关键是寻找过敏原。其次要防止接触过敏原。应注意搞好室内卫生,装有空调的房间应该经常通风换气,要勤晒被褥。内衣应用清水多洗两遍,以免对清洁剂过敏。搬入新居、家庭装修、购新家具、喷杀虫剂后,应开门开窗,待室内没有“气味”了再入内。清洁皮肤后,除了保湿,还要用敏感皮肤专用的日霜,外出前还要涂防晒霜。
具体应坚持以下原则:
1、保持清洁,早晚用冷水洗脸。
2、保持水分,避免皮肤干燥引起的过敏。
3、避免自身可能的诱发因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搔抓、清洗及接触可能敏感的物质如皮毛制剂等。少接触化学成分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涤精等。
4、选择不含浓烈香味、不含酒精等刺激性的化妆品;孕妇尽量不化妆,如果出现皮肤过敏后,要立即停止使用任何化妆品,对皮肤进行观察和保养护理。
5、孕妇避免可能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以及一些蛋白类食品。应避免进食煎或油炸、辛辣等食物,以免刺激皮肤。
6、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切忌乱用药。
赵天卫:北京玛丽妇婴医院业务院长,妇产科首席专家。擅长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症、危重病人抢救、难产处理以及心理咨询等。
做好胎动自我监护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是一种严重的妊娠期并发症,是导致围产儿病死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般孕妇年龄>35岁;具有慢性肝胆疾病,如丙型肝炎、非酒精性肝硬变、胆结石和胆囊炎、非酒精性胰腺炎;有口服避孕药诱导的肝内胆汁淤积病史;家族中有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以及人工受精后的孕妇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相对危险度增加。前次妊娠有肝内胆汁淤积症病史的孕妇,据报道再次妊娠肝内胆汁淤积症复发率在40%~70%。此次妊娠双胎妊娠的孕妇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病率也较单胎显著升高。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主要表现为皮肤瘙痒,初起为手掌、脚掌或脐周瘙痒,可逐渐加剧而延及四肢、躯干、颜面部。瘙痒程度各有不同,夜间加重,严重者甚至引起失眠。70%以上发生在妊娠晚期,平均发病孕周为30周,也有少数在孕中期出现瘙痒的病例。瘙痒大多在分娩后24~48小时缓解,少数在1周或1周以上缓解。
瘙痒发生后2~4周内部分孕妇可出现黄疸,多数仅轻度黄疸;发生率为20%~50%,于分娩后1~2周内消退。会因瘙痒抓挠皮肤出现条状抓痕,皮肤活检无异常表现。少数孕妇可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轻微脂肪痢等。极少数孕妇出现体重下降及维生素K相关凝血因子缺乏,而后者可能增加产后出血的风险。
确诊此病需在临床上化验检查胆汁酸和肝功。胆汁酸改变是肝内胆汁淤积症最主要的实验室证据。血清胆汁酸的测定主要包括总胆汁酸和甘胆酸。肝内胆汁淤积症孕妇总胆汁酸水平较健康孕妇显著上升,可用于评估肝内胆汁淤积症严重程度。
甘胆酸敏感性强,可作为筛查和随访肝内胆汁淤积症的指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正常或轻度升高,升高波动在正常值的2~10倍,分娩后lO天左右转为正常,不遗留肝脏损害。
