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公民法律信仰的培养

来源 :首都教育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3192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深入探究和解决高校“法律基础”课中存在的忽视信仰教育的缺憾, 对于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具有重大的意义;只有加强法律信仰教育,并把它贯穿于整个“法律基础”法制教育的全过程,才能真正实现高校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内容的协同一致。
  关键词:“基础”课;法律信仰;培养
  
  一、高校加强法律信仰教育的必要性
  自先秦以来,中国的“法”与“法律”合而为一,更确切地说,有“法律”而无“法”。位于“法律”之上的是“权力”而不是“法”。势必树立法律的信仰,摒弃传统文化中消极的部分。近年来,“法律基础”课的工具理性教育倾向愈演愈烈,出现了法律的工具理性教育内容与法的价值理性教育目的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它直接影响了法律基础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仅使大学生违法犯罪案件日渐增多, 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虽然法律知识懂得不少, 然而现实生活中, 其行为往往与法律规定背道而驰, 守法的自觉性较差, 形成‘学而不用’、‘知而不信’现象”。[1]深入探究和解决“法律基础”课中存在的忽视信仰教育的缺憾, 对于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以下简称“基础”课) , 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高校加强法律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
  1. 普遍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基石
  法治社会的最终实现不仅要靠工具理性支持, 更要依赖信仰的价值理性保障。这是因为“一切之中最重要的一种: 这种法律既不是铭刻在大理石上, 也不是铭刻在铜表上, 而是铭刻在公民们的内心里; 它形成了国家的真正宪法; 它每天都在获得新的力量 ”,[2]“法律必须被信仰,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3]在没有经过如西方的法文化和精神洗礼的中国,法律信仰理性的培养, 更显得至关重要。因此, 实现法治的根本途径和归宿, 在于法律信仰的培养。每一种信仰都能为信者提供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当法律信仰深深植根于人们心目中, 成为社会的普遍信仰, 对人们的行为发挥信仰精神和伦理价值的永恒指导作用, 即外在的、他律的法律内化为内心的自觉时, 人们才能普遍具有苏格拉底式的“固执”——苏格拉底以法作为自己终生的信仰, 当面临法律对他不公正的审判时, 虽有机会逃走, 但却仍坚持一个公民必须遵守法律的道德信念, 最终以身殉法, 我们所向往的法治社会才能真正实现。
  2. 法律信仰教育体现了现代大学的精神与功能
  现代“大学承担了文化贮存、文化传播和交流, 以及文化创造和发展的专门功能 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成为现代大学引人注目的话语。”[4]因此, 在高校法制教育中, 这种“知识的知识”应是以法律信仰为核心的法的原理性教育, 不应是法律条文的技术性教育。这种技术性教育对于公民来说是必须的, 完全可以通过“普法”教育实现, 或者通过初高中的法制教育来实现。“教育须有信仰, 没有信仰就不成其为教育,而只是教学的技术而已”。[5]这里的信仰是指对真、善、美的终极性追求, 是由多个结构性要素构成的系统。而法律信仰教育正是这个大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同时, 大学教育的“生命全在于教师传授给学生新颖的, 符合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6]这种思想是原理性思维与追根究源的“本体论”思维习性, 它们植根于终极性信仰。这就决定了高校法制教育应当重在培养对法的终极性信仰。
  3. 加强法律信仰教育是“基础”课中法制教育的内在要求
