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持人:王悦阳(记者)
嘉 宾:周志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戴小京(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李 静(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潘善助(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秘书长)
杨定彪(刘海粟美术馆分馆、上海市普陀区美术馆馆长)
宋远平(松江区文联专职干部)
2007年6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在参观海派书法晋京展上海汇报展时指出:“要把书法艺术打造成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名片之一。”而今,时隔6年,为了重振海派书法雄风,营造一个历史性与时代感相结合的书法艺术氛围, 2013(首届)上海书法艺术节将于金秋隆重开幕。
1961年,沈尹默先生在上海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上海的书法艺术曾一度领先于全国,到了90年代初,由于某些原因,上海书法在全国的地位渐呈下滑之势。走进新世纪,随着书法热的兴起,上海的书坛又呈回暖迹象。上海书法的现状以及此次上海书法艺术节对于上海书法的发展有何意义成为当下书法艺术界关注的焦点。为此,《新民周刊》与上海市文联共同邀请了上海书法家协会的相关专家以及本届书法艺术节的相关负责人,就本次书法艺术节的相关内容及上海书法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了探讨。
从“展览”到“节庆”
主持人:此前,在上海并不乏各类书法艺术展览,而本次书法艺术节则是首开先河,被命名为首届上海书法艺术节。从“展览”到“节庆”,请问是在怎样一个背景下,创办起这样一次大型活动的?
周志高:犹记得2001年策划上海美术大展和上海书法大展的时候,就感觉到书法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必要给予弘扬和宣传。2001年办书法大展的时候,与美术大展相比,美术大展是大于书法大展的,原因来自当时的社会关注度以及我们当时对于书法的认识。几年下来,我认为现在上海市民以及上海书法界对于书法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具体表现为:除了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以外,绝大多数区也都已经成立了书法家协会。另外,在各个层面,包括机关、企业和产业也相继组成了一些书法爱好者协会,这个情况在十几年之前是不能想象的。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原因,我们把书法大展等展览汇聚在一起,举办了本次书法艺术节。
主持人:这次书法艺术节主要提倡社会的关注度和普遍的参与性,本次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大概是最丰富全面的,从业余到名家,从国内到联合国,各个层面都囊括在内。本次书法艺术节有哪些亮点与特点呢?
周志高:本次是首届上海书法艺术节,共有五大特点。其一是活动时间长,从9月开始到11月,总共历时3个月。其二是覆盖范围广,既有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书法界的国际性活动,也有面向全国的活动;既有“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活动,也有本市、多区合办乃至一区独办的活动。其三是展示内容多,有展览、比赛、学术理论研讨会等等,其中展览又可分为十佳青年书法作品展、新人新作展、师生作品展等等。本次艺术节结束后,还将出版展览中的系列作品集和论文集。其四是社会参与广,艺术节收到各类展览的书法来稿近3万幅,经过评审,有3000余幅展出;收到书法论文来稿近300篇,经过评审,有50余篇进入研讨交流,业内外人士参与的踊跃程度较高。最后是办节有创意,如此大规模、高规格,集创作展示、研讨交流为一体的综合书法艺术节在全国属于首次。其中,“外交官作品邀请展”、“大字作品国际邀请展”等活动更具独创性,是本次书法艺术节的亮点所在。
