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医学生生命意识教育是培养医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生命意识的客观要求,也是当代医学发展和医患和谐的必然要求。把握好医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探索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措施是教育者亟待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医学生;生命意识;教育
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1]。叶澜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为基础,以生命的整体性与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尊重生命是医学生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生命意识教育让医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以便更好的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
一、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亟待加强的必要性
麻俊宏从医学生教育角度认为,加强医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很有必要,因为: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医务工作者基本道德规范的客观需要、社会现实对生命漠视的启示、学生中生命意识的匮乏。[3]引导医学生关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观是医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也是医学院校教育本身的需要,同时又是当代医学发展和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必然要求。
(一) 当前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断披露全国各地时有发生的令人痛惜的暴力伤医事件,医患关系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热点问题。例如2014年3月29日,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儿科输液室输液里,一名家长带着患病的孩子,护士在给孩子输液时没能一次“一针见血”,家长便暴打护士。在美国撒拉纳克湖畔特鲁多医生的墓碑上,镌刻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名言,这句话道出了医学的意义所在,也坦言了医学的局限性。1/3的疾病可以自愈,1/3通过治疗可以治愈,剩下的1/3目前还不能治愈,还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可我国却存在着把医生看成“神”的极端思想,一旦医生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便会出现暴力事件。2010年8月,世界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文章《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称:“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的受害者”,“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医患矛盾的激化让我们心寒的同时,整个社会选择学医的人数也在不断的下降,医学院校招生的门槛越来越低,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国家分数线单科A类考生只有38分,B类35分,而在老一辈的年代里要考医学院都需要很高的分数。此外,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相当一部分的医生和患者存在着过分追求自身利益,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为谋求一己自利,以践踏他人的生命为代价,忽视了生命的真谛,置国家法律与道德而不顾。
(二)医学院校教育职责的需要
1968年,现代“生命教育之父”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指出”生命教育的意义不只是训练学生获得知识和谋职,更重要的是学习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而在中国成绩却仍是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忽视了人性化的生命意识教育。首先,医学院校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医德教育、人文生命意识教育等虽有一定的开展,但比较贫乏,知识结构单一,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其次,医学院校侧重于对医学生的生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存在教育、死亡教育等。据李菁《高校医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问卷》显示,有10%的医学生认为对动物做试验是一种普通的医学试验而已,不用考虑动物的生命伦理,有18.8%的医学生对该问题表示迷茫。此外,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已经迫使医学院校不得不加强对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从而更好的提高医学生的自救与帮助别人的能力,更好的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珍惜和善待自己和患者的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哲人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4]而我国医学院校缺乏对”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生命意识教育,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医学生对生命的轻视和漠视。因此,医学院校应该因时制宜的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帮助医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生命意识。
(三)医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代医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具体表现为:一是漠视生命,暴力伤害他人。2012年4月媒体曾报导过“实习生虐婴”事件,浙江某医学院校的实习生违反护理新生儿操作规程,并且在其私人微博上转发,其行为有可能对婴儿造成潜在的伤害,引起了社会多方谴责。2013年4月复旦大学医科类研究生黄洋因室友投毒死亡,年仅28岁。二是否定生命,轻易放弃自我。美国学者柏忠言在其名著《西方社会病》中,把自杀看成一种“社会病”。在他眼里,自杀既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结果。也是缺乏生命意识的典型表现。而目前自杀已成为我国医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是医学生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一个敏感问题。三是生命现象、生命价值认识的模糊和肤浅。部分医学生对生命与生活、生命与关怀、生命与尊重等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珍惜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不懂得生命的唯一性与珍贵性,不同程度出现厌学、厌世等情绪。
二、医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海德格尔的智慧告诉我们“林中多歧路,而殊途同归”[8],对于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学者们从不同方面给予不同的解释,李霞云从文化视野的角度解读生命意识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原因,反思和重构生命意识[5];刘卡静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认为生命意识包括自杀态度、生命特点、他人生命、自我生命和理解死亡五个维度[6];李菁从五个方面对医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了探讨即:生命生存意识、生命敬畏意识、生命责任意识、生命品质意识和生命超越意识[7]。
