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世纪西方艺术流派不断革新,其中超现实主义流派对我国油画艺术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梳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缘起,深入研究超现实主义油画作品的表现方式,分析超现实主义对我国20世纪油画艺术的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20世纪 超现实主义 油画艺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战争的反思,重新审视政治社会文化,兴起了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思潮,各种艺术流派粉墨登场。20世纪20年代在法国超现实主义提出自己口号和宣言形成文艺流派,其后影响遍及欧美、日本、中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超现实主义对绘画、诗歌、小说、戏剧、建筑、雕刻、电影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在绘画领域,超现实主义观念延续至今,也对当代绘画艺术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缘起
达达主义是在一战期间发展起来的艺术团体,随着战争的结束,达达内部的成员之间由于艺术观念的不同产生分歧,艺术家们纷纷离开瑞士。其中引领艺术的潮流艺术家纷纷聚集在巴黎,为超现实主义诞生创造了良好温床。自安德烈·布雷顿(André Breton)1924年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打开超现实主义的大门。超现实主义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从达达主义的基础上重新发展起来的。其中超现实主义受达达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反叛风格,在美术方面注重反常态及一切逻辑思维,常常采用区别于现实的梦幻方式呈现作品。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深入挖掘头脑潜意识中所错在的灵感,采用梦境般的艺术手法制作画面。1925年6月,毕加索、阿尔普、米罗、克利等人在巴黎首次举办了超现实主义画展,之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超现实主义油画表现方式
超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形式没有统一的方式,从表现超现实的方法上主要呈现两大类型,具象表现和抽象表现。但是这两个方向的艺术家都将心理学、医学、哲学等领域的新成果以及政治革命思想作为精神上的动力,以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中关于潜意识的研究理论和关于梦境的涵义理论作为基础进行创作。1
(一)超现实的具象性表现
超现实主义在油画创作中,接受西方传统油画技法,其作品常常利用空间、明暗、透视法、色彩营造出具有幻想的梦境效果。这些传统的表现方式被超现实主义者在创作中颠覆,被利用制作源于潜意识的梦境或者幻想的形象,使幻想具有真实性。以雷尼·马格里特、萨瓦尔多·达利、保罗·德尔沃等艺术家为代表,从梦境中寻找摆脱现实中的逻辑和自然结构,将各种荒诞、刺激、惊悚的场景,用造出具有超现实性的梦境,用写实分技法表现出梦境的真实。
达利极具代表性作品的《永恒的记忆》,其画面的事物所处在一个静止的空间环境,具有流动感的怀表一只挂在枯树上,一只躺在怪异的人脸上,另外一只沿着几何体边缘向下滑动。造型诡异的三个怀表与几何体上方的正常造型的怀表形成鲜明的比较。画面中抽象化的人脸侧面、抽象的怀表、枯萎的小树、写实空间环境,采用极致的细节表现,构建出一种梦境化的真实空间,在一个不相关联的真实环境中以悖离现实逻辑的方式组成画面,形成完全超乎现实世界的景象。
马格里特的《坠落》,画面中写实的建筑为画面背景,其造型基本还原现实中建筑物的实形态,而建筑周围悬浮着许多穿礼服的男子形象,打破了真实空间。虽然画面中空间环境是那么真实,却给人一种虚幻的场景,真实与虚幻两者就一种不合理地又合理地组合形成一种视觉效果,画面超越了真实的物理逻辑,也超越了我们的普通经验,从而呈现出魔幻式的艺术表现力。
(二)超现实的非具象性表现
超现实主义在实践中,另一条发展方向,倾向于潜意识为主导,没有明确的具象性,利用“自动绘画”的形式呈现一种原生质的艺术形态。以安德烈·马松、乔安·米罗为代表,在创作中摆脱意识的控制和思想的指挥,借助无意识的方式创作,以到达绝对超现实的状态。
米罗的作品常常靠幻想创作,作品往往没有强烈象征性和比喻性,也没有具体实质的意义。如《哈里昆的狂欢节》以超现实主义方式,描绘一个混乱的场景,奇怪的物象充斥整个画面,这些物象都是从植物、小动物、人抽象化后创造出来的,在米罗潜意识的引导下,使得复杂的画面失去了艺术表达的原本意义。另一幅《女诗人》画面更为抽象,整个画面以不同的圆点、三角形、月亮形和流畅的细线组合而成。这些造型的组合记录了米罗在潜意识的状态下,展现了绝对化的超现实主义的结果。
三、20世纪超现实主义对中国油画影响不同阶段
