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3G发牌日期仍不明朗,但在此前夜,电信设备商、运营商们的布局已日渐清晰
一直以来,终端是影响TD-SCDMA商业化的主要障碍。3月17日北京实验网的建成,让TD-SCDMA不再孤单。除了波导、大唐、夏新、联想等国内手机厂商外,更有韩国三星提供的终端设备。大唐移动通信副总裁谢勇斌说:“终端设备的多样化意味着TD-SCDMA产业链已经成熟,其市场优势已经开始显现。”
事实上,从这一天起,3G在中国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业内早已共知,中国的TD-SCDMA商业化是影响中国3G发牌时间和数量的重要因素,截至2004年末,政府拨出7亿元支持TD-SCMDA商业化测试。2005年初,信息产业部科技司高层在视察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TD-SCDMA产业化专项试验进展时,再次暗示,中国政府在3G战略上一定要上马TD-SCDMA。
而为了中国3G的大门早日打开,苦苦等待的电信设备商们也增加了对TD-SCMDA的支持,就连过去对TD-SCDMA这个中国标准有所敌视的欧美设备商们也不例外。除了三星电子主动推出50台TD-SCDMA双模手机用于商业测试,北电网络自2003年来对TD-SCMDA投资超过5亿美金,阿尔卡特则在2004年11月投入2.5亿元人民币购买大唐股权,参与TD-SCDMA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
设备商们一再呼吁2005年“中国的3G牌照是该决策的时候了”,运营商们的态度则似乎更注重对现有业务的投入。在中移动新增加的资本支出计划中,58亿元用于2G业务扩展;处于重组传闻之中的联通则利用现有的窄带CDMA网与“动感地带”争抢客户。相比之下,希望借3G发牌向综合性运营商转型的网通和中国电信,也把申请牌照看作比设备、网络、技术和商业准备更重要的任务。
在3G的前夜,设备商和运营商们展现出了各异的众生相,有的摩拳擦掌,有的恨不得吸干2G的最后一滴血,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在为一个未知但又巨大的市场准备着。
运营商与迟到的3G
2004年时中国电信运营商的举措,证明了Frost & Sullivan研究机构2003年对中国3G市场的预期:“由于1998年至2002年过度投资,使中国电信运营商在2004年将减少对3G等新网络设备的投资。在3G到来前,运营商会倾向利用现有网络加大用户对自身业务的依赖性,从而获得稳定的业务收入。”
作为中国最大移动运营商,中移动在2005年3月12日发布财报。董事长王建宙向媒体宣布:“由于中移动业绩超过预期,会投入58亿元人民币用于2G网络扩展,并通过服务实现收益增加。”虽然2G时代即将过去,并且中移动面临2G业务利润贡献率下降的问题,王建宙的语气中还是透露出,现实的利润比过早投资3G更为重要。
2003年末,中移动推出移动梦网,依靠新业务形扩大2G用户群。2004年末,中移动成立手机销售公司,开始利用用户优势推出手机订制业务,并低价推出彩信、彩铃、WAP等GPRS新业务,以对付联通通过绿色CDMA或者UNI等策略对用户的争夺。
对于3G发牌,王建宙的观点是:“中移动仍处于观望,并从市场、网络、技术等方面为3G做准备。”不过可以肯定的是,3G到来前,中移动的市场策略准备将快于网络和技术的准备。“3G必定是充满风险的,这关系到运营商切身利益,所以中移动对于3G的准备格外审慎。” 德勤北方区合伙人区颜漏说。
中移动拥有全世界最大的GSM网,从GSM到GPRS再到WCDMA,被认为是中移动最为理想的3G发展路线。但王建宙表示,中移动并没有放弃TD-SCDMA,只是由于TD-SCDMA与WCDMA的技术同源性以及其本身的局限性,中移动将借助GSM网发展TD-SCDMA,以避免由于TD-SCDMA带来的风险。
网络建设仍然是中移动投资3G最大的阻碍。据预计,2005年至2007年,中移动3G网络建设投资总额需要735亿元人民币。面对庞大的网络投资,中移动目前还只是从局部3G网络试验。中移动技术部副部长杨志强曾向《商务周刊》透露,3G成熟之前,中移动采取地区步进的策略。2005年,中移动将在重点城市大规模推广EGDE,在2006年时,将形成地区级3G网络。EDGE是基于GPRS的2.75G传输网络,可以顺利实现2G网络向WCDMA为中心的3G过渡。2005年2月,中移动首先将广州的GPRS网络升级到EDGE。
在决策方面,为了避免3G带来的不确定性,中移动成立了“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目的是借助不同领域的专家及政府官员组成的智囊团,确保中国移动在进入3G后能保持2G时代主导运营商的领先位置。
与中移动“以我为主”的3G策略相比,联通面对3G则更多的依赖美国高通公司。从2001年至2004年末,投入685亿元的联通C网完成三次扩容后,2004年11月底,联通选择CDMA2000 1X EV-DO进行3G网络测试,测试采用华为的设备和高通提供的终端。EV-DO是高通推荐的技术标准。由于采用WCDMA网络的投资成本将远高于其现有C网升级到CDMA2000 1X EV-DO的支出,联通只能选择高通。
联通总工程师张樊告诉《商务周刊》,从网络到终端选择同一家技术提供商,有利于整合性占有市场。按照张樊的解释,在3G标准中,CDMA2000与WCDMA相比,有易升级、终端更易支持等特点,所以联通可以利用终端优势很快形成市场覆盖。他介绍说,在现有市场中,WCDMA的终端有17种左右,而支持CDMA2000的终端为313种。
