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到底几岁入学才算合适?公务员招考35岁这道上限要不要取消?几乎每一次,社会生活中围绕着年龄画下的那一道道杠杠,都能牵动人们的神经。毕竟,事关人生的种种重大坐标,背后不仅是文化和价值观的沉淀,也有各种昭示人类发展进程的密码。
中国古代的年龄划分
中国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生理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
始于战国,成书于秦汉的《礼记·曲礼上第一》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大意是说:男子十岁称幼,开始入学读书。二十岁称弱,举冠礼后,就是成年了。三十岁称壮,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四十岁称强,即可踏入社会工作了。五十岁称艾,能入仕做官。六十岁称耆,可发号施令,指挥别人。七十岁称老,此时年岁已高,应把经验传给世人,将家业交付子孙管理。八十岁、九十岁称耄……百岁称期,到了这个年龄,就该有人侍奉,颐养天年了。
有趣的是,尽管千百年过后,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早已发生变化,但古人上述这些划分,似乎仍然基本符合人生规律,仍然可为今人的人生提供时间履历上的相对坐标。
古人提倡十岁入学,今天我们规定七岁入学。尽管相差三年,但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应该是符合现实要求的。古人提出三十“有室”,这和今天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而立、成家立业,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寿命延至七八十岁以上。民间流传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当年(即壮年),六十七十满街转,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谣,和“四十称强、五十称艾、六十称耆、七十称老”的提法基本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既科学又极富智慧。
幸福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说到“年龄”,社会学家总能滔滔不绝。
比如,英文世界中,15岁以前叫juveniles,15-24岁叫youth,adult泛指成年人。至于过了18岁还是21岁才能算“成年人”,不同国家各有不同的规定。
在中国人的当下社会生活中,与“年轻人”有关的概念更是极为丰富。有共青团的概念,入團和退团的年龄;有计生委对生理年龄、晚婚晚育年龄的界定;法律上,18岁以上公民具有选举权。可见,各种“年龄”背后,是不同的概念在发挥作用,医学概念、法律概念、政治学概念、社会学概念。由此,专注于“人类社会生活及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研究的社会学家通常会提出多项指标来准确描述年龄这个变动的概念。
社会学家还非常关注年龄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比如,2014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者经过研究,描绘出人生幸福感的U形曲线。根据他们的研究,人在40岁左右时幸福感会降到整个人生的最低谷——如果你有几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就太可怕了。这个时候,婚姻已经出现了些许疲惫感,职业发展也达到平稳期,可是你还要努力工作偿还沉重的抵押贷款。如果你能够坚持过去,那么你的生活满意度将明显改善。
什么年龄段的人幸福感最高
联合国的研究认为有两段。一段是15-24岁。一段是75-80岁。但有中国的社会学家认为,在15-24岁,因为应试教育等种种因素,中国孩子的幸福感是被压抑和推迟的。相较而言,65-75岁的老年人幸福指数最高。75岁一到,病魔开始侵袭,生活质量不可避免地有所下降。
最近,网上有个短片很火。片中,让5岁的宝宝先提出自己的困惑,让10岁的哥哥来回答。10岁的孩子回答之后,可以向下一位,15岁的姐姐,提出自己的烦心事。5岁、10岁、15岁、22岁、25岁、30岁、40岁、50岁、55岁、60岁、70岁、80岁、90岁,以此类推,一幅“人生难题的岁月图景”让不少观众产生共鸣。原来,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困惑,而很多问题伴随着时间的推进,早已可以一笑而过,不再是问题。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是自己把问题放大了。那些你今天觉得是天大的事,在过来人眼里,也许就是那些年你活着的意义。
