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917年2月胡适等率先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八首》,由此写作白话新诗一发不可收,新诗人多有诗作,诗潮涌动,诗坛兴盛。新诗正是以崇尚一切不造作的率真诗绪、明白如话的语言、现代的韵和自然音节等极易接受的诗体诗风,突破了旧体诗的重重禁锢。王统照的诗呈现的更多是“一群天真的儿童在后面追逐,——问语”“遗漏的‘童心’不知藏在何处?”诗人在寻找“‘童心’之魂”的归宿,期盼“能在幽静的时光中来莅”。这是《童心》“弁言”,也是整部诗集基调的溢出。
关键词:新诗 王统照 《童心》 “五四”小诗
新诗开篇的“白话”与“真率”
1917年2月胡适等率先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八首》,这已被文学史家认为是新诗起航的号声。胡适首选新诗文学创作样式遥相呼应其以《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为标志的“五四”文学革命运动,虽说他已有“尝试”做白话新诗的创作基础,但他最看重的还是白话诗“大胆的解放,充满着新鲜的意味”,更具有彻底与旧文学决裂之象征。“五四”新文学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旧文学的变革,作为学者文人的胡适最初打出“八不主义”的反叛信号,也只是言辞平和的“改良”,而不是陈独秀十分激烈的“打倒”“革命”。关键是要寻得一种新文学思想精神的元气,胡适正是在白话诗的写作中获得了灵感。新文学如何“接地气”,怎样使得“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感情”,“跑到诗里去”?a他不仅用心尝试以大实话、口语入诗,而且注重新诗的一种新的思想观念的传导,即“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b。胡适认为,他提倡的文学革命与以往的不同就在于“实验的精神”,“一点试验的态度”。他自己首先带头“尝试”写新诗:“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蝴蝶》)“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希望》)“车子!/车子!/车来如飞。/客看车夫,/忽然中心酸悲。”(《人力车夫》)当年钱玄同为《尝试集》作序,首肯胡适“就是用现代的白话达适之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用古语,不抄袭前人诗里说过的话。我以为的确当得起‘新文学’这个名词”c。当然,也有同乡“学衡”的胡先骕批评甚至攻击之言,说胡适《尝试集》中的诗是“精神失其常度,言动出于常规。胡君辈之诗卤莽灭裂趋于极端”。胡适却毫不在意,回敬“我自己正在愁我的解放不彻底”,“实在未免过誉了”。d新诗的发端,这些同仁之间的对话趣谈,或贬或褒,不过是可回味的点滴文人轶事,可回眸文坛情境和真诚对话之一斑。
正是胡适“尝试”的引领,由此写作白话新诗一发而不可收,新诗人多有诗作,诗潮涌动,诗坛兴盛。与《新青年》同时刊登新诗的报刊就有《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評论》《学灯》《觉悟》等,出现了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周作人、朱自清等一批白话诗人。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出版,有白话诗歌总集的《新诗集》《分类白话诗选》问世。1921年刘延陵等成立第一个新诗社团,并且出《诗》月刊。1922年八诗人合集《雪朝》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同年,湖畔诗人的合集《湖畔》和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出版。新诗开端的这短短五年时间,被朱自清誉为新诗理论“金科玉律”的胡适“谈新诗”,引导着新诗“诗体的大解放”的最初方向,并且由此定位“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e。这期间要数郭沫若的《女神》,诗篇汪洋恣肆,其情绪放纵的自由和诗体解放的彻底,可谓开一代诗风。再就是,以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刘大白的《卖布谣》为代表,以胡适、沈尹默诗歌同题写人力车夫题材的创作现象,形成了新诗初期重“说理”“议论”,熟练“驾驭得住口语”f,普遍关注底层现实人生之风气,又从另一层面凸显出新诗的发展走向。但是,细细读新诗发生期的作品,可以感觉到那时新诗个性化的追求其本质还是一种对自由世界的向往。每位纯真诗人的个性,呈现的是一个真情时代的精神纪实。这使得中国几千年诗的传统从内容到形式有了一次“华丽转身”。“是那里吹来/这蕙花的风——/温馨的蕙花的风?/……他怎寻得到禁锢的伊呢?/他只迷在伊底风里,/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醺醺地翩翩飞着。”(汪静之:《蕙的风》)“妹妹你是水……/你是清溪里的水。/无愁地镇日流,/率真地长是笑,/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了。”(《应修人:《妹妹你是水》)在这大胆而直率的诗句里,爱的歌声传达出那个青春时代的旋律。