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能训练是每位教练员非常重视的训练内容,而对大负荷体能训练所产生的疲劳消除的重要性跟技术训练一样重要,也是体能训练必不可少的内容。因此,每位教练员对运动员训练疲劳的消除都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本人对运动性疲劳进行研究,了解运动疲劳的发生机制,掌握合理有效的防治措施从而消除疲劳,对提高运动成绩、增进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体能:疲劳;负荷;能源物质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246-02
1 前言
体能是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基础,没有好的体能基础,再好的技战术能力都是空中楼阁。好的体能必须通过大强度的负荷训练获得,而在大负荷训练过程中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时地消除疲劳,对体力的恢复,减少运动损伤有重要意义。而疲劳的消除是否科学有效,对体能的恢复和训练效果关系重大。
2 消除训练性疲劳的重要性
体育运动要想获得好的体能素质,训练中必须让人的机体出现良性疲劳,也就是必须想办法打破人体的生理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新的生理平衡的建立就是体能得到发展的过程。而平衡打破后,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消除疲劳,就不会建立新一高点的平衡,甚至不能建立新的平衡,也就是训练中出现了运动性疲劳,人的机体就不能得到好的发展,甚至机体遭到破坏。
2.1 疲劳的产生
(1)能源物质的消耗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在某一大强度运动中,起主要供能作用的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例如百米跑运动,由于运动强度极大,运动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磷酸肌酸的分解供能,当跑至60-80米处,无论是一般运动员还是世界优秀运动员都会出现跑速降低的现象,即出现了运动性疲劳。究其原因是体内储存的高速率供能物质——磷酸肌酸被大量消耗,人体运动中需要的能量不得不依靠糖的无氧酵解,由于糖本酵解供能的速度约为磷酸肌酸的二分之一,所以跑的速度出现了下降。
(2)代谢废物的积累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中大量堆积所致。例如在800米跑的运动员中,能量供应的主要途径是糖的无氧酵解。运动中产生的乳酸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影响运动能力。①阻碍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②抑制磷酸果糖激酶减慢糖酵解过程。③H+可代替肌钙蛋白中的钙,降低肌肉的收缩能力。④H+作用于脑,引起疼痛、恶心、定向障碍等严重副作用。⑤抑制脂肪组织内敏感脂肪酶的活性,限制自由脂肪酸进入血液。
(3)内环境的失调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所致。例如在高温下运动员进行大运动量活动,致使不能继续运动时,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但饮用含0.04-0.14%的NaCl水溶液对疲劳就有所克服。
(4)保护性抑制
根据巴浦洛夫学派的观点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运动时各种内外感觉器接受的大量信息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使其长时间兴奋导致能量消耗过多,当消耗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产生抑制,这对大脑皮层具有保护作用。在长时间的运动中这可能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因素。
(5)突变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能量供应不能以足够的速率满足运动的需要,或是肌肉力量下降,也可能是兴奋一收缩偶联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发生疲劳,这些因素之间的变化不呈线性关系。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突变过程,形如一条链的断裂现象。
