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方式比较死板,学生语言感悟能力弱,探究和拓展意识淡薄,缺乏对古诗文丰富内涵的领悟能力,这些与大纲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相差比较远。本文旨在用主题化的探究性学习来开展古诗文阅读教学,从而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 探究性学习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教育改革的力度正在加大,教育岗位工作者都在探索着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去学习,去真正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素质。作为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语文学科,尤其是看来比较呆板的古诗文阅读教学,如何让学生真正去喜爱古诗文阅读从而在阅读中得到陶冶和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主题阅读,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课,本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可如今总让人不免有些黯然神伤。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写作为中心,长期存在着忽视阅读教学的倾向。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把本来很生动的课文肢解成了语文知识的拼盘,让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如果把一只胳膊从躯体上砍下来,那就不是胳膊了。”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讲”有余而“读”不足,“练”有余而“品”不足的状况。所以,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缺乏兴趣,对其中深刻的内涵和文化韵味难以细细品读,更难谈起去探究与发现,从而在优秀的古诗文作品中获得新的体验与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新课标提出的这个基本理念让我们明确地知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而个性的发展。那么,古诗文阅读教学是否也应该寻求一条适合新课标的路子呢?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已成为当务之急。古诗文主题化的探究性学习,是要以课堂为中心,围绕一定的主题,在课内以及向课前、课后作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将古诗文教学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文本内知识素材的组织和挖掘,或者多个文本(素材)的碰撞交融,实现古代优秀作品主题意义建构,从而提升学生对古代作品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想感悟水平。它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立体的阅读学习方式。
一、确立主题进行文本中的变奏式探究
如何采用灵活而有效的方式方法对文本本身进行挖掘,引起学生对文本深入探究的兴趣,这是一堂语文课精彩的关键。
对一个文本要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探究,首先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对文本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对于古诗文来讲,本身因为语言文字的关系,学生对此就有一定的为难心理,那么确立一个合适的主题,引起其兴趣,再加上适当的方式方法的指导,这是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的一条良好途径。那么,笔者在实践中运用了文本“变奏”让学生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文本进行探索、了解以及个性归纳。什么是变奏呢?这是音乐领域的一个专有名词,就是将一个主题作变化的重复。对作曲家来说,变奏曲是一种能够表现想象力的体裁,他要在一个有限的主题上去进行变化和发展,从而使这个主题的潜藏素质和内涵不断得到发扬,展现出新鲜的意趣,这可以说是在有限情境中追求无限的自由。那么把它用到我们阅读教学中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笔者在上《始得西山宴游记》时候,在课堂上布置了一道对联题,上联出自于《江雪》一诗,请根据本课课文完成下联,学生显得非常的踊跃。笔者出的上联是:千鸟绝,人踪灭,寒江独钓,半世清名系风雪。学生纷纷进行小组探究,研究文本,对出了很多优秀的下联,举例如下:万峰小,天地阔,西山自酌,一朝偶遇傲冰霜;万山低,四野阔,西山孤立,一生情态融地天;心神凝,万化冥,西山宴游,一生浩气定乾坤;心神凝,身形释,西山特立,十年浩气留永州。
当然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参与其中,不仅讨论与指导,而且当场也一起作对,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路途难,心志坚,西山四望,一枝独秀擎地天。”师生在围绕文本进行变奏式的探究性学习,很好地感受和理解到了山水之美与人格之美在柳宗元的文中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当然,变奏的基础是需要围绕主题。我们对一个文本的挖掘,仅让学生有基本内容的把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寻找方法让学生在优秀的古诗文中去感受、思考、领悟、拓展、发现。那么,寻找一个合适的主题,对学生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就有着很好的效果,而且能够碰撞智慧,在主题对话中启迪心灵,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优化。
二、确立主题进行课本内的关联式探究
1.在单元内设计主题,进行关联式拓展
笔者在上苏教版必修三宋词这一板块时,就采取了分、合统一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对某一个词人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外,还采取了跨越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界限,采用一个主题进行串联,使学生有个很好的拓展,在文学上得到进一步的领悟和熏陶。下面就举其中一个课例:
(课例)主题:宋词?“愁”上心头