当然,联通发展3G时并不打算只将切入点瞄准CDMA2000,因为C网毕竟只占其总资产的25%。拥有GSM和CDMA双网模式的联通也强调三种3G标准的融合。联通技术部副总经理齐力焕在2004年末多次强调TD-SCDMA在非对称式数据传输中的优势,他说:“由于双网优势,并不排除联通参与TD-SCDMA网络的可能。”在第三阶段3G测试中,联通与其他运营商一样参加了TD-SCDMA测试。
联通的GSM和CDMA双网模式多受诟病,此前甚至有将联通按两网分拆的传言。齐力焕所言的优势,更在于联通已经有了自己的“定心丸”。今年1月底,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当着多位联通处级以上干部表示:“联通拆分不可能”,3月14日,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再次在人大会上表态称:“联通分拆纯属瞎猜。”
一向对3G发牌持稳健态度的颜漏也认为:“双网更有利于联通发挥其技术优势。”但联通如何发挥双网优势,根本还是取决于高通。2004年,一向支持CDMA2000的高通开始将目光转向欧洲的WCDMA,按照高通董事长艾文·雅格布的说法:“高通并不甘心只做CDMA2000的技术领导者,也必将在WCDMA市场有所作为。”2004年初,联通在高通的支持下,在苏州和广州两地完成了双网合并实验。当年10月,作为惟一具有复合芯片级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高通又为联通提供了三款双模手机。
在2G时代,用户规模与网络资源是决定运营商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在2.5G及未来的3G时代,价值链已经上升为除网络规模与用户资源外影响竞争力的核心因素。2004年10月,中国联通推出世界风手机。世界风可以实现G、C两网漫游,符合联通两网协同发展策略。2005年2月,联通又投入2亿元人民币推广UNI品牌,向用户推广联通话音与数据业务捆绑服务的独特性。
中移动与联通的竞争关系,正如日本市场的DOCOMO和KDDI。2002年时,KDDI在CDMA1X获得发展,提前于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DOCOMO进入3G市场,但由于DOCOMO在用户群方面的优势,在3G市场同样超过了KDDI。2005年至2006年,联通进行网络建设的投资将超过225亿元人民币,中国联通试图利用CDMA2000在业务和技术上从2G/2.5G往3G演进,并在高通的支持下建设与壮大自身的CDMA产业链,从而与中国移动的GSM及未来的WCDMA展开差异化竞争。但联通的双网模式也为其带来了投资分散的问题,用户规模、为双网所付出的高额技术投入、资源合理分配问题,都成为联通在发展3G时的阻力。
相对于中移动和联通两大移动运营商,中国电信和网通两大固网运营商对3G的态度并不明朗,他们对3G的准备也曾经只停留在2001年与诺基亚等厂商建立的WCDMA试验室。直到2004年末中国联通分拆的说法变得响亮时,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明确表示愿意收购联通的G网。血本上市后的网通则由于资本规模所限,仍然对3G格外小心。不管电信还是网通,目前都共同选择将小灵通和宽带业务作为3G发牌前的发展重点。
以中国电信为例,去年10月28日,深圳电信推出市话通短信服务,该项服务实现深圳市内市话通用户间以及与广东省小灵通用户的互发短信。由于这种提供数据服务终端是CDMA制式的数据业务,电信希望以此类业务寻求从CDMA1X平稳升级到CDMA2000的可能。网通则忙于巩固与150家小灵通增值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关系,希望在3G到来前业务运营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2004年10月,中国电信与网通推出小灵通订制服务,并成立移动事业部,一边运营小灵通业务,一边为3G做准备。这两家固网运营商在面对3G的巨额支出时,都减缓了对小灵通的投入。据业内人士估计,网通2005年对小灵通投资将只相当于2004年投资额的半数。
从2004年末,电信和网通加速了向政府申请3G牌照的步伐,因为获得3G牌照意味着他们有可能真正成为全业务运营商。网通集团北方公司总裁冷荣泉曾透露,网通倾向于获得WCDMA或TD-SCDMA的运营牌照。
国内另外两家运营商铁通和卫通,也在多个场合向主管部门提出了3G业务的申请。铁通已经先期在北京、上海、成都3个城市进行3G技术试验。铁通董事长赵吉斌在2005年工作会议上指出:“3G将是铁通新业务的重点。”2004年末,在信产部组织的3G外场测试中,铁通和卫通都将测试重点放在国产TD-SCDMA标准上。
尽管3G牌照还没有发放,牌照的分配已经充满争论。大部分运营商认为,“四张移动网络+三个移动牌照”,即中国移动一个牌照(采用WCDMA或WCDMA & TD-SCDMA标准),中国联通一个牌照(采用CDMA2000标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一个牌照(用一个采用WCDMA或WCDMA & TD-SCDMA标准的3G网和一个租用中国联通GSM2G网),或许是一种较为稳妥的决策。