各种体育项目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运动形式不大相同,产生疲劳的机制也不会完全相同,任何一种假说都难以解释多种运动项目中各有特点的疲劳现象。但根据近几年国际生化研讨会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能源物质的消耗这一理论最有说服力和更为人接受。
2.2 消除疲劳的方法
没有疲劳便没有训练;没有疲劳的消除便没有趣量恢复;这是对当代竞技体育的精辟总结。通常运动员只注重运动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而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忽视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殊不知,如不重视运动后疲劳的消除这—环节,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消除,就可能发展成为过度性疲劳而引起器官病变,甚至有可能使运动员昙花一现,过早地结束运动生涯。因此,对运动性疲劳的这种生理反应,要能够掌握并及时进行调节,才不致于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成绩的提高。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消除:心理消除主要是意念活动。运动后,要排除思想杂念,将注意力集中在调节呼吸上,用意念使自己的呼吸放慢、拉长,以排除所受到的内外不良的刺激,可使过分疲劳、紧张和紊乱状态,得到适当的调节。意念放松,动作可先从头、颈部放松开始,依次向下放松,上肢、肩背、胸、腰与下肢等等。通过肌肉放松,可抑制体内肌肉紧张引起的兴奋刺激;调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提高对肌肉控制的能力。然后用语言自我暗示:“我是非常安静的,从头到脚逐步得到放松”,“现在精力充沛多了”,“全身轻松得很”等等。借用良好的外界自然环境进行调节,例如到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的地方散散步或找同伴聊聊天等,都能收到心理消除疲劳的效果。
(2)理疗消除:注重整理活动:运动后的整理活动能加速代谢产物的清除,是消除疲劳、加快体力恢复的重要手段,因而整理活动的强度、内容及顺序都要有科学的安排。整理活动的目的是使身体更好地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的静止状态。如果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身体的静止姿势会妨碍强烈的呼吸动作,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的回流,使心脏血液的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造成暂时脑贫血,从而产生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慌、甚至晕倒等现象,对机能的恢复、疲劳的消除和肌肉酸痛的消除都不利。因此,在运动后应做适当的整理活动。做整理活动时,量不宜大,动作尽量缓慢、放松,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如剧烈运动之后,可进行放松慢跑、走或做放松操,同时进行深呼吸,也可随音乐进行放松跳动等。进行按摩放松:按摩主要是消除肌肉僵硬和局部疲劳。促使静脉血液回流,减轻心脏负担,消除血乳酸,加速机体恢复。在大运动量训练后进行自我按摩或运动员之间的互相按摩对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是非常有益的。通过按摩不但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使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而且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改善营养,促进新陈代谢,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安抚和镇静作用,有助于大脑正常功能的恢复,因而可以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按摩的部位可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疲劳的情况而定,一般将按摩的重点放在运动负荷最大的部位。当运动员极度疲乏时,也可进行全身按摩。按摩的时机,可在运动结束与整理活动一并使用,也可在运动结束洗澡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当运动员非常疲劳时,需让运动员休息2-3小时再按摩。