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企业 职业教育 校企融合 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过程中与高校为命运共同体。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办学路径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主流发展路径。高校、企业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之一,必须肩负起发展职业教育的重任,同时也必须明确产教融合的背景、重难点以及具体实施方案,才能在产教融合的路上走得长远。
(一)国家政策高度支持,极力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2015年)、《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2015年)、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2015年),都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具体要求。职业院校从开始成立以来,是以本科院校的辅助人才培养定位的,往往人们对于职业院校的评价也不高。但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专业性需求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专业性技术性发展被提上日程,国家以及企业对于职业院校寄予较大的期望,希望通过改革的力量,能让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更加契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或者说是市场的人才需求。
职业院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迎来了自己的高速发展期。培养技术性人才成为职业院校的标志性成果。之后的一流职业院校的评价标准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谁培养的人才更适合市场发展需要,更具有生产力与创造力,谁就更加的专业、更加高级。然而这个检验的步骤就需要企业来实现,企业是最终的人才消费者,企业的需求才是真正的人才培养方向。
(二)企业发展需要新契机
目前的市场经济处在一个衰退期,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较大,迫切需要外界给予的借力点。因市场自然竞争导致的同类行业个体过多,竞争压力陡增,小企业生存空间被压缩。中小型企业目前的处境需要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趋势下,企业的积极配合,会给企业带来显而易见的政策及资金支持,能够极大地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和经营压力,相应的也会为企业的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当下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很多瓶颈。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日常的需求很多,不管是人才的需求还是生产设备的需求,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企业因自身资金和生产规模的问题往往无法配齐相应的设备以及专业人员,这就严重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最终可能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产教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企业需要一个简单磨合的设备,如果直接去市面上购买可能会花掉上百万的资金,但如果和职业院校合作,可能学校会根据企业的需要定制出一个实用的小型设备供企业使用,学校提供知识、技术,而企业只需提供少量的专利购买费以及学生的实习权即可,对于整个的成本收益来说,企业将因产教融合获得较大的即时收益。
(三)产教融合需要企业的一线指导。
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市场需求。作为市场一线的主体来说,企业完全有能力去帮助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向及方式、方法,且更加的有效、快捷。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主体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起到了检验及论证的作用。通过企业和高校双主体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这也完全取决于最终的企业签约。
人才的最终流向是各个就业岗位,这也就是人才的消费人群。以消费需求推动“产品”供给,这是正常的市场运营形式,人才培养需要与市场需求接轨,那就需要企业的一线员工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并加以合理的实践操作,这样才能确保人才的培养准确地对接市场需要。
(一)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原发动力不足、拓展意向不足
因企业之前的过剩存货和压价竞爭等不良的经营方式,导致目前的利润下降以及同行竞争压力过大等问题。在当前经济大背景下,企业对于目前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高校的产教融合模式,并不是非常感兴趣。其实说到最终的原因,就是激发不起企业的参与热情。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它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而取得最大的利润。企业在投资或者是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考虑产出比的问题,利润太低,就没有可操作的意义,这是现实问题。同样的,学校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如果产生的收益过于微弱,对于人才培养起效甚微的话,也是不值得进行的。这是当下的产教融合的难点,寻找校企合作的结合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学校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不足,无法提供科学有效的实施路径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培养初级技师的工作,往往是封闭式教学,突然间让高职院校去对外对接企业,联合办学,确实存在一定难度,这也是高校的改革的难点,就是思想、思维的改变。见多而识广,只有接触的多,思路才能够被打开,只有思路正确,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计划,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三)企业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上的主要、次要地位颠倒
目前的产教融合方式比较浅显,多数是以学生实习,老师顶岗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这样的合作方式仍是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主,缺乏市场需求导向,最终培养出的人才往往会出现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人力资源被极大地浪费。目前最适合市场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就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以企业的实际经营和实际操作为主,学校辅助企业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企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生的管理以及运营能力,而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学习能力。
(一)走进企业,做企业的“研发机构”
职业院校应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也顺应地了解市场的产品需求等,只有了解了企业的基本需求和市场变化,才能为企业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储备方案。同时,学校应该将自己定位为企业的专属研发机构,在充分了解了企业的基本需求后,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了解到的其他行业的相关知识,合理地进行组合,制造出适用于企业的新产品、新设备。学校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人才专项培养的目的,即可增加学校的创收能力,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走进学校,做订单式生产
企业作为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作为人才的主要需求方,更加需要走进学校,学习当下的新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内容,既可以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也可以拓展自己的眼界,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企业走进学校,还可以认真地了解学校的基础需求及创造能力,能够根据学校的学习、创造能力超前式地提出设备定制订单以及人才培养订单,更加合理地使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帮助企业能够缩短人才供给时差,或是更加快速地使用新设备。
(三)学校培养,企业培训,忌极端化人才培养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干。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应该采取这个方法。学校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切记保持本心,产教融合,讲究的是“融合”,而不是“企业化”,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企业的培养虽然是实用的、先进的,但往往缺少深度和广度,如果单单依靠企业培养人才,学生往往会成为“一次性”人才,缺乏“成长性”。这是因为在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缺少了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于社会及工作的理解不到位,或者说是高度不够,然而这些恰恰是在企业工作中不会涉及的部分。
传统的学校办學或是企业办学,都是单一主体培养模式,缺乏互补。目前最应该采取的是“双主体”培养方式,各有分工,互补培养。企业负责学生的实操部分,以及工作中的创造实践部分,而学校则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的教学,持续地给予学生知识体系的培养,为学生之后的继续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产教融合,是一个科学的改革方向,融合点的寻找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周围的环境来慢慢的摸索,作为学校一方,应多换位思考,为企业考虑,才能更快找到两者之间的融合点,更快地实现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冉云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成本收益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6.
