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万古霉素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的危重症患儿急性肾损伤风险增加

来源 :中国小儿急救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危重症患儿中万古霉素(vancomycin,VAN)联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piperacillin-tazobactam,PTZ)治疗者与VAN联合头孢曲松(ceftriaxone,CTX)治疗者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发生率。

设计

回顾性队列研究。

场所

一家位于大城市的大型三级儿童医院。

对象

于PICU住院,静点VAN/PTZ或VAN/CTX≥48 h,且年龄≥2月患儿。

干预措施

无。

测量措施和主要结果

AKI定义为校正总液体平衡后,Scr经48h较基线水平升高50%或以上。采用双变量分析对治疗组及AKI组进行分析。包含协变量分析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适用于AKI分析。研究纳入患儿93例。治疗组间患儿年龄,疾病严重度,基线肾功能,VAN剂量或VAN谷浓度无差异。接受VAN/PTZ治疗患儿AKI累积发病率高于VAN/CTX者[15/58(25.9%) vs. 3/35(8.6%),P=0.041]。控制VAN谷浓度,年龄,并发肾毒性暴露及血管加压药后,PTZ暴露较CTX显著增加AKI风险[校正优势比(adjusted odds ratio,aOR)4.55,95%CI 1.11~18.70,P=0.035]。使用血管加压药(aOR3.73,95%CI 1.14~12.30)及VAN谷浓度≥15 mg/dL(aOR 4.12,95%CI 1.12~15.20)与AKI相关。AKI患儿住院时间(中位18 d,IQR 7.76~29.70 d)长于无AKI者(中位6.21 d,IQR 2.92~15.60 d; P=0.017)。

结论

危重症患儿中,VAN/PTZ治疗者AKI发生率高于VAN/CTX治疗者。控制协变量后,PTZ暴露与AKI发生几率增加有关。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影响老年维吾尔族糖尿病患者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的多种因素及其可能存在的交互作用。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研究,应用神经心理学量表对51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20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定,将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MCl组182例和非MCl组(NMCI)328例,收集相关病史、生化检查、糖尿病并发症等,采用单因素结合多因素分析确定患者MCI的影响因素,用相加效应模型分析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MSCT)在老年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筛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36例老年患者,其中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患者各68例,分别行MSCT冠脉血管成像检查和冠脉造影(CAG)。分析各组患者冠脉病变特点,评价MSCT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结果糖尿病组患者非钙化性和钙化性斑块数均高于非糖尿病组,分别为14.7%(10例)和5.9%(4例)、69.1%(47例)与57.4%(39例)
目的探讨弹力带抗阻训练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支架术后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到6月住院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急性心肌梗死支架置入术后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康复组30例和对照组34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与指导,康复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抗阻运动,采用弹力带训练。6个月后观察两组患者心功能情况以及每天胸部不适发生次数及时长。结果干预6个月后,康复组6 min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 syncytial virus,RSV)合并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感染患儿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2010年1月至2016年7月诊断RSV合并CMV感染患儿40例,回顾性分析患儿的既往病史、病程、咳嗽特点、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征、治疗经过等。结果门诊就诊过程中因呼吸费力收住抢救室17例(42
期刊
目的比较既往因哮喘入住ICU患儿及未在ICU住院患儿间哮喘相关再入院时间差异,了解曾于ICU住院患儿再入院时间预测因子。设计对泛加拿大住院患者管理数据库2008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间数据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场所全加拿大成人及儿童医院。对象因哮喘住院的2~17岁患儿。干预措施无。测量措施和主要结果研究期间26 168例患儿共住院33 304次。既往ICU住院患儿再入院时间短于未在ICU住
期刊
高血压危象指血压显著升高并伴有心脏、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靶器官损伤的重症高血压。儿童高血压危象虽较少见,但常隐匿起病,易被忽视,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病因构成,需要密切监测并予以针对性、个体化治疗。初始治疗可以采用动脉血压监测下静脉降压药物,以精确控制血压下降速度,后逐渐改为口服降压药物,达到最大程度的保护靶器官,避免血压波动造成的永久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