宋远平:松江是本次书法艺术节的主会场,就历史底蕴而言,松江是极具主会场资格的。中国著名的平复帖就是晋代松江的陆机写的。明代还有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书派,代表了明代书法的最高峰。
本次书法艺术节有四项重大活动放在松江,是市文联和市书协对松江书法极大的支持。早在去年年初,松江区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就把将松江区建设成书法名城写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松江区就这个目标做了很多相关的努力。2012年的书法创建有24个项目得到落实,11月中国书协正式授予松江“中国书法城”的称号。
沪上书法学术发展:
从“书法”到“书斋”
主持人:本次上海书法艺术节有一个当代书法创作暨中国书法如何走向世界的国际论坛,上海作为一个有着极其独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城市,它的书法学术发展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戴小京:我们2008年举办过海派书法国际研讨会,2009年举办了平复帖暨二陸文化研讨会,2011年举办了纪念沈尹默先生逝世40周年暨上海书协成立50周年的沈尹默的论坛。相比较而言,这次是上海作者参与的人数最多、情况最好的一次。
上海的书法研究,解放后在全国是领先的,书法艺术在那时候是不为人重视的。那个时候的报刊但凡有一些书法艺术的介绍文章,基本都是出自沈尹默先生等人,因此可以说,中国书法学术重要的发源地在上海。第二个阶段大概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上世纪70年代末,上海也是率先领先全国,创办了两本杂志,一个是《书法》,另一个是《书法研究》。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当时我们这一代人也曾经写了不少东西,每一次在全国的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我们都有两个席位,我们在当时还是有一定份额和话语权的。到90年代初,上海书法开始出现下滑趋势,然而,单就上海的中青年创作而言,他们的水平并不一定弱于全国,他们还是能够和全国争胜的。
这里面明显偏颇的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中青年学术含量不足,关注学术的人减少,愿意投身学术的人越来越少。现在背景和七八十年代不一样,以前是发表一篇像样的论文可以名动天下。现今上海书法缺乏高校、学术机构的支撑,很多方面都跟不上。这样下去就会跟很多上海老一代海派书画家一样,最后变成一种书斋。
其次,上海书法家们的专业背景都不行。外地县一级的书协的负责人都是高级职称的人,而我们上海很多负责人都是没职称的。外地四五十岁出来的人基本是博士,至少是硕士。而上海的则一直是业余的,难以进入主流。而且上海在这一块一直严格把关,使得上海的队伍在横向比较中落后于他人。现在我们中青年以下的书法家基本上是自由职业者,自由职业者再往上走是有难度的。上海的综合性大学比如复旦,都没有这样的学科,而北大有一个书法研究所,首师大有专门书法专业,中央美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都有相关设置。上海学术氛围稀薄,缺少高等学府的相关学科设置是导致上海书法颓势渐成的重要原因。 潘善助:戴老师刚才讲的我可以举几个数据,浙江省的温州市是一个地区,现在就设有书法博士学位10个,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书法博士学位可能还没有他们那么多。中央美术学院60周年庆典的时候发了一本书,把历届校友名录都摘进去了,我一一数过,1400人中大概有500人留在浙江,浙江省受过高等书法教育的至少有700人,浙江省即使没有书法协会,凭着这些人其能力也是非常强的。据悉,湖州、嘉兴、温州一年一次学术研讨会,出一本论文集。根据真实可靠的消息,五六年以后上海文化系统的专职书法干部都要退休,如何在现有的书法干部中充实应有的书法力量。这块工作如果再不接手的话,群众普及工作将会面临一次巨大冲击。
青年书法现状及书法教育:
书法人才“青黄不接”
主持人:在近年来书法热的推动下,书法不断走进中小学课堂,在各位老师看来,我们青年书法现状是怎么样的?