运营商们的这种稳妥和谨慎,来源于3G的高额投资与利润增长减缓的两难境地。2004年前三季度,中国电信业绩增长速度由过去的10%下降为6%;第三季度中国联通的GSM业务营业利润为16亿港元,低于同年前两季度的18.5亿港元和18.8亿港元,CDMA业务则亏损0.6亿元港元。尽管运营商普遍勾勒出从重点地区向全国铺设3G网络的规划,但2005年,GSM网络投资仍然是主流,并且,运营商更没有将TD-SCDMA纳入真正的战略规划中。
TD-SCDMA的拥护者们
在本世纪初时,作为国家“十五”产业化项目、国家863项目的TD-SCDMA被描绘出一幅美妙的蓝图:2020年,我国3G市场容量约为1万亿元人民币,TD-SCDMA将占30%-40%的市场份额,并且TD-SCDMA的产业化将带动半导体、电子器件、材料等相关产业的跃迁。“这是多么吸引眼球的数字。”曾就职西门子通信事业部、现任摩托罗拉个人移动通信事业部总裁任伟光说,但由于TD-SCDMA落后于WCDMA和CDMA2000,在初期除大唐移动通信公司和西门子之外,其他电信设备供应商对TD-SCDMA普遍持旁观态度。但是当政府毫不掩饰对TD-SCDMA的支持并将其商业化作为中国上马3G的必要条件时,TD-SCDMA开始真正得到电信设备供应商们的追捧。
“哪里可以救活北电,现在看来只有中国3G所带来的机会了。”这是北电网络总裁欧博伟在2004年访华时孤注一掷式的表态。
2003年初,北电开始支持TD-SCDMA核心网,当年7月与大唐组建TD-SCDMA联合实验室,成为第一个推出TD-SCDMA商用解决方案的厂商。北电网络中国区高级销售总经理贺海涛告诉《商务周刊》:“北电网络推出TD商用解决方案共花去18个月时间,北电网络参与TD-SCDMA商业化的初衷是以低成本占有更多市场份额。”
事实上,低成本猎食是这家公司在中国3G的战略核心。北电网络处于低谷时,曾不惜大幅裁员和出售工厂以渡过难关。现在,北电网络涉足TD-SCMDA时再次向制造业务倾斜,并与中国普天集团合资在武汉建立工业园。按照规划,该工业园3年内投资4亿元,全部10亿元投资在5年内完成。
显然,北电网络希望借助支持TD-SCDMA,实现其本身业务优势回归。不过,普遍的观点是,由于北电网络内部的组织结构时常处于变动之中,北电网络难以成为TD-SCDMA商业化过程中的主流推动力。
与北电网络相比,西门子对于TD-SCDMA的支持初衷并不单纯。这个来自欧洲的专利“批发户”,曾经在1990年代末时提出过基于TD的3G标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路风教授认为,西门子支持TD-SCDMA的初衷难免有兜售其技术标准的嫌疑,并未真正打算推动TD-SCDMA商业化。按照路风的解释,这同西门子打算将磁悬浮专利转让给中国市场的举措有几分类似。
从西门子对TD-SCDMA的研发投入来看,路风说的不无道理。2001年,西门子中国公司曾表态,每年投入5000万—7000万欧元参与到TD-SCDMA系统开发中,但此后几年中,西门子对于TD-SCDMA的研发投入并未量化。有限的投入是3000万欧元在杭州建设的西门子3G研发中心。
3月18日,华为与西门子合资成立的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主要生产和销售TD-SCDMA无线接入网络设备。西门子出资1亿美元,以51%投资额保持控股权。这次合资被认为是对大唐的背叛。在西门子与大唐合作初期,拥有TD-SCDMA专利11.3%的西门子将该项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寄托于大唐。大唐毕竟是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在西门子看来,大唐完全可以凭借政府的资金支持加速其市场化进程。但越是商业化进程加速,大唐在TD-SCDMA上就越需要更多投资。2004年,TD-SCDMA的元件采购资金缺口达到10亿元人民币。西门子与大唐的合作陷入低谷,一位大唐员工向《商务周刊》透露:“在大唐TD-SCDMA研究室中,并没有几个工程师来自西门子,原因是西门子有专门的TD-SCDMA研究室。”显然,西门子并不看好与大唐的合作。
西门子中国区前任总裁贝殷斯曾告诉《商务周刊》:“西门子需要的合作伙伴是与我们有同样的市场能力,否则就失去了合作的基础。”在西门子眼里,大唐绝对是“弱势群体”,因为大唐缺乏的不是技术,而是将这种技术标准化和市场化的人才。在大唐移动通信公司最新招聘职位中,列出了技术知识产权顾问、高级项目经理、芯片开发专家、3G系统专家、软件配置经理等近40个职位。大唐移动通信公司人事经理告诉《商务周刊》:“TD-SCDMA商业化加速,使本来就缺乏人才的大唐公司更加处于‘贫血状态’。”按照这位人事经理的解释,由于缺少人才,延长了TD-SCDMA的市场化进程。
随着3G的到来,人才的争夺也日见激烈。电信设备提供商是通过人才招募和自发培养两种形式来保障公司持续而又稳健的技术实力。以华为为例,从1996年开始,华为每年招募近千名电子类应届毕业生。华为公司执行副总裁徐直军告诉《商务周刊》:“华为以技术起家,当然就得以人才做本钱。原来在外界看来的人才浪费,在2003年后拓展海外3G市场时真正派上用途。”事实上,华为内部有良好的培训体系和管理,为提高3G市场的竞争力奠定了扎实基础。而摩托罗拉为了应对3G人才的短缺,则在2004年4月成立的摩托罗拉工程学院(MEI)推出两项3G认证培训,分别基于CDMA2000-1X和UMTS(WCDMA标准)网络针对性开课,为摩托罗拉进行3G技术研发做人才储备。相比之下,大唐移动在人才招募和培养方面并没有相关体系,传统的研究院型的人才管理也导致了人员的外流。