对于医学院校的生命意识教育,笔者认为,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就是要帮助医学生对生命意识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认识,形成对生命的敬畏、尊重、热爱,帮助他们懂得关心、尊重、珍爱他人的生命,而且在当今医患矛盾激化的新形势下,能够维护自己和患者的生命,在理解生命意义的基础上,更好的创造和实现自己和患者的生命价值。要充分开展医学院校生命意识教育的育人功能,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内涵、意义和价值,懂得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正确看待生与死的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以及生命健康观和生命价值观;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后、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与健康权,而这对于一名即将面临救死扶伤职业的医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将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热心的服务患者。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1989年,日本修改的新《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从“心的教育”出发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教育的目标,以针对性解决日本青少年自杀事件和心理脆弱等现实问题。医学院校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捍卫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医学生善待生命、健康成长,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医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生命意识教育是一项家庭、学校和社会积极互动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是关键,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补充。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共同配合下。结合医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有效的生命意识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培养出知识扎实、人格健全、敢于担当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学校教育
首先,理论学习。的各医学院校要紧紧围绕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设立独立的生命意识的课程如生命法学、死亡伦理、临终关怀、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使医学生具备一定的生命认知的基础,如有关生命的起源,了解生命诞生、成长、疾病、衰老、死亡等现象,了解生命的必然性、偶然性和不可逆性;另一方面可以把生命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渗透到医学专业课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感恩教育、道德法规教育,古人云:医乃仁术,无德不立,要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传统医德。让医学生能够正面的面对挫折,学会关爱,自我接纳。教师是生命意识教育的具体传播者,医学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生命意识的情感氛围,因势利导,结合实际,对医学生实行生命意识教育,保障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实施。其次,社会实践教育。医学院校可以参照香港生命教育的方式即生命教育要建立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利用暑期等节假日,抓住医学生对社会实践向往的热情,给医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如:安排郊游、参观医院、殡仪馆、烈士陵园、名人故居、野外生存训练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让医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学习的乐趣,体验生命的美好,让医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生命知识,感悟生命的唯一和生命的可贵,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家庭教育
中国有句老话:“子不教,父之过”。家长是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基础。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尼认为,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孩子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人际关系的障碍等。在家庭中,家长除了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文化知识上还应尊重孩子,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的感受,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营造温馨、关爱、欢乐、宽松、民主的和谐家庭氛围,给予他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关爱。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人们只想到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教会他成人后如何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的住不同的命运的打击,教他不会将财富与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岩石上也可以生存。”[9]在融洽的家庭关系中,家长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把塑造孩子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放在首位,当孩子受到挫折时,父母鼓励他们,让他们学会承受挫折,勇敢的面对困难。
(三)医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生命意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受教者的切身感悟。医学生要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首先,医学生要具有“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信仰,明确的人生目标。“信仰是人现实中的理想,绝望中的希望,是人性中的神性”,信仰是行动的指南。有了信仰,明确了自我定位之后,医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承受挫折,学会学习,做人和做事,懂得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其次,医学生应主动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例如:多关注一下医患问题,多参加爱心活动等,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各类讲座和论坛等与大家进行交流,只有多实践才能更好的理解医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感悟和体会生命真谛,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
生命意识教育任重道远,提高医学生的生命意识除了需要学校、家庭、医学生自身的外,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协作。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著,刘圣坤译.18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2]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3]麻俊宏.加强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6(4):21-23.
[4](印)泰戈尔著,郑振铎译.飞鸟集[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5]李霞云.反思与重构:生命意识的文化视野[J].探索,2004(3):8.
[6]刘卡静.中学生生命意识、生存技能和生命意义感现状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9.
[7]李菁.医学生生命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R]:[硕士学位论文].:医科大学,2013.
[8]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9]王文明.不要让花朵过早凋谢—生命教育,刻不容缓[J].中学教学参考,2009(1):7
[10]刘传广.实在与选择[Ml.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214.
