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7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7-000-01
摘 要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喜欢上了自行车运动,体会着自行车带来的运动乐趣。由于青少年的身体机能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不能按照成年人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青少年自行车运动要想取得骄人的成绩,需要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采用科学、有效、安全的方法来提高青少年自行车运动训练水平,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显然更加有效。
关键词 青少年 自行车 速度能力 训练方式
自行车是体能类项目,运动员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关于自行车运动的专项技术是一方面,良好的身体素质則是另一重要方面。自行车运动的特点就是要求运动员在身体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训练进行速度的提高。青少年时期神经系统有较高的灵活性,是自行车运动训练的最佳时期。
一、自行车运动速度能力的组成要素
自行车运动速度能力的组成要素分为简单和复杂的动作反应的潜伏时间;在外界阻力不大的情况下完成简单动作的速度及动作频率。速度素质与力量素质一样,因为速度的表现并不是单一的,最基本的能力表现,所以被广泛称为速度能力。简单和复杂的动作反应的潜伏时间是指运动员接受刺激与作出肌肉动作之间的应答时间。首先,感觉器官被刺激而唤起兴奋;其次,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到中枢;再次,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分析;然后把中枢发出的冲动传到相应的肌肉;肌肉根据要求作出应答。在外界阻力不大的情况下完成简单动作的速度可以理解为字面意思,即简单动作在不计外界阻力的情况下测得的速度。动作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数量的能力。这样分析以后,可以清楚地看到自行车运动的速度能力是集体能、耐力、爆发力于一身的训练过程,需要运动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1]。
二、青少年自行车速度能力训练方式分析
青少年处于一个身体素质的发育期,正确对待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采取适合的方式训练才会事半功倍。针对于青少年时期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特点,应采取的训练方式有:
(一)从提高身体素质出发提升速度素质
青少年的身体训练特点与成年人不同,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都要进行。一般身体训练的方法包括:田径多项训练;球类运动训练;体操训练等。这些训练方法也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田径的练习可以保证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练习肌肉的发达程度,使自行车运动可肌肉的控制下得以长久发展。球类的训练可以从运动员的起动速度、弹跳力等方面进行锻炼,增强自行车运动员的身体灵活性。体操的练习则可以提高运动员的上下肢力量、腰腹力量,增强身体的协调性。专项身体训练的方法也有多种,包括力量训练和速度训练两大版块[2]。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是将以上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升运动员整体素质的过程。
(二)青少年自行车速度能力的提升
青少年自行车速度能力的提升与训练强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训练强度内容包括练习的性质、练习持续的时间、完成的强度、练习的总量等。自行车运动员通过专项练习,对各区段的骑行技术熟练掌握是速度练习的首要任务。要求运动员特别注意完成踏蹬动作的速度,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技术的训练上。速度能力的训练是自行车运动员训练的主要内容,在每一个阶段都必须进行切实有效的训练,对不同的专项有不同的专项速度。专项速度是相对于专项来说的,运动员速度训练都必须围绕他的专项速度训练。训练过程中,应采接近极限的强度练习,使运动员在完成强度时,争取最大限度的运动员力量,快速完成单个踏蹬动作,产生较高的踏蹬频率。
(三)进行柔韧协调的技术性训练
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在竞技体育中占有重要位置,自行车运动在原地起动阶段,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柔韧、协调性及车感。比赛进行时,起动的成败关系到整个比赛的成败。因此自行车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应注重柔韧性、协调性的训练。从速度为零时开始,动作要协调,力点和重心要随着速度的提高慢慢向前移动,一定不能将力点向两侧分散。速度加快的同时,人体重心向前随之移动。弯道时,利用离心力原理,上体不能上下摆动。速度提高时,脚下的踏蹬主要依靠提拉力量,出弯道时要达到最高速度[3]。
综上所述,青少年自行车速度能力训练应遵循青少年身体发展的特点,尤其注意青少年的肌肉纤维较细,内含水分较多,蛋白质较少,在训练过程中大肌肉群发展的同时,要有计划地进行小肌肉群力量和协调性的练习。在心血管方面,发育也不是很成熟,在训练中应掌握强度大而量小的原则,以免为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欢,我们应通过科学、有序、健康的训练方式保证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健康、持续地发展,为中国的体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苏建云.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爆发力训练方法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4(6):134-135.
[2] 吴刚.青少年自行车速度能力训练探讨[J].民营科技.2010(8):146-147.
[3] 仇乃民,李少丹.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特点及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32(5):413-414.