沐浴:沐浴是消除疲劳的一种 最简单的方法。如果水温适宜,它可以刺激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国外有人作过测试,运动员在集训期间进行一天的训练后,在沐浴前每100毫升血液中平均有30毫克乳酸,同样在42度的浴水中泡洗5分钟出浴的运动员,乳酸浓度几乎没有变化;而泡洗10分钟出浴的运动员,乳酸降低7至8毫克。如再泡30分至60分钟后,血液中的乳酸就恢复到疲劳前的水平。疲劳时还常常表现为肌肉酸痛,而温水浴对副交感神经有刺激,可以起镇定作用。当然,水的温度,每个人适应能力不同,入浴时间过长,次数过频。水的温度过高,也会因消耗能量而造成疲劳。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控制。热敷:热敷的作用能消除肌肉的疲劳,尤其是局部肌肉。实践表明:训练前对负荷量较大的部位热敷10分钟,可推迟训练中运动员疲劳出现的时间。训练后进行局部热敷对消除肌肉的酸痛、肌肉的拉伤、关节韧带的扭伤和软组织挫伤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一般情况下热敷的温度以47℃-48℃为宜。
2.3 保证休息和睡眠
睡眠是人在24小时内发生的周期性需求,它可以消除疲劳、恢复机体能力。在训练中要保证质量,更好地提高运动成绩,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深度。因为睡眠时机体各器官系统活动下降到最低水平,物质代谢减弱,能量消耗仅维持基础代谢水平,这时的合成代谢有所加强,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逐渐得以恢复。另外,睡眠对大脑皮质细胞来说也是一种保护作用,因大脑皮质细胞比较脆弱,容易因长期兴奋而产生损耗。同时,睡眠还能促进人体器官机能恢复,故运动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样才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2.4 加强膳食营养
在现代竞技运动中,运动员承受的运动负荷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以致训练和比赛后往往体力、精神消耗极大,疲劳不堪,如不及时补充营养,恢复体力,则将影响后续训练和比赛。因此,运动后的营养恢复是运动训练后消除疲劳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经研究证实,膳食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配比失调,对运动能力及身体恢复有极大的影响。在大强度的运动后我们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科学补充因运动而消耗的物质。
①能源物质:糖是运动时的主要能源。为此运动中糖的适量补充,无疑是提高运动能力的一个促力因素。长时间运动,尤其激烈比赛时,应注意运动前、后和运动申补充糖。研究表明,运动前补糖宜安排在赛前数日内和赛前115-2h。运动中补糖可安排在每隔15-30 min或每隔30-60min补糖为宜,运动后的补糖时间愈早愈好,最好不超过运动后的6h。关于糖的补充量,一般认为,应限制于每小时50g或每千克体重1g。过多补糖,会使糖转化为脂肪贮存。运动时脂肪大量动员,血游离脂肪酸大幅度上升后,既为工作肌和其他器官提供氧化代谢的底物,也节省糖贮备的消耗,并有利于增加运动耐力。但过多脂肪动员时高浓度的脂肪酸给骨骼肌、心肌、肝脏器官的细胞机能带来不良影响,从而使机体机能能力下降,导致疲劳产生,所以膳食中适宜的脂肪量为总热量的25%。同时运动中蛋白质的需要量要高于平时,即114/gkg·d,运动员的蛋白质的供给量应为总热量的12%~15%。②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参与机体的各种代谢,运动时物质代谢旺盛,使维生素的需要最大增。维生素缺乏或不足可对运动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表现为作功最降低、疲劳加重、肌肉无力等。大量的排汗使身体丢失一些K+、Na+、Ca2+、Mg2+、Fe2+,不足的矿物质必然导致运动性疲劳的提早发生,并使疲劳难以恢复,所以维生素充足,不仅有助于机体吸收热量,而且还促进了矿物质参与各种代谢过程。③水:水是人体的主要成分之一,运动中大量排汗会导致水的丢失,而水的丢失往往伴随一些矿物质的丢失,特别是Na+的丢失,从而导致水盐代谢紊乱、疲劳产生,因此在运动前、中、后期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及时补充水分,并且补充Na+,促使体内水状态恢复加速,能有助于防止或推迟疲劳出现。
2.5 药物疗法
