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文化资源实现校本德育转化的途径研究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untao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的德育总是在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受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展开的。影响学校德育的文化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复杂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社区文化资源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社区文化资源的校本德育转化,就是从学校的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本社区一切可以挖掘与利用的文化资源进行校本化操作,使其成为学校独有的、最重要的德育资源的过程。本文尝试以光广州市天河区棠下小学为例,对其基于社区环境下,社区文化资源实现校本德育转化进行实证探究。
  一、社区文化资源实现校本德育转化的基础
  (一)优越的社区文化资源
  每个社区因地理、历史环境的不同,逐步形成不同的社区文化资源,为学校提供了可利用的资源与空间,从而具备实现校本德育转化的现实和可能。棠下小学所处的社区拥有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上世纪50年代末,毛主席、周恩来总理、贺龙元帅先后视察过棠下,朝鲜前领导人金日成也曾到过棠下参观访问。伟人的足迹遍布棠下村,伟人到访的点点滴滴给棠下世代人民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是学校德育工作最现实、最直接、最优越的资源。
  (二)社区文化资源的优化
  社区文化资源是社区内一切可为学校开展文化教育活动所利用的物质和精神存在的综合,它不仅构成影响学校德育的中介环境,而且成为学校德育不可或缺的外源性、发展性、生成性、动态性课程资源。然而,这些文化资源并不能直接利用,需经过学校对其进行选择、整合和优化,使其成为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德育资源,形成一种德育合力,才能不断提升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棠下社区为学校提供了独特的文化资源,如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室是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毛主席赠送的两棵珍贵的芒果树是传统教育的活教材,曾多次被毛主席接见的钟叙本老爷爷等老一辈革命者是学生的学习楷模。归根溯源,这些是“红色传统文化”的精神产品,其富含独特的文化价值。棠下小学对此进行了充分的挖掘与利用,结合学校的实际,从师生的实际出发,逐步形成了以“红色传统文化教育”为特色的校本德育。
  二、社区文化资源实现校本德育转化的途径
  在实践研究中,我们总结出社区文化资源实现校本德育转化的五种途径。现以棠下小学为例加以阐述。
  (一)与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相融合
  实践中,我们深深感受到,社区文化只有转化成学校文化,成为师生所认同的价值文化,社区文化资源才真正实现校本德育化。因此,与校园特色文化建设相融合,是社区文化资源实现校本德育转化的核心途径。
  棠下社区文化资源以红色文化为主要核心价值。学校充分挖掘和利用,使其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组成部分,同时结合学校文化建设,逐步将其打造成为学校特色文化。
  1. 校园精神文化的建设
  学校领悟了红色文化的内涵,把其融入到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中,从办学目标与理念、办学特色的确立,到校徽的制作、校训、校风的确定、校歌的创作等方面,进行了个性化的设计,充分体现学校红色文化的特色内涵。如由本校教师共同创作的校歌《芒果飘香》,这首歌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毛主席视察棠下的光荣历史。歌词中描绘了毛主席当年视察棠下的珍贵片段,激励着棠下学子继续发扬革命传统精神,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每周升旗仪式或举行重大活动时,全校師生都会光荣地、自豪地高唱校歌,以表达对对毛主席的深切怀念之情和感恩之心。
  2. 校园物质文化特色的建设
  独具风格、具有文化内涵的学校物质文化,使学生耳濡目染,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棠下小学校园文化建设主题鲜明、处处彰显红色文化教育特色。如教学大楼的东面墙壁上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毛泽东”几个醒目的金色大字,用攀登精神鼓励学生茁壮成长。最受注目的是毛主席赠送的珍贵的芒果树和学校新建的“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室”。纪念室以红色为主色调,象征着红色精神。室内展览了当年毛主席视察棠下的珍贵资料及文物。正面墙壁悬挂着毛主席语录,木窗设计成“井”字形,寓意“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提醒师生懂得感恩与回报。门前两棵珍贵的芒果树,树高挺拔,枝繁叶茂,与纪念室相得益彰,形成了融教育性与观赏性为一体的校园景区。它们是棠下小学校园文化的亮点,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3. 学校活动文化的建设
  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中,通过各种特色活动,促进社区文化向校本德育的进一步转化。多年来,棠下小学逐步形成了具有红色传统教育特色的活动文化。如自2008年起,每年均开展创建“英雄中队”活动。每一个班级均以一个伟人或英雄名字命名,开展统称为“五个一”活动:设一个“学英雄活动角”, 为学生搭建了了解伟人、学习英雄事迹的平台;会唱一首红色经典歌曲,缅怀伟人丰功伟绩,唱响弘扬民族精神的主旋律,表达美好愿望和和谐生活;看一部“英雄电影、电视或记录片”,感受伟人的魅力;每人会背一首毛主席的诗词,促进学生心灵的净化,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学习英雄的一种优秀品质,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品行。此外,学校还举行了“追寻伟人的足迹”“红色记忆驻校园,丰碑人物记心中”“我为学校添光彩”等具有传统教育意义的活动,以此促进学生行为的养成,为以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二)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社区文化资源丰厚,学生需亲近社区,让其在社区德育实践活动中感受社区文化资源的历史内涵和时代意义,以获得生活的体验和反思。这是社区文化资源实现校本德育转化的主要途径。