李静:其实我们上海书协这十多年来对青年都是很重视的,我们在2004年的时候举办过一次上海中青年临摹与创作活动,在我们书协的通讯报纸上每次推荐四五个人,当时在全国很轰动,《书法报》打电话给我,称要把我们这个内容全部转载,全国各省市还学我们搞临摹与创作。我们当初做这个活动就是为了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结果做好了以后我们就出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反响很好,当时有个外地书协的主席在讲话时还特别提到这本书。从前的中青年,现在大多60到70岁了。我们现在重点培养的是50岁以下的,在这个期间,我们书协每年都举办青年展,大概十年以前我们将居住在上海的外地人都吸收进来,本来我们协会入会需要有上海户口的,为了吸引优秀的人才,十年前我们就打破了这一规律。现在已经引进了很多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如果我们不引进,上海青年书法人口会更少。这是我们十来年做的一项工作,所以也为上海添注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文联党组近几年对于青年书法家的培养是很重视的,所以我们今年又举办了第二次临摹与创作活动,就是为了在上次的基础上发掘新的人才,我们到时候还是要积极出版,跟前十年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进步,哪些需要提高。现在我觉得,户口限制打破了,新鲜血液进来了,上海书法确实在进步,当代青年书法家更具有书写能力,创作形式都跟得上全国的流行,但是他们的创新意识没有上一代强。上一代都讲究创新,现在都回归传统,这是与全国传统吻合的,从流行到回归传统。但是一味回归传统而不创新也不是一件好事。接下来在这方面需要加强。要提高上海书法,30岁到50岁之间这代人有着相当重要的使命。
周志高:我要补充一下刚才李静所说的,我们2005年的章程全国领先,修改过上海书法协会的章程,根据社会的需要,加上了“欢迎新上海人”。当时这个举措对引进好的青年人才是相当有利的。现在出现一个状况就是新上海人逐渐超过了上海人,郊区逐渐超过了市区。书法要靠手上功夫。
李静:青少年在前几年的上海市是很强的,前几年上海出去得奖是比较多的,现在却一点点在下滑。主要情况就是上海主要是跟老师学,中规中矩。上次搞了一次青少年展,外地得奖的多,上海的反而少了。因为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有个性,上海缺乏个性,本来的优势在一点点减化,这就是老师的问题。从人数上来说,上海也不少,但是上海突出的太少,这和上海地区的书法教育有关,过于老式的教育对于书法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
主持人:现在上海的书法教育情况是怎样的?在本次书法艺术节上是否有所体现?
周志高:两年前成立了上海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与上海市教委挂钩,两三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果。全上海有两千来所中小学,有书法特级老师的有百所左右,也就是二十分之一。上海中小学约有160万人,里面只有十分之一,即16万人在受熏陶。因此教委连续两年发文件要求,从小学到初中必须要上书法课,三年级之前硬笔,到了三年级之后上毛笔。下个月我们将要成立上海市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委员会,我们在和教委商量将来对教师进行大量的辅导。上海师范大学每年才招20名书法本科生。他们一毕业,做教师的更少,10个人都没有,因此缺口非常大。上海缺少真正对书法方面的重视。上海书法博导只有3个,不仅和北京不能比,和杭州以及南京都不能比。上海要注重抓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这很重要。我们书协就要专门抓这方面的工作,本次书法节就有几个项目是和教育相关。
潘善助:我们整个活动现在列出来的有25项,关于教师和学生的展览是五项,其中纯粹教师展有两项,师生联展有两项,学生展有一项。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的师生方面的展示呢?我们感觉到教育的传承对于一个地区书法发展的重要性。其中有一个叫沈尹默杯全国教师大展。沈尹默是全国书法的领袖,更是上海书法的标杆。一直以来上海书协都是高举沈尹默的大旗。60年代,沈尹默先生在青年宫举办了一个书法培训班,为什么现在上海六七十岁的书法家在全国还能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与那个时候的培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明年想搞一个综合性的学术研讨会——“2014年上海书协讨论会”。我们现在已经做了一个上海书法大讲堂,这是高端的学术论坛,是要聘请国内外一流的学者来演讲的,这也是部分弥补上海高等书法教育缺陷的一种措施。通过这个大讲堂,我们的书法家可以在讲堂里听到来自高端的声音。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家长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艺术修养的,现在专门出现了一批以带教学生为谋生手段的书法家群体,这个群体非常庞大。我三次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很正规的全国中小学生书法展演活动,需要评比,评比以省为单位参与。上海市小学生五件,中学生五件,在某一年,小学生全部一等奖,中学生五件四件一等奖,事后一统计就发现上海位列全国第一。从传统写作教育的意义上而言,上海发展得还是很好的。
現在出现两个情况,老的有知名度的引领书坛,少的也还不错。中间断档,青黄不接。青年一代为什么会跟不上?我们也在分析,第一,上海这个城市生活成本高。第二,上海缺少有书法特长青年人发展谋生的岗位。第三,上海是个经济城市,金融人才的吸引不遗余力,在吸纳文化人才方面应该也考虑一些特殊的措施,这样对于上海书法的振兴会起作用。
长三角书法圈的建设:
上海书法艺术的“大发展”
主持人:2010年,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长三角交流中心在普陀区揭牌,几年下来,长三角书法圈的建设如何?
