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间又进入了一个梅雨季。而无数曾经关于梅雨季的湿漉漉的回忆还没干透。
少年是无法体味雨的滋味的,曾记《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燭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他把一生的悲欢离合熔铸在听雨之中,在这里雨有千百亿化身,有难以言说的况味。当初的我不懂雨,也懂他,但如今每逢下雨,我都会想起这首诗,脑海里仿佛出现了几百年前的蒋捷,凝望着雨,将生命中多多少少的“重重一击”化为最后的“微微一笑”。
雨,适合用来领悟岁月。
雨的滋味既清且淡,既沉且重,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人能品出千百种不同的滋味,雨,是一种哲学。我算比较晚慧,十八岁之前,不会品自然,也不懂赏雨、听雨,只要是天开始阴沉,乌云开始聚合,我的心情会变得跟大公一样耷拉下来,嘴里还免不了絮絮叨叨的抱怨,对雨之厌恶,溢于言表。对阳光的热爱和对雨大的厌恶伴随了我整整十八年,我跟无法控制自己幼稚的脾气一样无法控制自己被大气操控的情绪,雨大,对我来说是一种禁铜,那些细密的雨丝或是如豆的雨点又或是如瓢泼的水帘,它变幻诸多形态,在我眼里都是矫情都是不懂事,都是不速之客,都是邪恶的,是一个湿漉漉的牢笼罢了。
对雨之仇视也不知道持续了多少年。到了后来,发现人活着终究是避不过雨天的,也就和解了些。
下雨大在回忆里总能给人一种奇妙的情绪渲染。因为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三口之家,父母年轻时忙碌,我总是一个人家里看电视。而回忆里,一个人看电视总是在下雨天。雨声伴着电视声,构成了那一个个孤单午后的回忆背景音。可能是记忆有它独特的加工方式,每一个想起来的似是而非的情景都已经在脑子的鬼斧神工下变成了你潜意识中想要它成为的样子。那样阴沉的下午,反而变成了我性格中一个淡淡的基调。在每个热闹的时刻,悄悄的冒出来,然后冷静、冷却、隔膜、旁观。
记得以前的我会在阴雨天的时候将家里的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然后开起亮眼的灯,给自己营造一个虚假的灿烂。在这样的灿烂中,雨天的阴郁似乎可以从本来便不够阳光的生活中被删去许多。可是这样的“人造晴大”毕竟少了些真实自然,再怎么用心的隔离措施也没有无法隔绝那窗外雨打树叶的滴答声,无法将潮湿的空气变得干燥温暖。这个空气的每一个分子都在告诉你,你营造的假象并不真实,也没有逼真到可以蒙蔽自己。雨和关于雨的一切还是无缝不人地走进你的生活,走进你的脑海,霸占你的心情。最好的下雨的午后,是一个人在房间的窗边,打开一扇小小的窗,让那个灰蒙蒙的天色流进来,还有清清碎碎的雨声,你可以就这样静静地听雨、冥想,忘怀一切,这样的天气似乎让一切无所作为都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足不出户也变得理所当然,似乎是这个体贴的世界给了你一个心情的休假。在阳光下奔波留给那些佼佼者,而在阴雨天的自我禁足就留给我这样渴望独自疗伤的胆小者。