[2]黄湘寒,唐永平,张凌贞.企业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梧州职业学院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5(18):163-164.
[3]孙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职业,2017(27):29-30.
[4]宋娇,孟德奇.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河北农机,2019(02):33.
[5]张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地位研究[J].才智,2018(04):5.
[6]赵琼.我国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7]张小雷.中德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中明确了企业在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过程中与高校为命运共同体。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办学路径已成为高职院校的主流发展路径。高校、企业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当前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迫切要求,对新形势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扩大就业创业、推进经济转型升级、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重要意义。企业作为产教融合的主体之一,必须肩负起发展职业教育的重任,同时也必须明确产教融合的背景、重难点以及具体实施方案,才能在产教融合的路上走得长远。
一、企业在校企融合占据主导地位的必要性
(一)国家政策高度支持,极力促进产教融合的发展。
《教育部关于深入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意见》(2015年)、《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行动计划(2015-2018年)》(2015年)、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 年)》(2015年),都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具体要求。职业院校从开始成立以来,是以本科院校的辅助人才培养定位的,往往人们对于职业院校的评价也不高。但近几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才的专业性需求不断提升,职业院校的专业性技术性发展被提上日程,国家以及企业对于职业院校寄予较大的期望,希望通过改革的力量,能让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更加契合企业的人才需求,或者说是市场的人才需求。
职业院校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迎来了自己的高速发展期。培养技术性人才成为职业院校的标志性成果。之后的一流职业院校的评价标准就是人才培养的质量,谁培养的人才更适合市场发展需要,更具有生产力与创造力,谁就更加的专业、更加高级。然而这个检验的步骤就需要企业来实现,企业是最终的人才消费者,企业的需求才是真正的人才培养方向。
(二)企业发展需要新契机
目前的市场经济处在一个衰退期,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较大,迫切需要外界给予的借力点。因市场自然竞争导致的同类行业个体过多,竞争压力陡增,小企业生存空间被压缩。中小型企业目前的处境需要政府的政策及资金支持,在职业教育改革的发展大趋势下,企业的积极配合,会给企业带来显而易见的政策及资金支持,能够极大地缓解自身的资金压力和经营压力,相应的也会为企业的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当下的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发展遇到很多瓶颈。对于中小企业来说,日常的需求很多,不管是人才的需求还是生产设备的需求,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企业因自身资金和生产规模的问题往往无法配齐相应的设备以及专业人员,这就严重影响企业的核心竞争,最终可能会成为一个恶性循环。产教融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如企业需要一个简单磨合的设备,如果直接去市面上购买可能会花掉上百万的资金,但如果和职业院校合作,可能学校会根据企业的需要定制出一个实用的小型设备供企业使用,学校提供知识、技术,而企业只需提供少量的专利购买费以及学生的实习权即可,对于整个的成本收益来说,企业将因产教融合获得较大的即时收益。
(三)产教融合需要企业的一线指导。
产教融合的核心在于市场需求。作为市场一线的主体来说,企业完全有能力去帮助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向及方式、方法,且更加的有效、快捷。企业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主体是不可或缺的,企业在这个改革的过程中起到了检验及论证的作用。通过企业和高校双主体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当下的市场需求,这也完全取决于最终的企业签约。
人才的最终流向是各个就业岗位,这也就是人才的消费人群。以消费需求推动“产品”供给,这是正常的市场运营形式,人才培养需要与市场需求接轨,那就需要企业的一线员工对在校的学生进行专业的技术指导并加以合理的实践操作,这样才能确保人才的培养准确地对接市场需要。
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重点难点
(一)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原发动力不足、拓展意向不足
因企业之前的过剩存货和压价竞爭等不良的经营方式,导致目前的利润下降以及同行竞争压力过大等问题。在当前经济大背景下,企业对于目前还没有发育成熟的高校的产教融合模式,并不是非常感兴趣。其实说到最终的原因,就是激发不起企业的参与热情。