杨定彪:上海书法家协会长三角交流中心秘书处是设在我们刘海粟美术馆分馆,2010年2月25日的揭牌仪式规模非常大,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市文联、普陀区人民政府的领导都参加了该仪式。
长三角书法交流中心成立以后,我们规划了几个重点项目,一个是2011年6月6日到6月18日——光辉的历史·永远的丰碑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我们请了全国95位书法名家,这个活动非常成功。第二次在2012年5月12日为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我们搞了一个全国书法篆刻大奖赛。这个活动也得到了全国和上海市领导的支持。第三次是和陕西省延安市政协副主席一起前往延安,把第二次活动的作品拿到延安进行巡展,也得到了热烈关注,展览了短短的几天引来了数千人次的观摩。2012年还有一个长三角书法交流中心和江苏省兴化市进行的一次书法年展,在上海和江苏的书法家作品中共选出60多幅,在江苏郑板桥故乡的艺术馆中进行展览。在本届艺术节中,10月8日到30日,有一个《江映华章》长三角三省一市十印社联展。11月为了促进长三角艺术创作,繁荣和发展这一地区的书法,还有一个长三角三省一市书协主席团书法精品邀请展,目前已经收到作品62幅。
普陀区现有两个馆,一个是普陀区美术馆,另一个是刘海粟美术馆分馆,在我们设立长三角书法交流中心之前,刘海粟美术馆已经是长三角美术交流中心。作为区一级的美术馆,我们每年有300万的收藏经费,而其中有150万都是用于书法。我们举办的以上几个活动,都是以长三角的名义辐射到全国的。我认为这种形式是相当不错,值得推广的。我国现在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希望能够通过长三角书法圈、书法艺术节等活动的不断进行,使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书法事业发展壮大。
嘉 宾:周志高(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戴小京(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李 静(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驻会副主席)
潘善助(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秘书长)
杨定彪(刘海粟美术馆分馆、上海市普陀区美术馆馆长)
宋远平(松江区文联专职干部)
2007年6月,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曾在参观海派书法晋京展上海汇报展时指出:“要把书法艺术打造成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的名片之一。”而今,时隔6年,为了重振海派书法雄风,营造一个历史性与时代感相结合的书法艺术氛围, 2013(首届)上海书法艺术节将于金秋隆重开幕。
1961年,沈尹默先生在上海创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书法组织——上海市中国书法篆刻研究会。上海的书法艺术曾一度领先于全国,到了90年代初,由于某些原因,上海书法在全国的地位渐呈下滑之势。走进新世纪,随着书法热的兴起,上海的书坛又呈回暖迹象。上海书法的现状以及此次上海书法艺术节对于上海书法的发展有何意义成为当下书法艺术界关注的焦点。为此,《新民周刊》与上海市文联共同邀请了上海书法家协会的相关专家以及本届书法艺术节的相关负责人,就本次书法艺术节的相关内容及上海书法的现状与未来,进行了探讨。
从“展览”到“节庆”
主持人:此前,在上海并不乏各类书法艺术展览,而本次书法艺术节则是首开先河,被命名为首届上海书法艺术节。从“展览”到“节庆”,请问是在怎样一个背景下,创办起这样一次大型活动的?
周志高:犹记得2001年策划上海美术大展和上海书法大展的时候,就感觉到书法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必要给予弘扬和宣传。2001年办书法大展的时候,与美术大展相比,美术大展是大于书法大展的,原因来自当时的社会关注度以及我们当时对于书法的认识。几年下来,我认为现在上海市民以及上海书法界对于书法的关注度与日俱增。具体表现为:除了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以外,绝大多数区也都已经成立了书法家协会。另外,在各个层面,包括机关、企业和产业也相继组成了一些书法爱好者协会,这个情况在十几年之前是不能想象的。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原因,我们把书法大展等展览汇聚在一起,举办了本次书法艺术节。
主持人:这次书法艺术节主要提倡社会的关注度和普遍的参与性,本次活动所涉及的范围大概是最丰富全面的,从业余到名家,从国内到联合国,各个层面都囊括在内。本次书法艺术节有哪些亮点与特点呢?