剧烈运动会使机体精气亏损,生理机化衰退、体液物质耗损。运动员采用中药补剂的目的在于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力,改善代谢调节,促进疲劳的恢复,提高训练效果和运动能力。常用的增强免疫促进恢复的中药有:人参、当归、黄芪、生地、枸杞子、鹿茸等。为了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适当的应用些药物是必要的,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E等,药物维生素对消除肌肉疲劳、恢复肌肉功能、提高人体运动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2.6 其他方法
另外运动训练性疲劳也可采用理疗仪、超声波、红外线、蜡疗、气功、音乐、心理暗示法等手段,对于恢复和提高身体的工作能力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 总结与建议
运动性疲劳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过量运动。运动能力的下降是暂时的,经过适当的休息是可以恢复的。综上所述,我认为能源物质的消耗和代谢物质的积累是造成疲劳的主要原因,而积极的自我心理消除疲劳,加上适当的理疗(重点是放松、按摩)和充分的休息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身体机能比较有效的综合方法。运动后出现一定程度的疲劳并不可怕,重要的应该是各种手段促进体力的恢复,人体的机能能力就是在这种训练—疲劳—恢复—超量恢复的过程中得到提高。
[关键词]体能:疲劳;负荷;能源物质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246-02
1 前言
体能是竞技体育运动中的基础,没有好的体能基础,再好的技战术能力都是空中楼阁。好的体能必须通过大强度的负荷训练获得,而在大负荷训练过程中使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及时地消除疲劳,对体力的恢复,减少运动损伤有重要意义。而疲劳的消除是否科学有效,对体能的恢复和训练效果关系重大。
2 消除训练性疲劳的重要性
体育运动要想获得好的体能素质,训练中必须让人的机体出现良性疲劳,也就是必须想办法打破人体的生理平衡,建立新的平衡,新的生理平衡的建立就是体能得到发展的过程。而平衡打破后,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消除疲劳,就不会建立新一高点的平衡,甚至不能建立新的平衡,也就是训练中出现了运动性疲劳,人的机体就不能得到好的发展,甚至机体遭到破坏。
2.1 疲劳的产生
(1)能源物质的消耗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在某一大强度运动中,起主要供能作用的能源物质大量消耗所致。例如百米跑运动,由于运动强度极大,运动中消耗的能量主要来自磷酸肌酸的分解供能,当跑至60-80米处,无论是一般运动员还是世界优秀运动员都会出现跑速降低的现象,即出现了运动性疲劳。究其原因是体内储存的高速率供能物质——磷酸肌酸被大量消耗,人体运动中需要的能量不得不依靠糖的无氧酵解,由于糖本酵解供能的速度约为磷酸肌酸的二分之一,所以跑的速度出现了下降。
(2)代谢废物的积累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某些代谢产物在肌肉中大量堆积所致。例如在800米跑的运动员中,能量供应的主要途径是糖的无氧酵解。运动中产生的乳酸可以通过以下六个方面影响运动能力。①阻碍兴奋在神经肌肉接点处的传递。②抑制磷酸果糖激酶减慢糖酵解过程。③H+可代替肌钙蛋白中的钙,降低肌肉的收缩能力。④H+作用于脑,引起疼痛、恶心、定向障碍等严重副作用。⑤抑制脂肪组织内敏感脂肪酶的活性,限制自由脂肪酸进入血液。
(3)内环境的失调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PH值下降,水盐代谢紊乱和血浆渗透压改变等因素所致。例如在高温下运动员进行大运动量活动,致使不能继续运动时,给予饮水仍不能缓解,但饮用含0.04-0.14%的NaCl水溶液对疲劳就有所克服。
(4)保护性抑制
根据巴浦洛夫学派的观点运动性疲劳是由于大脑皮质产生了保护性抑制。运动时各种内外感觉器接受的大量信息传至大脑皮质相应的神经细胞,使其长时间兴奋导致能量消耗过多,当消耗达到一定程度时即产生抑制,这对大脑皮层具有保护作用。在长时间的运动中这可能是导致疲劳的重要因素。
(5)突变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疲劳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大强度的运动中,能量供应不能以足够的速率满足运动的需要,或是肌肉力量下降,也可能是兴奋一收缩偶联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发生疲劳,这些因素之间的变化不呈线性关系。在肌肉疲劳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途径的逐渐衰减突变过程,形如一条链的断裂现象。
