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0月25日星期四,对桑植县思源实验学校来说,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教学日。教室里,孩子们神情专注,求知若渴;教研室里,老师们认真备课,诲人不倦;功能齐全的科学楼里,漂亮的塑胶跑道上,处处可见乡村娃们奋力追梦的身影……
曾几何时,这极其普通的一天,对一些农村娃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梦。“教室人挤人,坐在最后一排的时候,几乎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刚刚转入该校的胡钟栩告诉记者,本学期开始,她所在的班级人数,已由原来的90多人降为52人,她第一次觉得上学是件享受的事。
2017年9月1日,桑植县中小学秋季开学。总投资1.8亿元,占地81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可容纳60个班的桑植县思源实验学校建成使用。这所高标准现代化的学校提供了3000多个学位,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
近年来,桑植县把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列入工作重点,从“城区学校扩容”和“乡村学校提质”两方面发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们建立了教育局党组统一领导、副局长具体负责、相关股室全力配合、全县学校严格落实的工作机制。”该县教育局副局长刘吉国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县66人以上超大班额已全部消除。
桑植县地处湖南西北部,是张家界脱贫攻坚主战场。经济贫困导致城乡教育不均衡,大班额则是教育不均衡种下的恶果。2017年春季,该县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小学平均班额74人,初中70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缺少总学位达8634个,其中小学缺少学位6857个,初中缺少学位1777个,大班额率高达96.1%。
针对大班额的严峻情势,桑植县委、县政府规划投资2亿多元,启动实施城区义务教育扩容工程,新建思源实验学校,扩建十一学校、澧源镇二小。目前,思源实验学校于2017年建成开学,十一学校,澧源镇二小扩建工程也已全面竣工,城区中小学新增学位3750个。
“以前教室人满为患,上课要借助扩音器,上课效率低不说,还影响身心健康。”说起以前班级的情况,澧源镇一小老师常玲满脸无奈。从本学期开始,她接手的班级人数从原来的91人降为65人,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更舒心了。
澧源镇一小有近6000名学生,90人以上的班级有10多个,消除大班额迫在眉睫。暑假开始,该校将两栋老楼进行翻修,对部分杂物室、油印室、体育器材室进行改造,添置钢制课桌椅等设备,新增11间教室。“今秋开学,44个超大班额已全部化解,4000多名学生全部分流到位。”该校副校长黄梅玉告诉记者。
消除大班额不是一夕之功。记者看到,今年秋季开学,桑植县仍然面临86个超大班额、1137名超员学生的化解任务,还需新增21个班、60间教室进行分流。为此,县教育局采取内部挖潜的办法,安排专项资金947万元,对澧源镇一小、十一学校、澧源中学、澧源镇二小、瑞塔铺小学5所学校的部分陈旧教室、杂物室、功能室等进行维修改造,新增60间教室;按照“一校一案”“一年级一案”“一班一案”的要求,采取“学生重新组合”“分段随机抽取”“平衡班级人数”“分层施教管理”等分流措施,确保学生分流到位。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城区学校扩容工程,新建金海实验学校、启智学校、李家峪小学等学校,力争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教育局局长谷晓华信心满满。
神奇秀美的武陵山脉下,散落着不少漂亮的农村学校,官地坪镇小学是其中一所。这里有宽敞明亮的教室,设施齐备的教学楼,还有学生食堂、篮球场、林荫道和小池塘。
一街之隔的官地坪镇中学也活力十足:青山环绕下,运动健儿们在400米标准跑道上奔驰,足球场边并排矗立着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教师周转房,“班班通”已覆盖全校所有教室。
对乡村学校进行提质改造,是从源头遏止大班额的有效途径。像官地坪镇中学这样的省合格学校,在桑植县有50多所。“今年,我们将参加标准化学校验收评估。”该校副校长向绍雷介绍,如果通过验收,这将是对该校办学条件的更高肯定。
据悉,近年来,桑植县按照“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片区集中、高中向城区集中”的思路,稳步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工作,科学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农村学校建设,在农村先后建成了50多所省合格学校,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在桑植大地上,一座座标准化农村学校正拔地而起。仅2018年,就有人潮溪学校、汨湖小学等学校综合楼全面竣工;河口学校、刘家坪学校、桥自湾学校、龙潭坪小学等学校教学楼改造完成;洪家关小学学生宿舍、沙塔坪小学厕所、沙塔坪中学运动场建成使用;芙蓉学校也正在如火如荼施工当中……
