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数字人文研究的核心问题与最新进展:泰德·安德伍德访谈录

来源 :外国文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泰德·安德伍德是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英文系和信息科学学院的教授.近十年来,在应对“数字”与“人文”之间日趋激烈的对话方面,他一直扮演着一个引领者的角色.安德伍德长期致力于文学跨学科研究,著述丰硕,涵盖机器学习、数字图书馆、文本挖掘、数字人文等.他在专著《远距离的视野:数字证据与文学变化》(2019)中探讨了数字方法如何能帮助我们描述并理解时间跨度更长、弧度更大的文学变化.冯丽蕙在华盛顿大学访学期间(2019-2020),就数字人文、机器学习、统计模型等前沿话题对安德伍德进行了专访.安德伍德评述数字分析的意义时指出,数字分析能以一种鸟瞰式视野,揭示更宏阔的文学史图景,从而彻底改变我们对文学史的看法.他不仅特别强调了数据是一种建构这一事实,又结合当下数字人文研究最新进展,详细阐述了定量分析也可以具有批判性的观点.针对数字人文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他表明,目前我们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现有的数据科学实践,让其为批评服务.“,”Ted Underwood,a professor both at 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and the School of Information Sciences,University of Illinois,Urbana-Champaign,has always played a leading role in tackling the intensified conversation between the digital and the humanities over the past decade.Writing in large quantities on the issues of machine learning,digital library,text mining,and digital humanities,Underwood has long been committed to th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f literature.In his monograph Distant Horizons:Digital Evidence and Literary Change (2019),Underwood makes an exploration of how digital methods can help us de-scribe and comprehend the larger arcs of literary change across longer time spans.During her visit to th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2019-2020),Feng Lihui carried out an interview with Underwood on a wide spectrum of cutting-edge topics,including digital humanities,machine learning,and statistical models.When commenting on the significance of digital analysis,Underwood points out that digital analysis,with a bird\'s-eye view,can bring to light a broader landscape of literary history,thus drastically revolutionizing how we perceive literary histo-ry.Not only does he lay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fact that data is a construction,but also he elaborates on the idea that quantitative analysis can also be critical in light of the latest progress of current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With regard to the future trends of digital hu-manities research,he declares that the problem that we need to reflect on and wrestle with at present is how to change the existing practice of data science to make it work for critique.
其他文献
十八世纪下半叶,日本兰学家在初遇西方悲剧概念时呈现出了以“哀”释“悲剧”的基本路径,他们刻意强调“哀”在日本古意中包含的内在情感维度,以压抑该字在汉意中所注重的道德教化色彩.这一做法既使得日本的“悲剧”概念区别于日耳曼语境中的悲苦剧概念,又试图摆脱汉文化的影响和塑造,体现了当时日本建构民族文化独立性的倾向.
处于英国内战时期保皇派与清教的政治文化对抗中,安德鲁·马维尔的《阿普尔顿府邸颂》见证了两者之间的博弈,却拒绝追随任何一方.他援用了乡村府邸诗的传统,以充沛的田园细节描述了费尔法克斯的乡村府邸,却淡化了乡间娱乐、和谐的贵族平民关系等被保皇派视为王权统治基石的传统乡村秩序.同时,他一反保皇派文人的抒情诗中那种慵懒闲散、归隐静思的阴柔之气,也规避了清教文化对艺术表达的怀疑和对感官愉悦的压抑,转而呈现了一种刚健活跃甚至带着些许暴力元素的自然审美,从而建构了一种与两者都不同的“更得体”的秩序.对于马维尔而言,诗中的
期刊
在高考改革的过渡时期, 2020年高考山东数学试题受到广泛的关注.该试卷试题设计严格,聚焦主干知识;凸显直观想象、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和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体现数学的应用性,渗透数学文化,关注创新.第16题是其中典型代表,本文尝试透过这道试题表面挖掘试题深处隐含着的背景,领会解题思路,洞悉命题意图.
初中生应当要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计算、推理等活动过程,而钟面角问题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数学知识.例如,追及问题的提取,绝对值的使用等,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出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中学数学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全面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学分析等素养.笔者认为,对于数学教师而言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以细方向设计教学内容,以讨论和探索为主要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思维的参与度,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高中立体几何中的动态问题成为近些年高考数 学中的热点问题,且多以压轴题的形式出现在选择、填空题中,综合考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对问题的转化处理能力.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通过构造圆锥模型可以很好地解决立体几何中的线线角、线面角问题.
百度百科中的系统观是指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开放性和动态性、自组织性.初中数学教学中谈系统观首先就是对数学研究对象的整体性把握,如:函数是初中数学课程中“数与代数”的重要内容,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比较难以理解和掌握的课程内容.所以在人教版的教材章节安排上体现整体性,在系统观下注重突出核心内容,重要数学概念和数学思想方法螺旋上升:第7章安排函数的起始章节——《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章节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到点坐标的功能:刻画位置,实现数与形的结合、将几何图形数量化;
美国当代犹太诗歌成长的基础是犹太书写与现代主义传统的对话,诗人们从新的社会现实出发,将犹太诗人的身份置于现代主义诗学实践及其意识形态机制之中进行审视并与之进行协商与交换,形成美国当代犹太诗歌的个人方言书写.本文以金斯堡与惠特曼的大众现代主义、查尔斯·伯恩斯坦与庞德的现代主义之间的诗学对话为例,梳理美国当代犹太诗歌的诗学理论与实践,探讨美国当代犹太诗歌的个人方言诗歌,剖析当代犹太诗人们具有鲜明个性导向和意识形态内涵的非标准语言实践.
《少年》既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部典型的描述父与子主题和少年精神成长的成长小说,更是一个书写“宗教与人生”思想的重要文本.少年出身的“偶合家庭”折射出俄国贵族阶层解体的实质,反映了作家的根基主义思想.维尔希洛夫作为俄国“多余人”的变体,阿尔卡季作为处于孩童和成人过渡期的少年,共同亟需精神引导的特点说明了全体救赎的必要性.“圣容善心”和“蜘蛛灵魂”从正反两面促使少年学会辨别是非和选择正确的人生道路.《少年》中关于“宗教与人生”书写的思想史意义,重在彰显人们在失去俄国东正教精神和失而复得之间的不懈追寻与探求,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