中国受到超现实主义影响的最早记录是评论家王海燕1931年4月在《申報》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详细介绍了超现实主义的起源、主张、理论及主要画家,认为“超现实主义是一种世界的认识,是给以根本思想的概念底世界观”2,初次向国内介绍了超现实主义。1935年,成立在东京中华独立美术协会成立艺术团体,明确提出“超现实主义”口号,成立团体的官方杂志《独立美术》,同年在广州、上海分别举办了两次展览3,同年《艺风》杂志刊登了艺术家赵兽翻译安德烈·布雷顿所作《超现实主义宣言》的节选,将超现实主义前卫艺术思潮的理论译介到中国。受当时国内环境的影响,虽然已翻译国外先锋艺术理论,进行现代化的艺术创作和展览及杂志发行的等方式,扩大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力。民国时期积极推进“超现实主义”艺术理念,在当时的油画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促进了民国现代化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创作主要以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为创作方向,直到八十年代后超现实主义又开始影响中国。尤其在1985年现代艺术大展后,艺术创作开始多元化发展,超现实主义广泛传播,这种影响延续至今。张晓刚是我国80年代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的《全家福》系列作品,以传统“全家福”的合影图式构图,采用传统民间画像的方式,弱化画面的笔触,营造出一种弱化的空间。将现实的“全家福”利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转化,重新塑造出一种具有梦境的“全家福”形成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式图像。
徐芒耀油画作品由于受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影响,吸收超现实主义风格艺术表现方式,反映当代人的现实处境,在《我的梦》系列作品中,采用写实的技法将梦境刻画的非常逼真,强调画面中极致的细节表现,使得梦境显得即具象又实在。画面的中事物组合又显得荒诞虚幻,作者在梦中将现实本质与梦境形成对立,利用事物之间的巧妙组织的呈现在画面上。
总 结
20世纪超现实主义观念逐步扩展,对我国油画艺术现代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念既适用于30年代复杂的民族主义话语与现代性诉求,又符合80年代中国油画艺术现代发展的内在诉求。超现实主义对中国油画艺术产生影响的同时,艺术家们也要勇于探索,创造出具有“中国式超现实主义”经典作品。
注释:
1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M].2版.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66.
2王海燕.超现实主义的绘画.申报,1931-04-06.增3版.
3 1935年3月,中华独立美术协会在广州举办第一回展览,展品共一百六十余件;第二回展览于同年10月在上
海中华学艺社举办,《艺风》、《良友》、《申报画刊》等媒体均有报道并为之造势。
参考文献:
(1)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M].2版.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66.
(2)王海燕.超现实主义的绘画.申报,1931-04-06.增3版.
(3)1935年3月,中华独立美术协会在广州举办第一回展览,展品共一百六十余件;第二回展览于同年10月在上海中华学艺社举办,《艺风》、《良友》、《申报画刊》等媒体均有报道并为之造势。
作者简介:
田曜诚,男,汉族,河北邯郸人,工作单位:百色学院,硕士研究生,美术史研究方向;
杨娜,女,汉族,河南焦作,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
关键词:20世纪 超现实主义 油画艺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对战争的反思,重新审视政治社会文化,兴起了对资本主义传统文化思想的反叛思潮,各种艺术流派粉墨登场。20世纪20年代在法国超现实主义提出自己口号和宣言形成文艺流派,其后影响遍及欧美、日本、中国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超现实主义对绘画、诗歌、小说、戏剧、建筑、雕刻、电影等艺术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在绘画领域,超现实主义观念延续至今,也对当代绘画艺术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缘起
达达主义是在一战期间发展起来的艺术团体,随着战争的结束,达达内部的成员之间由于艺术观念的不同产生分歧,艺术家们纷纷离开瑞士。其中引领艺术的潮流艺术家纷纷聚集在巴黎,为超现实主义诞生创造了良好温床。自安德烈·布雷顿(André Breton)1924年发表“超现实主义宣言”,打开超现实主义的大门。超现实主义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从达达主义的基础上重新发展起来的。其中超现实主义受达达的影响具有强烈的反叛风格,在美术方面注重反常态及一切逻辑思维,常常采用区别于现实的梦幻方式呈现作品。超现实主义艺术家受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影响,深入挖掘头脑潜意识中所错在的灵感,采用梦境般的艺术手法制作画面。1925年6月,毕加索、阿尔普、米罗、克利等人在巴黎首次举办了超现实主义画展,之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超现实主义油画表现方式
超现实主义油画创作形式没有统一的方式,从表现超现实的方法上主要呈现两大类型,具象表现和抽象表现。但是这两个方向的艺术家都将心理学、医学、哲学等领域的新成果以及政治革命思想作为精神上的动力,以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中关于潜意识的研究理论和关于梦境的涵义理论作为基础进行创作。1
(一)超现实的具象性表现