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服务等经济活动,生产或服务满足社会需要,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依法设立的以盈利为目的经济组织。它的主要目标是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而取得最大的利润。企业在投资或者是参与职业教育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考虑产出比的问题,利润太低,就没有可操作的意义,这是现实问题。同样的,学校作为一个经济单位,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如果产生的收益过于微弱,对于人才培养起效甚微的话,也是不值得进行的。这是当下的产教融合的难点,寻找校企合作的结合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二)学校对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模式的研究不足,无法提供科学有效的实施路径
高职院校一直以来所从事的工作主要是培养初级技师的工作,往往是封闭式教学,突然间让高职院校去对外对接企业,联合办学,确实存在一定难度,这也是高校的改革的难点,就是思想、思维的改变。见多而识广,只有接触的多,思路才能够被打开,只有思路正确,才能制定出合理的计划,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
(三)企业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向上的主要、次要地位颠倒
目前的产教融合方式比较浅显,多数是以学生实习,老师顶岗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企业和学校的共同发展。这样的合作方式仍是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式为主,缺乏市场需求导向,最终培养出的人才往往会出现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人力资源被极大地浪费。目前最适合市场人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是以企业为主导的人才培养体系,就是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以企业的实际经营和实际操作为主,学校辅助企业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培训和专业素质的培养,企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生的管理以及运营能力,而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学习能力。
三、产教融合推进路径
(一)走进企业,做企业的“研发机构”
职业院校应走进企业,了解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的运营模式,也顺应地了解市场的产品需求等,只有了解了企业的基本需求和市场变化,才能为企业制定更加科学有效的人才储备方案。同时,学校应该将自己定位为企业的专属研发机构,在充分了解了企业的基本需求后,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以及了解到的其他行业的相关知识,合理地进行组合,制造出适用于企业的新产品、新设备。学校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达到人才专项培养的目的,即可增加学校的创收能力,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能力。
(二)走进学校,做订单式生产
企业作为市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作为人才的主要需求方,更加需要走进学校,学习当下的新知识和相关领域的内容,既可以提升自身的技术能力也可以拓展自己的眼界,对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能够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同时企业走进学校,还可以认真地了解学校的基础需求及创造能力,能够根据学校的学习、创造能力超前式地提出设备定制订单以及人才培养订单,更加合理地使用学校的现有资源,帮助企业能够缩短人才供给时差,或是更加快速地使用新设备。
(三)学校培养,企业培训,忌极端化人才培养
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干。在培养人才方面,也应该采取这个方法。学校在产教融合的过程中,切记保持本心,产教融合,讲究的是“融合”,而不是“企业化”,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企业的培养虽然是实用的、先进的,但往往缺少深度和广度,如果单单依靠企业培养人才,学生往往会成为“一次性”人才,缺乏“成长性”。这是因为在培养的过程中,学生缺少了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的学习,学生对于社会及工作的理解不到位,或者说是高度不够,然而这些恰恰是在企业工作中不会涉及的部分。
传统的学校办學或是企业办学,都是单一主体培养模式,缺乏互补。目前最应该采取的是“双主体”培养方式,各有分工,互补培养。企业负责学生的实操部分,以及工作中的创造实践部分,而学校则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以及基础知识和拓展知识的教学,持续地给予学生知识体系的培养,为学生之后的继续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产教融合,是一个科学的改革方向,融合点的寻找需要我们在实践中根据自身的情况和周围的环境来慢慢的摸索,作为学校一方,应多换位思考,为企业考虑,才能更快找到两者之间的融合点,更快地实现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冉云芳.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办学的成本收益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6.
[2]黄湘寒,唐永平,张凌贞.企业在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以梧州职业学院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15(18):163-164.
[3]孙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职业,2017(27):29-30.
[4]宋娇,孟德奇.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研究[J].河北农机,2019(02):33.
[5]张营.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地位研究[J].才智,2018(04):5.
[6]赵琼.我国职业教育集团校企合作机制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
[7]张小雷.中德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比较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