已将3G设备卖到国外的华为被认为是未来中国3G设备市场的一支主导力量。这家公司已为3G研发投入资金50亿元,并拥有5000名以上的技术人员,在中国、俄罗斯、美国拥有3个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尤其是2004年7月,华为完成了TD-SCDMA与WCDMA核心网技术差异测试后,成为3G全标准的支持者。按照华为新闻发言人傅军的说法:“在进军国内3G市场时,华为已具备了同跨国巨头们竞争的能力。”
在TD-SCMDA市场化进程的前夜,华为也加快了市场化的步伐。2004年9月,华为对其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在纵向产品部门的基础上,从横向将全球市场划分成了8个大区,每个大区设立总裁职位并且配备完整的销售、售后、工程、市场、财务人员,构成一套完整的公司体系,由此形成矩阵式的管理模式,增强市场的执行能力。
对于与西门子的3G合资公司,徐直军认为,这一合作不会令双方失望,因为华为在3G市场化方面有绝对优势。他指出,华为的市场化能力来自三方面推动力。一是华为拥有3G全系列产品,技术的平台共享,使得产品成本低廉;其次在管理层面上,华为通过多年的积累,具备了业务扩张的实力;第三是具备综合的技术优势拓展3G市场。
事实上,西门子与华为的合资也在于这家在中国电信市场并不成功的德国公司看中华为在国内市场巨大的潜在增长力。TD-SCDMA标准成熟后,必然优先采用华为等中国国内电信商的设备。2005年初,信产部部长王旭东曾明确预计,3G发牌后,国产设备厂商有望获得40%以上的国内市场份额,其中华为约20%。按照3G设备投资1000亿元计算,华为有望获得200亿元的份额。
普遍的观点认为,韩日厂商是北美核心的技术跟随者,擅长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高风险市场以获得较高的回报,但三星是个例外。三星早在2001年时就表达了与TD-SCDMA的合作意向,并与大唐、飞利浦合作成立天焙科技公司。2003年1月,三星电子与大唐、飞利浦共同成立了TD-SCDMA芯片组开发组织T3G,三星公司技术负责人告诉《商务周刊》:“三星将于2005年7月前推出第一款支持TD-SCDMA的芯片。”
在TD-SCDMA的支持者中,还有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名字。摩托罗拉从2003年5月开始实施在中国投资5亿美金的计划,其中包括9000万美金成立3G技术研发中心、成都的3G研发基地以及对天碁公司的投资。摩托罗拉对于TD-SCDMA的重点在于手机芯片。
摩托罗拉将手机业务作为复兴的动力。2004年财报中,其60%利润来自手机业务。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个人通信事业部总裁任伟光告诉《商务周刊》:“摩托罗拉采取全面布局手机业务的战略,所以推出支持TD-SCDMA的手机芯片,并在TD-SCDMA完全商业化时占有更多市场份额是必然之举。”
在后2G时代尽显优势的诺基亚则希望通过重组,在3G市场中从网络设备到终端产品扮演更加一体化的角色。诺基亚倾向于推出WCDMA和TD-SCDMA的混合性解决方案,诺基亚中国投资公司总裁何庆源告诉《商务周刊》:“单独推广TD-SCDMA,市场肯定难以接受。WCDMA适合广泛领域的覆盖,TD-SCDMA更适合热点地区的覆盖。它们配合使用非常妙。”
观望TD-SCDMA
尽管是3G全标准的支持者,爱立信和NEC并不打算全力支持TD-SCDMA商业化。爱立信全球总裁思文凯曾告诉《商务周刊》:“爱立信将非常珍视中国3G市场发展的时机。”但其首席技术官埃里克松却表示,TD-SCDMA并不会控制市场。他说:“TD-SCDMA 2005年不大可能占据中国市场,甚至2006年也是件困难事。”
不过,爱立信也加快了在中国3G市场反应速度。2004年4月,爱立信总裁思文凯宣布在成都投资成立3G无线技术研发中心,两个月后该中心就进入正常运转。同年12月爱立信投资1500万美元成立的广州移动数据应用研究开发公司,在2005年1月就推出了商用解决方案。 在争夺3G市场时,索爱是爱立信的重要砝码。“优质的网络设备加索爱的3G手机,爱立信将在3G市场的定制业务中发挥优势。”爱立信中国公司战略与市场总裁卢勇说。
NEC是WCDMA商用解决方案的6大厂商之一,对TD-SCDMA表现出明显的排斥态度。2002年时,NEC联合松下、华为共同出资800万美元,组建了上海宇梦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进行3G核心技术研究。NEC全球总裁金杉明信曾告诉《商务周刊》:“NEC从来就是依靠半导体、计算机和通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快速抢占通信市场。”按照NEC公司的计划,2006年NEC在中国3G市场将获得2.9亿美元销售收入。
无论如何,离市场化越来越近的TD-SCDMA正吸引更多的厂商加入其阵营中,在董事长雅格布宣布全面支持WCDMA的计划后,高通也开始介入TD-SCDMA。2005年2月,高通宣布授权明基开发、制造以及销售TD-SCDMA产品。虽然明基不是TD-SCDMA联盟成员,而是通过与高通捆绑式开发提供TD-SCDMA终端,但TD-SCDMA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表示:“高通此次实质性地介入TD-SCDMA,也从侧面说明TD-SCDMA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大家都想分一杯羹。”
杨晔认为,TD-SCDMA的发展是技术和市场并进的思路,应当通过联盟内部的技术共享加速市场化,而不应当通过技术的分散许可,而使TD-SCDMA技术在市场化中流失。
