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设计每一堂课,最关注的是“学习目标”的认定。因为,如果学习目标不明确,那上课就没有什么意义。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是目标设置笼统、模糊、大而空,而这些“学习目标”大多是从某些参考书上抄来的。现略举几例: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比比皆是,这些能力的确要“发展”、要“培养”,但这不是一节课的任务、更不是一节课就能做得到的?那么,在“这一节课”里在“发展”和“培养”这些能力方面应解决点什么问题而使其能力得到“发展”呢?还有许多表述方面的问题,就不再列举了。
鉴于此,本文主要内容一是根据有关论著的论述简介一点学习目标的基本知识;二是根据自己教学实际简述一下如何确定课堂学习目标。
一、什么是学习目标
所谓学习目标,简单说,学习目标就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什么。我们之所以重视对学习目标的设计,是因为学习目标有如下特性:
导向性。即把教学活动导向一定的方向。其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事半功倍。
指导性。教师指导行为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作用。
规范化。学习目标规范着教师和学生行为,避免随意性。
整合性。如何做好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整合。
学习目标按照层次可划分为:
单元目标。即这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所要使学生掌握那些内容。
课时目标。是每个课时的具体目标。
课时目标从属于单元目标。
二、学习目标的设计
(一)学习目标的来源。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2、新课程标准。
(二)学习目标认定的分类。1、认知领域——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性格化;3、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分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认定的学习目标与表述
所谓“认定的学习目标”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确定课堂学习目标,即“课时目标”。
1、认定学习目标的依据。新課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从新课程理念来看,课堂学习目标的设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而且确定的过程应该考虑教学内容,但是更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说学生是确定课堂学习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认知规律。一句话,确定学习目标的主要依据就是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考虑教学内容”就是思考如何利用“教学内容”(教材)这个载体通过有效的手段达到目标。所以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2、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目标的确定和表述不能笼统、模糊、大而空。现将“三维”学习目标的层次划分及其常用的行为动词列举如下(见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⑴知识与技能:
①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举例、列举、复述、描述等;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猜测、整理等;应用——应用、使用、质疑、设计、解决、检验、计划、评价等;
②技能: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临摹、扩展、缩写等;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测量、尝试、试验等;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⑵过程与方法: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反应——遵守、拒绝、认可、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支持、尊重、爱护、珍惜、怀疑、抵制、克服、等;
②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3、学习目标的表述必须体现学生为主体。新的教育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并重新构建的目的。
4、课时学习目标的表述方式:在学习目标的表述上,通常是将“三维目标”分开来写,这样表述的好处是“三维”清楚,便于检查。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建立在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上,而不仅仅是认识性目标。过去,像智力、能力、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均被排除于课程目标之外,其价值成为知识的附庸。而新的课程观在体现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的同时,必然导致课程目标由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如二年级下册《统计》第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学习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方面: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1、在具体统计的过程中,体会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2、在交流讨论中,自主发现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
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形成合作探究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
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是三维目标面面俱到的结合,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目标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但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始终心怀三维目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而不是生搬硬套,有机整合三维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认定目标?经过研究与课堂实际结合我认为:(1)认定学习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要求;(2)学习目标的确定要全面、具体、恰当。所谓全面,即要关注到三个维度。所谓具体,即指在本节课中能够具体实现的。所谓恰当,即指要求的程度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过高过低都是不科学的。力求使三维目标的表述合理,使教学目标具有可观测性、可观察性,利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当然,究竟采用什么方式表述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将“三维目标”装在心里,捏在手上,落实在教学活动中,而不是仅仅写在纸上。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比比皆是,这些能力的确要“发展”、要“培养”,但这不是一节课的任务、更不是一节课就能做得到的?那么,在“这一节课”里在“发展”和“培养”这些能力方面应解决点什么问题而使其能力得到“发展”呢?还有许多表述方面的问题,就不再列举了。