  中央把高校“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门课合并为“基础”课一门课, 更加凸显和强调了大学生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德育目的性。法律信仰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和最高形态, 法律信仰的培养体现了法律意识教育的终极目的。因为, 对个体行为的赏善罚恶是法的终极价值观念与社会伦理的底线。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 因以守法为荣而为善与因惧怕法的惩罚而戒恶, 从客观的伦理行为角度来说, 是无可非议的。但是, 仅仅满足于这一点, 不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 只有把高校法制教育作为一种基于信仰的文化活动, 使大学生法制教育成为完成其人格升华和人性陶冶的过程, 学生才会由一种消极被动的行为心态, 转变为积极主动的道德提升心态; 一旦学生对法抱有神圣的情怀和执着追求正义价值的向往, 就能够深刻、准确、理性和自觉地探究法律的技术性规则, 最终形成与法的价值统一的伦理价值观, 实现法的知识、情感、意志与行为的有机统一, 真正完成“基础”课中法制教育的任务。
  4. 加强法律信仰教育是处理好“基础”课教材的需要
  新教材中法律法规众多, 在教学中, 如果教师面面俱到, 就又回到了原“法律基础”课“压缩饼干”式的法制教育教学模式; 如果蜻蜓点水, 则难以实现法制教育的功能; 如果简单地向原“法律基础”课教师普遍采用的方法——删减内容, 突出重点, 则无法达到新课程把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整合的目的。如何按照新教材的内容要求, 选择“基础”课中法制教育的切入点? 只有以法律信仰教育为目的, 以此为根据来选择法制教育教学内容和讲授的角度, 充分阐明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法律规定中的体现, 才能改变原“法律基础”课“压缩饼干”式的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体系框架, 创建以“行为规范”为基础, 以“思想观念”为核心, 以“相关权利与义务”为重点的大学生法制教育教学内容体系。由始至终, 贯穿新教材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主线, 使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地融为一体。
  三、在法制教育中培养法律信仰
  首先要解决“信”法的问题,需要论证的终极理由是价值意义上的法的文化、理念和功能。这要求我们必须基于两个方面的考虑,来选择和确定大学法制教育的内容和角度:一要充分阐明法的核心价值, 需要对法的“正当性”问题进行交代。在这一方面,“基础”课教材中的第五、六章中的法制教育内容和第七章是非常好的教学内容; 第八章中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本框架的介绍, 不能停留于过去的条文性的技术规范教育, 应当侧重于隐藏在条文背后的精神内涵教育; 案例分析应当重在“明理”。二不能视法为工具。因为“法律工具主义”思想加上“法是政治的”这样一个传统观念, 严重桎梏着法律信仰的培养。很难想象, 人们会对政治统治或阶级压迫的暴力的血腥的工具产生由衷的信仰———除非是希特勒式的心理极端变态的人。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法的价值理性论述时, 不能过分强调法的阶级性, 应当更多地关注法的社会性。如对于法的概念, 不能表述成“阶级统治的工具”, 应当侧重于法的秩序意义等。
  同时, 有效的德育目的必须内在于德育过程之中, 传统的信仰教育仅仅是以直接的灌输和上行下效的方法, 达到对个体信仰上的改变, 实践证明效果并不理想。法律信仰教育是教育对象对于法的内在觉醒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需要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以法的价值知识结构来与教育对象沟通交流, 以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去反思, 最终达到对法的深刻理解与本质彻悟。一旦学生感受到法的情感、态度和意志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威性的规定, 而是他们作为社会优秀个体所必备的最基本的道德素质和人格修养, 法制教育便成为教育对象的内在需求型的信仰过程。法制教育课堂就不再是一种负担或累赘, 而是一种内在需要。
  
  [参考文献]
  [1] 毛磊.大学生犯罪率如何降到最低度[N].人民日报.2003-4-16(14).
  [2][法]卢梭.社会契约论[M].何兆武,译.商务印书馆, 1997:73.
  [3][美]哈罗德?J?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三联书店, 1991:28.
  [4]尤西林.大学人文精神的信仰渊源[J].高等教育研究,2002,(2).
  [5]王承绪,赵祥麟.西文现代教育论著选[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350.
  [6][德]雅斯贝尔斯.大学的观念[J].新华文摘,2001,(1).