这也是新诗崛起的内在本体,“自由成章而后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商典雅”g。新诗伊始的理论倡导这种“自然的美”,其本质正是对抗无病呻吟、瞒与骗的旧文学,新诗不无代表了呼之欲出的现代人作为自然之子的化身。“我们不过是穷乏的小孩子,/偶然想假装富有,/脸便红了。”(郑振铎:《赤子之心——赠圣陶》)“扶梯上一步步听熟了的脚步/好似有甜蜜的爱波一步步的震动我心情;/但是今天却期待久了。”(郭绍虞:《期待》)1922年之前的二三年里,周作人不仅试作“儿歌”,而且直接以“小孩”为题的新诗作品就有若干首。“我初次看见小孩了,/我看见人家的小孩,/觉得他可爱”;“我看见小孩,/有每引起我的悲哀,/洒了俄多少心里的眼泪。”还有什么能比孩童更纯洁无瑕呢?由此引发的是诗人最为真诚的爱与同情,这正是初期新诗生长的一种重要精神品格。当新诗打破旧形式格律的“枷锁镣铐”的同时,恰恰是诗人在向世人敞开胸怀,最自然地流露出现代人的爱与美、同情与理解、希望与感伤、迷茫与困惑诸种丰富而复杂的真情实感。正如当年郑振铎在《雪朝》新诗人合集的“短序”里所言:“我们要求‘真率’,有什么话说什么话,不隐匿,也不虚冒。我们要求‘质朴’,只是把我们心里所感到的坦白无饰地表现出来,雕琢与粉饰不过是‘虚伪’的遁逃所,与‘真率’的残害者。”h新诗正是以崇尚一切不造作的率真诗绪、明白如话的语言、现代的韵和自然音节等极易接受的诗体诗风,突破了旧体诗的重重禁锢。新诗这一由外至内的重要进展,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代“人之子”的觉醒,新诗人与“五四”新人的成长同步。理性的鲁迅写了《梦》《爱之神》《他》之新诗作品,最冷静、客观的叶绍钧也有新诗:“便是太阳光,也自有他/烛照所及的极限吧?/唯有黑暗是广大而无边。/我竭力睁开了眼睛,/但是,看见些什么呢?”(《黑夜》)足可见一斑。以“率真”开启的新诗最有影响、最有代表的应该要数20世纪20年代前后新诗坛出现的小诗运动了。这中间有位五四新诗人王统照和他的《童心》诗集,很值得我们记忆。 王统照诗集《童心》的诗艺特点
虽然王统照的名字并没有列入“五四”新诗初起的诗人之中,文学史提到他的新诗文字也不多,比如臧克家1957年编选《王统照诗选》时,就不提他的早年《童心》诗集,但是只要熟悉其人其文,无不说他具有诗人的气质,就其创作而言也不失为新诗践行的先驱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将王统照的诗集《童心》与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做比较,前者多“疑问号”的使用,后者多“惊叹号”的使用,并且指出,王统照“是一个富有怀疑性感伤性的诗人。——但他的感伤,是向上的,是积极的”i。
五四时期,王统照在《曙光》《文学周报》《文学旬刊》《诗》《晨报副镌》等报刊先后发表新诗,集中于1919—1923年间,1919年八首,1920年十七首,1921年二十二首,1922年三十五首,1923年九首,这中间还有独立成篇的小诗七十六首。短短四年里他的新诗创作逾百首之多。1925年初,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童心》!0,也被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种。就其数量可见,王统照新诗探索十分勤勉而执着。在早期新诗群体中,出版个人诗集,王统照也是较早的诗人之一,更重要的是他的新诗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诗艺追求。
王统照诗集以“童心”为题表面是要传达诗人的人之初心,自然本性,“夫童心者,真心也”(李贽《焚书·童心说》)。诗集中不乏《童时的游踪》《少年的梦》《梦里的花痕》《裸露的真诚》等诗篇。但是,王统照诗集里童心的自然和真诚,整体说来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记忆的展露。相反,他的诗呈现的更多是“一群天真的儿童在后面追逐,——问语”“遗漏的‘童心’不知藏在何处?”诗人在寻找“‘童心’之魂”的归宿,期盼“能在幽静的时光中来莅”。这是《童心》“弁言”,也是整部诗集基调的溢出。阅读王统照《童心》中的诗篇,可以理出两条历史行进的信息源流:一是新诗人的人生与“五四”时代的关系;一是个案诗作的特色也联系着新诗发端期的纯真品格。
先看作家与时代。王统照《童心》诗篇的基本内容,不外是通过生死、爱情、梦境,乃至自然情景的书写,从而表达“一个蓦生的游客”,“吹出离家之曲”,走进人生、社会,及时代的激流,所感受到的苦楚、烦忧、迷茫、困惑。诗人“童心”的真诚,不是满腔热情和理想的宣泄,爱之欢畅的发抒,也不是冰心“爱的哲学”的博大与温馨。诗人迈向社会、感悟人生也不是在“五四”作家普遍的启蒙视野下,对底层社会平民的苦难生活的描摹。这时期王统照的诗多弥漫着“悲哀的喊救”,“谁能安眠”之人生的领受。一个“心上的箭痕”,“一个寂寞的死”,“眼光的流痛”之苦痛魂灵,对现实的不满,对人生苦苦的探究,呈现着生命之火的燃烧。很早就有人指出,王统照的《童心》里“爱用疑问符号”,那是因为诗人“在思想上充满疑问,堆塞着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反映到文字上来,当然多的是疑问符号”!1。王统照的迷茫和疑问表现着童年人生的心理和生理之真实,更重要的是诗人不是以激越的悲壮、哀婉的悲凉,而是以其个体独有的低沉纤弱之情调,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呈现其生命的本真,十分难能可贵。“春梦的灵魂,被晚来的细雨,打碎成几千百片。”(《春梦的灵魂》)“虚伪与人生何尝离却,人生的背面,就是着色的面具与刮肤的利刃。”(《虚伪》)我们的诗人正是以这样纯洁而诚挚的“童心”,与鲁迅、郭沫若、胡适、茅盾等一代新人有了殊途同归的贴近和共鸣,使得用青春谱写的“五四”新文学不仅丰富多彩,而且真切地把脉到生命的律动,活力四射。