赏雨、听雨一直都是文人雅趣,我是不爱附庸风雅的,但它就的的确确在某一年的某一大,突然让我心动了。滴答滴答……春雨、秋雨和冬雨都很美,春雨清新,秋雨温润,冬雨清冷,是不同的气场。小时候喜春雨的清新活力,稍长大一点爱秋雨恰到好处的凉爽,而现在更钟情于冬雨的沉静清绝。在每个冬天,外面下起雨的时候,我都会去沏一杯热腾腾的奶茶,醇香的奶茶与周围的冷空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袅袅娜娜的自腾腾的热气让人觉得这个冷漠的生活确有值得你为之坚持的时刻,哪怕只是片刻。奶茶给予我人口甘甜的幸福,也给予我恰到好处的温度。关于冬日我很喜欢一句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很具画面感,绿和红,强烈鲜明的颜色对比,让脑海里的画面也变得鲜艳起来,红泥是鲜艳的颜色,也是暖暖的温度。颜色和温度其实是紧紧相连的,就像南方的冬大,虽没有自雪皑皑但被寒气削弱了的万物颜色也会按时给人们传递层层冰凉,就像北方的冬大,银装素裹的世界给人们的心中也釉上一层晶莹。颜色带来的画面感往往与心中同时升腾起来的温度相依相连。
雨的声音是很丰富的,儿时念诵诗歌时便读过“雨打芭蕉”,雨打芭蕉的声音我是听过的,这也许是一个从小在县城长大的孩子一点生命的馈赠,雨打芭蕉的声音有一种很古典的韵味,古典而感伤,如泣如诉,这样的淡淡的悲伤感漂浮在空气中、融合在雨丝中,只有爱雨的人才能感受得出来。当年的小小的我痴迷于雨打芭蕉的声音胜过于一切流行乐曲,这可能也暗喻了我和雨的缘分,这样的缘分虽然一开始没有显现,但是它的种子就埋藏在你的灵魂里,只要静静守候,它总有一天是会发芽的。一旦发芽,它就成为气质中坚不可摧的一部分。
雨之于我,便是气质的一部分。我始终觉得岁月的耐心栽培让雨的种子发芽了。我是一个雨一般的人。
阳光帮助我们融合,而雨天帮助我们分离。它用躯体划出的清晰却又透明的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让每一个渴望有鲜明的边界感的人觉得安全。在这个处处融合的大世界里,很少有人的疏离会被理解,每个人身上必要的寂寞由雨大来维持。
雨其实就是透明的哀伤,这样的哀伤像雾像云,不强硬,柔和得让人心动。
少年是无法体味雨的滋味的,曾记《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燭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他把一生的悲欢离合熔铸在听雨之中,在这里雨有千百亿化身,有难以言说的况味。当初的我不懂雨,也懂他,但如今每逢下雨,我都会想起这首诗,脑海里仿佛出现了几百年前的蒋捷,凝望着雨,将生命中多多少少的“重重一击”化为最后的“微微一笑”。
雨,适合用来领悟岁月。
雨的滋味既清且淡,既沉且重,处于人生不同阶段的人能品出千百种不同的滋味,雨,是一种哲学。我算比较晚慧,十八岁之前,不会品自然,也不懂赏雨、听雨,只要是天开始阴沉,乌云开始聚合,我的心情会变得跟大公一样耷拉下来,嘴里还免不了絮絮叨叨的抱怨,对雨之厌恶,溢于言表。对阳光的热爱和对雨大的厌恶伴随了我整整十八年,我跟无法控制自己幼稚的脾气一样无法控制自己被大气操控的情绪,雨大,对我来说是一种禁铜,那些细密的雨丝或是如豆的雨点又或是如瓢泼的水帘,它变幻诸多形态,在我眼里都是矫情都是不懂事,都是不速之客,都是邪恶的,是一个湿漉漉的牢笼罢了。
对雨之仇视也不知道持续了多少年。到了后来,发现人活着终究是避不过雨天的,也就和解了些。
下雨大在回忆里总能给人一种奇妙的情绪渲染。因为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三口之家,父母年轻时忙碌,我总是一个人家里看电视。而回忆里,一个人看电视总是在下雨天。雨声伴着电视声,构成了那一个个孤单午后的回忆背景音。可能是记忆有它独特的加工方式,每一个想起来的似是而非的情景都已经在脑子的鬼斧神工下变成了你潜意识中想要它成为的样子。那样阴沉的下午,反而变成了我性格中一个淡淡的基调。在每个热闹的时刻,悄悄的冒出来,然后冷静、冷却、隔膜、旁观。
