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利用学生顶岗实习的机会成立专业工作室,对于促进校企合作探索实践教学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明确了校企合作思路,积累了点滴工作经验与可行方法。本文从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入手,引发出对校企合作具体内容上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作室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教高【2006】16号文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是实现双高人才目标的有效途径。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工作切入点,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充分利用工程造价专业班级顶岗实习之机,以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为中心成立了以专业课题为载体的现场实践教学工作室,这为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付于了实质性内容。
一、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及造价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认识
我国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顺应了时代和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它与高等教育的重要区别是突出了教育的职业性内涵,侧重于所培养的高等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技能性、职业针对性,要求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强、岗位技能高、业务水平精、综合素质好。高职专业学生要掌握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必须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如果说工学结合是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那么工作室就是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落脚点,工学结合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的制定,要按照行业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来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必要时根据学习的需要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三是教育资源的利用,尤其要利用企业的有形资产和人力资源,比如利用企业的设施场地进行教学、引用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定期开展讲座、聘请企业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人员为理论课教师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企业人员直接参与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管理等;四是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尤其是在实践能力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的提高等方面。工作室是学生实习教学的指挥部,是校企人员共同开展实践课题的研讨中心,是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实践教学法的最佳课堂。无论从高职人才的特点还是从其培养途径看,高等职业教育都具有工学结合的性质,工作室就是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工学结合的大脑和心脏。
二、专业工作室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意义
(一)成立专业工作室,使企业介入专业建设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自200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高职学生,到目前在校生超过290余人,08年正式聘请了本地区建筑行业著名的正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我院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同年,又以专业教师和建筑施工企业的部分领导为核心,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了工作章程和详细的工作计划。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对于加强校企联系,紧密校企合作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仍然存在着工作内容难以细化,工作方式难以明确,工作目的难以实现的不足,而专业工作室将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施工生产实习基地的一线,在生产过程中与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一起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需求情况及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讨论。这样就为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目标和学习方向、研究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性教学、实施多证书制度、调整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提供了条件,为专业师生和企业员工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了专业建设的各项主要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围绕专业工作室育人
“双高”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以能力为本位,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方向的要求。专业工作室作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要体现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素质、高技能新路为目的。扎实做好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提高,突出专业、就业、创业三方面的关系。即:依靠企业强专业、做强专业促就业、加盟企业搞创业。其核心是以工作室为基点促使校企关系深度融合、工作与学习广度结合。在学生得到锻炼,企业得到发展,专业得到提升的同时,初步形成学校、企业、专业、学生、教师“多赢”的良性发展格局。
当前,工程造价专业选择了德州市某集团公司承建的市博物馆项目部为示范性实践基地。该集团公司是一家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较高、适合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当地知名企业。博物馆工程项目为一框架结构的工程,总投资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工程性质与规模比较适合当前学生学习与发展。专业工作室是校企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广泛合作,签定校企共建协议,建设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摇篮。
学校安排专业指导老师现场指导,并聘请公司项目经理及其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现场教学的指导。结合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项目部为学生提供工程预算、资料管理、测量放线及图纸审核等部分工作岗位,各岗位学生根据工作学习需要定期轮岗,使现场学生在实习期间均有机会进入生产实际领域,体验真实工作场景,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并在岗位工作中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专业工作室的组织结构图如下:
现场工作室基本组织形式
上图中工作室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专业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导,参与工作的学生为工作室主体,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采取让专业教师和专业学生到生产一线实际操作,参与工程建设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企业管理人员考勤挂钩。保证了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得。