再看诗人的诗作与新诗“率真”的起航。王统照《童心》诗集里的内容,既广又杂,比较接近诗人此时探求人生无果的心境:迷茫;对海独立,突来的心思;重重叠叠的梦……最主要的还是,诗人的“童心”不是清澈见底的池塘,而是幽深的丛林。王统照的《童心》以两个维度捕捉自我的诗艺诗风,一个维度是写个体发自肺腑的感悟,表现内心深处纤细而多变的情绪;另一个维度是摸索尝试着灵活多变的时空结构,传统与现代、新与旧、外国与本土相结合的语言锤炼。纵观《童心》全部诗篇,诗人这两个方面的追求不无有意为之的痕迹,诗中多自我一隅的生与死的感怀,单思单恋的爱情咏叹;诗的推进节奏比较缓慢,要么表露情感过于内化流动,要么玄幻或抽象哲理。然而,这些又恰恰活脱脱地透视出诗人的真实世界,特别是与“五四”文学中一批新诗人相比有了自己的个性。当挣脱旧诗的镣铐以后,白话新诗的口语、议论说理、率真平实的抒情和描摹,多有刻意和倾斜过重的偏向。王统照的新诗《童心》,与同期新诗人们有相似相近的新诗创作探索,也有自己另辟蹊径的诗艺追求。这表现在王统照写作并非是为写新诗而写新诗,为提倡白话入手而作白话新诗或小诗或散文诗,为诗“主情”而非滥情。他当时就说,诗之文体“乃是时有韵律的节奏的自然,由热情中冲发而出,更多音乐化的妙用与感人的想念的”,“所以必作成詩的,就是要慰安自己,且可因此以感他人”。!2如与同期新诗人相比,在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新诗上,他在强调诗之音律节奏上,与康白情、陆志伟、宗白华有更多共鸣,但是他与郑振铎、俞平伯等作家尤其看重新诗“真实”“自由”“人生”的中心地位完全不同。他不是反对这些诗的要素,而是强调三者在创作时的“自然”流露。他那首《春梦的灵魂》的写作过程,“前几天落了一场春雨,我于黄昏”,“突如其来,也不知道所以然,糊涂写了出来”,这完全是一时自然有感的抒发。“春晚的细雨/我恋你的柔音/便打碎了我的灵魂,我的心愿!/我更愿你将宇宙的一切灵魂,都打碎了!/使他们,都随着你的微波消散!”晚来细雨击碎了灵魂的梦境,触动了诗人缠绵悱恻的忧伤情愫,一切都是生命的自然意识和本能,诗就自然地流淌出来了。这是诗人的心弦之声,也是诗的自然节奏和旋律。王统照《童心》里的诗篇形式大都是散文化的自由体诗,格式多变,诗的行节长短不定,不讲押韵,但语言并不口语白话,甚至有些晦涩,词汇也繁杂,不无古诗遗风。王统照传统文学功底深厚,熟悉外国文学,尤其熟悉爱尔兰的夏芝、英国的拜伦,既有翻译也有研究论文。无疑,王统照对早期白话诗有着自己的贡献,在新诗的起步与发展中,以个人切实的感悟和实践,抒写自然流露的心声,用自己的语言和诗行真情拥抱着“五四”新诗坛。 “五四”小诗元素考释与新诗百年反思
王统照《童心》诗集中有七十六首小诗,数量不少,但过往研究者少有特别的关注。“五四”新诗坛的“小诗运动”,文学史主要提到冰心的《春水》《繁星》、宗白华的《流云》,甚至徐玉诺、何植三、朱自清、郭绍虞等一批诗人。王统照在短短的时间里,连连在《诗》《晨报副镌》等报刊发表小诗,应该也是一种不自觉的遥相呼应,成就了这时期的“小诗运动”。周作人在《论小诗》一文开篇就说:“所谓小诗,是指现今流行的一行至四行的新诗。这种小诗在形式上似乎有点新奇,其实只是一种很普通的抒情诗,自古以来便已存在的。”!3(如古诗的绝句、古词的小令)那么,1920至1923年前后,为什么小诗创作形式能够如此得到新诗人的青睐,在新诗刚刚起航就兴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呢?从小诗创作的实际出发,可以发现小诗除了“一行至四行”的格式外,多为无题,以序号编排,形式自由灵活,内容是瞬间感触的思想火花,多有哲理。王统照《童心》中的许多诗篇,如果可以通过“爱情”“谁是我最大的安慰者”“生命之火燃了”“期望”等诗的标题就窥测到诗的主题思想,诗人的内心和情感线索,那么,“小草的绿痕,/请你展开吧!/不要吝惜了,/他們都开拓了田地候你啊。”(《小诗·二十九》)“不过星夜之下罢了,/为什么偏起寒思?/况有心忧充满,于是我就无端的微泣!”(《小诗·四十九》)这样的小诗需要在阅读中捕捉诗人刹那间的情思,也使得读者能迅速与诗人的情感、思想获得共鸣。王统照的小诗不只是冰心、宗白华的爱的欢畅、哲学的玄思,也不是对单一的大自然某一景物的抒写,而更多的是传导失爱和单恋的忧伤、自然烘托的烦恼、人生的寻路、日夜的沉思……他写出了“五四”时代青年最为个人的生活的真情实感,而且是自我的诉说和情绪的自然流露。诗人将日常生活中突发的感与思,凝练成三四行的诗之精华,给予艺术的渲染和思想的升华。每一首诗都是发自诗人不能自禁的真实情感,是每一位个体切实体验生活后迸发出的思想火花,同样,也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新青年觉醒之后,找寻别样的人生之路,共同有的情愫和思想诉求。小诗一时风靡诗坛,留存了一代青年人纤细而纯真的情感记忆。王统照的小诗在他们中间有自己的不拘一格,他以 “怀疑”“沉郁”的情感基调,诉说真实的自我,他看重情感的穿透力,恰恰对大部分小诗“理论式的概念式”“抽象的文字”说理、过度的“刹了主义”!4的一些偏向有所矫正和补充。
“五四”小诗是新诗初期的一种重要的创作现象,它的形式与内容特征长短得失显然易见,不同诗人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小诗创作,各有异同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是回望“小诗”起步时的写作给我们这样几方面的思考:
