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基础,而经济作物对于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济作物是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途径;很多经济作物产品是人们生存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经济作物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是轻工业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研究农村经济作物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四川省农村经济作物发展为例,分析了经济作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农村;经济作物;发展
1. 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基础,而经济作物对于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济作物是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途径;很多经济作物产品是人们生存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经济作物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是轻工业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作物产品及其加工制品,是外贸出口的重要物资,在国家总出口额中占据很大比例。因此,现代农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经济作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作物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产业经营等方法,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2. 四川省农村经济作物发展现状
四川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多山多高原为特色,地形大势西高东低,西部为高原,东部为盆地,具有亚热带气候特征,土壤肥沃,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经过长期发展,四川农业形成了夏收作物、秋收作物、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的耕作制度。2014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6.7万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8.5万公顷;蔬菜播种面积131.5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3374.9万吨;油料产量300.8万吨;烟叶产量22.5万吨;蔬菜产量4069.3万吨;茶叶产量23.4万吨;园林水果产量759.7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蔬菜、水果、茶叶、药材、花卉、蚕桑、棉花、甘蔗、烟叶、麻类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省经济作物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面积、产量大幅增加,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3. 四川省农村经济作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
现代育种工作的特点是明确选育目标,开展育种规划,落实选育方案,这也是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的基本要求。省内保护和利益种子资源的措施不利,导致良种繁育基地较少,优质种子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需求。经济作物的品种结构欠合理,大宗品种和鲜食品种较多,特色产品和加工成品较少。
3.2 质量安全保障不强
四川省经济作物生产模式多以个体经营为主,农村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常常为了追求经济作物产量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仅造成生态环境和经济作物的污染,还会导致病虫耐药性和抗药性增强,农药用量需要不断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并且经济作物产品的农药残留量不断超标,质量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了经济作物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 技术标准落后,科技普及率不高
主要是经济作物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不多,往往强调原则性的内容多,可操作性差。缺少经济作物生产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技术标准与有关法律规则的衔接配套性不强。同时,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体系不健全,多数农村地区缺少基层的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方式方法也比较落后,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率不高,新品种推广比较困难,覆盖率低,没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作物发展的推动作用。
3.4 规模化发展不足,加工业发展滞后
全省经济作物产量总体较高,但是“小农户”的生产模式致使生产分散,规模化发展不足,没有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的、引领作用强的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优势产业发展区域也是如此,基地规模不大、数量较少。经济作物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大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附加值低。规模化发展的加工业龙头企业不多,精深加工的比例很小,以致经济作物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
4. 农村经济作物发展策略
四川省地质、气候条件优越,对于种植经济作物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省内各个地市自然资源独特,经济作物发展也各具地方特色。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经济作物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并且从单纯的数量需求逐渐转变为对产品质量、安全和营养等方面的多重需求,这给经济作物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内其他省市经济作物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给省内经济作物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产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如农药残留量超标、滥用化学添加剂等,对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扩大全省经济作物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经营水平,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利用科学技术,通过对经济作物的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产业经营,大力扶植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拓展产业链条,发展品牌战略,促进经济作物产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4.1 大力打造良种繁育基地和规模化生产基地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建立配套完善的经济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培育、推广、利用经济作物优良品种,是促进经济作物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提高经济作物生产力、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现代经济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具备较强的技术引进、研发、技术组装和科技示范功能,应依据全省经济作物产业布局规划,在有关地市打造一批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蚕桑、中药材、花卉等产业良种繁育基地,确保新种苗的有效供应,提高新品种的覆盖率。同时还要根据不同产业的要求,大力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完善相关的耕地、农田水利、配套基础设施等建设。
4.2 加强经济作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
全省各地市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经济作物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经济作物质量安全整治方案和监测计划,加强对经济作物产品的质量监测,将易受农药污染的产品以及生产基地纳入重点监测范围。严厉打击违规生产经营禁用农药、假冒伪劣农药、非法添加农药成分等行为。加强科学用药的指导和服务,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落实农药间隔期制度,降低产品农药残留。定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活动,确保经济作物产品质量安全。
4.3 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科技推广普及率
经济作物的科技含量是产品实现增值和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方法。从强化科教兴农着手,逐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通过科学研究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同时,加大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定期培训,完善基层技术推广体系,提高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培养一批经济作物产业推广的专门人才。确保经济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普及和推广,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4.4 推进发展经济作物产品加工业
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产品加工业,是经济作物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发展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经济作物区域布局优化,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作物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经济作物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扶植发展一批加工业龙头企业,提高经济作物产品的综合加工能力,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的转变,实现产销经营一体化发展,有效促进经济作物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荩,陈琼.基于经济作物种植和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J].北京农业,2014(03),282
