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由于文言文距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微言大义,言简意赅”,学生读来晦涩难懂,因而产生畏惧文言文的情绪,学生中流传“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的怪现象。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始终是一个难以突破的瓶颈,师生往往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收效甚微。在教学中,为了搞好文言教学,我做了以下探索。
关键词:民族地区初中;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他们就会一直关注文言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能迎难而上,开动自己的脑筋,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问题。初中阶段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文言文。文言文对他们来说是个陌生的事物。由于文言文已经定格在历史长河里,在语言上晦涩难懂的特点,很容易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惧怕心理,有怕惧而产生对文言文的厌学情绪。因此,如何使学生爱上文言文成为了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我采用创设情境,精心导入,激发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导入新课,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巧妙的导入,立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惧怕情绪。因此,在讲授文言文时,教师可以根据文体、内容的不同,巧设情境,精心设计不同的导入语。如可以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引用名人名言、诗词,播放片段、图片等等。例如,在讲授《论语十则》时,可以先在网站找几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放入多媒体中投影出来,初步让学生了解孔子,再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心目中的孔子。课堂上,我提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学生众说纷纭。然后,我再揭晓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介绍孔子时,利用多媒体资料,突出三个“最”: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在简介孔子的PPT课件里呈现孔子像,展示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孔子塑像图片,突出了孔子的国际地位。这样,不仅巧妙的导入课文,也激发了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兴趣,为新课的讲授奠定了基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古语,无不揭示着“读”对学子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张志公先生也认为:“读,反复的诵读,有助于学生尽快融入课文,理解课文,加强语感,甚至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获取知识经验,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读是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每篇文言文时都要坚持范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朗读材料进行范读教学),在范读时,让学生小声跟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并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深人体会课文的情感意蕴,增强教学效果。教师朗读时,“沉郁处还它个沉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能起到示范感染作用。而且,教师摇头晃脑如痴如醉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的风气和习惯。教师读得好,就能激发学生喜欢读文言文,让学生感觉到“原来文言文的朗读这么有趣!”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模仿(或是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这样让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和语义。由于学生接触不多,所以有些句子需要一句一句教,必要时划分节线、断句等。如《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跟读中会逐渐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培养了朗读能力。
三、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培养翻译理解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贵在“理解”。它包括:字词的理解、文义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教学中为了加深理解,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理解。例如,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鼓励学生根据注释先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不求统解、甚解,力求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其次,敢于质疑,点拨解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质疑、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词语进行探究理解。教师发现学生对知识把握不准时及时给以适当的引导,然后再明确。再次,方式多樣,巩固理解。这一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可以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如可结成多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点评、更正或补充。这样的练习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翻译注重准确和通顺。教师要加以评价,对翻译通顺,找准点的学生给予点赞,同时,指出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教会学生翻译时句式能不变的就保留相同句式,人名,地名等不翻译。第四,以班级为单位,复述或讲故事,将文言中学到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力求准确、通畅。
四、培养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良好习惯
初中阶段每一册书就有文言文课文,这些文言文都是经典文章。其中包含着许多需要学生理解的重点字词、用法、句式等。如:之、而、以为等,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用法,学生只要掌握好,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文章都不用为难。因此,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文言文词语的积累情况。每讲完一篇文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篇文言文进行自行归纳。归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归纳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等,然后通过练习的方式巩固。这样,当学生通过课文积累词汇到一定程度,自己动手、动脑归纳的时候,就会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的作用,同时,培养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良好习惯。