(三)确保专职与兼职结合,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高职教育特别对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明确的标准,基于此,我们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工作室的建立将成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素质队伍的主渠道,在这里可以使培养与提高并举,专职与兼职结合成为可能。具体措施主要有两点:
首先,专业教师自发地深入企业一线从事相关操作,目的是解决理论教学中难以具体化的抽象内容,提升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的落脚点就在校企合建的专业工作室,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教师深入企业定员辅导,同时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既能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又能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教师充分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到工作室进行实践性课题的论证与研究。同时,根据工程进展,适时地组织学生参与到工程现场的工作过程中。如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参与标书的编制,参与或变相参与招标开标会;图纸会审时与学生一起以施工方名义参加图纸会审;在工程施工阶段参与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程的关键部位或隐蔽工程验收时,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学习参观和参与工程分部分项验收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培养措施,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学生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
其次,引进建筑企业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参与专业理论课教学,成立外聘兼职教师人才库。近年来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要求,造价专业引进了施工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充实教学队伍,提升了综合教学能力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水平,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市场的融合和沟通。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为专业师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理念和最新的市场需求信息,有利地推动了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专业工作室的建立使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形成了有机结合,也使得企业人员对于专业教学环节的把握、课堂教学的组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的互补,更提高了专业教师向“双师型”的转化,带动了课程的进一步建设。
(四)工作室将以课题为纽带,促进工学结合,巩固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应立足长远,互惠互利。企业要在工学结合中受益才会有配合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工学结合必须要体现出专业师生的实践对建筑企业发展有利的因素和更为积极的一面。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教师们主动与企业联系,带着课题下到企业中,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帮助企业解决施工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比如在市博物馆项目部成立的项目管理工作室,专业教师与企业项目经理经商议确定了项目管理方面的实践课题。课题研究充分考虑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从而使学校与企业共同构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知识、能力、技术的融合。通过合作,校企采取联合科技攻关的形式,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队伍素质,密切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这是巩固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五)以工作室为合作中心,积极开展继续教育,为行业、企业培训技术人才
专业指导老师在工作室一方面要担任学生所在工程项目的实践课指导,负责学生具体问题的答疑;另一方面要担当企业工程项目的技术顾问,工作中与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一起成为企业家庭中的一员,知企业所需,急企业之所急,积极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帮助施工企业排忧解难。并及时将企业需求信息反馈给校方。据了解,德州地区现有建筑施工企业对本企业内部职工继续教育非常重视,每年都安排本单位在职员工外出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企业每年定期组织本单位职工参与建委组织的内部职工上岗培训考试。据此,学校在与企业加强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发校内各种可利用资源与企业共享,如与地方建设部门联系,充分发挥校内教学场地的有利条件,成立建筑企业各类员工的培训中心,从事建筑施工企业从业人员的技能鉴定,使企业在职人员得以继续教育,为企业培养当前紧缺技术类人才,校企双方针对培训内容确定培训形式,开发培训教材,制订培训计划,利用学校完善的教学资源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实施培训,确保企业继续教育成效显著,以此达到校企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专业工作室在完善校企关系,落实工作内容上的思考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路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要将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支持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而这些就可借助于工作室作载体。工作室的建成必将为要达到“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目标提供保障。
当前,工程造价专业工作室在工作过程中需积累、补充、完善的内容还有很多,要把工作室的工作切实落到实处,笔者认为主要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确保高职专业学生毕业生过能力关。当前学生校内外职业技能得以提高的方式主要有,校内方面通过技能大赛,赛育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加大一体化教学力度,使学生理论与操作结合等。校外方面充分利用集中实训、顶岗实习时间,深入工作室,以实践性课题为工作目标,以现场及技能操作为工作任务安排教学。
二是切实落实订单培养模式,保证合作企业优先录用合格毕业生。订单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实境育人,培养内容完全根据企业需求来设计,强调的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订单培养可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对接,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零对接”中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价,企业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学校方根据合理化建议对课程作出调整安排;“零距离”强化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是校企互动,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参加企业的技术公关,参与企业的现场管理与技术指导;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是以改革,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参与对学生专业成绩的考核,参与学生就业理念教育等。