由于胆汁淤积症发病率较高,临床无特征性表现,一但疾病进展,又对胎儿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在胆汁淤积症高发地区有筛查的必要。
孕期一旦有皮肤瘙痒,应主动向医生提出,做进一步检查,早期明确诊断尽早治疗。
妊娠期胆汁淤积症临床各项指标的检查与胎儿预后没有关联性。治疗的目标是缓解瘙痒症状,降低血总胆汁酸水平改善肝功能;最终达到延长孕周,改善妊娠结局的目的。
孕期要定时检查肝功、胆汁酸、甘胆酸;认真感觉胎动,这是评估胎儿宫内状态最简便及时的方法。胎动减少、消失、频繁或无间歇的躁动是胎儿宫内缺氧的危险信号,应立即就诊。对胎儿脐动脉血流分析对预测围产儿预后可能有意义。建议孕34周后每周检测1次。
对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且无规律宫缩者,可以口服降胆酸药物,7~1O天为l个疗程。适当缩短产前检查间隔,重点监测血甘胆酸及总胆汁酸指标,加强胎儿电子监护,如病情无好转,则需住院治疗。
主张平时低脂饮食,适当休息,左侧卧位为主,增加胎盘血流量,注意胎动;建议每日吸氧3次,每次30分钟,以改善胎儿胎盘氧供。皮肤瘙痒可局部皮肤涂抹含有薄荷醇的润肤霜、炉甘石制剂,能缓解瘙痒症状,无副作用。并且重视其他不良产科因素治疗,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
妊娠期胆汁淤积症孕妇会发生无任何先兆的胎心消失,一般认为终止妊娠的时机及方法需要结合孕周、病情严重程度及治疗后变化趋势等综合因素,根据每个孕妇个体化评估的原则而实施。原则是一旦足月尽早终止妊娠。
瘙痒也可源于过敏
孕期皮肤瘙痒的另一个原因是过敏。过敏简单地说就是对某种物质过度敏感。当你吃下、摸到或吸入某种物质的时候,身体会产生过度的反应,导致这种反应的物质就是所谓的“过敏原”。在正常的情况下,身体会制造抗体用来保护身体不受疾病的侵害,但过敏者的身体却会将正常无害的物质误认为是有害的东西,产生抗体,这种物质就成为一种“过敏原”。过敏原大多为以下几种:吸入式过敏原:如花粉、柳絮等;食入式过敏原:如牛奶、鸡蛋、鱼虾等;接触式过敏原:如冷空气、化妆品等;注射式过敏原:如青霉素、链霉素等。内在因素就是本身具有过敏体质,这在皮肤过敏的发病中起主导作用。
过敏主要表现为:皮肤红斑、紫癜、水泡及表皮松懈、瘙痒疼痛,有时还会伴随低热。急性过敏反应是一种常见的过敏反应,主要为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以及过敏性休克。表现的病症主要为过敏性鼻炎、过敏性哮喘、过敏性肠胃炎以及湿疹、荨麻疹、斑疹、丘疹、划痕症、风团皮疹、皮肤搔痒等过敏性皮肤病。往往急性过敏可以致人死亡。
对于过敏原一旦明确,应立即停止继续接触过敏原,过敏反应通常自然消失。预防过敏,关键是寻找过敏原。其次要防止接触过敏原。应注意搞好室内卫生,装有空调的房间应该经常通风换气,要勤晒被褥。内衣应用清水多洗两遍,以免对清洁剂过敏。搬入新居、家庭装修、购新家具、喷杀虫剂后,应开门开窗,待室内没有“气味”了再入内。清洁皮肤后,除了保湿,还要用敏感皮肤专用的日霜,外出前还要涂防晒霜。
具体应坚持以下原则:
1、保持清洁,早晚用冷水洗脸。
2、保持水分,避免皮肤干燥引起的过敏。
3、避免自身可能的诱发因素。避免各种外界刺激,如热水烫洗,过度搔抓、清洗及接触可能敏感的物质如皮毛制剂等。少接触化学成分用品,如肥皂、洗衣粉、洗涤精等。
4、选择不含浓烈香味、不含酒精等刺激性的化妆品;孕妇尽量不化妆,如果出现皮肤过敏后,要立即停止使用任何化妆品,对皮肤进行观察和保养护理。
5、孕妇避免可能致敏和刺激性食物,如辣椒、浓茶、咖啡以及一些蛋白类食品。应避免进食煎或油炸、辛辣等食物,以免刺激皮肤。
6、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切忌乱用药。
赵天卫:北京玛丽妇婴医院业务院长,妇产科首席专家。擅长妇产科各种疑难病症、危重病人抢救、难产处理以及心理咨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