摘 要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喜欢上了自行车运动,体会着自行车带来的运动乐趣。由于青少年的身体机能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不能按照成年人的训练方式进行训练。青少年自行车运动要想取得骄人的成绩,需要遵循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采用科学、有效、安全的方法来提高青少年自行车运动训练水平,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显然更加有效。
关键词 青少年 自行车 速度能力 训练方式
自行车是体能类项目,运动员要取得优异的成绩,关于自行车运动的专项技术是一方面,良好的身体素质則是另一重要方面。自行车运动的特点就是要求运动员在身体各项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通过技术训练进行速度的提高。青少年时期神经系统有较高的灵活性,是自行车运动训练的最佳时期。
一、自行车运动速度能力的组成要素
自行车运动速度能力的组成要素分为简单和复杂的动作反应的潜伏时间;在外界阻力不大的情况下完成简单动作的速度及动作频率。速度素质与力量素质一样,因为速度的表现并不是单一的,最基本的能力表现,所以被广泛称为速度能力。简单和复杂的动作反应的潜伏时间是指运动员接受刺激与作出肌肉动作之间的应答时间。首先,感觉器官被刺激而唤起兴奋;其次,兴奋沿传入神经传到中枢;再次,根据过去的经验进行分析;然后把中枢发出的冲动传到相应的肌肉;肌肉根据要求作出应答。在外界阻力不大的情况下完成简单动作的速度可以理解为字面意思,即简单动作在不计外界阻力的情况下测得的速度。动作频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动作数量的能力。这样分析以后,可以清楚地看到自行车运动的速度能力是集体能、耐力、爆发力于一身的训练过程,需要运动员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的整体提高[1]。
二、青少年自行车速度能力训练方式分析
青少年处于一个身体素质的发育期,正确对待青少年身体发育的特点,采取适合的方式训练才会事半功倍。针对于青少年时期运动员的身体素质的特点,应采取的训练方式有:
(一)从提高身体素质出发提升速度素质
青少年的身体训练特点与成年人不同,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身体训练都要进行。一般身体训练的方法包括:田径多项训练;球类运动训练;体操训练等。这些训练方法也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运动员进行训练,田径的练习可以保证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练习肌肉的发达程度,使自行车运动可肌肉的控制下得以长久发展。球类的训练可以从运动员的起动速度、弹跳力等方面进行锻炼,增强自行车运动员的身体灵活性。体操的练习则可以提高运动员的上下肢力量、腰腹力量,增强身体的协调性。专项身体训练的方法也有多种,包括力量训练和速度训练两大版块[2]。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的训练是将以上方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提升运动员整体素质的过程。
(二)青少年自行车速度能力的提升
青少年自行车速度能力的提升与训练强度有着直接的关系,训练强度内容包括练习的性质、练习持续的时间、完成的强度、练习的总量等。自行车运动员通过专项练习,对各区段的骑行技术熟练掌握是速度练习的首要任务。要求运动员特别注意完成踏蹬动作的速度,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技术的训练上。速度能力的训练是自行车运动员训练的主要内容,在每一个阶段都必须进行切实有效的训练,对不同的专项有不同的专项速度。专项速度是相对于专项来说的,运动员速度训练都必须围绕他的专项速度训练。训练过程中,应采接近极限的强度练习,使运动员在完成强度时,争取最大限度的运动员力量,快速完成单个踏蹬动作,产生较高的踏蹬频率。
(三)进行柔韧协调的技术性训练
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在竞技体育中占有重要位置,自行车运动在原地起动阶段,要求运动员有良好的柔韧、协调性及车感。比赛进行时,起动的成败关系到整个比赛的成败。因此自行车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应注重柔韧性、协调性的训练。从速度为零时开始,动作要协调,力点和重心要随着速度的提高慢慢向前移动,一定不能将力点向两侧分散。速度加快的同时,人体重心向前随之移动。弯道时,利用离心力原理,上体不能上下摆动。速度提高时,脚下的踏蹬主要依靠提拉力量,出弯道时要达到最高速度[3]。
综上所述,青少年自行车速度能力训练应遵循青少年身体发展的特点,尤其注意青少年的肌肉纤维较细,内含水分较多,蛋白质较少,在训练过程中大肌肉群发展的同时,要有计划地进行小肌肉群力量和协调性的练习。在心血管方面,发育也不是很成熟,在训练中应掌握强度大而量小的原则,以免为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受到了广大青少年的喜欢,我们应通过科学、有序、健康的训练方式保证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健康、持续地发展,为中国的体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苏建云.青少年自行车运动员爆发力训练方法的研究[J].现代交际.2014(6):134-135.
[2] 吴刚.青少年自行车速度能力训练探讨[J].民营科技.2010(8):146-147.
[3] 仇乃民,李少丹.我国场地自行车青少年运动员训练特点及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32(5):413-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