确立主题“宋词?‘愁’上心头”,让学生去寻找课文宋词板块中的愁的类别。学生进行分工探讨,最终由同学综合归纳成以下的几个类别:相思之愁——缠绵悱恻;离别之愁——黯然销魂;孤寂之愁——形影相吊;失意之愁——壮志难酬;黍离之愁——哀时伤乱。
寻找言“愁”时词人选用的意象。学生在词作中找出如烟、雨、月、水、夕阳等这些意象。提示学生分析这些的意象的修饰语,去感受中国传统的审美形式,去感受这些意象如何契合词人心中的感伤和落寞。
阅读教学 高中语文 探究性学习
近年来,教育改革的步伐正在加快,教育改革的力度正在加大,教育岗位工作者都在探索着新的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能在更高的层面上去学习,去真正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素质。作为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语文学科,尤其是看来比较呆板的古诗文阅读教学,如何让学生真正去喜爱古诗文阅读从而在阅读中得到陶冶和提高显得尤为重要,在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开展主题阅读,注重学生的自主创新,可以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也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语文课,本应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可如今总让人不免有些黯然神伤。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以写作为中心,长期存在着忽视阅读教学的倾向。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把本来很生动的课文肢解成了语文知识的拼盘,让学生死记硬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过,“如果把一只胳膊从躯体上砍下来,那就不是胳膊了。”古诗文阅读教学中出现了“讲”有余而“读”不足,“练”有余而“品”不足的状况。所以,学生对古诗文学习缺乏兴趣,对其中深刻的内涵和文化韵味难以细细品读,更难谈起去探究与发现,从而在优秀的古诗文作品中获得新的体验与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强调,“高中学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应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新课标提出的这个基本理念让我们明确地知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这样才能促进学生自主而个性的发展。那么,古诗文阅读教学是否也应该寻求一条适合新课标的路子呢?高中语文古诗文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获得更好的阅读体验已成为当务之急。古诗文主题化的探究性学习,是要以课堂为中心,围绕一定的主题,在课内以及向课前、课后作适当的延伸和拓展,将古诗文教学统一在主题创设的情境中,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文本内知识素材的组织和挖掘,或者多个文本(素材)的碰撞交融,实现古代优秀作品主题意义建构,从而提升学生对古代作品的语言感受能力和思想感悟水平。它是一种开放的、互动的、立体的阅读学习方式。
一、确立主题进行文本中的变奏式探究
如何采用灵活而有效的方式方法对文本本身进行挖掘,引起学生对文本深入探究的兴趣,这是一堂语文课精彩的关键。
对一个文本要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探究,首先最基础的一点就是,对文本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而对于古诗文来讲,本身因为语言文字的关系,学生对此就有一定的为难心理,那么确立一个合适的主题,引起其兴趣,再加上适当的方式方法的指导,这是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的一条良好途径。那么,笔者在实践中运用了文本“变奏”让学生去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文本进行探索、了解以及个性归纳。什么是变奏呢?这是音乐领域的一个专有名词,就是将一个主题作变化的重复。对作曲家来说,变奏曲是一种能够表现想象力的体裁,他要在一个有限的主题上去进行变化和发展,从而使这个主题的潜藏素质和内涵不断得到发扬,展现出新鲜的意趣,这可以说是在有限情境中追求无限的自由。那么把它用到我们阅读教学中时,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笔者在上《始得西山宴游记》时候,在课堂上布置了一道对联题,上联出自于《江雪》一诗,请根据本课课文完成下联,学生显得非常的踊跃。笔者出的上联是:千鸟绝,人踪灭,寒江独钓,半世清名系风雪。学生纷纷进行小组探究,研究文本,对出了很多优秀的下联,举例如下:万峰小,天地阔,西山自酌,一朝偶遇傲冰霜;万山低,四野阔,西山孤立,一生情态融地天;心神凝,万化冥,西山宴游,一生浩气定乾坤;心神凝,身形释,西山特立,十年浩气留永州。
当然这个过程中,老师也参与其中,不仅讨论与指导,而且当场也一起作对,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路途难,心志坚,西山四望,一枝独秀擎地天。”师生在围绕文本进行变奏式的探究性学习,很好地感受和理解到了山水之美与人格之美在柳宗元的文中交相辉映,相得益彰。
当然,变奏的基础是需要围绕主题。我们对一个文本的挖掘,仅让学生有基本内容的把握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寻找方法让学生在优秀的古诗文中去感受、思考、领悟、拓展、发现。那么,寻找一个合适的主题,对学生激发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就有着很好的效果,而且能够碰撞智慧,在主题对话中启迪心灵,从而实现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优化。
二、确立主题进行课本内的关联式探究
1.在单元内设计主题,进行关联式拓展
笔者在上苏教版必修三宋词这一板块时,就采取了分、合统一的教学方式,也就是对某一个词人的作品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外,还采取了跨越不同作家,不同作品的界限,采用一个主题进行串联,使学生有个很好的拓展,在文学上得到进一步的领悟和熏陶。下面就举其中一个课例:
(课例)主题:宋词?“愁”上心头
确立主题“宋词?‘愁’上心头”,让学生去寻找课文宋词板块中的愁的类别。学生进行分工探讨,最终由同学综合归纳成以下的几个类别:相思之愁——缠绵悱恻;离别之愁——黯然销魂;孤寂之愁——形影相吊;失意之愁——壮志难酬;黍离之愁——哀时伤乱。
寻找言“愁”时词人选用的意象。学生在词作中找出如烟、雨、月、水、夕阳等这些意象。提示学生分析这些的意象的修饰语,去感受中国传统的审美形式,去感受这些意象如何契合词人心中的感伤和落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