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观的“足”部动词范畴化和词汇化

来源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uuper4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lakoff&Johnson认为心智依赖于我们的身体,即心智是体验性的。这个观点目前也得到了神经学科的佐证。按照这个观点,语言本身便体现着人的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足”部动词作为“足”部运动事件的语言表征,具有和人体体验密切相关的范畴化层级和相应的词汇化形式。基本体验促成并影响基本层次范畴及其词语标记;经验的概括促成并影响高层次范畴及其词语标记;经验的细化促成并影响低层次范畴及其词语标记。
  关键词:体验性 范畴化 词汇化
  一、Lakoff & Johnson的体验哲学
  Lakoff & Johnson在《体验哲学——基于身体的心志及其对西方思想的挑战》(Philosophy in the Flesh——The Embodied Mind and Its Challenge to Western Thought)一书中,论述了体验哲学的三个基本观点:the embodied mind(心智的体验性),the cognitive unconsciousness(认知的无意识性),the metaphorical thought(思维的隐喻性)。其中“心智的体验性”认为心智依赖于我们的身体,依赖于我们的身体对外部世界的体验、身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在某种程度上,这个体验哲学中和了强调心智独立的理性主义和强调反映客观世界运动的经验主义这两种极端对立的理论。
  为了说明体验哲学并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观点,Lakoff后来还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为依据,阐释了体验观的科学性。最新的神经科学研究成果表明,人类身上有很多类神经元,其中跟运动相关的有一般目标神经元和视觉运动神经元。人类在发出某种动作时便会激活相应的一般目标神经元,当看到与动作相关的食物或者看到其他人在做相应的动作时会激活视觉运动神经元。某个动作并非只涉及一个神经元,而是由很多个神经元共管,这些神经元构成神经元丛。神经元丛可以构成神经元回路,神经元回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多次运动体验后,它能够在相关运动神经元周围建立起施事者、受事者等角色。神经元网络中有不同的神经参数,这些参数涉及运动的不同方向、维度、力度、路径等,这也就解释了下面“足”部动作之间的差异。不同的神经元是可以连通的,它们向外扩散,相互连通,这可以解释概念的整合、概念的抽象等等。
  由此可知,语言是人体对外部世界进行体验、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产物。透过有形的语言,可以窥见无形的人脑神经生理结构和人与外部世界互动的模式;人体对外部世界的体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语言的外部形式结构和内部语义组成。“足”部动作是人体与外界进行互动的主要人体动作之一,“足”部动词基于“足”部动作的体验特征而形成了一系列有层级的动词体系。下面将以体验观为基点,分析基于体验的“足”部动词的词汇化层级和范畴整合情况。
  词汇化层级的主要理论框架是Talmy的复杂运动事件与词汇化理论,范畴整合情况的主要理论框架是Rosch的范畴层级理论框架。
  二、“足”部动词的词汇化层级
  (一) Talmy的复杂运动事件与词汇化理论
  Talmy(2000)从类型学的角度,通过考察不同类型的语言,提出了“词汇化”(lexicalization)的类型框架。在其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Ⅱ: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一书中,他首先明确了“Semantic”(意义)和“Surface”(外部形式)之间的关系并不是one-to-one(一对一)的,即要表达一定的意义,可能有多个形式选择;同一个形式,也有可能表达不同的意义。这里的“形式”包括动词、介词、从句和卫星成分;“意义”则是Talmy提出的“macro-event”(复杂运动事件),具体情况如下(图1):
  图1:复杂运动事件组成成分