周志高:本次是首届上海书法艺术节,共有五大特点。其一是活动时间长,从9月开始到11月,总共历时3个月。其二是覆盖范围广,既有涉及20多个国家和地区书法界的国际性活动,也有面向全国的活动;既有“长三角”三省一市的活动,也有本市、多区合办乃至一区独办的活动。其三是展示内容多,有展览、比赛、学术理论研讨会等等,其中展览又可分为十佳青年书法作品展、新人新作展、师生作品展等等。本次艺术节结束后,还将出版展览中的系列作品集和论文集。其四是社会参与广,艺术节收到各类展览的书法来稿近3万幅,经过评审,有3000余幅展出;收到书法论文来稿近300篇,经过评审,有50余篇进入研讨交流,业内外人士参与的踊跃程度较高。最后是办节有创意,如此大规模、高规格,集创作展示、研讨交流为一体的综合书法艺术节在全国属于首次。其中,“外交官作品邀请展”、“大字作品国际邀请展”等活动更具独创性,是本次书法艺术节的亮点所在。
宋远平:松江是本次书法艺术节的主会场,就历史底蕴而言,松江是极具主会场资格的。中国著名的平复帖就是晋代松江的陆机写的。明代还有以董其昌为首的松江书派,代表了明代书法的最高峰。
本次书法艺术节有四项重大活动放在松江,是市文联和市书协对松江书法极大的支持。早在去年年初,松江区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上,就把将松江区建设成书法名城写入。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松江区就这个目标做了很多相关的努力。2012年的书法创建有24个项目得到落实,11月中国书协正式授予松江“中国书法城”的称号。
沪上书法学术发展:
从“书法”到“书斋”
主持人:本次上海书法艺术节有一个当代书法创作暨中国书法如何走向世界的国际论坛,上海作为一个有着极其独特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城市,它的书法学术发展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戴小京:我们2008年举办过海派书法国际研讨会,2009年举办了平复帖暨二陸文化研讨会,2011年举办了纪念沈尹默先生逝世40周年暨上海书协成立50周年的沈尹默的论坛。相比较而言,这次是上海作者参与的人数最多、情况最好的一次。
上海的书法研究,解放后在全国是领先的,书法艺术在那时候是不为人重视的。那个时候的报刊但凡有一些书法艺术的介绍文章,基本都是出自沈尹默先生等人,因此可以说,中国书法学术重要的发源地在上海。第二个阶段大概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不久,上世纪70年代末,上海也是率先领先全国,创办了两本杂志,一个是《书法》,另一个是《书法研究》。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当时我们这一代人也曾经写了不少东西,每一次在全国的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我们都有两个席位,我们在当时还是有一定份额和话语权的。到90年代初,上海书法开始出现下滑趋势,然而,单就上海的中青年创作而言,他们的水平并不一定弱于全国,他们还是能够和全国争胜的。
这里面明显偏颇的有两个方面,首先是中青年学术含量不足,关注学术的人减少,愿意投身学术的人越来越少。现在背景和七八十年代不一样,以前是发表一篇像样的论文可以名动天下。现今上海书法缺乏高校、学术机构的支撑,很多方面都跟不上。这样下去就会跟很多上海老一代海派书画家一样,最后变成一种书斋。
其次,上海书法家们的专业背景都不行。外地县一级的书协的负责人都是高级职称的人,而我们上海很多负责人都是没职称的。外地四五十岁出来的人基本是博士,至少是硕士。而上海的则一直是业余的,难以进入主流。而且上海在这一块一直严格把关,使得上海的队伍在横向比较中落后于他人。现在我们中青年以下的书法家基本上是自由职业者,自由职业者再往上走是有难度的。上海的综合性大学比如复旦,都没有这样的学科,而北大有一个书法研究所,首师大有专门书法专业,中央美院、浙江师范大学、浙江大学都有相关设置。上海学术氛围稀薄,缺少高等学府的相关学科设置是导致上海书法颓势渐成的重要原因。 潘善助:戴老师刚才讲的我可以举几个数据,浙江省的温州市是一个地区,现在就设有书法博士学位10个,上海作为中国第一大城市,书法博士学位可能还没有他们那么多。中央美术学院60周年庆典的时候发了一本书,把历届校友名录都摘进去了,我一一数过,1400人中大概有500人留在浙江,浙江省受过高等书法教育的至少有700人,浙江省即使没有书法协会,凭着这些人其能力也是非常强的。据悉,湖州、嘉兴、温州一年一次学术研讨会,出一本论文集。根据真实可靠的消息,五六年以后上海文化系统的专职书法干部都要退休,如何在现有的书法干部中充实应有的书法力量。这块工作如果再不接手的话,群众普及工作将会面临一次巨大冲击。
青年书法现状及书法教育:
书法人才“青黄不接”
主持人:在近年来书法热的推动下,书法不断走进中小学课堂,在各位老师看来,我们青年书法现状是怎么样的?