第一,关于小诗的盛行与中衰。在《春水》《繁星》《流云》等小诗集,及王统照的《童心》、文学研究会的《雪朝》等一大批小诗诗人的创作中,有的有标题,有的无标题,只有连续性序号标识;或者内容属于小诗,但是题诗集名字却是“山居杂诗”“杂诗”,当然也有直接以“小诗”为题。这是诗人写诗时的一种特殊情感的反映。刹了间,诗人诗潮涌动,来不及想题,于是杂乱而无序地记录下来。诗名集名有无可窥测到诗人难以言说,又急切想流露、表达之悖论。小诗的抒情和说理,亢奋与冷静,两三行、无题文体与感兴、情绪、哲理等,某种程度上凝聚了瞬间生活的真实形态。人生常常处于这样刹了困惑和矛盾的情感之中。所以,短小是思想迸发而迅捷的提取,杂乱是情感最真实的形态。王统照的小诗多为低沉、烦恼、感伤的怀疑,缠绵于自然、黑夜、梦境,往往陷入“旧事的不灭之影”。他少有其他诗人理性的沉思,“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他底下细小的泥沙”(冰心:《繁星·三四》)。重看百年前的小诗,最重要的是传达了新诗生命之源的信息,生活、人生的随意、随兴之中有诗,记录下的便是最为真实个人的心迹留痕和群体的时代剪影。朱自清说:“《流云》出后,小诗渐渐完事,新诗跟着中衰”!5,意味深长。后来新诗人中多少延续创作的除了“湖畔诗人”外,梁宗岱的《晚祷》,冯至、戴望舒的《十四行》,卞之琳的《断章》《慰劳信》,穆旦的《诗八首》等诗人诗作,多少有着小诗艺术的灵感和体验的融入,真情实感的拓展和延伸,新诗也正是在这些诗人诗作中不断散发出诱人的流光溢彩。
第二,关于小诗的情与理。小诗流行于1920至1923年间,恰恰是“五四”特定的政治文化思潮的低落期。过去文学史认为这正是新旧交替时代,给新诗发展提供了主客观机遇。新诗发源于诗体的大解放,“人之子”口语白话的自诉。可以说小诗的出现是新诗由外至内的诗本体探索的第一波。文学研究会作家强调对“人生”的关注,并且在诗中“真实”“自由”地展露,创造社诗人郭沫若说“诗意袭来”,“表现着一种神经性的发作”,并强调写诗的灵感。读王统照的《童心》诗集可以感到诗人笔下的《我行野中》《偶聚》《忽遇》《独行的歌者》,以及无题的小诗之作介于二者之间。王统照有诗人创造性诗意的丰富想象,也有浓重而复杂的悲悯感伤的情愫,更有充满重重疑问设问的深沉理性的思索等,这些构成了他诗歌元素的基本内核。再回头看,新诗百年演变的历史,不仅仅只是诗歌外在“收与发”形式的变革循环,而且始终伴随着其内在精髓“情与理”融合的诗艺个性创造的过程。“五四”小诗创作及其后续诗人诗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新诗,给我们许多值得认真回味的诗歌精神。我们敬仰当年小诗诗人最早尝试“情与理”兼顾的新诗艺术探索的自觉,呼唤当代诗歌诗意情理质素的回归和新诗“五四”文学传统的发扬光大。
第三,关于小诗的传统与现代。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但是却关乎新诗出生和发展的话题。当年胡适打破旧诗格律、体式的枷锁,倡导文学革命,正是看到“近几十年的西洋诗界的革命……也是先要求语言文字的和文体的解放”!6。周作人十分肯定:“中国现代小诗的发达,很受外国的影响。”!7虽然古诗不乏绝句,旧词中也有小令、散曲等,但是新诗人远得欧洲罗马小诗之风,近受东方印度宗教哲学小诗、日本短歌和俳句等影响。王统照写《童心》新诗小诗之时认真翻译和研究过爱尔兰著名诗人夏芝(叶芝)和英国诗人拜伦,以及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诗人来华时,他是陪同人之一(可见王统照的《夏芝的生平及其作品》《泰戈尔的思想与其诗歌的表象》《拜伦的思想及其诗歌评论》等论文,与《悼志摩》等散文)。周作人明确认为,“独有小诗例外”,“它来源是在东方”。实际上并非如此,王统照短、小诗的创作就多兼顾吸收了东西方诗人的创作。他熟稔外国诗人的诗艺诗风,同时,又有厚重的中国文学功底,特别喜欢唐代诗人李商隐、温庭筠和李清照的词,写过大量的旧体诗作品。所以,他的《童心》诗集和小诗,不同于同期的其他诗人的创作,除了诗的情感表露低沉纤弱,并不刻意追随哲理入诗外,王统照小诗创作的情理交融中更多有传统与现代诗艺的化解与吸收。他的小诗有瞬间情愫扩展的提炼,也有思绪理趣的诗化和不拘一格的表达。20世纪之初,新诗人创作伊始就以开阔的中外文化视阈,自觉地吸纳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脉诗风。王统照的新诗应该仅仅是案例之一吧。新诗的起航这股率先兴起的形式与内容独特的小诗运动,不可小觑。她既以两三诗行的短小格式推进了通俗口语的诗体解放,又在情理交融的思绪中提升了现代抒情诗的品格。遥寄“五四”小诗运动,在传统与现代历史转型的大时代,新诗人满怀真诚大胆承传与接受,积极践行了许多宝贵的文化经验和精神财富,很值得今天当代中国诗歌创作者认真借鉴和沉思。
ae!6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谈新诗》,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93页,第295页,第295页。
b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年1月1日第2卷第5号。
c钱玄同:《尝试集·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原本选印刷版,第123页。
d胡适:《尝试集·四版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原本选印刷版,第8页。