经过多年艰难跋涉后,当素以市场触觉灵敏的中兴成为TD-SCDMA标准的技术支持者,当英特尔开始考虑基于TD的手机芯片,当安捷伦计划2005年时推出专门针对TD的测验设备,TD-SCDMA以顽强的生命力终于走近了中国3G发牌的前夜。在这个前夜,一家名叫易观国际的咨询机构发布了一个“黑色”的报告:TD-SCDMA用户到2008年难以超过2000万规模,这意味着TD在全国3G市场所占份额将少于20%。按照易观的报告预测,2009年后,TD用户增长速度将停滞,并退出主流应用市场。
这不是一份合时宜的报告。或者说,它只符合那些恨不得吸干2G最后一滴血而希望3G越晚到来越好的利益集团的胃口。对那些已经为3G打拼多年的人来说,TD-SCDMA的商业未来决定着3G在中国的命运,也决定着中国的信息化未来。
一直以来,终端是影响TD-SCDMA商业化的主要障碍。3月17日北京实验网的建成,让TD-SCDMA不再孤单。除了波导、大唐、夏新、联想等国内手机厂商外,更有韩国三星提供的终端设备。大唐移动通信副总裁谢勇斌说:“终端设备的多样化意味着TD-SCDMA产业链已经成熟,其市场优势已经开始显现。”
事实上,从这一天起,3G在中国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业内早已共知,中国的TD-SCDMA商业化是影响中国3G发牌时间和数量的重要因素,截至2004年末,政府拨出7亿元支持TD-SCMDA商业化测试。2005年初,信息产业部科技司高层在视察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TD-SCDMA产业化专项试验进展时,再次暗示,中国政府在3G战略上一定要上马TD-SCDMA。
而为了中国3G的大门早日打开,苦苦等待的电信设备商们也增加了对TD-SCMDA的支持,就连过去对TD-SCDMA这个中国标准有所敌视的欧美设备商们也不例外。除了三星电子主动推出50台TD-SCDMA双模手机用于商业测试,北电网络自2003年来对TD-SCMDA投资超过5亿美金,阿尔卡特则在2004年11月投入2.5亿元人民币购买大唐股权,参与TD-SCDMA技术的研发和商业化。
设备商们一再呼吁2005年“中国的3G牌照是该决策的时候了”,运营商们的态度则似乎更注重对现有业务的投入。在中移动新增加的资本支出计划中,58亿元用于2G业务扩展;处于重组传闻之中的联通则利用现有的窄带CDMA网与“动感地带”争抢客户。相比之下,希望借3G发牌向综合性运营商转型的网通和中国电信,也把申请牌照看作比设备、网络、技术和商业准备更重要的任务。
在3G的前夜,设备商和运营商们展现出了各异的众生相,有的摩拳擦掌,有的恨不得吸干2G的最后一滴血,但无论如何,它们都在为一个未知但又巨大的市场准备着。
运营商与迟到的3G
2004年时中国电信运营商的举措,证明了Frost & Sullivan研究机构2003年对中国3G市场的预期:“由于1998年至2002年过度投资,使中国电信运营商在2004年将减少对3G等新网络设备的投资。在3G到来前,运营商会倾向利用现有网络加大用户对自身业务的依赖性,从而获得稳定的业务收入。”
作为中国最大移动运营商,中移动在2005年3月12日发布财报。董事长王建宙向媒体宣布:“由于中移动业绩超过预期,会投入58亿元人民币用于2G网络扩展,并通过服务实现收益增加。”虽然2G时代即将过去,并且中移动面临2G业务利润贡献率下降的问题,王建宙的语气中还是透露出,现实的利润比过早投资3G更为重要。
2003年末,中移动推出移动梦网,依靠新业务形扩大2G用户群。2004年末,中移动成立手机销售公司,开始利用用户优势推出手机订制业务,并低价推出彩信、彩铃、WAP等GPRS新业务,以对付联通通过绿色CDMA或者UNI等策略对用户的争夺。
对于3G发牌,王建宙的观点是:“中移动仍处于观望,并从市场、网络、技术等方面为3G做准备。”不过可以肯定的是,3G到来前,中移动的市场策略准备将快于网络和技术的准备。“3G必定是充满风险的,这关系到运营商切身利益,所以中移动对于3G的准备格外审慎。” 德勤北方区合伙人区颜漏说。
中移动拥有全世界最大的GSM网,从GSM到GPRS再到WCDMA,被认为是中移动最为理想的3G发展路线。但王建宙表示,中移动并没有放弃TD-SCDMA,只是由于TD-SCDMA与WCDMA的技术同源性以及其本身的局限性,中移动将借助GSM网发展TD-SCDMA,以避免由于TD-SCDMA带来的风险。
网络建设仍然是中移动投资3G最大的阻碍。据预计,2005年至2007年,中移动3G网络建设投资总额需要735亿元人民币。面对庞大的网络投资,中移动目前还只是从局部3G网络试验。中移动技术部副部长杨志强曾向《商务周刊》透露,3G成熟之前,中移动采取地区步进的策略。2005年,中移动将在重点城市大规模推广EGDE,在2006年时,将形成地区级3G网络。EDGE是基于GPRS的2.75G传输网络,可以顺利实现2G网络向WCDMA为中心的3G过渡。2005年2月,中移动首先将广州的GPRS网络升级到EDGE。
在决策方面,为了避免3G带来的不确定性,中移动成立了“战略决策咨询委员会”,目的是借助不同领域的专家及政府官员组成的智囊团,确保中国移动在进入3G后能保持2G时代主导运营商的领先位置。
与中移动“以我为主”的3G策略相比,联通面对3G则更多的依赖美国高通公司。从2001年至2004年末,投入685亿元的联通C网完成三次扩容后,2004年11月底,联通选择CDMA2000 1X EV-DO进行3G网络测试,测试采用华为的设备和高通提供的终端。EV-DO是高通推荐的技术标准。由于采用WCDMA网络的投资成本将远高于其现有C网升级到CDMA2000 1X EV-DO的支出,联通只能选择高通。