各种体育项目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运动形式不大相同,产生疲劳的机制也不会完全相同,任何一种假说都难以解释多种运动项目中各有特点的疲劳现象。但根据近几年国际生化研讨会对运动性疲劳的研究,能源物质的消耗这一理论最有说服力和更为人接受。
2.2 消除疲劳的方法
没有疲劳便没有训练;没有疲劳的消除便没有趣量恢复;这是对当代竞技体育的精辟总结。通常运动员只注重运动前做好充分准备活动,而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忽视运动性疲劳的消除。殊不知,如不重视运动后疲劳的消除这—环节,疲劳长期积累而不能消除,就可能发展成为过度性疲劳而引起器官病变,甚至有可能使运动员昙花一现,过早地结束运动生涯。因此,对运动性疲劳的这种生理反应,要能够掌握并及时进行调节,才不致于影响正常的训练和比赛成绩的提高。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心理消除:心理消除主要是意念活动。运动后,要排除思想杂念,将注意力集中在调节呼吸上,用意念使自己的呼吸放慢、拉长,以排除所受到的内外不良的刺激,可使过分疲劳、紧张和紊乱状态,得到适当的调节。意念放松,动作可先从头、颈部放松开始,依次向下放松,上肢、肩背、胸、腰与下肢等等。通过肌肉放松,可抑制体内肌肉紧张引起的兴奋刺激;调整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的平衡,提高对肌肉控制的能力。然后用语言自我暗示:“我是非常安静的,从头到脚逐步得到放松”,“现在精力充沛多了”,“全身轻松得很”等等。借用良好的外界自然环境进行调节,例如到空气新鲜、环境优美的地方散散步或找同伴聊聊天等,都能收到心理消除疲劳的效果。
(2)理疗消除:注重整理活动:运动后的整理活动能加速代谢产物的清除,是消除疲劳、加快体力恢复的重要手段,因而整理活动的强度、内容及顺序都要有科学的安排。整理活动的目的是使身体更好地由紧张的运动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的静止状态。如果剧烈运动后骤然停止,身体的静止姿势会妨碍强烈的呼吸动作,影响氧的补充和静脉血的回流,使心脏血液的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造成暂时脑贫血,从而产生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心慌、甚至晕倒等现象,对机能的恢复、疲劳的消除和肌肉酸痛的消除都不利。因此,在运动后应做适当的整理活动。做整理活动时,量不宜大,动作尽量缓慢、放松,使身体逐渐恢复到安静状态。如剧烈运动之后,可进行放松慢跑、走或做放松操,同时进行深呼吸,也可随音乐进行放松跳动等。进行按摩放松:按摩主要是消除肌肉僵硬和局部疲劳。促使静脉血液回流,减轻心脏负担,消除血乳酸,加速机体恢复。在大运动量训练后进行自我按摩或运动员之间的互相按摩对消除疲劳和恢复体力是非常有益的。通过按摩不但能促进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的转换,使因疲劳引起的神经调节紊乱消失,而且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加强局部血液供应,改善营养,促进新陈代谢,对中枢神经系统起安抚和镇静作用,有助于大脑正常功能的恢复,因而可以起到消除疲劳的作用。按摩的部位可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和疲劳的情况而定,一般将按摩的重点放在运动负荷最大的部位。当运动员极度疲乏时,也可进行全身按摩。按摩的时机,可在运动结束与整理活动一并使用,也可在运动结束洗澡后或晚上临睡前进行。当运动员非常疲劳时,需让运动员休息2-3小时再按摩。沐浴:沐浴是消除疲劳的一种 最简单的方法。如果水温适宜,它可以刺激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改善神经肌肉的营养。国外有人作过测试,运动员在集训期间进行一天的训练后,在沐浴前每100毫升血液中平均有30毫克乳酸,同样在42度的浴水中泡洗5分钟出浴的运动员,乳酸浓度几乎没有变化;而泡洗10分钟出浴的运动员,乳酸降低7至8毫克。如再泡30分至60分钟后,血液中的乳酸就恢复到疲劳前的水平。疲劳时还常常表现为肌肉酸痛,而温水浴对副交感神经有刺激,可以起镇定作用。当然,水的温度,每个人适应能力不同,入浴时间过长,次数过频。水的温度过高,也会因消耗能量而造成疲劳。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控制。热敷:热敷的作用能消除肌肉的疲劳,尤其是局部肌肉。实践表明:训练前对负荷量较大的部位热敷10分钟,可推迟训练中运动员疲劳出现的时间。训练后进行局部热敷对消除肌肉的酸痛、肌肉的拉伤、关节韧带的扭伤和软组织挫伤都能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一般情况下热敷的温度以47℃-48℃为宜。