其他文献
摘 要:近年来,篮球运动更成为当地群众广泛参与的球类运动,特别是被更多的年轻人所青睐。本文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和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粤北地区街球爱好者参与情况进行调查与分析。  关键词:粤北地区;街球;参与情况    前言  街头篮球(street-ball)起源于美国,比赛并不需要在正规的篮球场上进行,在城市广场或街边开阔地划出半个篮球场大小的平坦硬地,树立一个篮球架,
期刊
摘 要:当今社会,随着国际交往的迅速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把各个国家之间的距离拉得更近。在这种信息化、全球化的大环境下,单一的外语人才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日语在中国逐渐成为仅次于英语的第二大热门外语,学习者也越来越多,况且日本作为软件开发的强国,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懂软件的人才,中国也成为其巨大的市场,因此在中国各个高校的软件学院开设日语课程,便成为一种趋势,并在某些地方
期刊
摘 要:自1999年实行大学扩招政策起,我国的在校大学生、毕业生人数成倍增长,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速度迅猛。时隔十余年,这项政策究竟给社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值得我们深思。大学扩招无疑为广大莘莘学子提供了更多进入“象牙塔”一愿大学梦的机会,也为社会带来了不少发展便利。但就目前看来,我们的高等教育也因扩招政策陷入了一些困境。本文就教育质量、教育公平、就业压力和教育产业化四方面对大学扩招政策的负面影响进行
期刊
摘 要:文言文阅读的主要障碍在于古今词义的差异上,因此揭示汉语词汇古今词义的变化特点是古汉语词汇教学一个重要任务。传统训诂学关于文献中词语意义的训释成果丰富,但是表达形式非常零散。一般工具书中义项罗列详尽,但是又缺乏系统的理论支持,它不能清晰地揭示词义之间的联系。现代词汇学关于语义场、义位、义素以及构词法理论等均可尝试应用于古汉语词汇教学与研究之中。  关键词:义素分析;语义场;古汉语词汇    
期刊
摘 要:在职大学生学习数学基础差底子薄再加上平常工作比较忙,所以学习数学是非常困难的。利用课堂学习是关键。教师在教学时要学会用新颖的教学理念加强对学生的教学指导,注重课堂教学加强课堂训练,精讲多练 ,当堂掌握所学内容。  关键词:课堂教学;学习策略;课堂训练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个教学原则,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生学。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限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
期刊
摘 要:在高等院校开展学生军训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要举措,也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着眼与目前高校扩招和部队裁军的新形势下,军训任务给部队带来了很大负担,对国防生担任大学生军训教官工作的实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讨。并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和所推行的创新实践及其工作经验的积累,通过分析在校国防生的特点和自身优
期刊
摘 要:“认知学徒制”通过允许学生获取、开发和利用真实领域中的活动工具的方法,来支持学生在某一领域中的学习,它强调将知识视作工具。其关键因素是教师的示范、指导,经由教师的示范和讲解以及学生在情形中的观察与主动学习,使得学生成功学习。文章介绍了认知学徒制理论、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的构建,提出了用于口腔修复学实践教学的过程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认知学徒制;口腔修复学;实践教学;教学策略    认知
期刊
摘 要:什么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目前还没有学者对它进行厘定。本文在生态道德教育和德育实效性概念的基础上,对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的内涵作出初次界定。  关键词:生态道德教育;德育实效性;生态道德教育实效性;内涵    生态道德教育(也称环境道德教育)日益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一个热点,而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又是生态道德教育问题的一个关键问题。那么,究竟什么是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呢?目前还没有学者对
期刊
摘 要:体育教学中体育游戏的合理运用,能丰富体育教师的教学形式,增强体育课的趣味与活力,使中学生在体验体育运动乐趣的同时,激发和提高其自我的体育学习动力。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访谈法等方法,对腾冲县城区初中体育教学中游戏教学的情况进行调查研究。  关键词:腾冲县;城区初中;体育教学;游戏教学;调查分析    随着中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新的体育与健康课题标准的颁布和实施。长期以来
期刊
摘 要:加强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和教育,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尽快提升他们课堂教学的能力和质量,是高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和关键。该文通过对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极其原因的分析和研究,提出建立和健全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长效机制,用以引导和帮助青年教师更好更快地站稳讲台,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构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能力;长效机制      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