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构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素质教育常规管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出发点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素质教育目标入手,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新模式,从扩充教育本身创造性功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出发,建立科学的评估、评价体系,在全省中学实行规范化学校建设,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当前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影响下,从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学校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适应性、学校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出发,不断地探索新形势对学校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使学校素质教育常规管理系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提高素质教育常规管理的效率,增强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活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它的运行机制,其系统内部应不断地进行协调,使之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其转化的直接成果表现为:学生整体优良素质的养成,教师素质的提高。对小学素质教育的常规管理,只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是一种基础管理,要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质量和效益,还应使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真正建立起素质教育正常的工作秩序和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是学校常规管理的基本使命。
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小学素质教育常规管理规范化的典型,以推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创造出较高水平的有代表性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常规管理规范化的新模式。
二、素质教育实验研究的设想和基本原则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内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系统工程。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探索、补充、完善素质教育内涵、任务、目标、运行机制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要把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化为学校的办学和改革的机制,这就要以常规管理的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新型的管理模式,从管理方式、方法、内容、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具体说从以下五方面实行突破:一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弊端,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重视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培育实现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重视基础教育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作用。二要从素质教育常规管理和各种制度建设入手,完善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三要改革和完善基础教育的评估标准、方式和运行机制。四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师的行为模式,提高教师的素质。五要重视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真正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常规管理规范化实验研究要遵循下列原则:
(一)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学校管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从学校的實际出发,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整体性原则
把学校视为整体,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合理组合,争取最佳效果。做到把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层次和个人;机构设置要合理,做到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协调运作;做到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全面安排,领导统筹全局,做好协调工作。
三)全面性原则
面向所有学校,面向所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面向所有学生,面向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来研究常规管理工作。
(四)基础性原则
即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具体基本能力,培养基本修养出发,来构建常规管理的评估体系和标准。
(五)社会性原则
学校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管理要贯彻社会性原则。学校通过沟通与协调同社会的关系,把社会上各种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因素都调动起来,进行整体研究;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互相联系的网络,形成正合力;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社会的信誉。
(六)发展性原则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体学生诸方面素质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只有坚持发展性原则,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实验研究的内容
传统的“应试教育”学校管理模式,没有把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等进行全面管理,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全面发展上,这严重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此,要构建一个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新模式,在实施管理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分析、研究和评价上,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进行系统管理,建立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开放的、多元的管理系统,从而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学校的、家庭的、思想的、道德的、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体力的全面管理。
一是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建立对学生的科学评价标准,并以此标准为基准,建立和完善各层次的管理职能。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评价(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情况等),身体心理素质评价(包括体质发展情况和心理状况等),思想道德素质评价(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认识、行为习惯、生活能力),劳动素质评价(包括劳动观念、态度、习惯和劳动技能等)。
二是为进行素质教育而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要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制订相关的管理目标和管理制度,以及奖惩办法方面的管理。
三是改变传统的教师管理方式、方法。制定围绕学生素质发展的教师素质新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评价标准来对教师实施管理。
四是改革不适应素质教育的管理办法。如建立学生素质发展档案,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代替班主任评语,以素质发展情况代替分数通知单,取消分数制,实行等级制等。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城关一小)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素质教育目标入手,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新模式,从扩充教育本身创造性功能,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出发,建立科学的评估、评价体系,在全省中学实行规范化学校建设,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当前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影响下,从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学校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适应性、学校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出发,不断地探索新形势对学校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使学校素质教育常规管理系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提高素质教育常规管理的效率,增强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活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它的运行机制,其系统内部应不断地进行协调,使之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其转化的直接成果表现为:学生整体优良素质的养成,教师素质的提高。对小学素质教育的常规管理,只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是一种基础管理,要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质量和效益,还应使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真正建立起素质教育正常的工作秩序和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是学校常规管理的基本使命。
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小学素质教育常规管理规范化的典型,以推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创造出较高水平的有代表性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常规管理规范化的新模式。
二、素质教育实验研究的设想和基本原则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内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系统工程。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探索、补充、完善素质教育内涵、任务、目标、运行机制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要把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化为学校的办学和改革的机制,这就要以常规管理的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新型的管理模式,从管理方式、方法、内容、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具体说从以下五方面实行突破:一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弊端,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重视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培育实现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重视基础教育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作用。二要从素质教育常规管理和各种制度建设入手,完善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三要改革和完善基础教育的评估标准、方式和运行机制。四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师的行为模式,提高教师的素质。五要重视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真正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常规管理规范化实验研究要遵循下列原则:
(一)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学校管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从学校的實际出发,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整体性原则
把学校视为整体,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合理组合,争取最佳效果。做到把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层次和个人;机构设置要合理,做到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协调运作;做到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全面安排,领导统筹全局,做好协调工作。
三)全面性原则
面向所有学校,面向所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面向所有学生,面向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来研究常规管理工作。
(四)基础性原则
即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具体基本能力,培养基本修养出发,来构建常规管理的评估体系和标准。
(五)社会性原则
学校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管理要贯彻社会性原则。学校通过沟通与协调同社会的关系,把社会上各种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因素都调动起来,进行整体研究;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互相联系的网络,形成正合力;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社会的信誉。
(六)发展性原则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体学生诸方面素质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只有坚持发展性原则,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实验研究的内容
传统的“应试教育”学校管理模式,没有把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等进行全面管理,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全面发展上,这严重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此,要构建一个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新模式,在实施管理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分析、研究和评价上,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进行系统管理,建立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开放的、多元的管理系统,从而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学校的、家庭的、思想的、道德的、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体力的全面管理。
一是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建立对学生的科学评价标准,并以此标准为基准,建立和完善各层次的管理职能。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评价(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情况等),身体心理素质评价(包括体质发展情况和心理状况等),思想道德素质评价(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认识、行为习惯、生活能力),劳动素质评价(包括劳动观念、态度、习惯和劳动技能等)。
二是为进行素质教育而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要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制订相关的管理目标和管理制度,以及奖惩办法方面的管理。
三是改变传统的教师管理方式、方法。制定围绕学生素质发展的教师素质新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评价标准来对教师实施管理。
四是改革不适应素质教育的管理办法。如建立学生素质发展档案,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代替班主任评语,以素质发展情况代替分数通知单,取消分数制,实行等级制等。
(作者单位:甘肃省陇南市康县城关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