联通总工程师张樊告诉《商务周刊》,从网络到终端选择同一家技术提供商,有利于整合性占有市场。按照张樊的解释,在3G标准中,CDMA2000与WCDMA相比,有易升级、终端更易支持等特点,所以联通可以利用终端优势很快形成市场覆盖。他介绍说,在现有市场中,WCDMA的终端有17种左右,而支持CDMA2000的终端为313种。
当然,联通发展3G时并不打算只将切入点瞄准CDMA2000,因为C网毕竟只占其总资产的25%。拥有GSM和CDMA双网模式的联通也强调三种3G标准的融合。联通技术部副总经理齐力焕在2004年末多次强调TD-SCDMA在非对称式数据传输中的优势,他说:“由于双网优势,并不排除联通参与TD-SCDMA网络的可能。”在第三阶段3G测试中,联通与其他运营商一样参加了TD-SCDMA测试。
联通的GSM和CDMA双网模式多受诟病,此前甚至有将联通按两网分拆的传言。齐力焕所言的优势,更在于联通已经有了自己的“定心丸”。今年1月底,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曾当着多位联通处级以上干部表示:“联通拆分不可能”,3月14日,信息产业部部长王旭东再次在人大会上表态称:“联通分拆纯属瞎猜。”
一向对3G发牌持稳健态度的颜漏也认为:“双网更有利于联通发挥其技术优势。”但联通如何发挥双网优势,根本还是取决于高通。2004年,一向支持CDMA2000的高通开始将目光转向欧洲的WCDMA,按照高通董事长艾文·雅格布的说法:“高通并不甘心只做CDMA2000的技术领导者,也必将在WCDMA市场有所作为。”2004年初,联通在高通的支持下,在苏州和广州两地完成了双网合并实验。当年10月,作为惟一具有复合芯片级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高通又为联通提供了三款双模手机。
在2G时代,用户规模与网络资源是决定运营商竞争力的核心因素;在2.5G及未来的3G时代,价值链已经上升为除网络规模与用户资源外影响竞争力的核心因素。2004年10月,中国联通推出世界风手机。世界风可以实现G、C两网漫游,符合联通两网协同发展策略。2005年2月,联通又投入2亿元人民币推广UNI品牌,向用户推广联通话音与数据业务捆绑服务的独特性。
中移动与联通的竞争关系,正如日本市场的DOCOMO和KDDI。2002年时,KDDI在CDMA1X获得发展,提前于日本最大的移动运营商DOCOMO进入3G市场,但由于DOCOMO在用户群方面的优势,在3G市场同样超过了KDDI。2005年至2006年,联通进行网络建设的投资将超过225亿元人民币,中国联通试图利用CDMA2000在业务和技术上从2G/2.5G往3G演进,并在高通的支持下建设与壮大自身的CDMA产业链,从而与中国移动的GSM及未来的WCDMA展开差异化竞争。但联通的双网模式也为其带来了投资分散的问题,用户规模、为双网所付出的高额技术投入、资源合理分配问题,都成为联通在发展3G时的阻力。
相对于中移动和联通两大移动运营商,中国电信和网通两大固网运营商对3G的态度并不明朗,他们对3G的准备也曾经只停留在2001年与诺基亚等厂商建立的WCDMA试验室。直到2004年末中国联通分拆的说法变得响亮时,中国电信总经理王晓初明确表示愿意收购联通的G网。血本上市后的网通则由于资本规模所限,仍然对3G格外小心。不管电信还是网通,目前都共同选择将小灵通和宽带业务作为3G发牌前的发展重点。
以中国电信为例,去年10月28日,深圳电信推出市话通短信服务,该项服务实现深圳市内市话通用户间以及与广东省小灵通用户的互发短信。由于这种提供数据服务终端是CDMA制式的数据业务,电信希望以此类业务寻求从CDMA1X平稳升级到CDMA2000的可能。网通则忙于巩固与150家小灵通增值服务提供商的合作关系,希望在3G到来前业务运营能力得到真正提升。
2004年10月,中国电信与网通推出小灵通订制服务,并成立移动事业部,一边运营小灵通业务,一边为3G做准备。这两家固网运营商在面对3G的巨额支出时,都减缓了对小灵通的投入。据业内人士估计,网通2005年对小灵通投资将只相当于2004年投资额的半数。
从2004年末,电信和网通加速了向政府申请3G牌照的步伐,因为获得3G牌照意味着他们有可能真正成为全业务运营商。网通集团北方公司总裁冷荣泉曾透露,网通倾向于获得WCDMA或TD-SCDMA的运营牌照。
国内另外两家运营商铁通和卫通,也在多个场合向主管部门提出了3G业务的申请。铁通已经先期在北京、上海、成都3个城市进行3G技术试验。铁通董事长赵吉斌在2005年工作会议上指出:“3G将是铁通新业务的重点。”2004年末,在信产部组织的3G外场测试中,铁通和卫通都将测试重点放在国产TD-SCDMA标准上。
尽管3G牌照还没有发放,牌照的分配已经充满争论。大部分运营商认为,“四张移动网络+三个移动牌照”,即中国移动一个牌照(采用WCDMA或WCDMA & TD-SCDMA标准),中国联通一个牌照(采用CDMA2000标准),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一个牌照(用一个采用WCDMA或WCDMA & TD-SCDMA标准的3G网和一个租用中国联通GSM2G网),或许是一种较为稳妥的决策。
运营商们的这种稳妥和谨慎,来源于3G的高额投资与利润增长减缓的两难境地。2004年前三季度,中国电信业绩增长速度由过去的10%下降为6%;第三季度中国联通的GSM业务营业利润为16亿港元,低于同年前两季度的18.5亿港元和18.8亿港元,CDMA业务则亏损0.6亿元港元。尽管运营商普遍勾勒出从重点地区向全国铺设3G网络的规划,但2005年,GSM网络投资仍然是主流,并且,运营商更没有将TD-SCDMA纳入真正的战略规划中。