[2] 贾云卿,袁泰喆,陈思展.浅谈农业经济作物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4(12),248
[3]程博阳,江惠,魏雅雯,郭超.成都市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比例失调浅析[J].现代商业,2014(33),277-279
关键词:农村;经济作物;发展
1. 引言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的基础,而经济作物对于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经济作物是农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途径;很多经济作物产品是人们生存和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经济作物还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是轻工业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作物产品及其加工制品,是外贸出口的重要物资,在国家总出口额中占据很大比例。因此,现代农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对经济作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作物的发展必须采取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产业经营等方法,才能适应经济社会和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2. 四川省农村经济作物发展现状
四川省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多山多高原为特色,地形大势西高东低,西部为高原,东部为盆地,具有亚热带气候特征,土壤肥沃,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丰富。经过长期发展,四川农业形成了夏收作物、秋收作物、晚秋作物一年三季的耕作制度。2014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6.7万公顷;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8.5万公顷;蔬菜播种面积131.5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3374.9万吨;油料产量300.8万吨;烟叶产量22.5万吨;蔬菜产量4069.3万吨;茶叶产量23.4万吨;园林水果产量759.7万吨。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花生、蔬菜、水果、茶叶、药材、花卉、蚕桑、棉花、甘蔗、烟叶、麻类等,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省经济作物优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面积、产量大幅增加,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极大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升了市场竞争力。
3. 四川省农村经济作物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良种繁育体系不完善。
现代育种工作的特点是明确选育目标,开展育种规划,落实选育方案,这也是建立和完善良种繁育体系的基本要求。省内保护和利益种子资源的措施不利,导致良种繁育基地较少,优质种子资源的质量和数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飞速发展的需求。经济作物的品种结构欠合理,大宗品种和鲜食品种较多,特色产品和加工成品较少。
3.2 质量安全保障不强
四川省经济作物生产模式多以个体经营为主,农村人员文化素质不高,常常为了追求经济作物产量而大量使用农药、化肥,不仅造成生态环境和经济作物的污染,还会导致病虫耐药性和抗药性增强,农药用量需要不断增加形成恶性循环,并且经济作物产品的农药残留量不断超标,质量安全无法得到有效保障,严重制约了经济作物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3 技术标准落后,科技普及率不高
主要是经济作物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不多,往往强调原则性的内容多,可操作性差。缺少经济作物生产的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技术标准与有关法律规则的衔接配套性不强。同时,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体系不健全,多数农村地区缺少基层的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方式方法也比较落后,先进科学技术的普及率不高,新品种推广比较困难,覆盖率低,没有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经济作物发展的推动作用。
3.4 规模化发展不足,加工业发展滞后
全省经济作物产量总体较高,但是“小农户”的生产模式致使生产分散,规模化发展不足,没有形成一批规模较大的、引领作用强的经济作物生产基地,优势产业发展区域也是如此,基地规模不大、数量较少。经济作物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大多处于初级阶段,产品附加值低。规模化发展的加工业龙头企业不多,精深加工的比例很小,以致经济作物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
4. 农村经济作物发展策略
四川省地质、气候条件优越,对于种植经济作物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省内各个地市自然资源独特,经济作物发展也各具地方特色。特别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经济作物产品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并且从单纯的数量需求逐渐转变为对产品质量、安全和营养等方面的多重需求,这给经济作物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国内其他省市经济作物产业的迅猛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给省内经济作物产业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产品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如农药残留量超标、滥用化学添加剂等,对经济作物产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为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扩大全省经济作物产业的发展规模和经营水平,必须充分发挥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业结构,利用科学技术,通过对经济作物的合理布局、规模生产、产业经营,大力扶植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拓展产业链条,发展品牌战略,促进经济作物产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4.1 大力打造良种繁育基地和规模化生产基地
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建立配套完善的经济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培育、推广、利用经济作物优良品种,是促进经济作物产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提高经济作物生产力、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现代经济作物良种繁育基地具备较强的技术引进、研发、技术组装和科技示范功能,应依据全省经济作物产业布局规划,在有关地市打造一批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蚕桑、中药材、花卉等产业良种繁育基地,确保新种苗的有效供应,提高新品种的覆盖率。同时还要根据不同产业的要求,大力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的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完善相关的耕地、农田水利、配套基础设施等建设。
4.2 加强经济作物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
全省各地市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经济作物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经济作物质量安全整治方案和监测计划,加强对经济作物产品的质量监测,将易受农药污染的产品以及生产基地纳入重点监测范围。严厉打击违规生产经营禁用农药、假冒伪劣农药、非法添加农药成分等行为。加强科学用药的指导和服务,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严格落实农药间隔期制度,降低产品农药残留。定期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活动,确保经济作物产品质量安全。
4.3 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科技推广普及率
经济作物的科技含量是产品实现增值和农民提高收入的重要方法。从强化科教兴农着手,逐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提高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通过科学研究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开展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同时,加大对基层技术人员的定期培训,完善基层技术推广体系,提高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培养一批经济作物产业推广的专门人才。确保经济作物新品种、新技术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普及和推广,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4.4 推进发展经济作物产品加工业
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产品加工业,是经济作物产业化的必由之路。发展产品加工业,可以促进经济作物区域布局优化,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经济作物产品的综合利用、转化增值水平,有利于提高经济作物综合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扶植发展一批加工业龙头企业,提高经济作物产品的综合加工能力,实现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变,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的转变,实现产销经营一体化发展,有效促进经济作物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荩,陈琼.基于经济作物种植和加工项目可行性研究[J].北京农业,2014(03),282
[2] 贾云卿,袁泰喆,陈思展.浅谈农业经济作物发展电子商务的重要性[J].现代妇女(理论版),2014(12),248
[3]程博阳,江惠,魏雅雯,郭超.成都市粮食生产与经济作物生产比例失调浅析[J].现代商业,2014(33),277-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