记得以前的我会在阴雨天的时候将家里的门窗关得严严实实,然后开起亮眼的灯,给自己营造一个虚假的灿烂。在这样的灿烂中,雨天的阴郁似乎可以从本来便不够阳光的生活中被删去许多。可是这样的“人造晴大”毕竟少了些真实自然,再怎么用心的隔离措施也没有无法隔绝那窗外雨打树叶的滴答声,无法将潮湿的空气变得干燥温暖。这个空气的每一个分子都在告诉你,你营造的假象并不真实,也没有逼真到可以蒙蔽自己。雨和关于雨的一切还是无缝不人地走进你的生活,走进你的脑海,霸占你的心情。最好的下雨的午后,是一个人在房间的窗边,打开一扇小小的窗,让那个灰蒙蒙的天色流进来,还有清清碎碎的雨声,你可以就这样静静地听雨、冥想,忘怀一切,这样的天气似乎让一切无所作为都有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足不出户也变得理所当然,似乎是这个体贴的世界给了你一个心情的休假。在阳光下奔波留给那些佼佼者,而在阴雨天的自我禁足就留给我这样渴望独自疗伤的胆小者。
赏雨、听雨一直都是文人雅趣,我是不爱附庸风雅的,但它就的的确确在某一年的某一大,突然让我心动了。滴答滴答……春雨、秋雨和冬雨都很美,春雨清新,秋雨温润,冬雨清冷,是不同的气场。小时候喜春雨的清新活力,稍长大一点爱秋雨恰到好处的凉爽,而现在更钟情于冬雨的沉静清绝。在每个冬天,外面下起雨的时候,我都会去沏一杯热腾腾的奶茶,醇香的奶茶与周围的冷空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袅袅娜娜的自腾腾的热气让人觉得这个冷漠的生活确有值得你为之坚持的时刻,哪怕只是片刻。奶茶给予我人口甘甜的幸福,也给予我恰到好处的温度。关于冬日我很喜欢一句诗“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很具画面感,绿和红,强烈鲜明的颜色对比,让脑海里的画面也变得鲜艳起来,红泥是鲜艳的颜色,也是暖暖的温度。颜色和温度其实是紧紧相连的,就像南方的冬大,虽没有自雪皑皑但被寒气削弱了的万物颜色也会按时给人们传递层层冰凉,就像北方的冬大,银装素裹的世界给人们的心中也釉上一层晶莹。颜色带来的画面感往往与心中同时升腾起来的温度相依相连。
雨的声音是很丰富的,儿时念诵诗歌时便读过“雨打芭蕉”,雨打芭蕉的声音我是听过的,这也许是一个从小在县城长大的孩子一点生命的馈赠,雨打芭蕉的声音有一种很古典的韵味,古典而感伤,如泣如诉,这样的淡淡的悲伤感漂浮在空气中、融合在雨丝中,只有爱雨的人才能感受得出来。当年的小小的我痴迷于雨打芭蕉的声音胜过于一切流行乐曲,这可能也暗喻了我和雨的缘分,这样的缘分虽然一开始没有显现,但是它的种子就埋藏在你的灵魂里,只要静静守候,它总有一天是会发芽的。一旦发芽,它就成为气质中坚不可摧的一部分。
雨之于我,便是气质的一部分。我始终觉得岁月的耐心栽培让雨的种子发芽了。我是一个雨一般的人。
阳光帮助我们融合,而雨天帮助我们分离。它用躯体划出的清晰却又透明的人与人之间的界限,让每一个渴望有鲜明的边界感的人觉得安全。在这个处处融合的大世界里,很少有人的疏离会被理解,每个人身上必要的寂寞由雨大来维持。
雨其实就是透明的哀伤,这样的哀伤像雾像云,不强硬,柔和得让人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