TD-SCDMA的拥护者们
在本世纪初时,作为国家“十五”产业化项目、国家863项目的TD-SCDMA被描绘出一幅美妙的蓝图:2020年,我国3G市场容量约为1万亿元人民币,TD-SCDMA将占30%-40%的市场份额,并且TD-SCDMA的产业化将带动半导体、电子器件、材料等相关产业的跃迁。“这是多么吸引眼球的数字。”曾就职西门子通信事业部、现任摩托罗拉个人移动通信事业部总裁任伟光说,但由于TD-SCDMA落后于WCDMA和CDMA2000,在初期除大唐移动通信公司和西门子之外,其他电信设备供应商对TD-SCDMA普遍持旁观态度。但是当政府毫不掩饰对TD-SCDMA的支持并将其商业化作为中国上马3G的必要条件时,TD-SCDMA开始真正得到电信设备供应商们的追捧。
“哪里可以救活北电,现在看来只有中国3G所带来的机会了。”这是北电网络总裁欧博伟在2004年访华时孤注一掷式的表态。
2003年初,北电开始支持TD-SCDMA核心网,当年7月与大唐组建TD-SCDMA联合实验室,成为第一个推出TD-SCDMA商用解决方案的厂商。北电网络中国区高级销售总经理贺海涛告诉《商务周刊》:“北电网络推出TD商用解决方案共花去18个月时间,北电网络参与TD-SCDMA商业化的初衷是以低成本占有更多市场份额。”
事实上,低成本猎食是这家公司在中国3G的战略核心。北电网络处于低谷时,曾不惜大幅裁员和出售工厂以渡过难关。现在,北电网络涉足TD-SCMDA时再次向制造业务倾斜,并与中国普天集团合资在武汉建立工业园。按照规划,该工业园3年内投资4亿元,全部10亿元投资在5年内完成。
显然,北电网络希望借助支持TD-SCDMA,实现其本身业务优势回归。不过,普遍的观点是,由于北电网络内部的组织结构时常处于变动之中,北电网络难以成为TD-SCDMA商业化过程中的主流推动力。
与北电网络相比,西门子对于TD-SCDMA的支持初衷并不单纯。这个来自欧洲的专利“批发户”,曾经在1990年代末时提出过基于TD的3G标准。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路风教授认为,西门子支持TD-SCDMA的初衷难免有兜售其技术标准的嫌疑,并未真正打算推动TD-SCDMA商业化。按照路风的解释,这同西门子打算将磁悬浮专利转让给中国市场的举措有几分类似。
从西门子对TD-SCDMA的研发投入来看,路风说的不无道理。2001年,西门子中国公司曾表态,每年投入5000万—7000万欧元参与到TD-SCDMA系统开发中,但此后几年中,西门子对于TD-SCDMA的研发投入并未量化。有限的投入是3000万欧元在杭州建设的西门子3G研发中心。
3月18日,华为与西门子合资成立的鼎桥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主要生产和销售TD-SCDMA无线接入网络设备。西门子出资1亿美元,以51%投资额保持控股权。这次合资被认为是对大唐的背叛。在西门子与大唐合作初期,拥有TD-SCDMA专利11.3%的西门子将该项技术的商业化进程寄托于大唐。大唐毕竟是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在西门子看来,大唐完全可以凭借政府的资金支持加速其市场化进程。但越是商业化进程加速,大唐在TD-SCDMA上就越需要更多投资。2004年,TD-SCDMA的元件采购资金缺口达到10亿元人民币。西门子与大唐的合作陷入低谷,一位大唐员工向《商务周刊》透露:“在大唐TD-SCDMA研究室中,并没有几个工程师来自西门子,原因是西门子有专门的TD-SCDMA研究室。”显然,西门子并不看好与大唐的合作。
西门子中国区前任总裁贝殷斯曾告诉《商务周刊》:“西门子需要的合作伙伴是与我们有同样的市场能力,否则就失去了合作的基础。”在西门子眼里,大唐绝对是“弱势群体”,因为大唐缺乏的不是技术,而是将这种技术标准化和市场化的人才。在大唐移动通信公司最新招聘职位中,列出了技术知识产权顾问、高级项目经理、芯片开发专家、3G系统专家、软件配置经理等近40个职位。大唐移动通信公司人事经理告诉《商务周刊》:“TD-SCDMA商业化加速,使本来就缺乏人才的大唐公司更加处于‘贫血状态’。”按照这位人事经理的解释,由于缺少人才,延长了TD-SCDMA的市场化进程。
随着3G的到来,人才的争夺也日见激烈。电信设备提供商是通过人才招募和自发培养两种形式来保障公司持续而又稳健的技术实力。以华为为例,从1996年开始,华为每年招募近千名电子类应届毕业生。华为公司执行副总裁徐直军告诉《商务周刊》:“华为以技术起家,当然就得以人才做本钱。原来在外界看来的人才浪费,在2003年后拓展海外3G市场时真正派上用途。”事实上,华为内部有良好的培训体系和管理,为提高3G市场的竞争力奠定了扎实基础。而摩托罗拉为了应对3G人才的短缺,则在2004年4月成立的摩托罗拉工程学院(MEI)推出两项3G认证培训,分别基于CDMA2000-1X和UMTS(WCDMA标准)网络针对性开课,为摩托罗拉进行3G技术研发做人才储备。相比之下,大唐移动在人才招募和培养方面并没有相关体系,传统的研究院型的人才管理也导致了人员的外流。
已将3G设备卖到国外的华为被认为是未来中国3G设备市场的一支主导力量。这家公司已为3G研发投入资金50亿元,并拥有5000名以上的技术人员,在中国、俄罗斯、美国拥有3个核心技术研发中心。尤其是2004年7月,华为完成了TD-SCDMA与WCDMA核心网技术差异测试后,成为3G全标准的支持者。按照华为新闻发言人傅军的说法:“在进军国内3G市场时,华为已具备了同跨国巨头们竞争的能力。”