【关键词】医学生;生命意识;教育
马克思说:“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直接把人跟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1]。叶澜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教育是以人的生命为基础,以生命的整体性与和谐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尊重生命是医学生教育的核心理念。通过生命意识教育让医学生懂得生命的意义,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以便更好的履行救死扶伤的职责。
一、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亟待加强的必要性
麻俊宏从医学生教育角度认为,加强医学生生命意识教育很有必要,因为:医学发展的内在要求、医务工作者基本道德规范的客观需要、社会现实对生命漠视的启示、学生中生命意识的匮乏。[3]引导医学生关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意识观是医学生自身的发展需要,也是医学院校教育本身的需要,同时又是当代医学发展和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医患关系的社会必然要求。
(一) 当前的社会环境
近年来,新闻媒体不断披露全国各地时有发生的令人痛惜的暴力伤医事件,医患关系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社会热点问题。例如2014年3月29日,在西安市第四医院儿科输液室输液里,一名家长带着患病的孩子,护士在给孩子输液时没能一次“一针见血”,家长便暴打护士。在美国撒拉纳克湖畔特鲁多医生的墓碑上,镌刻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帮助;总是去安慰”的名言,这句话道出了医学的意义所在,也坦言了医学的局限性。1/3的疾病可以自愈,1/3通过治疗可以治愈,剩下的1/3目前还不能治愈,还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可我国却存在着把医生看成“神”的极端思想,一旦医生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便会出现暴力事件。2010年8月,世界著名的医学杂志《柳叶刀》发表文章《中国医生,威胁下的生存》称:“中国医生经常成为令人惊悚的暴力的受害者”,“医院已经成为战场,因此在中国当医生便是从事一种危险的职业”。医患矛盾的激化让我们心寒的同时,整个社会选择学医的人数也在不断的下降,医学院校招生的门槛越来越低,2014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国家分数线单科A类考生只有38分,B类35分,而在老一辈的年代里要考医学院都需要很高的分数。此外,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相当一部分的医生和患者存在着过分追求自身利益,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为谋求一己自利,以践踏他人的生命为代价,忽视了生命的真谛,置国家法律与道德而不顾。
(二)医学院校教育职责的需要
1968年,现代“生命教育之父”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指出”生命教育的意义不只是训练学生获得知识和谋职,更重要的是学习人生的意义和目的。而在中国成绩却仍是评价学生的惟一标准,忽视了人性化的生命意识教育。首先,医学院校的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医德教育、人文生命意识教育等虽有一定的开展,但比较贫乏,知识结构单一,还不够全面和深入。其次,医学院校侧重于对医学生的生理知识教育,而忽视了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存在教育、死亡教育等。据李菁《高校医学生生命意识现状调查问卷》显示,有10%的医学生认为对动物做试验是一种普通的医学试验而已,不用考虑动物的生命伦理,有18.8%的医学生对该问题表示迷茫。此外,愈演愈烈的医患矛盾已经迫使医学院校不得不加强对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从而更好的提高医学生的自救与帮助别人的能力,更好的保护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珍惜和善待自己和患者的生命,懂得生命的可贵。哲人泰戈尔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4]而我国医学院校缺乏对”生命与自我、生命与他人、生命与社会、生命与自然”的生命意识教育,这在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医学生对生命的轻视和漠视。因此,医学院校应该因时制宜的转变教育观念,强化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帮助医学生在学习科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提高他们的生命意识。
(三)医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当代医学生生命意识的淡薄,具体表现为:一是漠视生命,暴力伤害他人。2012年4月媒体曾报导过“实习生虐婴”事件,浙江某医学院校的实习生违反护理新生儿操作规程,并且在其私人微博上转发,其行为有可能对婴儿造成潜在的伤害,引起了社会多方谴责。2013年4月复旦大学医科类研究生黄洋因室友投毒死亡,年仅28岁。二是否定生命,轻易放弃自我。美国学者柏忠言在其名著《西方社会病》中,把自杀看成一种“社会病”。在他眼里,自杀既是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结果。也是缺乏生命意识的典型表现。而目前自杀已成为我国医学生非正常死亡的重要原因,是医学生心理卫生工作中的一个敏感问题。三是生命现象、生命价值认识的模糊和肤浅。部分医学生对生命与生活、生命与关怀、生命与尊重等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珍惜自己和他人的情感、不懂得生命的唯一性与珍贵性,不同程度出现厌学、厌世等情绪。
二、医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海德格尔的智慧告诉我们“林中多歧路,而殊途同归”[8],对于生命意识教育的内容,学者们从不同方面给予不同的解释,李霞云从文化视野的角度解读生命意识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原因,反思和重构生命意识[5];刘卡静从心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探讨,认为生命意识包括自杀态度、生命特点、他人生命、自我生命和理解死亡五个维度[6];李菁从五个方面对医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行了探讨即:生命生存意识、生命敬畏意识、生命责任意识、生命品质意识和生命超越意识[7]。
对于医学院校的生命意识教育,笔者认为,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就是要帮助医学生对生命意识有一个科学正确的认识,形成对生命的敬畏、尊重、热爱,帮助他们懂得关心、尊重、珍爱他人的生命,而且在当今医患矛盾激化的新形势下,能够维护自己和患者的生命,在理解生命意义的基础上,更好的创造和实现自己和患者的生命价值。要充分开展医学院校生命意识教育的育人功能,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内涵、意义和价值,懂得欣赏生命、尊重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正确看待生与死的关系,形成健康的心理观念,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以及生命健康观和生命价值观;有了生命教育的涵养后、维护患者的生命权与健康权,而这对于一名即将面临救死扶伤职业的医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将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养成良好的职业操守,热心的服务患者。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1989年,日本修改的新《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从“心的教育”出发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教育的目标,以针对性解决日本青少年自杀事件和心理脆弱等现实问题。医学院校生命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医学生正确认识生命,培养医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捍卫生命的尊严,提升生命的品质,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医学生善待生命、健康成长,实现生命的价值。