大班额消除,班级增多,怎么做好教师配置?“通过进城选调方式,从农村学校调配教师139名;通过实施布局调整,整合教师16名,保障城区化解大班额的教师需求。”教育局副局长刘吉国介绍,为保障农村学校教师需求,今年通过人才引进计划引进教师92名,其中特岗教师23名,定向免费师范生32名,确保城乡教师均衡配置。
在桑植,随着大班额一个个消除,城镇学校“臃肿”、乡村学校“冷清”的局面正在改善。正如教育局局长谷晓华所言,消除大班额不是少放几张桌椅,减少几个学生,新增几间教室,而是从根本上縮小地区间教育鸿沟,他们正迈着铿锵的步伐,努力推动教育公平,让城乡孩子同呼吸共成长。
曾几何时,这极其普通的一天,对一些农村娃来说却是遥不可及的梦。“教室人挤人,坐在最后一排的时候,几乎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刚刚转入该校的胡钟栩告诉记者,本学期开始,她所在的班级人数,已由原来的90多人降为52人,她第一次觉得上学是件享受的事。
2017年9月1日,桑植县中小学秋季开学。总投资1.8亿元,占地81亩,建筑面积3.7万平方米,可容纳60个班的桑植县思源实验学校建成使用。这所高标准现代化的学校提供了3000多个学位,有效缓解了城区学校大班额问题。
近年来,桑植县把消除义务教育大班额列入工作重点,从“城区学校扩容”和“乡村学校提质”两方面发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我们建立了教育局党组统一领导、副局长具体负责、相关股室全力配合、全县学校严格落实的工作机制。”该县教育局副局长刘吉国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全县66人以上超大班额已全部消除。
桑植县地处湖南西北部,是张家界脱贫攻坚主战场。经济贫困导致城乡教育不均衡,大班额则是教育不均衡种下的恶果。2017年春季,该县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小学平均班额74人,初中70人,城区义务教育学校缺少总学位达8634个,其中小学缺少学位6857个,初中缺少学位1777个,大班额率高达96.1%。
针对大班额的严峻情势,桑植县委、县政府规划投资2亿多元,启动实施城区义务教育扩容工程,新建思源实验学校,扩建十一学校、澧源镇二小。目前,思源实验学校于2017年建成开学,十一学校,澧源镇二小扩建工程也已全面竣工,城区中小学新增学位3750个。
“以前教室人满为患,上课要借助扩音器,上课效率低不说,还影响身心健康。”说起以前班级的情况,澧源镇一小老师常玲满脸无奈。从本学期开始,她接手的班级人数从原来的91人降为65人,学生学得开心,老师教得更舒心了。
澧源镇一小有近6000名学生,90人以上的班级有10多个,消除大班额迫在眉睫。暑假开始,该校将两栋老楼进行翻修,对部分杂物室、油印室、体育器材室进行改造,添置钢制课桌椅等设备,新增11间教室。“今秋开学,44个超大班额已全部化解,4000多名学生全部分流到位。”该校副校长黄梅玉告诉记者。
消除大班额不是一夕之功。记者看到,今年秋季开学,桑植县仍然面临86个超大班额、1137名超员学生的化解任务,还需新增21个班、60间教室进行分流。为此,县教育局采取内部挖潜的办法,安排专项资金947万元,对澧源镇一小、十一学校、澧源中学、澧源镇二小、瑞塔铺小学5所学校的部分陈旧教室、杂物室、功能室等进行维修改造,新增60间教室;按照“一校一案”“一年级一案”“一班一案”的要求,采取“学生重新组合”“分段随机抽取”“平衡班级人数”“分层施教管理”等分流措施,确保学生分流到位。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城区学校扩容工程,新建金海实验学校、启智学校、李家峪小学等学校,力争2020年基本消除大班额”。教育局局长谷晓华信心满满。
神奇秀美的武陵山脉下,散落着不少漂亮的农村学校,官地坪镇小学是其中一所。这里有宽敞明亮的教室,设施齐备的教学楼,还有学生食堂、篮球场、林荫道和小池塘。
一街之隔的官地坪镇中学也活力十足:青山环绕下,运动健儿们在400米标准跑道上奔驰,足球场边并排矗立着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和教师周转房,“班班通”已覆盖全校所有教室。
对乡村学校进行提质改造,是从源头遏止大班额的有效途径。像官地坪镇中学这样的省合格学校,在桑植县有50多所。“今年,我们将参加标准化学校验收评估。”该校副校长向绍雷介绍,如果通过验收,这将是对该校办学条件的更高肯定。
据悉,近年来,桑植县按照“小学向乡镇集中、初中向片区集中、高中向城区集中”的思路,稳步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工作,科学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快农村学校建设,在农村先后建成了50多所省合格学校,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显著改善。
在桑植大地上,一座座标准化农村学校正拔地而起。仅2018年,就有人潮溪学校、汨湖小学等学校综合楼全面竣工;河口学校、刘家坪学校、桥自湾学校、龙潭坪小学等学校教学楼改造完成;洪家关小学学生宿舍、沙塔坪小学厕所、沙塔坪中学运动场建成使用;芙蓉学校也正在如火如荼施工当中……
大班额消除,班级增多,怎么做好教师配置?“通过进城选调方式,从农村学校调配教师139名;通过实施布局调整,整合教师16名,保障城区化解大班额的教师需求。”教育局副局长刘吉国介绍,为保障农村学校教师需求,今年通过人才引进计划引进教师92名,其中特岗教师23名,定向免费师范生32名,确保城乡教师均衡配置。
在桑植,随着大班额一个个消除,城镇学校“臃肿”、乡村学校“冷清”的局面正在改善。正如教育局局长谷晓华所言,消除大班额不是少放几张桌椅,减少几个学生,新增几间教室,而是从根本上縮小地区间教育鸿沟,他们正迈着铿锵的步伐,努力推动教育公平,让城乡孩子同呼吸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