超现实主义在油画创作中,接受西方传统油画技法,其作品常常利用空间、明暗、透视法、色彩营造出具有幻想的梦境效果。这些传统的表现方式被超现实主义者在创作中颠覆,被利用制作源于潜意识的梦境或者幻想的形象,使幻想具有真实性。以雷尼·马格里特、萨瓦尔多·达利、保罗·德尔沃等艺术家为代表,从梦境中寻找摆脱现实中的逻辑和自然结构,将各种荒诞、刺激、惊悚的场景,用造出具有超现实性的梦境,用写实分技法表现出梦境的真实。
达利极具代表性作品的《永恒的记忆》,其画面的事物所处在一个静止的空间环境,具有流动感的怀表一只挂在枯树上,一只躺在怪异的人脸上,另外一只沿着几何体边缘向下滑动。造型诡异的三个怀表与几何体上方的正常造型的怀表形成鲜明的比较。画面中抽象化的人脸侧面、抽象的怀表、枯萎的小树、写实空间环境,采用极致的细节表现,构建出一种梦境化的真实空间,在一个不相关联的真实环境中以悖离现实逻辑的方式组成画面,形成完全超乎现实世界的景象。
马格里特的《坠落》,画面中写实的建筑为画面背景,其造型基本还原现实中建筑物的实形态,而建筑周围悬浮着许多穿礼服的男子形象,打破了真实空间。虽然画面中空间环境是那么真实,却给人一种虚幻的场景,真实与虚幻两者就一种不合理地又合理地组合形成一种视觉效果,画面超越了真实的物理逻辑,也超越了我们的普通经验,从而呈现出魔幻式的艺术表现力。
(二)超现实的非具象性表现
超现实主义在实践中,另一条发展方向,倾向于潜意识为主导,没有明确的具象性,利用“自动绘画”的形式呈现一种原生质的艺术形态。以安德烈·马松、乔安·米罗为代表,在创作中摆脱意识的控制和思想的指挥,借助无意识的方式创作,以到达绝对超现实的状态。
米罗的作品常常靠幻想创作,作品往往没有强烈象征性和比喻性,也没有具体实质的意义。如《哈里昆的狂欢节》以超现实主义方式,描绘一个混乱的场景,奇怪的物象充斥整个画面,这些物象都是从植物、小动物、人抽象化后创造出来的,在米罗潜意识的引导下,使得复杂的画面失去了艺术表达的原本意义。另一幅《女诗人》画面更为抽象,整个画面以不同的圆点、三角形、月亮形和流畅的细线组合而成。这些造型的组合记录了米罗在潜意识的状态下,展现了绝对化的超现实主义的结果。
三、20世纪超现实主义对中国油画影响不同阶段
中国受到超现实主义影响的最早记录是评论家王海燕1931年4月在《申報》发表了一篇文章,其中详细介绍了超现实主义的起源、主张、理论及主要画家,认为“超现实主义是一种世界的认识,是给以根本思想的概念底世界观”2,初次向国内介绍了超现实主义。1935年,成立在东京中华独立美术协会成立艺术团体,明确提出“超现实主义”口号,成立团体的官方杂志《独立美术》,同年在广州、上海分别举办了两次展览3,同年《艺风》杂志刊登了艺术家赵兽翻译安德烈·布雷顿所作《超现实主义宣言》的节选,将超现实主义前卫艺术思潮的理论译介到中国。受当时国内环境的影响,虽然已翻译国外先锋艺术理论,进行现代化的艺术创作和展览及杂志发行的等方式,扩大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力。民国时期积极推进“超现实主义”艺术理念,在当时的油画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同时促进了民国现代化艺术。
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创作主要以服务社会主义建设为创作方向,直到八十年代后超现实主义又开始影响中国。尤其在1985年现代艺术大展后,艺术创作开始多元化发展,超现实主义广泛传播,这种影响延续至今。张晓刚是我国80年代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创作的《全家福》系列作品,以传统“全家福”的合影图式构图,采用传统民间画像的方式,弱化画面的笔触,营造出一种弱化的空间。将现实的“全家福”利用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转化,重新塑造出一种具有梦境的“全家福”形成中国家庭的一个缩影式图像。
徐芒耀油画作品由于受超现实主义画派的影响,吸收超现实主义风格艺术表现方式,反映当代人的现实处境,在《我的梦》系列作品中,采用写实的技法将梦境刻画的非常逼真,强调画面中极致的细节表现,使得梦境显得即具象又实在。画面的中事物组合又显得荒诞虚幻,作者在梦中将现实本质与梦境形成对立,利用事物之间的巧妙组织的呈现在画面上。
总 结
20世纪超现实主义观念逐步扩展,对我国油画艺术现代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观念既适用于30年代复杂的民族主义话语与现代性诉求,又符合80年代中国油画艺术现代发展的内在诉求。超现实主义对中国油画艺术产生影响的同时,艺术家们也要勇于探索,创造出具有“中国式超现实主义”经典作品。
注释:
1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M].2版.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66.
2王海燕.超现实主义的绘画.申报,1931-04-06.增3版.
3 1935年3月,中华独立美术协会在广州举办第一回展览,展品共一百六十余件;第二回展览于同年10月在上
海中华学艺社举办,《艺风》、《良友》、《申报画刊》等媒体均有报道并为之造势。
参考文献:
(1)葛鹏仁.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M].2版.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66.
(2)王海燕.超现实主义的绘画.申报,1931-04-06.增3版.
(3)1935年3月,中华独立美术协会在广州举办第一回展览,展品共一百六十余件;第二回展览于同年10月在上海中华学艺社举办,《艺风》、《良友》、《申报画刊》等媒体均有报道并为之造势。
作者简介:
田曜诚,男,汉族,河北邯郸人,工作单位:百色学院,硕士研究生,美术史研究方向;
杨娜,女,汉族,河南焦作,硕士,研究方向:中国画(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