  在不同语言中,一个复杂的运动事件,有的通过形式复杂的小句、卫星成分表达,有的通过动词附加一定的介词表达,有的则凝聚在一个形式简洁的动词中。Talmy的词汇化便是指最后一种,一个复杂的运动事件所包含的Figure(物像)、Ground(背景)、Path(路径)、Motion(运动)、Co-event(伴随事件)全部或部分凝缩在一个词中。
  按照这个理论,一个复杂的运动事件包含着多个意义成分,“足”部动作作为运动事件,必然也蕴含着多种意义要素,“足”部动词作为“足”部运动事件的语言表征,可以成为解析运动事件所包含的意义成分的载体。
  下面对《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常用“足”部单音动词所蕴含的语义成分进行解析,并按照语义要素的多少进行层级描写。
  (二)一级运动事件
  “足”部运动有其特殊性,“足”是人身体组织的一部分,不同于眼、耳、口、鼻,“足”的特性在于其运动性,运动有可能形成位移。所以对“足”部动词进行第一级划分,可首先从运动与位移的角度出发。由此可以得出“站立类”“踩跳类”和“跨走类”的一级分类。“站立类”处于相对静止无位移的状态;“踩跳类”有运动的状态,但通常只是空间上下的移动,基本没有前后的位移(“踢”仅仅是一只脚产生踢出又立马收回,可视为无位移);“跨走类”处于显著的运动状态,与参照物也构成明显的前后位移。一级运动事件构成成分如下表:
  (三)二级运动事件
  在二级分类中,踩跳类按照是否施加力量于他物,分为“踩踏型”和“腾跳型”。“踩踏型”一般以单脚为支撑,另一只脚对外物施加力量,动作完成之后,人仍处于原点;“腾跳型”一般双脚蹬地,形成的反向力造成身体向上运动,短时间后由垂直落下,也不形成明显的位移。跨走类按照形成位移的长短分为“跨越型”和“行走型”。“跨越型”和“行走型”一个可以看作是长动程的分解,一个可以看做是短动作的叠加。二级运动时间构成成分如下表:   表2:二级运动事件构成成分及词汇标记
  (四)三级运动事件
  “足”部动词在一二级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再分类。对不同的“型”按照“Co-event”(伴随事件)还可以分出更为细致的类别。以“行走型”为例,在二级的基础上,根据行走速度的快慢分为疾行和缓步,这是按照伴随事件中的“Manner”(方式)进行的三级分类。三级运动事件构成成分如下表:
  (五)四级运动事件
  在三级分类的基础上,分出第四级。第四级的标准至此不再是统一的概括的,相比于前三级,第四级中的“足”部动词包含了更为细致的方式、结果、目的等伴随事件。参考《现汉》(第5版)的释义(表4),仍以行走型为例进行再分类,得出下表(表5):
  表4:
  【逃跑】为躲避不利于自己的环境或事物<目的>而离开。
  【狂奔】迅猛地<方式>奔跑
  【飞奔】飞一般地<方式>奔跑
  【漫步】没有目的而悠闲地<方式>走
  【游荡】闲游;闲<方式>逛
  【蹒跚】腿脚不灵便<原因>,走路缓慢、摇摆的<方式>样子
  【跛行】腿或脚有毛病<原因>,走起路来身体不平衡<方式>
  【踉跄】走路不稳<方式>
  (六)总结
  综合“足”部动词的一二三四级分类,可以发现,一个运动事件越是笼统,内含的因素就越少,或者说限制条件就越少。下级运动事件在承继上一级运动时间特征要素的基础上,会增添新的要素。所以说,一个复杂的运动事件是层级性地添加新要素,最终拼接成一个完整事件的。如:
  如前所说,词汇化是复杂运动事件的主要表现方式之一,也就是说,运动事件蕴含的要素累加性地“填充”进动词“外壳”中。不同级的“外壳”中被填充如数量不等的要素,当要素到达一定数量,“外壳”就需要进行“扩建”,就像“足”部动词逐渐由单音节扩展为双音节,当一个动词“外壳”容纳不了数量众多的要素的时候,“外壳”就会与其他性质的“外壳”进行“桥接”,如介词、状语,甚至扩展为小句。运动事件要素的填充与“外壳”形式的具体对应在不同语言中存在不同情况,属于类型学研究的领域。
  三、“足”部动词的范畴化及词汇标记
  20世纪60年代开始,心理学对强调特征合取或析取的特征范畴理论提出了大量反证:Wittgenstein提出了“Family Resemblances”,Berlin&Kay在对色彩进行分析时发现了“Focal Colour”(焦点色)。在这些基础上,Rosch提出了“Prototype”(原型)及“Basic-level Categories”(基本层次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ies”(高层次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ies”(低层次范畴)。