李静:其实我们上海书协这十多年来对青年都是很重视的,我们在2004年的时候举办过一次上海中青年临摹与创作活动,在我们书协的通讯报纸上每次推荐四五个人,当时在全国很轰动,《书法报》打电话给我,称要把我们这个内容全部转载,全国各省市还学我们搞临摹与创作。我们当初做这个活动就是为了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结果做好了以后我们就出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反响很好,当时有个外地书协的主席在讲话时还特别提到这本书。从前的中青年,现在大多60到70岁了。我们现在重点培养的是50岁以下的,在这个期间,我们书协每年都举办青年展,大概十年以前我们将居住在上海的外地人都吸收进来,本来我们协会入会需要有上海户口的,为了吸引优秀的人才,十年前我们就打破了这一规律。现在已经引进了很多优秀的青年艺术家。如果我们不引进,上海青年书法人口会更少。这是我们十来年做的一项工作,所以也为上海添注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文联党组近几年对于青年书法家的培养是很重视的,所以我们今年又举办了第二次临摹与创作活动,就是为了在上次的基础上发掘新的人才,我们到时候还是要积极出版,跟前十年进行比较,看看有哪些进步,哪些需要提高。现在我觉得,户口限制打破了,新鲜血液进来了,上海书法确实在进步,当代青年书法家更具有书写能力,创作形式都跟得上全国的流行,但是他们的创新意识没有上一代强。上一代都讲究创新,现在都回归传统,这是与全国传统吻合的,从流行到回归传统。但是一味回归传统而不创新也不是一件好事。接下来在这方面需要加强。要提高上海书法,30岁到50岁之间这代人有着相当重要的使命。
周志高:我要补充一下刚才李静所说的,我们2005年的章程全国领先,修改过上海书法协会的章程,根据社会的需要,加上了“欢迎新上海人”。当时这个举措对引进好的青年人才是相当有利的。现在出现一个状况就是新上海人逐渐超过了上海人,郊区逐渐超过了市区。书法要靠手上功夫。
李静:青少年在前几年的上海市是很强的,前几年上海出去得奖是比较多的,现在却一点点在下滑。主要情况就是上海主要是跟老师学,中规中矩。上次搞了一次青少年展,外地得奖的多,上海的反而少了。因为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有个性,上海缺乏个性,本来的优势在一点点减化,这就是老师的问题。从人数上来说,上海也不少,但是上海突出的太少,这和上海地区的书法教育有关,过于老式的教育对于书法的发展来说是不够的。
主持人:现在上海的书法教育情况是怎样的?在本次书法艺术节上是否有所体现?
