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新生入校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个最主要的渠道。通过调查分析,本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了研究,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4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公共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计算机专业除外)。本课程也是后续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课程的先修课程,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类课运用计算机的基础性课程。本课程通过对计算机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软件系统、程序和算法的概念、网络和因特网资源、数据库和新技术等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培养了大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全面学习,学生掌握了运用计算机来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而理解计算机作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各种活动新载体的特点和重要作用。本课程为校级统一建设的通识类课。在本科大一年级秋冬学期开课,周学时为2学时,即理论1+实验1。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拓宽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重点是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理解信息安全和程序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常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研究
1.1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研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根据全国计算机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白皮书的精神,结合“1+X”体系,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出发设计课程体系,将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育分类开展教学,公共基础模块、应用模块(理工类、财经医类、文史类、艺术类),从而形成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结构合理的“知識-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
1.2 结合专业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层次对课程的不同需要,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计算机基础教育融入到各专业课程中,与专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满足学生对课程多层性、多样性、多元性的要求,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拓宽知识面-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主要教学内容:一是拓宽学生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面,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掌握计算机常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使用。二是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重点是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理解信息安全和程序设计方面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掌握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研究式的学习,为学生创新学习提供一个平台。
1.3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时少、学生多等特点。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途径和方法。面向应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4 整合教学手段。(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上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室,开发课件,采用电子演示文稿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2)实施分层次教学。围绕面向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结合当前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原则,调整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完成了基础层、提高层教学大纲的制定:分别针对基础层、提高层学生制定不同侧重点的教学大纲,力求不同层次学生都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制作不同层次不同院系的课件:针对不同的教学计划,根据各院系教学内容的差异,制作风格内容不同、设计不同的课件。
1.5 教学内容模块化。根据需要在教学中将教学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知识专题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都是独立的、完整的,其中任一个知识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专题知识或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选择组合,与传统课程教学相比,每个模块的授课周期较短,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得到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每个模块的评价反馈归总为学期末的评价反馈,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每一阶段的进展,进而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对每个教学模块采用案例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如图3所示。采用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优点:教学目标明确,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传递所讲授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图2 课程模块操作流程
1.6 建立“第二课堂”联动的实验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标准。采取实验课教学、网站实验平台学习、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计算机操作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实践能够更真实、全方位的反映学生计算机水平。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进一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实验课练习完成情况、个人项目/团队项目的质量等,通过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对个人做出相对合理的形成性评价,从而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 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优势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用案例驱动每一个教学模块,灵活的教学设计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每个模块的教学设计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知识的掌握获得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且每个课程模块设有大量的实践案例,多个小任务组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实验任务,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利用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大学计算机基础[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钟绍波.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73-174.
[3]冯博琴,赵英良,顾刚.狠抓能力培养,提高实验教学水平[J].计算机教育,2008(19):11.
作者简介:张莉华(1979-),女,河南汝南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数据及信息安全研究。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P3-4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公共课程,面向全校所有专业(计算机专业除外)。本课程也是后续计算机语言和程序设计课程的先修课程,也是非计算机专业类课运用计算机的基础性课程。本课程通过对计算机系统包括计算机硬件体系结构、软件系统、程序和算法的概念、网络和因特网资源、数据库和新技术等知识和技术的学习,培养了大学生计算机思维能力,通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全面学习,学生掌握了运用计算机来处理问题的方法,进而理解计算机作为科学研究和社会各种活动新载体的特点和重要作用。本课程为校级统一建设的通识类课。在本科大一年级秋冬学期开课,周学时为2学时,即理论1+实验1。根据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拓宽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面;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重点是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理解信息安全和程序设计方面的基本知识。常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1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研究
1.1 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研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根据全国计算机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制定的白皮书的精神,结合“1+X”体系,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从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出发设计课程体系,将应用型本科计算机基础教育分类开展教学,公共基础模块、应用模块(理工类、财经医类、文史类、艺术类),从而形成具有应用型本科特色、结构合理的“知識-能力-素质”的课程体系。
1.2 结合专业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专业层次对课程的不同需要,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计算机基础教育融入到各专业课程中,与专业更紧密地结合起来,满足学生对课程多层性、多样性、多元性的要求,加强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根据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本课程的目标是“拓宽知识面-提高应用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主要教学内容:一是拓宽学生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面,介绍计算机的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掌握计算机常用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的使用。二是提高计算机的应用能力,重点是网络、多媒体、数据库等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理解信息安全和程序设计方面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结合学生的专业需求,设计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掌握知识。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主式学习、合作式学习和研究式的学习,为学生创新学习提供一个平台。
1.3 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时少、学生多等特点。新形势下,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必须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适时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实现多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优化组合,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出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途径和方法。面向应用,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4 整合教学手段。(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网上资源提高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室,开发课件,采用电子演示文稿等各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2)实施分层次教学。围绕面向二十一世纪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目标,结合当前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遵循人才培养方案整体优化的原则,调整课程体系,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对我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全面提高我校学生的信息素养。完成了基础层、提高层教学大纲的制定:分别针对基础层、提高层学生制定不同侧重点的教学大纲,力求不同层次学生都能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制作不同层次不同院系的课件:针对不同的教学计划,根据各院系教学内容的差异,制作风格内容不同、设计不同的课件。
1.5 教学内容模块化。根据需要在教学中将教学的内容划分为不同的知识专题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都是独立的、完整的,其中任一个知识模块都是一个独立的专题知识或技能,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自由选择组合,与传统课程教学相比,每个模块的授课周期较短,学生学习的效果可以得到及时的评价与反馈。每个模块的评价反馈归总为学期末的评价反馈,教师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每一阶段的进展,进而对学生进行更有效的指导,提高学习效率。模块化教学模式的设计流程如图1所示。
对每个教学模块采用案例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如图3所示。采用例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优点:教学目标明确,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传递所讲授的知识与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
图2 课程模块操作流程
1.6 建立“第二课堂”联动的实验教学模式,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标准。采取实验课教学、网站实验平台学习、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计算机操作技能大赛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加强了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项目实践能够更真实、全方位的反映学生计算机水平。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进一步检验学生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的能力。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课堂表现、实验课练习完成情况、个人项目/团队项目的质量等,通过自我评价、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对个人做出相对合理的形成性评价,从而增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2 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优势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采用模块化教学模式,用案例驱动每一个教学模块,灵活的教学设计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于每个模块的教学设计目标都是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知识的掌握获得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且每个课程模块设有大量的实践案例,多个小任务组成,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完成实验任务,提高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培养了学生利用计算机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冯博琴.大学计算机基础[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钟绍波.师范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73-174.
[3]冯博琴,赵英良,顾刚.狠抓能力培养,提高实验教学水平[J].计算机教育,2008(19):11.
作者简介:张莉华(1979-),女,河南汝南人,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大数据及信息安全研究。
作者单位:黄淮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河南驻马店 46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