  1. 社会调查
  近年来,棠下社区出现不少环境问题:如高层建筑增多,人们活动空间大大减少;随着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人口的集中,城市污染日趋严重。这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有效资源。
  为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开展了“棠下社区的变迁与环境的关系调查研究”。他们从棠下居民的生活环境、居民结构、生活方式、校园的变迁等不同角度,运用问卷调查、实地访谈、数据统计等研究方法对棠下几十年的环境变化进行了深入的了解。   通过开展社会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一,学生获得了丰富的环保知识。其二,增强了环保的急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内心有了更多的忧虑:“我为周围环境的恶化而感到心痛。我们的生命将毁在自己的手中。为此下定决心要从自己做起,保护我们这个赖以生存的家园。”其三,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上述可见,社区文化资源中也有消极、负面的信息,这些更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德育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和转化,使学生在社会调查实践中不断提升道德认知水平。
  2. 劳动实践
  劳动实践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途径。学校广泛为学生创建服务实践岗位,如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组织“做爸妈的好帮手”活动,每天坚持帮助家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走进社区,开展“我为社区献一份力”活动,让其感受劳动的快樂与光荣。开展劳动实践,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感悟生活的意义和做人做事的道理,从而内化为健康的思想、品格,外显为良好的行为和自觉习惯。
  (三)与特色课程建设相结合
  课堂教学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学校通过挖掘和遴选,把积极向上、鲜明生动的社区德育资源,渗透和融入学校德育课程的建设中,通过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文化认知和道德认知,使实现校本德育转化更具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1. 校本课程的建设
  为了让红色文化扎根于学生心中,棠下小学充分挖掘社区文化资源,努力打造校本课程《伟人的足迹》。从课程的目标、课程计划、课程实施、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设计。全体师生在综合实践的基础上,共同开发校本教材《伟人的足迹》,教材共分三册,分别是《成长篇》《伟业篇》《幸福篇》,分别讲述毛主席的成长故事,记载了毛主席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战争、创造丰功伟绩的历史,记录了当年毛主席视察棠下的历史片段,展现了新社会成立后棠下人民的幸福生活的内容。将校本课程《伟人的足迹》纳入课程计划中,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在学习活动中感受伟人风采、欣赏伟人才略、学习伟人精神,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全的人格。
  2. 特色阅读活动的开展
  由于所处的时代不同,学生主要是通过阅读认识红色文化。为了更好实施校本课程,学校开展了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特色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
  为保证读书活动不留于形式,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把读书活动落实到课堂教学当中,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的育人作用 。学校还举行丰富多彩的读书展示活动,如低年级结合国庆节开展了“爱我中华”画展,学生通过听、看、说、画,感受祖国的伟大、民族精神的伟大,从而萌发爱国之情;中年级举行“民族英雄故事” 主题征文比赛;高年级开展“民族精神代代传” “弘扬民族精神,做时代新人”朗诵比赛。
  实践证明,通过大量的阅读实践活动,不但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有效地引导和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学习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增加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
  班级是红色文化教育传播的主阵地。在班级文化建设中,要积极创设良好的班级文化环境,使之能够对学生的成长进行引导、调节。
  首先,在班级环境建设方面,有意识地在建立班级文化上辐射社区特色文化,凸显红色文化教育作用。建设班级宣传栏、班级书吧、小干部展示栏、垃圾分类筒、英雄中队展示牌、英雄角等,使红色文化处处起到影响作用。
  其次,在班级管理方面,各班建立一周工作制度、卫生管理制度等,并严格执行。为每位学生设立不同的岗位,使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责任,提高学生责任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形成了良好的班级管理氛围。
  最后,塑造班级精神。利用英雄中队的创建,以英雄为榜样,学习英雄的精神品质,确立集体认同的价值取向,提炼成班训,并逐步发展成为班级文化,最终根植在学生心中。
  (五)与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
  事实上,社区文化资源实现校本德育转化和社区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学校需协同社区各组织部门,加强社区文化建设,为学校创造更丰富、具有教育意义的社区文化资源。社区文化建设与学校德育工作是相辅相成。学校也应通过自身的教育,进一步优化社区文化资源,回馈给社区,给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断促进社区文化建设。