2.3 保证休息和睡眠
睡眠是人在24小时内发生的周期性需求,它可以消除疲劳、恢复机体能力。在训练中要保证质量,更好地提高运动成绩,必须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深度。因为睡眠时机体各器官系统活动下降到最低水平,物质代谢减弱,能量消耗仅维持基础代谢水平,这时的合成代谢有所加强,运动时消耗的能源物质逐渐得以恢复。另外,睡眠对大脑皮质细胞来说也是一种保护作用,因大脑皮质细胞比较脆弱,容易因长期兴奋而产生损耗。同时,睡眠还能促进人体器官机能恢复,故运动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这样才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2.4 加强膳食营养
在现代竞技运动中,运动员承受的运动负荷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以致训练和比赛后往往体力、精神消耗极大,疲劳不堪,如不及时补充营养,恢复体力,则将影响后续训练和比赛。因此,运动后的营养恢复是运动训练后消除疲劳不可忽视的一项内容。经研究证实,膳食中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配比失调,对运动能力及身体恢复有极大的影响。在大强度的运动后我们应该从一下几个方面科学补充因运动而消耗的物质。
①能源物质:糖是运动时的主要能源。为此运动中糖的适量补充,无疑是提高运动能力的一个促力因素。长时间运动,尤其激烈比赛时,应注意运动前、后和运动申补充糖。研究表明,运动前补糖宜安排在赛前数日内和赛前115-2h。运动中补糖可安排在每隔15-30 min或每隔30-60min补糖为宜,运动后的补糖时间愈早愈好,最好不超过运动后的6h。关于糖的补充量,一般认为,应限制于每小时50g或每千克体重1g。过多补糖,会使糖转化为脂肪贮存。运动时脂肪大量动员,血游离脂肪酸大幅度上升后,既为工作肌和其他器官提供氧化代谢的底物,也节省糖贮备的消耗,并有利于增加运动耐力。但过多脂肪动员时高浓度的脂肪酸给骨骼肌、心肌、肝脏器官的细胞机能带来不良影响,从而使机体机能能力下降,导致疲劳产生,所以膳食中适宜的脂肪量为总热量的25%。同时运动中蛋白质的需要量要高于平时,即114/gkg·d,运动员的蛋白质的供给量应为总热量的12%~15%。②维生素和矿物质:维生素参与机体的各种代谢,运动时物质代谢旺盛,使维生素的需要最大增。维生素缺乏或不足可对运动能力产生不利的影响,表现为作功最降低、疲劳加重、肌肉无力等。大量的排汗使身体丢失一些K+、Na+、Ca2+、Mg2+、Fe2+,不足的矿物质必然导致运动性疲劳的提早发生,并使疲劳难以恢复,所以维生素充足,不仅有助于机体吸收热量,而且还促进了矿物质参与各种代谢过程。③水:水是人体的主要成分之一,运动中大量排汗会导致水的丢失,而水的丢失往往伴随一些矿物质的丢失,特别是Na+的丢失,从而导致水盐代谢紊乱、疲劳产生,因此在运动前、中、后期根据不同运动项目及时补充水分,并且补充Na+,促使体内水状态恢复加速,能有助于防止或推迟疲劳出现。
2.5 药物疗法
剧烈运动会使机体精气亏损,生理机化衰退、体液物质耗损。运动员采用中药补剂的目的在于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增强免疫力,改善代谢调节,促进疲劳的恢复,提高训练效果和运动能力。常用的增强免疫促进恢复的中药有:人参、当归、黄芪、生地、枸杞子、鹿茸等。为了尽快消除运动性疲劳,适当的应用些药物是必要的,如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B12、维生素c、维生素E等,药物维生素对消除肌肉疲劳、恢复肌肉功能、提高人体运动能力都有积极作用。
2.6 其他方法
另外运动训练性疲劳也可采用理疗仪、超声波、红外线、蜡疗、气功、音乐、心理暗示法等手段,对于恢复和提高身体的工作能力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3 总结与建议
运动性疲劳的出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引起运动性疲劳的原因是过量运动。运动能力的下降是暂时的,经过适当的休息是可以恢复的。综上所述,我认为能源物质的消耗和代谢物质的积累是造成疲劳的主要原因,而积极的自我心理消除疲劳,加上适当的理疗(重点是放松、按摩)和充分的休息睡眠是消除疲劳、恢复身体机能比较有效的综合方法。运动后出现一定程度的疲劳并不可怕,重要的应该是各种手段促进体力的恢复,人体的机能能力就是在这种训练—疲劳—恢复—超量恢复的过程中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