f周作人:《扬鞭集·序》,《语丝》第81期,1926年5月30日。
g康白情:《新诗底我见》,《少年中国》1920年第1卷第9期。
h文学研究会编:《雪朝》,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2页。
i!1陆春霖:《〈童心〉和〈这时代〉》,《现代》1934年1月,第4卷第3期。
j王统照:《童心》,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2王统照:《对于诗坛批评者的我见》,《诗》1922年3月,第1卷第3号。
!3!7仲密(周作人):《论小诗》,《觉悟》1922年6月29日。
!4成仿吾:《诗之防御战》,《创造周报》1923年5月13日,第1号。
!5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4页。
关键词:新诗 王统照 《童心》 “五四”小诗
新诗开篇的“白话”与“真率”
1917年2月胡适等率先在《新青年》发表《白话诗八首》,这已被文学史家认为是新诗起航的号声。胡适首选新诗文学创作样式遥相呼应其以《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为标志的“五四”文学革命运动,虽说他已有“尝试”做白话新诗的创作基础,但他最看重的还是白话诗“大胆的解放,充满着新鲜的意味”,更具有彻底与旧文学决裂之象征。“五四”新文学对中国几千年传统旧文学的变革,作为学者文人的胡适最初打出“八不主义”的反叛信号,也只是言辞平和的“改良”,而不是陈独秀十分激烈的“打倒”“革命”。关键是要寻得一种新文学思想精神的元气,胡适正是在白话诗的写作中获得了灵感。新文学如何“接地气”,怎样使得“丰富的材料,精密的观察,高深的理想,复杂的感情”,“跑到诗里去”?a他不仅用心尝试以大实话、口语入诗,而且注重新诗的一种新的思想观念的传导,即“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b。胡适认为,他提倡的文学革命与以往的不同就在于“实验的精神”,“一点试验的态度”。他自己首先带头“尝试”写新诗:“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蝴蝶》)“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种在小园中,/希望开花好。”(《希望》)“车子!/车子!/车来如飞。/客看车夫,/忽然中心酸悲。”(《人力车夫》)当年钱玄同为《尝试集》作序,首肯胡适“就是用现代的白话达适之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用古语,不抄袭前人诗里说过的话。我以为的确当得起‘新文学’这个名词”c。当然,也有同乡“学衡”的胡先骕批评甚至攻击之言,说胡适《尝试集》中的诗是“精神失其常度,言动出于常规。胡君辈之诗卤莽灭裂趋于极端”。胡适却毫不在意,回敬“我自己正在愁我的解放不彻底”,“实在未免过誉了”。d新诗的发端,这些同仁之间的对话趣谈,或贬或褒,不过是可回味的点滴文人轶事,可回眸文坛情境和真诚对话之一斑。
正是胡适“尝试”的引领,由此写作白话新诗一发而不可收,新诗人多有诗作,诗潮涌动,诗坛兴盛。与《新青年》同时刊登新诗的报刊就有《新潮》《少年中国》《星期評论》《学灯》《觉悟》等,出现了刘半农、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刘大白、周作人、朱自清等一批白话诗人。1920年3月胡适的《尝试集》出版,有白话诗歌总集的《新诗集》《分类白话诗选》问世。1921年刘延陵等成立第一个新诗社团,并且出《诗》月刊。1922年八诗人合集《雪朝》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作为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同年,湖畔诗人的合集《湖畔》和汪静之的个人诗集《蕙的风》出版。新诗开端的这短短五年时间,被朱自清誉为新诗理论“金科玉律”的胡适“谈新诗”,引导着新诗“诗体的大解放”的最初方向,并且由此定位“新文学的语言是白话的,新文学的文体是自由的,是不拘格律的”e。这期间要数郭沫若的《女神》,诗篇汪洋恣肆,其情绪放纵的自由和诗体解放的彻底,可谓开一代诗风。再就是,以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刘大白的《卖布谣》为代表,以胡适、沈尹默诗歌同题写人力车夫题材的创作现象,形成了新诗初期重“说理”“议论”,熟练“驾驭得住口语”f,普遍关注底层现实人生之风气,又从另一层面凸显出新诗的发展走向。但是,细细读新诗发生期的作品,可以感觉到那时新诗个性化的追求其本质还是一种对自由世界的向往。每位纯真诗人的个性,呈现的是一个真情时代的精神纪实。这使得中国几千年诗的传统从内容到形式有了一次“华丽转身”。“是那里吹来/这蕙花的风——/温馨的蕙花的风?/……他怎寻得到禁锢的伊呢?/他只迷在伊底风里,/隐忍着这悲惨然而甜蜜的伤心,/醺醺地翩翩飞着。”(汪静之:《蕙的风》)“妹妹你是水……/你是清溪里的水。/无愁地镇日流,/率真地长是笑,/自然地引我忘了归路了。”(《应修人:《妹妹你是水》)在这大胆而直率的诗句里,爱的歌声传达出那个青春时代的旋律。这也是新诗崛起的内在本体,“自由成章而后有一定的格律,切自然的音节而不必拘音韵,贵质朴而不讲雕琢,以白话入行而不商典雅”g。新诗伊始的理论倡导这种“自然的美”,其本质正是对抗无病呻吟、瞒与骗的旧文学,新诗不无代表了呼之欲出的现代人作为自然之子的化身。