四是立足长远,互惠互利求实效。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这是一种介于“在生产场景中学习和在学校场景中学习”的校企交互模式,该模式强调了专业学生的双重身份,明确了学生在校内是学习主体和在工程项目现场是工作主体,工作室使校企的实体合作由浅层次向深层次迈出了一大步,校企合作的密切程序也有所增加。学校要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校企双方要从发展的角度重视双方合作过程中的点滴,认清工学结合的长远利益,不断完善和补充工作室的工作内容,共同为校企合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陶榕.建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3]徐健.校企合作:教育生产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实然状态与应然趋势[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4]李新辉.“订单”实训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作者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德州)
[关键词]高职教育 工作室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教高【2006】16号文明确了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使命,坚持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是实现双高人才目标的有效途径。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工作切入点,在理论与实践教学的结合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充分利用工程造价专业班级顶岗实习之机,以示范性实践教学基地为中心成立了以专业课题为载体的现场实践教学工作室,这为进一步开展校企合作付于了实质性内容。
一、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及造价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认识
我国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极大地丰富了高等教育体系结构,顺应了时代和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它与高等教育的重要区别是突出了教育的职业性内涵,侧重于所培养的高等技术人才具有较强的技能性、职业针对性,要求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强、岗位技能高、业务水平精、综合素质好。高职专业学生要掌握实际工作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必须与企业的生产实践紧密结合。
如果说工学结合是企业参与高职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那么工作室就是专业成长与发展的落脚点,工学结合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专业课程的设置要符合地方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二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的制定,要按照行业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和企业对人才的能力要求来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必要时根据学习的需要适时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实践教学的有效性;三是教育资源的利用,尤其要利用企业的有形资产和人力资源,比如利用企业的设施场地进行教学、引用企业经验丰富的技术专家和高层管理人员定期开展讲座、聘请企业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人员为理论课教师或毕业设计指导教师、企业人员直接参与学生顶岗实习的指导与管理等;四是行业企业的实践经验丰富的项目管理人员参与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的修订,尤其是在实践能力课程和职业素质课程的提高等方面。工作室是学生实习教学的指挥部,是校企人员共同开展实践课题的研讨中心,是实施基于工作过程实践教学法的最佳课堂。无论从高职人才的特点还是从其培养途径看,高等职业教育都具有工学结合的性质,工作室就是开展校企合作、进行工学结合的大脑和心脏。
二、专业工作室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意义
(一)成立专业工作室,使企业介入专业建设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自2008年开始招收第一批高职学生,到目前在校生超过290余人,08年正式聘请了本地区建筑行业著名的正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我院客座教授,定期为学生举办讲座。同年,又以专业教师和建筑施工企业的部分领导为核心,成立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订了工作章程和详细的工作计划。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成立,对于加强校企联系,紧密校企合作确实也起到了一定的指导和规范作用,但仍然存在着工作内容难以细化,工作方式难以明确,工作目的难以实现的不足,而专业工作室将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施工生产实习基地的一线,在生产过程中与企业技术及管理人员一起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人才需求情况及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了认真的研究讨论。这样就为校企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目标和学习方向、研究职业能力培养方案、加强实践性教学、实施多证书制度、调整课程设置、整合课程内容提供了条件,为专业师生和企业员工全方位、全过程地参与了专业建设的各项主要工作,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二)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围绕专业工作室育人
“双高”人才培养模式明确了以能力为本位,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为方向的要求。专业工作室作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要体现创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高素质、高技能新路为目的。扎实做好学生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创业能力的提高,突出专业、就业、创业三方面的关系。即:依靠企业强专业、做强专业促就业、加盟企业搞创业。其核心是以工作室为基点促使校企关系深度融合、工作与学习广度结合。在学生得到锻炼,企业得到发展,专业得到提升的同时,初步形成学校、企业、专业、学生、教师“多赢”的良性发展格局。
当前,工程造价专业选择了德州市某集团公司承建的市博物馆项目部为示范性实践基地。该集团公司是一家设备工艺先进、管理水平较高、适合学生动手操作、有利于发挥学生创造力的当地知名企业。博物馆工程项目为一框架结构的工程,总投资额超过1.5亿元人民币,工程性质与规模比较适合当前学生学习与发展。专业工作室是校企双方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广泛合作,签定校企共建协议,建设管理制度,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摇篮。
学校安排专业指导老师现场指导,并聘请公司项目经理及其工程技术人员从事现场教学的指导。结合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项目部为学生提供工程预算、资料管理、测量放线及图纸审核等部分工作岗位,各岗位学生根据工作学习需要定期轮岗,使现场学生在实习期间均有机会进入生产实际领域,体验真实工作场景,获得真正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并在岗位工作中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专业工作室的组织结构图如下:
现场工作室基本组织形式
上图中工作室以工程项目为载体,专业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为主导,参与工作的学生为工作室主体,将教学过程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采取让专业教师和专业学生到生产一线实际操作,参与工程建设的方式,学生的学习成绩与企业管理人员考勤挂钩。保证了学生学有所依,学有所得。
(三)确保专职与兼职结合,加强“双师型”队伍建设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另一个目的就是建立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操作技能水平的专业师资队伍,高职教育特别对教师自身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明确的标准,基于此,我们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为重要。工作室的建立将成为培养双师型教师素质队伍的主渠道,在这里可以使培养与提高并举,专职与兼职结合成为可能。具体措施主要有两点:
首先,专业教师自发地深入企业一线从事相关操作,目的是解决理论教学中难以具体化的抽象内容,提升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的落脚点就在校企合建的专业工作室,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教师深入企业定员辅导,同时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既能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又能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专业教师充分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到工作室进行实践性课题的论证与研究。同时,根据工程进展,适时地组织学生参与到工程现场的工作过程中。如在工程招投标阶段参与标书的编制,参与或变相参与招标开标会;图纸会审时与学生一起以施工方名义参加图纸会审;在工程施工阶段参与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工程的关键部位或隐蔽工程验收时,组织学生到施工现场学习参观和参与工程分部分项验收工作。通过一系列的培养措施,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学生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
其次,引进建筑企业高级技术及管理人员参与专业理论课教学,成立外聘兼职教师人才库。近年来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要求,造价专业引进了施工企业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充实教学队伍,提升了综合教学能力和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水平,加强了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市场的融合和沟通。企业人员参与教学为专业师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理念和最新的市场需求信息,有利地推动了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专业工作室的建立使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与理论水平形成了有机结合,也使得企业人员对于专业教学环节的把握、课堂教学的组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的互补,更提高了专业教师向“双师型”的转化,带动了课程的进一步建设。
(四)工作室将以课题为纽带,促进工学结合,巩固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应立足长远,互惠互利。企业要在工学结合中受益才会有配合教学的积极性,因此工学结合必须要体现出专业师生的实践对建筑企业发展有利的因素和更为积极的一面。德州职业技术学院工程造价专业教师们主动与企业联系,带着课题下到企业中,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帮助企业解决施工生产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比如在市博物馆项目部成立的项目管理工作室,专业教师与企业项目经理经商议确定了项目管理方面的实践课题。课题研究充分考虑校企双方的共同利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方面,从而使学校与企业共同构成利益共同体,形成知识、能力、技术的融合。通过合作,校企采取联合科技攻关的形式,增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教师队伍素质,密切校企之间的合作关系,这是巩固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
(五)以工作室为合作中心,积极开展继续教育,为行业、企业培训技术人才
专业指导老师在工作室一方面要担任学生所在工程项目的实践课指导,负责学生具体问题的答疑;另一方面要担当企业工程项目的技术顾问,工作中与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一起成为企业家庭中的一员,知企业所需,急企业之所急,积极为企业发展出谋划策,帮助施工企业排忧解难。并及时将企业需求信息反馈给校方。据了解,德州地区现有建筑施工企业对本企业内部职工继续教育非常重视,每年都安排本单位在职员工外出参加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学习,企业每年定期组织本单位职工参与建委组织的内部职工上岗培训考试。据此,学校在与企业加强合作的同时,积极开发校内各种可利用资源与企业共享,如与地方建设部门联系,充分发挥校内教学场地的有利条件,成立建筑企业各类员工的培训中心,从事建筑施工企业从业人员的技能鉴定,使企业在职人员得以继续教育,为企业培养当前紧缺技术类人才,校企双方针对培训内容确定培训形式,开发培训教材,制订培训计划,利用学校完善的教学资源采用集中学习的方式实施培训,确保企业继续教育成效显著,以此达到校企资源共享的目的。
三、专业工作室在完善校企关系,落实工作内容上的思考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中明确规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思路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的道路。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要将工学结合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要调动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支持高职教育的积极性,保持长期、稳定、健康的合作关系,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而这些就可借助于工作室作载体。工作室的建成必将为要达到“使企业在分享学校资源优势的同时,参与学校的改革与发展”目标提供保障。
当前,工程造价专业工作室在工作过程中需积累、补充、完善的内容还有很多,要把工作室的工作切实落到实处,笔者认为主要应从这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强化学生技能训练,确保高职专业学生毕业生过能力关。当前学生校内外职业技能得以提高的方式主要有,校内方面通过技能大赛,赛育结合;采用项目教学法,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加大一体化教学力度,使学生理论与操作结合等。校外方面充分利用集中实训、顶岗实习时间,深入工作室,以实践性课题为工作目标,以现场及技能操作为工作任务安排教学。
二是切实落实订单培养模式,保证合作企业优先录用合格毕业生。订单培养模式强调的是实境育人,培养内容完全根据企业需求来设计,强调的是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订单培养可实现学校培养与企业需求的零对接,实现学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零对接”中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价,企业对课程的结构、内容、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学校方根据合理化建议对课程作出调整安排;“零距离”强化了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三是校企互动,选派优秀的专业教师和学生参加企业的技术公关,参与企业的现场管理与技术指导;企业选派经验丰富的技术管理人员参与学校的课程建设是以改革,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参与对学生专业成绩的考核,参与学生就业理念教育等。
四是立足长远,互惠互利求实效。德州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借鉴了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这是一种介于“在生产场景中学习和在学校场景中学习”的校企交互模式,该模式强调了专业学生的双重身份,明确了学生在校内是学习主体和在工程项目现场是工作主体,工作室使校企的实体合作由浅层次向深层次迈出了一大步,校企合作的密切程序也有所增加。学校要与企业保持良好的友谊关系,校企双方要从发展的角度重视双方合作过程中的点滴,认清工学结合的长远利益,不断完善和补充工作室的工作内容,共同为校企合作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陶榕.建立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培养模式的思考[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
[2]《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
[3]徐健.校企合作:教育生产相结合的必然要求、实然状态与应然趋势[J]职业教育研究,2009.(9).
[4]李新辉.“订单”实训模式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3).
(作者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山东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