三、医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生命意识教育是一项家庭、学校和社会积极互动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是关键,家庭教育是基础,社会教育是补充。只有在家庭、学校、社会三者的共同配合下。结合医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有效的生命意识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培养出知识扎实、人格健全、敢于担当的符合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
(一)学校教育
首先,理论学习。的各医学院校要紧紧围绕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设立独立的生命意识的课程如生命法学、死亡伦理、临终关怀、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课程,使医学生具备一定的生命认知的基础,如有关生命的起源,了解生命诞生、成长、疾病、衰老、死亡等现象,了解生命的必然性、偶然性和不可逆性;另一方面可以把生命意识教育的具体内容渗透到医学专业课程以及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感恩教育、道德法规教育,古人云:医乃仁术,无德不立,要培养医学生“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传统医德。让医学生能够正面的面对挫折,学会关爱,自我接纳。教师是生命意识教育的具体传播者,医学院校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营造生命意识的情感氛围,因势利导,结合实际,对医学生实行生命意识教育,保障生命意识教育的有效实施。其次,社会实践教育。医学院校可以参照香港生命教育的方式即生命教育要建立在“社会互动”的基础上。利用暑期等节假日,抓住医学生对社会实践向往的热情,给医学生提供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如:安排郊游、参观医院、殡仪馆、烈士陵园、名人故居、野外生存训练等,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来进行生命意识教育,让医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活、学习的乐趣,体验生命的美好,让医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生命知识,感悟生命的唯一和生命的可贵,从而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二)家庭教育
中国有句老话:“子不教,父之过”。家长是学生生命意识教育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基础。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尼认为,不良的家庭教育方式会影响孩子无法与他人正常交往,人际关系的障碍等。在家庭中,家长除了把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文化知识上还应尊重孩子,多了解孩子的想法,倾听孩子的感受,经常与孩子进行沟通与交流,营造温馨、关爱、欢乐、宽松、民主的和谐家庭氛围,给予他们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关爱。卢梭在《爱弥儿》中写道:“人们只想到如何保护自己的孩子,这是远远不够的。应当教会他成人后如何保护他自己,教他经受的住不同的命运的打击,教他不会将财富与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时候,在冰岛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马耳他岛的灼热岩石上也可以生存。”[9]在融洽的家庭关系中,家长要鼓励孩子的每一点进步,把塑造孩子健康、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放在首位,当孩子受到挫折时,父母鼓励他们,让他们学会承受挫折,勇敢的面对困难。
(三)医学生的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没有自我教育,就没有真正的教育。生命意识教育不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更重要的是受教者的切身感悟。医学生要学会珍惜生命,尊重生命,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首先,医学生要具有“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信仰,明确的人生目标。“信仰是人现实中的理想,绝望中的希望,是人性中的神性”,信仰是行动的指南。有了信仰,明确了自我定位之后,医学生才能更好的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承受挫折,学会学习,做人和做事,懂得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其次,医学生应主动积极参加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将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例如:多关注一下医患问题,多参加爱心活动等,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各类讲座和论坛等与大家进行交流,只有多实践才能更好的理解医学的理论知识,更好的感悟和体会生命真谛,提升自身的生命价值。
生命意识教育任重道远,提高医学生的生命意识除了需要学校、家庭、医学生自身的外,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与协作。
参考文献:
[1](德)马克思著,刘圣坤译.18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0.
[2]叶澜.教育理论与学校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36.
[3]麻俊宏.加强医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J].卫生职业教育,2006(4):21-23.
[4](印)泰戈尔著,郑振铎译.飞鸟集[M].黑龙江.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版,第78页。
[5]李霞云.反思与重构:生命意识的文化视野[J].探索,2004(3):8.
[6]刘卡静.中学生生命意识、生存技能和生命意义感现状研究[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08.9.
[7]李菁.医学生生命意识现状及对策研究[R]:[硕士学位论文].:医科大学,2013.
[8]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9]王文明.不要让花朵过早凋谢—生命教育,刻不容缓[J].中学教学参考,2009(1):7
[10]刘传广.实在与选择[Ml.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