“我们不过是穷乏的小孩子,/偶然想假装富有,/脸便红了。”(郑振铎:《赤子之心——赠圣陶》)“扶梯上一步步听熟了的脚步/好似有甜蜜的爱波一步步的震动我心情;/但是今天却期待久了。”(郭绍虞:《期待》)1922年之前的二三年里,周作人不仅试作“儿歌”,而且直接以“小孩”为题的新诗作品就有若干首。“我初次看见小孩了,/我看见人家的小孩,/觉得他可爱”;“我看见小孩,/有每引起我的悲哀,/洒了俄多少心里的眼泪。”还有什么能比孩童更纯洁无瑕呢?由此引发的是诗人最为真诚的爱与同情,这正是初期新诗生长的一种重要精神品格。当新诗打破旧形式格律的“枷锁镣铐”的同时,恰恰是诗人在向世人敞开胸怀,最自然地流露出现代人的爱与美、同情与理解、希望与感伤、迷茫与困惑诸种丰富而复杂的真情实感。正如当年郑振铎在《雪朝》新诗人合集的“短序”里所言:“我们要求‘真率’,有什么话说什么话,不隐匿,也不虚冒。我们要求‘质朴’,只是把我们心里所感到的坦白无饰地表现出来,雕琢与粉饰不过是‘虚伪’的遁逃所,与‘真率’的残害者。”h新诗正是以崇尚一切不造作的率真诗绪、明白如话的语言、现代的韵和自然音节等极易接受的诗体诗风,突破了旧体诗的重重禁锢。新诗这一由外至内的重要进展,密切地配合了“五四”时代“人之子”的觉醒,新诗人与“五四”新人的成长同步。理性的鲁迅写了《梦》《爱之神》《他》之新诗作品,最冷静、客观的叶绍钧也有新诗:“便是太阳光,也自有他/烛照所及的极限吧?/唯有黑暗是广大而无边。/我竭力睁开了眼睛,/但是,看见些什么呢?”(《黑夜》)足可见一斑。以“率真”开启的新诗最有影响、最有代表的应该要数20世纪20年代前后新诗坛出现的小诗运动了。这中间有位五四新诗人王统照和他的《童心》诗集,很值得我们记忆。 王统照诗集《童心》的诗艺特点
虽然王统照的名字并没有列入“五四”新诗初起的诗人之中,文学史提到他的新诗文字也不多,比如臧克家1957年编选《王统照诗选》时,就不提他的早年《童心》诗集,但是只要熟悉其人其文,无不说他具有诗人的气质,就其创作而言也不失为新诗践行的先驱者。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将王统照的诗集《童心》与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做比较,前者多“疑问号”的使用,后者多“惊叹号”的使用,并且指出,王统照“是一个富有怀疑性感伤性的诗人。——但他的感伤,是向上的,是积极的”i。
五四时期,王统照在《曙光》《文学周报》《文学旬刊》《诗》《晨报副镌》等报刊先后发表新诗,集中于1919—1923年间,1919年八首,1920年十七首,1921年二十二首,1922年三十五首,1923年九首,这中间还有独立成篇的小诗七十六首。短短四年里他的新诗创作逾百首之多。1925年初,商务印书馆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童心》!0,也被列入文学研究会丛书之一种。就其数量可见,王统照新诗探索十分勤勉而执着。在早期新诗群体中,出版个人诗集,王统照也是较早的诗人之一,更重要的是他的新诗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诗艺追求。
王统照诗集以“童心”为题表面是要传达诗人的人之初心,自然本性,“夫童心者,真心也”(李贽《焚书·童心说》)。诗集中不乏《童时的游踪》《少年的梦》《梦里的花痕》《裸露的真诚》等诗篇。但是,王统照诗集里童心的自然和真诚,整体说来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对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记忆的展露。相反,他的诗呈现的更多是“一群天真的儿童在后面追逐,——问语”“遗漏的‘童心’不知藏在何处?”诗人在寻找“‘童心’之魂”的归宿,期盼“能在幽静的时光中来莅”。这是《童心》“弁言”,也是整部诗集基调的溢出。阅读王统照《童心》中的诗篇,可以理出两条历史行进的信息源流:一是新诗人的人生与“五四”时代的关系;一是个案诗作的特色也联系着新诗发端期的纯真品格。
先看作家与时代。王统照《童心》诗篇的基本内容,不外是通过生死、爱情、梦境,乃至自然情景的书写,从而表达“一个蓦生的游客”,“吹出离家之曲”,走进人生、社会,及时代的激流,所感受到的苦楚、烦忧、迷茫、困惑。诗人“童心”的真诚,不是满腔热情和理想的宣泄,爱之欢畅的发抒,也不是冰心“爱的哲学”的博大与温馨。诗人迈向社会、感悟人生也不是在“五四”作家普遍的启蒙视野下,对底层社会平民的苦难生活的描摹。这时期王统照的诗多弥漫着“悲哀的喊救”,“谁能安眠”之人生的领受。一个“心上的箭痕”,“一个寂寞的死”,“眼光的流痛”之苦痛魂灵,对现实的不满,对人生苦苦的探究,呈现着生命之火的燃烧。很早就有人指出,王统照的《童心》里“爱用疑问符号”,那是因为诗人“在思想上充满疑问,堆塞着许多不能解决的问题,反映到文字上来,当然多的是疑问符号”!1。王统照的迷茫和疑问表现着童年人生的心理和生理之真实,更重要的是诗人不是以激越的悲壮、哀婉的悲凉,而是以其个体独有的低沉纤弱之情调,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呈现其生命的本真,十分难能可贵。“春梦的灵魂,被晚来的细雨,打碎成几千百片。”(《春梦的灵魂》)“虚伪与人生何尝离却,人生的背面,就是着色的面具与刮肤的利刃。”(《虚伪》)我们的诗人正是以这样纯洁而诚挚的“童心”,与鲁迅、郭沫若、胡适、茅盾等一代新人有了殊途同归的贴近和共鸣,使得用青春谱写的“五四”新文学不仅丰富多彩,而且真切地把脉到生命的律动,活力四射。
