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步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然而,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大学生成为网络成瘾的高发人群[1]。所谓网络成瘾(IAD),就是指在无成瘾物质[2]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冲动失控,表现为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2]。
本研究是探讨造成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与性别及人格特征的分析,探讨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及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以便为预防和早期干预网络成瘾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与方法
对象:2005年5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长春市某医学院和科技学院抽取一、二、三年级本科生,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0份,其中医学院644份,科技学院296份,男生418人,女生522人,一年级430人,二年级246人,三年级264人,平均年龄21±0.8岁。
工具:①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项目有学校、年级、来自农村或城市、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母亲受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状况。②Yong KS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3],得分在5分及以上者为网络成瘾。③Ey Senck HJ编制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3]。④症状自评量表(SCL-90)[4]。
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结 果
网络成瘾检出率:符合网络成瘾诊断标准者93人,检出率为9.89%(93/940),其中男65人,检出率15.55%(65/418),女28人,检出率5.36%(28/522)。男生的检出率高于女生,有极显著性差异(X2=27.02,P<0.01)。但学生IAD的检出率与年级、学校、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母亲受教育程度以及父母婚姻状况无关,即无显著性差异(P>0.05)。
IAD组与非IAD组的EPQ评定结果比较:两组在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性维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内外维度,IAD组93人中内向者占28人(30.11%),而非IAD组847人中内向者90人(10.63%),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X2=28.97,P<0.01)。
IAD组与非IAD组SCL-90得分比较:IAD组各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非IAD组,其中IAD组除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的均值均超过2.0分,而非IAD组,除强迫因子外,各项因子均值均未达到2.0分。两组除恐怖因子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因子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讨 论
网络成瘾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其发生率因诊断标准、研究方式、样本大小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IAD发生率为9.89%,这一结果与国内外近期的研究结果相近[2,5]。
本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存在性别差异,即男生多于女生,这一结论国内也有相关报道[6]。可能的原因是男生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时,不愿与周围的人倾诉,与女生相比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当遇到无法解决的矛盾时,他们就可能在网上寻找支持,从而导致对网络成瘾。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内向性格比中间型和外向型更有可能网络成瘾,这一结论与国内的有关报道是一致的[7]。本研究中IAD组内向者占30.11%,而非IAD组内向者占10.63%。内向者开始上网时,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内向,与周围人缺乏有效的沟通,心情烦闷时通过上网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时间一长,无法控制自己,久之形成不良的应对模式。
本研究还发现,IAD组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均高于非IAD组,说明网络成瘾大学生存在较广泛的心身症状。研究显示,导致网络成瘾的因素可能是逃避某种感觉和获取某种需要,由于逃避无助,抑郁和焦虑并在网上寻找慰藉,产生网络成瘾症状,而反之又加重了包括抑郁、焦虑等心理生理问题。本研究网络成瘾者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的广泛性,提示网络成瘾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克京,吴汉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8(11):796-798.
2 林绚晖,闫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
3 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1986,11-13.
4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版),1999,12:31-36.
5 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xiation,Toronto,1996.
6 Patricia Wallace.互联网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01-10.
7 张翠红.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1),761.
本研究是探讨造成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与性别及人格特征的分析,探讨网络成瘾的相关因素及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以便为预防和早期干预网络成瘾行为提供理论依据。
对象与方法
对象:2005年5月采用整群抽样方法,从长春市某医学院和科技学院抽取一、二、三年级本科生,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0份,其中医学院644份,科技学院296份,男生418人,女生522人,一年级430人,二年级246人,三年级264人,平均年龄21±0.8岁。
工具:①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项目有学校、年级、来自农村或城市、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母亲受教育程度、父母婚姻状况。②Yong KS的网络成瘾诊断问卷[3],得分在5分及以上者为网络成瘾。③Ey Senck HJ编制的艾森克个性问卷(EPQ)[3]。④症状自评量表(SCL-90)[4]。
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和X2检验。
结 果
网络成瘾检出率:符合网络成瘾诊断标准者93人,检出率为9.89%(93/940),其中男65人,检出率15.55%(65/418),女28人,检出率5.36%(28/522)。男生的检出率高于女生,有极显著性差异(X2=27.02,P<0.01)。但学生IAD的检出率与年级、学校、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状况、母亲受教育程度以及父母婚姻状况无关,即无显著性差异(P>0.05)。
IAD组与非IAD组的EPQ评定结果比较:两组在神经质,精神质和掩饰性维度无显著差异(P>0.05),在内外维度,IAD组93人中内向者占28人(30.11%),而非IAD组847人中内向者90人(10.63%),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X2=28.97,P<0.01)。
IAD组与非IAD组SCL-90得分比较:IAD组各因子分及总分均高于非IAD组,其中IAD组除恐怖因子外,其他各因子的均值均超过2.0分,而非IAD组,除强迫因子外,各项因子均值均未达到2.0分。两组除恐怖因子有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因子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见表1。
讨 论
网络成瘾是一个复杂的现象,其发生率因诊断标准、研究方式、样本大小不同而有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IAD发生率为9.89%,这一结果与国内外近期的研究结果相近[2,5]。
本研究结果显示,网络成瘾存在性别差异,即男生多于女生,这一结论国内也有相关报道[6]。可能的原因是男生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时,不愿与周围的人倾诉,与女生相比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当遇到无法解决的矛盾时,他们就可能在网上寻找支持,从而导致对网络成瘾。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内向性格比中间型和外向型更有可能网络成瘾,这一结论与国内的有关报道是一致的[7]。本研究中IAD组内向者占30.11%,而非IAD组内向者占10.63%。内向者开始上网时,是因为自己的性格内向,与周围人缺乏有效的沟通,心情烦闷时通过上网来缓解内心的焦虑和不安,时间一长,无法控制自己,久之形成不良的应对模式。
本研究还发现,IAD组SCL-90总分及各项因子分均高于非IAD组,说明网络成瘾大学生存在较广泛的心身症状。研究显示,导致网络成瘾的因素可能是逃避某种感觉和获取某种需要,由于逃避无助,抑郁和焦虑并在网上寻找慰藉,产生网络成瘾症状,而反之又加重了包括抑郁、焦虑等心理生理问题。本研究网络成瘾者所表现出的心理问题的广泛性,提示网络成瘾行为与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可能存在交互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克京,吴汉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8(11):796-798.
2 林绚晖,闫巩固.大学生上网行为及网络成瘾探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1-283.
3 龚耀先.艾森克个性问卷手册.长沙:湖南医学院,1986,11-13.
4 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版),1999,12:31-36.
5 Young Ks. Internet addiction:The emergence of a new clinical disorder.Presented at the 104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xiation,Toronto,1996.
6 Patricia Wallace.互联网心理学.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101-10.
7 张翠红.大学生网络成瘾与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11),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