周志高:两年前成立了上海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与上海市教委挂钩,两三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果。全上海有两千来所中小学,有书法特级老师的有百所左右,也就是二十分之一。上海中小学约有160万人,里面只有十分之一,即16万人在受熏陶。因此教委连续两年发文件要求,从小学到初中必须要上书法课,三年级之前硬笔,到了三年级之后上毛笔。下个月我们将要成立上海市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委员会,我们在和教委商量将来对教师进行大量的辅导。上海师范大学每年才招20名书法本科生。他们一毕业,做教师的更少,10个人都没有,因此缺口非常大。上海缺少真正对书法方面的重视。上海书法博导只有3个,不仅和北京不能比,和杭州以及南京都不能比。上海要注重抓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这很重要。我们书协就要专门抓这方面的工作,本次书法节就有几个项目是和教育相关。
潘善助:我们整个活动现在列出来的有25项,关于教师和学生的展览是五项,其中纯粹教师展有两项,师生联展有两项,学生展有一项。为什么要做这么多的师生方面的展示呢?我们感觉到教育的传承对于一个地区书法发展的重要性。其中有一个叫沈尹默杯全国教师大展。沈尹默是全国书法的领袖,更是上海书法的标杆。一直以来上海书协都是高举沈尹默的大旗。60年代,沈尹默先生在青年宫举办了一个书法培训班,为什么现在上海六七十岁的书法家在全国还能有很大的影响力,这与那个时候的培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我们明年想搞一个综合性的学术研讨会——“2014年上海书协讨论会”。我们现在已经做了一个上海书法大讲堂,这是高端的学术论坛,是要聘请国内外一流的学者来演讲的,这也是部分弥补上海高等书法教育缺陷的一种措施。通过这个大讲堂,我们的书法家可以在讲堂里听到来自高端的声音。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家长还是比较重视学生的艺术修养的,现在专门出现了一批以带教学生为谋生手段的书法家群体,这个群体非常庞大。我三次参加教育部主办的很正规的全国中小学生书法展演活动,需要评比,评比以省为单位参与。上海市小学生五件,中学生五件,在某一年,小学生全部一等奖,中学生五件四件一等奖,事后一统计就发现上海位列全国第一。从传统写作教育的意义上而言,上海发展得还是很好的。
現在出现两个情况,老的有知名度的引领书坛,少的也还不错。中间断档,青黄不接。青年一代为什么会跟不上?我们也在分析,第一,上海这个城市生活成本高。第二,上海缺少有书法特长青年人发展谋生的岗位。第三,上海是个经济城市,金融人才的吸引不遗余力,在吸纳文化人才方面应该也考虑一些特殊的措施,这样对于上海书法的振兴会起作用。
长三角书法圈的建设:
上海书法艺术的“大发展”
主持人:2010年,上海市书法家协会长三角交流中心在普陀区揭牌,几年下来,长三角书法圈的建设如何?
杨定彪:上海书法家协会长三角交流中心秘书处是设在我们刘海粟美术馆分馆,2010年2月25日的揭牌仪式规模非常大,中国文联、中国书法家协会、上海市文联、普陀区人民政府的领导都参加了该仪式。
长三角书法交流中心成立以后,我们规划了几个重点项目,一个是2011年6月6日到6月18日——光辉的历史·永远的丰碑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我们请了全国95位书法名家,这个活动非常成功。第二次在2012年5月12日为了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我们搞了一个全国书法篆刻大奖赛。这个活动也得到了全国和上海市领导的支持。第三次是和陕西省延安市政协副主席一起前往延安,把第二次活动的作品拿到延安进行巡展,也得到了热烈关注,展览了短短的几天引来了数千人次的观摩。2012年还有一个长三角书法交流中心和江苏省兴化市进行的一次书法年展,在上海和江苏的书法家作品中共选出60多幅,在江苏郑板桥故乡的艺术馆中进行展览。在本届艺术节中,10月8日到30日,有一个《江映华章》长三角三省一市十印社联展。11月为了促进长三角艺术创作,繁荣和发展这一地区的书法,还有一个长三角三省一市书协主席团书法精品邀请展,目前已经收到作品62幅。
普陀区现有两个馆,一个是普陀区美术馆,另一个是刘海粟美术馆分馆,在我们设立长三角书法交流中心之前,刘海粟美术馆已经是长三角美术交流中心。作为区一级的美术馆,我们每年有300万的收藏经费,而其中有150万都是用于书法。我们举办的以上几个活动,都是以长三角的名义辐射到全国的。我认为这种形式是相当不错,值得推广的。我国现在处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时期,希望能够通过长三角书法圈、书法艺术节等活动的不断进行,使书法艺术源远流长,书法事业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