再看诗人的诗作与新诗“率真”的起航。王统照《童心》诗集里的内容,既广又杂,比较接近诗人此时探求人生无果的心境:迷茫;对海独立,突来的心思;重重叠叠的梦……最主要的还是,诗人的“童心”不是清澈见底的池塘,而是幽深的丛林。王统照的《童心》以两个维度捕捉自我的诗艺诗风,一个维度是写个体发自肺腑的感悟,表现内心深处纤细而多变的情绪;另一个维度是摸索尝试着灵活多变的时空结构,传统与现代、新与旧、外国与本土相结合的语言锤炼。纵观《童心》全部诗篇,诗人这两个方面的追求不无有意为之的痕迹,诗中多自我一隅的生与死的感怀,单思单恋的爱情咏叹;诗的推进节奏比较缓慢,要么表露情感过于内化流动,要么玄幻或抽象哲理。然而,这些又恰恰活脱脱地透视出诗人的真实世界,特别是与“五四”文学中一批新诗人相比有了自己的个性。当挣脱旧诗的镣铐以后,白话新诗的口语、议论说理、率真平实的抒情和描摹,多有刻意和倾斜过重的偏向。王统照的新诗《童心》,与同期新诗人们有相似相近的新诗创作探索,也有自己另辟蹊径的诗艺追求。这表现在王统照写作并非是为写新诗而写新诗,为提倡白话入手而作白话新诗或小诗或散文诗,为诗“主情”而非滥情。他当时就说,诗之文体“乃是时有韵律的节奏的自然,由热情中冲发而出,更多音乐化的妙用与感人的想念的”,“所以必作成詩的,就是要慰安自己,且可因此以感他人”。!2如与同期新诗人相比,在探讨什么是真正的新诗上,他在强调诗之音律节奏上,与康白情、陆志伟、宗白华有更多共鸣,但是他与郑振铎、俞平伯等作家尤其看重新诗“真实”“自由”“人生”的中心地位完全不同。他不是反对这些诗的要素,而是强调三者在创作时的“自然”流露。他那首《春梦的灵魂》的写作过程,“前几天落了一场春雨,我于黄昏”,“突如其来,也不知道所以然,糊涂写了出来”,这完全是一时自然有感的抒发。“春晚的细雨/我恋你的柔音/便打碎了我的灵魂,我的心愿!/我更愿你将宇宙的一切灵魂,都打碎了!/使他们,都随着你的微波消散!”晚来细雨击碎了灵魂的梦境,触动了诗人缠绵悱恻的忧伤情愫,一切都是生命的自然意识和本能,诗就自然地流淌出来了。这是诗人的心弦之声,也是诗的自然节奏和旋律。王统照《童心》里的诗篇形式大都是散文化的自由体诗,格式多变,诗的行节长短不定,不讲押韵,但语言并不口语白话,甚至有些晦涩,词汇也繁杂,不无古诗遗风。王统照传统文学功底深厚,熟悉外国文学,尤其熟悉爱尔兰的夏芝、英国的拜伦,既有翻译也有研究论文。无疑,王统照对早期白话诗有着自己的贡献,在新诗的起步与发展中,以个人切实的感悟和实践,抒写自然流露的心声,用自己的语言和诗行真情拥抱着“五四”新诗坛。 “五四”小诗元素考释与新诗百年反思
王统照《童心》诗集中有七十六首小诗,数量不少,但过往研究者少有特别的关注。“五四”新诗坛的“小诗运动”,文学史主要提到冰心的《春水》《繁星》、宗白华的《流云》,甚至徐玉诺、何植三、朱自清、郭绍虞等一批诗人。王统照在短短的时间里,连连在《诗》《晨报副镌》等报刊发表小诗,应该也是一种不自觉的遥相呼应,成就了这时期的“小诗运动”。周作人在《论小诗》一文开篇就说:“所谓小诗,是指现今流行的一行至四行的新诗。这种小诗在形式上似乎有点新奇,其实只是一种很普通的抒情诗,自古以来便已存在的。”!3(如古诗的绝句、古词的小令)那么,1920至1923年前后,为什么小诗创作形式能够如此得到新诗人的青睐,在新诗刚刚起航就兴起了一股不小的波澜呢?从小诗创作的实际出发,可以发现小诗除了“一行至四行”的格式外,多为无题,以序号编排,形式自由灵活,内容是瞬间感触的思想火花,多有哲理。王统照《童心》中的许多诗篇,如果可以通过“爱情”“谁是我最大的安慰者”“生命之火燃了”“期望”等诗的标题就窥测到诗的主题思想,诗人的内心和情感线索,那么,“小草的绿痕,/请你展开吧!/不要吝惜了,/他們都开拓了田地候你啊。”(《小诗·二十九》)“不过星夜之下罢了,/为什么偏起寒思?/况有心忧充满,于是我就无端的微泣!”(《小诗·四十九》)这样的小诗需要在阅读中捕捉诗人刹那间的情思,也使得读者能迅速与诗人的情感、思想获得共鸣。王统照的小诗不只是冰心、宗白华的爱的欢畅、哲学的玄思,也不是对单一的大自然某一景物的抒写,而更多的是传导失爱和单恋的忧伤、自然烘托的烦恼、人生的寻路、日夜的沉思……他写出了“五四”时代青年最为个人的生活的真情实感,而且是自我的诉说和情绪的自然流露。诗人将日常生活中突发的感与思,凝练成三四行的诗之精华,给予艺术的渲染和思想的升华。每一首诗都是发自诗人不能自禁的真实情感,是每一位个体切实体验生活后迸发出的思想火花,同样,也是现代知识分子的新青年觉醒之后,找寻别样的人生之路,共同有的情愫和思想诉求。小诗一时风靡诗坛,留存了一代青年人纤细而纯真的情感记忆。王统照的小诗在他们中间有自己的不拘一格,他以 “怀疑”“沉郁”的情感基调,诉说真实的自我,他看重情感的穿透力,恰恰对大部分小诗“理论式的概念式”“抽象的文字”说理、过度的“刹了主义”!4的一些偏向有所矫正和补充。
“五四”小诗是新诗初期的一种重要的创作现象,它的形式与内容特征长短得失显然易见,不同诗人自觉不自觉地进行小诗创作,各有异同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但是回望“小诗”起步时的写作给我们这样几方面的思考:
第一,关于小诗的盛行与中衰。在《春水》《繁星》《流云》等小诗集,及王统照的《童心》、文学研究会的《雪朝》等一大批小诗诗人的创作中,有的有标题,有的无标题,只有连续性序号标识;或者内容属于小诗,但是题诗集名字却是“山居杂诗”“杂诗”,当然也有直接以“小诗”为题。这是诗人写诗时的一种特殊情感的反映。刹了间,诗人诗潮涌动,来不及想题,于是杂乱而无序地记录下来。诗名集名有无可窥测到诗人难以言说,又急切想流露、表达之悖论。小诗的抒情和说理,亢奋与冷静,两三行、无题文体与感兴、情绪、哲理等,某种程度上凝聚了瞬间生活的真实形态。人生常常处于这样刹了困惑和矛盾的情感之中。所以,短小是思想迸发而迅捷的提取,杂乱是情感最真实的形态。王统照的小诗多为低沉、烦恼、感伤的怀疑,缠绵于自然、黑夜、梦境,往往陷入“旧事的不灭之影”。他少有其他诗人理性的沉思,“创造新陆地的,/不是那滚滚的波浪,/却是他底下细小的泥沙”(冰心:《繁星·三四》)。重看百年前的小诗,最重要的是传达了新诗生命之源的信息,生活、人生的随意、随兴之中有诗,记录下的便是最为真实个人的心迹留痕和群体的时代剪影。朱自清说:“《流云》出后,小诗渐渐完事,新诗跟着中衰”!5,意味深长。后来新诗人中多少延续创作的除了“湖畔诗人”外,梁宗岱的《晚祷》,冯至、戴望舒的《十四行》,卞之琳的《断章》《慰劳信》,穆旦的《诗八首》等诗人诗作,多少有着小诗艺术的灵感和体验的融入,真情实感的拓展和延伸,新诗也正是在这些诗人诗作中不断散发出诱人的流光溢彩。