总之,文言文博大精深,是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做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喜欢文言文,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文化。今天,在全民创新的时代,文言文教学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关键词:民族地区初中;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创设情境,巧妙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文言文感兴趣,他们就会一直关注文言文,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他们都能迎难而上,开动自己的脑筋,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和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问题。初中阶段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文言文。文言文对他们来说是个陌生的事物。由于文言文已经定格在历史长河里,在语言上晦涩难懂的特点,很容易使学生对文言文产生惧怕心理,有怕惧而产生对文言文的厌学情绪。因此,如何使学生爱上文言文成为了语文教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我采用创设情境,精心导入,激发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导入新课,是教师在讲授新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巧妙的导入,立刻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迅速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惧怕情绪。因此,在讲授文言文时,教师可以根据文体、内容的不同,巧设情境,精心设计不同的导入语。如可以介绍作者写作背景,引用名人名言、诗词,播放片段、图片等等。例如,在讲授《论语十则》时,可以先在网站找几个关于孔子的小故事,放入多媒体中投影出来,初步让学生了解孔子,再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自己心目中的孔子。课堂上,我提一个有吸引力的问题:你知道对中国思想文化影响最大的书是什么?学生众说纷纭。然后,我再揭晓答案:是《论语》。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自此,奠定了儒家思想在中国的统治地位……介绍孔子时,利用多媒体资料,突出三个“最”:最伟大的思想家,最伟大的教育家,最伟大的典籍整理编订家。在简介孔子的PPT课件里呈现孔子像,展示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孔子塑像图片,突出了孔子的国际地位。这样,不仅巧妙的导入课文,也激发了学生阅读这篇文章的兴趣,为新课的讲授奠定了基础。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
二、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古语,无不揭示着“读”对学子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张志公先生也认为:“读,反复的诵读,有助于学生尽快融入课文,理解课文,加强语感,甚至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获取知识经验,培养和提高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因此,读是文言文阅读教学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对于刚刚接触文言文的初中学生来说,教师在教学每篇文言文时都要坚持范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朗读材料进行范读教学),在范读时,让学生小声跟读,目的在于影响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并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情感,这样能够帮助学生深人体会课文的情感意蕴,增强教学效果。教师朗读时,“沉郁处还它个沉郁,激昂处还它个激昂”,能起到示范感染作用。而且,教师摇头晃脑如痴如醉的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的风气和习惯。教师读得好,就能激发学生喜欢读文言文,让学生感觉到“原来文言文的朗读这么有趣!”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模仿(或是录音范读学生跟读),这样让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和语义。由于学生接触不多,所以有些句子需要一句一句教,必要时划分节线、断句等。如《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学生在准确的反复跟读中会逐渐形成文言文的语感,培养了朗读能力。
三、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培养翻译理解能力
文言文的教学贵在“理解”。它包括:字词的理解、文义的理解、思想的理解、感情的理解等。教学中为了加深理解,首先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理解。例如,学习《唐雎不辱使命》时,我鼓励学生根据注释先去自主阅读,让学生凭兴趣主动、独立地阅读,关注文章内容,获取信息,不求统解、甚解,力求从整体上理解全文。其次,敢于质疑,点拨解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质疑、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课文注解对课文中的实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词语进行探究理解。教师发现学生对知识把握不准时及时给以适当的引导,然后再明确。再次,方式多樣,巩固理解。这一步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翻译课文。可以采用灵活自由的方式进行。如可结成多人小组,每人一句或一段,其他同学点评、更正或补充。这样的练习涉及面广,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翻译注重准确和通顺。教师要加以评价,对翻译通顺,找准点的学生给予点赞,同时,指出需校正和补充的地方,教会学生翻译时句式能不变的就保留相同句式,人名,地名等不翻译。第四,以班级为单位,复述或讲故事,将文言中学到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力求准确、通畅。
四、培养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良好习惯
初中阶段每一册书就有文言文课文,这些文言文都是经典文章。其中包含着许多需要学生理解的重点字词、用法、句式等。如:之、而、以为等,它们在不同的语境中有着不同的用法,学生只要掌握好,那么无论遇到什么文章都不用为难。因此,在平时的文言文学习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文言文词语的积累情况。每讲完一篇文言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这篇文言文进行自行归纳。归纳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归纳特殊句式如省略句、倒装句等,然后通过练习的方式巩固。这样,当学生通过课文积累词汇到一定程度,自己动手、动脑归纳的时候,就会总结出同类语言现象的某些规律,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知识迁移的作用,同时,培养了积累文言实词、虚词的良好习惯。
总之,文言文博大精深,是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做为一名中学语文老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学好文言文,喜欢文言文,领略中国文化的魅力,传承中华文化。今天,在全民创新的时代,文言文教学必将焕发出生命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