  事物围绕一个原型进入一个范畴,不是看它是否具有所有范畴成员的特征,而是根据其与原型之间有无家族相似性。Rosch认为外部世界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不是混乱无序的。在对世界进行体验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事物范畴付出较小的认知努力就可获得最大的信息量,这就是基本层次范畴;基本层次范畴之上,是更抽象更概括的高层次范畴;在基本层次范畴之下,是更形象更具体的低层次范畴。语言是人对世界进行体验并与外部世界进行互动的产物,必然存在着语言的原型及范畴层级。对“足“部动词进行范畴化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果:
  (一)基本层次范畴
  二级运动事件中的动词,本文列举的“站”“立”“踢”“踩”“踏”“跺”“踹”“蹬”“碾”“腾”“跳”“蹦”“跨”“越”“跃”“走”“行”“跑”“奔”“逛”都可归于基本层次范畴。原因在于这些动词能表达人类活动中的直接体验,所表示的动作为所有语言使用者认可并实施,在行为上具有一致性。这些动词在形式上有着共同的特征,音节形式上大多是单音节,词法上大多是一个音义结合的语素独立而成的单纯词。
  (二)高层次范畴
  一级运动事件,本文列举的“站立”(站立类)可归于高层次范畴。这些动词基于人类直接行使的基本动作,并在此基础上综合一类动作,提取动作之间的相似性抽象而来的。提到这些词,人们不会立马反应,做出相应的动作,而是在大脑中预先产生具有相同特征的一系列动作。“足”高层次范畴词语的词汇标记往往有两种,一种音节上呈现为双音节,词法上是由两个音义结合的语素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值得注意的是,这两个语素分别表示两个独立动作,二者相加,以点带面地概括了与二者属于同一类动作的整体。另外一种高层次范畴动词是“隐形”的,本文用“○”来表示,踩跳类和跨走类就属此种情况。这种无词汇标记也恰好印证了与基本层次范畴相比,高层次范畴往往不直接与人类基本生活经验相联系,而是建立在对基本经验的进一步认识与概括上。
  (三)低层次范畴
  文中的三、四级运动事件的动词可归于低层次范畴。这些动词表达的是更加细致具体的人类经验,以“足”为例,三、四级运动事件在原有的基础动作之上增添了速度、方式、甚至产生动作的原因、动作导致的结果等附加要素。也正是这些添加的要素,使得次层次范畴的动词语音外壳上呈现为双音节、词汇标记上呈现为由两个音义结合的语素组合而成的复合词或者两个音节连缀而成的连绵词。组合之后的复合词或连绵词往往不能从外部简单地离析出组成要素,组成要素之间结合得非常紧密;组合之后的意义并不是组合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更多是融合。
  (四)小结
  对“足“部动词进行范畴化和词汇标记的分析,结果汇总至下表:
  可以发现,二级运动对应着基本层次范畴,这一范畴的成员最容易识别和感知,一般用单音节单纯词来表示;一级运动时间对应着高层次范畴,这一范畴是对基本层次的概括,更为抽象,常常通过概括词(提取基本层次范畴的典型成员进行简单相加)表示,甚至还会出现无词汇标记的情况;三级、四级运动事件对应着低层次范畴,这一层次的范畴比基本层次更具体,添加了更多的要素,通常为双音节复合词或联绵词。   四、“足”部动词范畴化与词汇化的体验观解释
  我们可以从体验观的角度解释“足”部动词的范畴层级和不同层级词汇标志的特点。
  首先,“走”“行”“跑”“奔”“逛”等动作是人类最基本的运动体验,人类理所应当地为这些基本体验命名,命名简单易记,大多表现为单纯词,如“走”“行”。当人发出或看到上述动作,便会激活相关的神经元丛,这些神经元丛有某些相同的神经元回路,使得这些动作及相应的词语表达能够因有相同点而聚合起来,比如“走”“行”“跑”“奔”“逛”都具有[+运动][+位移][+长程]这些因素;与此同时,这些神经元丛因为存在不同的神经元参数而使不同动作及相应词语之间相互区别,如“走”和“跨”除了具备[+运动][+位移]的共同因素,差别在于[+长程]和[-长程]。总之,这些最基本的运动体验,在语言的范畴上就表现为基本层次范畴,并用简洁的单纯词加以标记。
  其次,人类在切身体验之后,对发出的动作形成一种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发现这些基本体验可以因为某些相同的要素一层层聚合成更大的类,大类提取了若干基本要素后便形成了高层次的范畴。“跨越型”与“行走型”抛开长短程,共同形成[+运动][+位移] 的“跨走类”“跨走类”和“踩跳类”“站立类”再聚合,形成跟“足”有关的最高层次的行为范畴。与基本层次范畴不同的是,高层次范畴的行为由于是在基本层次范畴的基础上提炼归纳而来的,因而常常没有词语标记,或者通过“概括词”的形式表现出来,即提取基本范畴中的若干词语进行加和,如“站”+“立”合成“站立”。