鉴于此,本文主要内容一是根据有关论著的论述简介一点学习目标的基本知识;二是根据自己教学实际简述一下如何确定课堂学习目标。
一、什么是学习目标
所谓学习目标,简单说,学习目标就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什么。我们之所以重视对学习目标的设计,是因为学习目标有如下特性:
导向性。即把教学活动导向一定的方向。其作用是提高教学效率,实现事半功倍。
指导性。教师指导行为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的作用。
规范化。学习目标规范着教师和学生行为,避免随意性。
整合性。如何做好知识与技能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及过程与方法目标的有效整合。
学习目标按照层次可划分为:
单元目标。即这个单元的教学活动所要使学生掌握那些内容。
课时目标。是每个课时的具体目标。
课时目标从属于单元目标。
二、学习目标的设计
(一)学习目标的来源。1、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2、新课程标准。
(二)学习目标认定的分类。1、认知领域——知识、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2、情感领域——接受、反应、价值评价、组织、性格化;3、新课程标准中的目标分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三、认定的学习目标与表述
所谓“认定的学习目标”就是教师在教学中确定课堂学习目标,即“课时目标”。
1、认定学习目标的依据。新課标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从新课程理念来看,课堂学习目标的设定必须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确定,而且确定的过程应该考虑教学内容,但是更应该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所以说学生是确定课堂学习目标的主要依据之一。我们必须充分了解学生,准确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和认知水平、认知规律。一句话,确定学习目标的主要依据就是课程标准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是为实现目标服务的,“考虑教学内容”就是思考如何利用“教学内容”(教材)这个载体通过有效的手段达到目标。所以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
2、学习目标要明确、具体。目标的确定和表述不能笼统、模糊、大而空。现将“三维”学习目标的层次划分及其常用的行为动词列举如下(见朱慕菊:《走进新课程》)。
⑴知识与技能:
①知识: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回忆、举例、列举、复述、描述等;理解——解释、说明、阐明、比较、分类、归纳、概述、猜测、整理等;应用——应用、使用、质疑、设计、解决、检验、计划、评价等;
②技能:技能——模拟、重复、再现、临摹、扩展、缩写等;独立操作——完成、表现、制定、解决、拟定、测量、尝试、试验等;迁移——联系、转换、灵活运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等;
⑵过程与方法:经历、感受、参加、参与、尝试、寻找、讨论、交流、合作、分享、参观、访问、考察、接触、体验等;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
①反应——遵守、拒绝、认可、承认、接受、同意、反对、愿意、欣赏、称赞、喜欢、讨厌、感兴趣、关心、关注、重视、采用、支持、尊重、爱护、珍惜、怀疑、抵制、克服、等;
②领悟——形成、养成、具有、热爱、树立、建立、坚持、保持、确立、追求等。
3、学习目标的表述必须体现学生为主体。新的教育教学观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掌握所学知识并重新构建的目的。
4、课时学习目标的表述方式:在学习目标的表述上,通常是将“三维目标”分开来写,这样表述的好处是“三维”清楚,便于检查。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关系如同立方体长、宽、高三个维度的关系一样,是一个事物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独立的三个目标。学习目标的设计建立在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发展的整体关怀上,而不仅仅是认识性目标。过去,像智力、能力、情感态度、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均被排除于课程目标之外,其价值成为知识的附庸。而新的课程观在体现由?“知识本位”向?“人本位”转变的同时,必然导致课程目标由单一的认知性目标转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多种目标的有机整合。如二年级下册《统计》第一课时,是这样设计学习目标的。
知识与技能方面:1、使学生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学会用统计表按不同标准分类整理数据,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分类标准下的多样性。2、使学生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提出并解决一些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
过程与方法方面:1、在具体统计的过程中,体会按不同标准对事物进行分类统计的必要性,学会按不同标准进行分类统计的方法。2、在交流讨论中,自主发现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计算结果的一致性。
情感与态度方面: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激发求知欲,形成合作探究意识,体会合作的快乐。
当然,并不是每节课的目标都是三维目标面面俱到的结合,每节课的内容不同,目标的侧重点也会不同,但只要我们每位教师都能始终心怀三维目标,做到具体问题具体
分析,而不是生搬硬套,有机整合三维目标,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认定目标?经过研究与课堂实际结合我认为:(1)认定学习目标必须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的要求;(2)学习目标的确定要全面、具体、恰当。所谓全面,即要关注到三个维度。所谓具体,即指在本节课中能够具体实现的。所谓恰当,即指要求的程度要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过高过低都是不科学的。力求使三维目标的表述合理,使教学目标具有可观测性、可观察性,利于学习结果的评价。当然,究竟采用什么方式表述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作为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将“三维目标”装在心里,捏在手上,落实在教学活动中,而不是仅仅写在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