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至2016年单中心川崎病临床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reenosna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川崎病(KD)患儿的临床特征,以研究其变化趋势,为临床诊治提供指导。

方法

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儿科病房住院治疗的KD患儿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按照时间先后分为2组:2007年至2011年组,2012年至2016年组。分析并比较2个阶段KD患儿临床特点变化情况。

结果

共337例KD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男212例,女125例,男女比例1.69∶1.00;发病年龄2个月~12岁,中位年龄为24个月;6岁以下患儿325例,占96.4%。2007年至2011年KD患儿114例,占33.8%,不完全川崎病(IKD)、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和冠状动脉损伤所占比例分别为23.7%(27例)、4.5%(5例)、38.6%(44例);2012年至2016年KD患儿223例,占66.2%,IKD、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和冠状动脉损伤所占比例分别为38.6%(86例)、11.9%(26例)、31.4%(70例)。2012年至2016年较2007年至2011年IKD和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所占比例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95、4.654,P=0.006、0.031),冠状动脉损伤比例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750,P=0.186)。

结论

随着KD发病率的逐年增加,IKD、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无反应的KD患儿比例亦呈上升趋势,应引起临床医师高度重视,以便及时诊断和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腹股沟斜疝、直疝和股疝的多排螺旋CT检查影像学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7年8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06例斜疝、直疝和股疝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检查。观察指标:(1)多排螺旋CT检查诊断斜疝、直疝和股疝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准确率。(2)多排螺旋CT检查示腹股沟区解剖情况。(3)多排螺旋CT检查示疝囊
目的探讨经腹股沟切口路径放置补片疝修补术治疗急诊股疝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收治的48例急诊股疝患者的临床资料。48例患者中,29例行疝修补术中采用聚丙烯补片修补,设为研究组;19例行疝修补术中采用缝合修补,设为对照组。患者均采用经腹股沟切口路径行疝修补术。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和生存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
疝病是全世界最常见的需手术治疗的疾病。近年来,我国每年腹股沟疝年新发患者数量为(300~400)万例,无张力疝修补术年手术量>150万例。但疝病总体治疗效果尚不尽如人意,术后感染、慢性疼痛、疝复发等并发症困扰临床医师和患者。如何提高疝与腹壁外科诊断与治疗水平,如何实现临床病例数据积累并用于评估、监测、规范医疗行为,如何实现多中心临床数据共享,中国疝病注册登记随访系统可能为上述方面提供有效助力,尤其
如何有效修复重建巨大腹壁切口疝,降低术后复发率,一直是困扰疝与腹壁外科医师的难题。基于补片加强修补术的组织结构分离技术不仅在解剖上,还能在功能上实现对巨大腹壁切口疝的有效修复重建,患者术后复发率显著低于单纯缝合和补片桥接修补术。规范施行组织结构分离技术对改善巨大腹壁切口疝治疗效果具有重要作用。
目的探讨DynaMesh-IPST造口专用补片在腹壁造瘘口旁疝修补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7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281例腹壁造瘘口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281例患者均行腹腔镜联合开放人工材料腹壁造瘘口旁疝修补术,其中151例使用DynaMesh-IPST造口专用补片,设为DynaMesh-IPST补片组;130例使用普通防粘连补片,设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腹白线重建术治疗产后腹直肌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4例产后腹直肌分离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行腹腔镜辅助腹白线重建术。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恢复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远期并发症及腹直肌分离和脐疝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18年9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7年8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 188例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指标:(1)手术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3)术后慢性疼痛发生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术后1、3、6个月及1年腹股沟区疼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截至
慢性术后疼痛是指排除其他病因所导致的,疼痛持续超过3个月的疾病状态,是临床上常见而被严重低估的、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如何做好慢性术后疼痛的防治、提高患者围手术期安全与质量的同时着眼于改善患者远期预后是困扰当前临床麻醉科医师的问题。随着多模式镇痛理念的提出,围手术期不同的镇痛手段对预防和治疗慢性术后疼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从现有的药物和镇痛技术出发,综述当前做好慢性术后疼痛防治
指状突树突细胞肉瘤(IDCS)是一种十分罕见的造血组织来源的树突细胞恶性肿瘤。由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因此病理诊断仍然是IDCS诊断的金标准。IDCS目前尚无标准的治疗方案,大多数文献报道对于单发肿瘤,主要以手术为主;对于全身多发转移及复发患者,主要以化疗为主。IDCS恶性程度高,临床进展迅速,预后不良。文章就IDCS诊疗进展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