  三、总结
  社区文化资源实现校本德育转化是一个系统工程。优越的社区文化资源和优化社区文化资源是实现校本德育转化的基础。通过学校特色文化建设、综合实践活动、特色课程建设、班级文化建设以及社区文化建设相结合等多种途径,实现校本德育转化,突破学校这一“德育孤岛”,从而实现德育生活化,提高德育的实效性。
其他文献
广东学校特色研究会召开成立大会暨2015年学术年会  4月20日,广东教育学会学校特色研究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2015年学术年会在广州市第五中学召开。来自全省各地的会员代表共400多人参加了会议。在广东省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劲予宣读了《关于筹备成立广东教育学会学校特色研究专业委员会的批复》后,大會审议通过了《广东教育学会学校特色研究专业委员会规程》,选举产生了第一届广东教育学会学校特色研究专业委员
她在作文簿里这样写着:“从来没有人注意我。我的生,我的死,都与这个冰冷的世界无关。”  没有人明白,在这颗幼小的心灵中,为何会溢满不可名状的哀伤和绝望。但这一刻,我不懂得如何与这位忧郁的女孩尽心交流,告诉她如何面对生活中的悲苦。我在陈旧的班主任工作手册里打了很多遍草稿,把想要对她说的话,一一罗列出来,整理,像研究一部旷世巨著。尽管如此,我还是觉得语言苍白无力,软弱得像阴天里的清冷雨丝。  春天的阳
东莞市大朗镇长塘小学在书香校园的建设中,大力开展以速读速记为主要特征的“新语文主题阅读”实验。课堂上,老师们追求新的教育方法,播下新的教育种子;校园里,老师们践行着新的教育理念,孩子们放飞着新的成长梦想。新的教育理念,催生出新的教育眼光;新的教育眼光,萌发出新的教育追求;新的教育追求,衍生出新的教育氛围;新的教育氛围,演绎出师生生命的新成长,收获着新感动。  谁也没有想到,一群喜欢读书的老师领着一
叶圣陶说过: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良好的习惯。培根也说过:习惯是人生的主宰,它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永久性的作用……由此可见,良好习惯的培养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  成立于2005年8月的广东省东莞市樟木头实验小学,一所由五所村办小学整合而成的学校,在打造农村城市化名校的探索中,从实施养成好习惯的教育入手,开发养成教育的校本教材,探索养成教育
中小学补课现象社会关注强,议论多,看法迥异,尤其补课乱收费成为多年来群众反映、投诉最突出的教育问题,各级教育部门采取各项措施进行了长期治理,但成效不显著。开展中小学补课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的研究是依法治校、依法治教、深化素质教育、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具有时代性和迫切性。本研究中的“中小学”指城镇、农村的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补课”指占用学生寒暑假期、法定节假日进行的教学,包含学校、教师个人参与
台湾特殊教育事业发展至今已有百年历史,从1891年开始历经了植基、实验推广、法制建置、蓬勃发展和精致服务五个时期。百年来的教育探索和创新,使台湾的特殊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台湾在特殊教育的发展方面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之处。  一、台湾特殊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概况  1. 植基时期(1891—1961)  服务学生:盲生、聋生、肢障生、智障生、自闭生。  特教机构:台北盲聋学校、台南聋哑学校等1
这一次对中山市教育现代化的采访活动,给记者最大的感触就是信息技术给教育变革带来的巨大影响与正能量。采访的第一天,置身于中山市教育城域专网综合监控中心时,我们足不出户就一眼看遍中山市教育的大体情况,全市校园出入口、校车运行、饭堂运作、中高考考场、三维学区等情况一一呈现眼前,我们还与东区教育事务指导中心、西区中心小学等进行了实时互动采访;接下来对几个学校的走访中,我们也不断感受着信息技术给中山教育带来
党政谋划之慧心篇: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意义  彩塘镇的经济已经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正在进行深刻的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这就要不断爬坡过坎、攻坚克难。这必然伴随调整的阵痛、转变的烦恼、成长的焦虑,但这些都是值得付出的代价。  近20年来,彩塘镇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由于诸多原因,教育发展没能与经济发展同步,存在许多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诸如校舍不足,随着本地人口的增长以及外来人口的急剧增加,教育资源的
提问法作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是发挥教师主导地位,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手段。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往往流于形式,表面上师生的一问一答很精彩,但不能体现语文课程特点。恰当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积极参与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活动,能让学生畅游在语言文字中,走入文本,感悟、熏陶、积累、运用语言。  一、语文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  有教师在执教《两只小狮子》时,让学生自读课文第二自然
6月27日,全省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办公室主任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总结交流了2013年全省各市、县(市、区)教育局办公室工作,探讨我省教育事业在紧密围绕“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中如何更好地履行好参谋协调服务职能、如何进一步提高办公室工作的质量和效率以及进一步加强教育宣传等办公室业务,并研究部署了2014年下半年办公室工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王斌伟,省教育厅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