第二,关于小诗的情与理。小诗流行于1920至1923年间,恰恰是“五四”特定的政治文化思潮的低落期。过去文学史认为这正是新旧交替时代,给新诗发展提供了主客观机遇。新诗发源于诗体的大解放,“人之子”口语白话的自诉。可以说小诗的出现是新诗由外至内的诗本体探索的第一波。文学研究会作家强调对“人生”的关注,并且在诗中“真实”“自由”地展露,创造社诗人郭沫若说“诗意袭来”,“表现着一种神经性的发作”,并强调写诗的灵感。读王统照的《童心》诗集可以感到诗人笔下的《我行野中》《偶聚》《忽遇》《独行的歌者》,以及无题的小诗之作介于二者之间。王统照有诗人创造性诗意的丰富想象,也有浓重而复杂的悲悯感伤的情愫,更有充满重重疑问设问的深沉理性的思索等,这些构成了他诗歌元素的基本内核。再回头看,新诗百年演变的历史,不仅仅只是诗歌外在“收与发”形式的变革循环,而且始终伴随着其内在精髓“情与理”融合的诗艺个性创造的过程。“五四”小诗创作及其后续诗人诗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新诗,给我们许多值得认真回味的诗歌精神。我们敬仰当年小诗诗人最早尝试“情与理”兼顾的新诗艺术探索的自觉,呼唤当代诗歌诗意情理质素的回归和新诗“五四”文学传统的发扬光大。
第三,关于小诗的传统与现代。这是一个不言而喻的问题,但是却关乎新诗出生和发展的话题。当年胡适打破旧诗格律、体式的枷锁,倡导文学革命,正是看到“近几十年的西洋诗界的革命……也是先要求语言文字的和文体的解放”!6。周作人十分肯定:“中国现代小诗的发达,很受外国的影响。”!7虽然古诗不乏绝句,旧词中也有小令、散曲等,但是新诗人远得欧洲罗马小诗之风,近受东方印度宗教哲学小诗、日本短歌和俳句等影响。王统照写《童心》新诗小诗之时认真翻译和研究过爱尔兰著名诗人夏芝(叶芝)和英国诗人拜伦,以及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诗人来华时,他是陪同人之一(可见王统照的《夏芝的生平及其作品》《泰戈尔的思想与其诗歌的表象》《拜伦的思想及其诗歌评论》等论文,与《悼志摩》等散文)。周作人明确认为,“独有小诗例外”,“它来源是在东方”。实际上并非如此,王统照短、小诗的创作就多兼顾吸收了东西方诗人的创作。他熟稔外国诗人的诗艺诗风,同时,又有厚重的中国文学功底,特别喜欢唐代诗人李商隐、温庭筠和李清照的词,写过大量的旧体诗作品。所以,他的《童心》诗集和小诗,不同于同期的其他诗人的创作,除了诗的情感表露低沉纤弱,并不刻意追随哲理入诗外,王统照小诗创作的情理交融中更多有传统与现代诗艺的化解与吸收。他的小诗有瞬间情愫扩展的提炼,也有思绪理趣的诗化和不拘一格的表达。20世纪之初,新诗人创作伊始就以开阔的中外文化视阈,自觉地吸纳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脉诗风。王统照的新诗应该仅仅是案例之一吧。新诗的起航这股率先兴起的形式与内容独特的小诗运动,不可小觑。她既以两三诗行的短小格式推进了通俗口语的诗体解放,又在情理交融的思绪中提升了现代抒情诗的品格。遥寄“五四”小诗运动,在传统与现代历史转型的大时代,新诗人满怀真诚大胆承传与接受,积极践行了许多宝贵的文化经验和精神财富,很值得今天当代中国诗歌创作者认真借鉴和沉思。
ae!6胡适:《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谈新诗》,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293页,第295页,第295页。
b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1917年1月1日第2卷第5号。
c钱玄同:《尝试集·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原本选印刷版,第123页。
d胡适:《尝试集·四版自序》,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原本选印刷版,第8页。
f周作人:《扬鞭集·序》,《语丝》第81期,1926年5月30日。
g康白情:《新诗底我见》,《少年中国》1920年第1卷第9期。
h文学研究会编:《雪朝》,商务印书馆1922年版,第2页。
i!1陆春霖:《〈童心〉和〈这时代〉》,《现代》1934年1月,第4卷第3期。
j王统照:《童心》,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2王统照:《对于诗坛批评者的我见》,《诗》1922年3月,第1卷第3号。
!3!7仲密(周作人):《论小诗》,《觉悟》1922年6月29日。
!4成仿吾:《诗之防御战》,《创造周报》1923年5月13日,第1号。
!5朱自清:《中国新文学大系·诗集·导言》,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年版,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