  再次,随着人类体验的深入,大脑逐步感知到基本体验因为参数的不同也而细化,细化的神经机制便是不同神经元丛之间可以相互连通。这些神经元丛向外发散,相互连通,体现在范畴上便是范畴间的整合,整合的程度有高有低,整合后原范畴意义的虚化程度不一,分布特征发生变化,功能有了扩展或转移。“跛行”“游荡”“蹒跚”的整合程度大致由低到高排列。相应地,词语标记是由单纯词构和或融合而成的复合词和连绵词,一般来说,前一个语素往往修饰后一个语素,从而发生了原范畴的转类。
  最后,随着体验细化得越来越深刻,范畴整合已达到一种“饱和”的状态,词汇化过程中的“扩建”功能也发挥到极致,就产生了如前所说的“桥接”,向外扩展成短语、词组、句子,乃至句群、段落。
  五、结语
  从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以基于基本体验的基本层次行为范畴为原点,向上归纳出高层次行为范畴,向下细化为低层次范畴。这种顺序又影响了外在的不同层次范畴的词语标记(或者说词汇化层级)。我们可以用下面的图示简明地表示这种层级:
  参考文献:
  [1]王寅.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J].当代语言学,2002,(2).
  [2]王寅.国外神经科学最新发现对语言体验性的论证——十六论语言的体验性:模拟语义学[J].外语教学,2009,(3).
  [3]张维鼎.意义与认知范畴化[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
  [4]John.R.Taylo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T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Leonard Talmy.Toward a Cognitive Semantics Volume Ⅱ:Typology and Process in Concept Structuring[M].Cambridge,
  Massachusetts:The MIT Press,2000.
  (徐瑞雪 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 201620)
其他文献
化学工业要对其生产的化学品安全性担负监管毒任,不仅要控制化学品生产过程中对人类健康和环蟮产生的风险,而且要能监管由这些化学物质制造出睁其他产品可能带来的风险。
《诗经&#183;卫风&#183;木瓜》的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是《诗经》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本文从认知视角,应用概念合成理论对《木瓜》中隐喻的意义构建过程进行分析,验证了概念合成理
临近年末,国务院一口气批准下发了六个“节能减排”成套性文件,将能耗降低和污染减排完成情况纳入各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
随着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珠江水运建设取得了一定的进步。尤其是近年来,在交通部门的积极作为、通力协作下,珠江水运的建设发展引起了国务院、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沿江四省
拜耳作物科学公司拥有名称为“N-苯基吡唑衍生物杀虫剂”的发明专利权(专利号第ZL881036013号)。涉及该专利的通用名称为“氟虫腈(Fipronil)”农药受该专利的法律保护。根据《中
伴随着伟大祖国走过的60年辉煌历程,珠江水运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港航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水上运输能力大幅度提高,珠江水运在推动地方社会经济进步、促进流域经
期刊
从国家科技部门获悉:一种高品质的多元素、多功能冲施肥——新朝阳“免耕肥”在四川省问世,并顺利通过省级科技鉴定、获得国家专利,在全国推广。专家分析认为,新朝阳“免耕肥”将
经国务院批准,2007年6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
连接着资源丰富的大西南和充满经济活力的粤港澳,西江这条“千里巨龙”正在成为促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天然纽带。借助这条“黄金水道”的开发,将形成一条紧密相连的西江经济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