在TD-SCMDA市场化进程的前夜,华为也加快了市场化的步伐。2004年9月,华为对其组织结构进行调整。在纵向产品部门的基础上,从横向将全球市场划分成了8个大区,每个大区设立总裁职位并且配备完整的销售、售后、工程、市场、财务人员,构成一套完整的公司体系,由此形成矩阵式的管理模式,增强市场的执行能力。
对于与西门子的3G合资公司,徐直军认为,这一合作不会令双方失望,因为华为在3G市场化方面有绝对优势。他指出,华为的市场化能力来自三方面推动力。一是华为拥有3G全系列产品,技术的平台共享,使得产品成本低廉;其次在管理层面上,华为通过多年的积累,具备了业务扩张的实力;第三是具备综合的技术优势拓展3G市场。
事实上,西门子与华为的合资也在于这家在中国电信市场并不成功的德国公司看中华为在国内市场巨大的潜在增长力。TD-SCDMA标准成熟后,必然优先采用华为等中国国内电信商的设备。2005年初,信产部部长王旭东曾明确预计,3G发牌后,国产设备厂商有望获得40%以上的国内市场份额,其中华为约20%。按照3G设备投资1000亿元计算,华为有望获得200亿元的份额。
普遍的观点认为,韩日厂商是北美核心的技术跟随者,擅长以最快的速度进入高风险市场以获得较高的回报,但三星是个例外。三星早在2001年时就表达了与TD-SCDMA的合作意向,并与大唐、飞利浦合作成立天焙科技公司。2003年1月,三星电子与大唐、飞利浦共同成立了TD-SCDMA芯片组开发组织T3G,三星公司技术负责人告诉《商务周刊》:“三星将于2005年7月前推出第一款支持TD-SCDMA的芯片。”
在TD-SCDMA的支持者中,还有摩托罗拉和诺基亚的名字。摩托罗拉从2003年5月开始实施在中国投资5亿美金的计划,其中包括9000万美金成立3G技术研发中心、成都的3G研发基地以及对天碁公司的投资。摩托罗拉对于TD-SCDMA的重点在于手机芯片。
摩托罗拉将手机业务作为复兴的动力。2004年财报中,其60%利润来自手机业务。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个人通信事业部总裁任伟光告诉《商务周刊》:“摩托罗拉采取全面布局手机业务的战略,所以推出支持TD-SCDMA的手机芯片,并在TD-SCDMA完全商业化时占有更多市场份额是必然之举。”
在后2G时代尽显优势的诺基亚则希望通过重组,在3G市场中从网络设备到终端产品扮演更加一体化的角色。诺基亚倾向于推出WCDMA和TD-SCDMA的混合性解决方案,诺基亚中国投资公司总裁何庆源告诉《商务周刊》:“单独推广TD-SCDMA,市场肯定难以接受。WCDMA适合广泛领域的覆盖,TD-SCDMA更适合热点地区的覆盖。它们配合使用非常妙。”
观望TD-SCDMA
尽管是3G全标准的支持者,爱立信和NEC并不打算全力支持TD-SCDMA商业化。爱立信全球总裁思文凯曾告诉《商务周刊》:“爱立信将非常珍视中国3G市场发展的时机。”但其首席技术官埃里克松却表示,TD-SCDMA并不会控制市场。他说:“TD-SCDMA 2005年不大可能占据中国市场,甚至2006年也是件困难事。”
不过,爱立信也加快了在中国3G市场反应速度。2004年4月,爱立信总裁思文凯宣布在成都投资成立3G无线技术研发中心,两个月后该中心就进入正常运转。同年12月爱立信投资1500万美元成立的广州移动数据应用研究开发公司,在2005年1月就推出了商用解决方案。 在争夺3G市场时,索爱是爱立信的重要砝码。“优质的网络设备加索爱的3G手机,爱立信将在3G市场的定制业务中发挥优势。”爱立信中国公司战略与市场总裁卢勇说。
NEC是WCDMA商用解决方案的6大厂商之一,对TD-SCDMA表现出明显的排斥态度。2002年时,NEC联合松下、华为共同出资800万美元,组建了上海宇梦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进行3G核心技术研究。NEC全球总裁金杉明信曾告诉《商务周刊》:“NEC从来就是依靠半导体、计算机和通信等方面的综合优势快速抢占通信市场。”按照NEC公司的计划,2006年NEC在中国3G市场将获得2.9亿美元销售收入。
无论如何,离市场化越来越近的TD-SCDMA正吸引更多的厂商加入其阵营中,在董事长雅格布宣布全面支持WCDMA的计划后,高通也开始介入TD-SCDMA。2005年2月,高通宣布授权明基开发、制造以及销售TD-SCDMA产品。虽然明基不是TD-SCDMA联盟成员,而是通过与高通捆绑式开发提供TD-SCDMA终端,但TD-SCDMA产业联盟秘书长杨骅表示:“高通此次实质性地介入TD-SCDMA,也从侧面说明TD-SCDMA产业化发展态势良好,大家都想分一杯羹。”
杨晔认为,TD-SCDMA的发展是技术和市场并进的思路,应当通过联盟内部的技术共享加速市场化,而不应当通过技术的分散许可,而使TD-SCDMA技术在市场化中流失。
经过多年艰难跋涉后,当素以市场触觉灵敏的中兴成为TD-SCDMA标准的技术支持者,当英特尔开始考虑基于TD的手机芯片,当安捷伦计划2005年时推出专门针对TD的测验设备,TD-SCDMA以顽强的生命力终于走近了中国3G发牌的前夜。在这个前夜,一家名叫易观国际的咨询机构发布了一个“黑色”的报告:TD-SCDMA用户到2008年难以超过2000万规模,这意味着TD在全国3G市场所占份额将少于20%。按照易观的报告预测,2009年后,TD用户增长速度将停滞,并退出主流应用市场。
这不是一份合时宜的报告。或者说,它只符合那些恨不得吸干2G最后一滴血而希望3G越晚到来越好的利益集团的胃口。对那些已经为3G打拼多年的人来说,TD-SCDMA的商业未来决定着3G在中国的命运,也决定着中国的信息化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