用一位专家的话来说,“今天一些‘90后’把自己的‘中年危机’议得火热。但用不了多少时间,连他们自己都会觉得有点可笑吧。只要心灵安定下来,危机就不会被放大。”
中国古代的年龄划分
中国古代根据男子成长过程的生理特点,以十年为单元,将人生大致分为九个阶段。分别是“幼”“弱”“壮”“强”“艾”“耆”“老”“耄”“期”。
始于战国,成书于秦汉的《礼记·曲礼上第一》记载:“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颐。”大意是说:男子十岁称幼,开始入学读书。二十岁称弱,举冠礼后,就是成年了。三十岁称壮,可以娶妻生子,成家立业。四十岁称强,即可踏入社会工作了。五十岁称艾,能入仕做官。六十岁称耆,可发号施令,指挥别人。七十岁称老,此时年岁已高,应把经验传给世人,将家业交付子孙管理。八十岁、九十岁称耄……百岁称期,到了这个年龄,就该有人侍奉,颐养天年了。
有趣的是,尽管千百年过后,现代人的平均寿命和预期寿命早已发生变化,但古人上述这些划分,似乎仍然基本符合人生规律,仍然可为今人的人生提供时间履历上的相对坐标。
古人提倡十岁入学,今天我们规定七岁入学。尽管相差三年,但在经济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应该是符合现实要求的。古人提出三十“有室”,这和今天世界一些地方盛行的三十而立、成家立业,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一提的是,如今人的寿命延至七八十岁以上。民间流传的“二十三十青少年,四十五十正当年(即壮年),六十七十满街转,八十九十不稀罕”民谣,和“四十称强、五十称艾、六十称耆、七十称老”的提法基本如出一辙。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祖先,对人生年龄的分段,既科学又极富智慧。
幸福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说到“年龄”,社会学家总能滔滔不绝。
比如,英文世界中,15岁以前叫juveniles,15-24岁叫youth,adult泛指成年人。至于过了18岁还是21岁才能算“成年人”,不同国家各有不同的规定。
在中国人的当下社会生活中,与“年轻人”有关的概念更是极为丰富。有共青团的概念,入團和退团的年龄;有计生委对生理年龄、晚婚晚育年龄的界定;法律上,18岁以上公民具有选举权。可见,各种“年龄”背后,是不同的概念在发挥作用,医学概念、法律概念、政治学概念、社会学概念。由此,专注于“人类社会生活及各种社会交往关系”研究的社会学家通常会提出多项指标来准确描述年龄这个变动的概念。
社会学家还非常关注年龄和幸福感之间的关系。比如,2014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者经过研究,描绘出人生幸福感的U形曲线。根据他们的研究,人在40岁左右时幸福感会降到整个人生的最低谷——如果你有几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就太可怕了。这个时候,婚姻已经出现了些许疲惫感,职业发展也达到平稳期,可是你还要努力工作偿还沉重的抵押贷款。如果你能够坚持过去,那么你的生活满意度将明显改善。
什么年龄段的人幸福感最高
联合国的研究认为有两段。一段是15-24岁。一段是75-80岁。但有中国的社会学家认为,在15-24岁,因为应试教育等种种因素,中国孩子的幸福感是被压抑和推迟的。相较而言,65-75岁的老年人幸福指数最高。75岁一到,病魔开始侵袭,生活质量不可避免地有所下降。
最近,网上有个短片很火。片中,让5岁的宝宝先提出自己的困惑,让10岁的哥哥来回答。10岁的孩子回答之后,可以向下一位,15岁的姐姐,提出自己的烦心事。5岁、10岁、15岁、22岁、25岁、30岁、40岁、50岁、55岁、60岁、70岁、80岁、90岁,以此类推,一幅“人生难题的岁月图景”让不少观众产生共鸣。原来,生命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困惑,而很多问题伴随着时间的推进,早已可以一笑而过,不再是问题。蓦然回首,才发现,原来是自己把问题放大了。那些你今天觉得是天大的事,在过来人眼里,也许就是那些年你活着的意义。
用一位专家的话来说,“今天一些‘90后’把自己的‘中年危机’议得火热。但用不了多少时间,连他们自己都会觉得有点可笑吧。只要心灵安定下来,危机就不会被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