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如何使课堂教学有效果、有效益、有效率,是减少学生学习负担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本文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加强知识的理解、注重构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这五个方面阐述如何提高物理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兴趣;思考;理解;知识结构;应用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探索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建构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领会、理解、应用所学内容。本文就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热情
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高效课堂的基础。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内心感到有一种力量支持,有被关心、被重视的感觉,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求成功的强烈愿望。融洽的师生关系应是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相互尊重,教师对学生应多关心,态度要和蔼亲切,平时要关心学生的想法和要求,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的问题和困难,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建立彼此信任。特别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在人格上尊重后进生,不讽刺、不挖苦、不损伤学生的心灵,要以慈母之心、导师之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要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发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很好奇,而物理学科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这种好奇心,物理实验和物理情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物理实验能给学生提供许多奇妙的视觉,能让学生有充分动手的机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说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实验才爱上物理。课堂上应重视物理实验,充分挖掘身边的实验素材,珍惜每一次实验的机会,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实验结论的得出,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联系实际,做好情境教学,物理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紧密联系,每个物理知识都有着丰富的情境,而直观、生动、神奇的物理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物理课堂中,要多使用多媒体,展示物理现象、创设研究情境,让学生有着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在对直观情境的感知中,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探究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也就是追求“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课堂上多设置实验探究、问题探索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把学生的“脑”充分调动起来,追求教学的有效、高效。教学过程始终抓住驱动学生学习动力这根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侧重先疑后导,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授课过程突出问题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指引学生在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一连串问题的讨论中实现教学目标,通过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更加有效。
三、加强实验探究,注重知识的理解
学习物理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是否从本质上认识、理解物理知识,学生只有理解了物理知识才能在知识之间建立内在联系,才能在实际的情境中激活物理知识,从而把物理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物理学以大量实验为纽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很有意义。物理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只有以丰富的感性认知为基础,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说实验是学生理解新知识的台阶。学生只有理解实验原理和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所以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思路,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让学生知道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做实验、如何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了知识,才能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这节课,我不是直接给出实验电路图和实验步骤,而是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目的展开分析、讨论,把教学目标转化成一连串的问题。首先讨论当一个量和两个量同时有关时,要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引导得出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得出要做两个实验,实验一控制R不 变,研究I和U的关系,实验二控制U不变,研究I和R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得出实验一的思路:第一要想办法控制电阻不变,第二要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定量关系就要测出电流值和电压值,第三要找出规律就要让电路发生变化,测出多组数值,然后从变化中去发现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思路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既用定值电阻控制电阻不变,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出电压和电流值,用滑动变阻器来实验多次测量,这样不但设计出实验电路图,而且让学生知道各个器材的作用,更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最后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做实验二,这样有利学生比较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理解各个器材的作用,理解各个步骤的意义,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
四、注重构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物理知识结构和网络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学中应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引导学生在接纳新知识的同时, 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分析对比、概括提炼、归纳总结和应用练习逐步完善知识结构, 使知识精化、系统化、网络化,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认清物理现象的本质,弄清物理量、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的意义、条件、适用范围、注意点、表达方式和应用,理出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要引导学生“由厚到薄”,学会概括和提练知识的精髓,对知识进行分类总结,让学生感到一节课要记的东西就这么几条,使知识精化,让学生轻松学习。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网,学会前后知识的沟通,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学会运用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能联系的尽量联系,建立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类比找出不同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编制知识结构图表,形成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学生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
五、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物理现象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都是物理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物理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运用物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在平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将物理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学生就会对它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去思考和探究,逐步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在课堂上要援引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实例来讲授知识,特别要引用学生熟知的现象和感兴趣的事物,从报刊、图片、电影、电视、网络节选出与物理相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融入课堂中,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节,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所产生的现象和应用,一般不引起学生的注意,不为学生所接受,所以对于初中生学习起来就更为困难,我通过设置多个相关的事例和应用,如“船吸现象”、机翼升力、喷雾器、火车安全线等,让学生动手、分析、应用和解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学生只是背下了概念和公式等结论,停留在对知识的表层理解,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那么记住的这些知识也是支离破碎、不会灵活运用,在实际的情境中很难被激活,不具备迁移功能。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对物理现象和实例进行分析提炼,学会提取现象背后的内在本质和共同规律,让学生经历对繁杂现象抽象加工的全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有深度,才能灵活地把知识应用在不同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分类、整理归纳,理顺知识脉络,建立起知识的内在联系,才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主动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知识的内在本质,把握知识的内涵、联系和区别,建构知识结构,形成物理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知识,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兴趣;思考;理解;知识结构;应用
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思考,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探索问题的方法、分析问题的思路、解决问题的途径,让学生建构清晰、完整的知识网络,使学生领会、理解、应用所学内容。本文就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谈几点体会。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热情
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条件是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是高效课堂的基础。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从内心感到有一种力量支持,有被关心、被重视的感觉,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学习,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乐观情绪和努力探求成功的强烈愿望。融洽的师生关系应是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师生间相互尊重,教师对学生应多关心,态度要和蔼亲切,平时要关心学生的想法和要求,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的问题和困难,与学生多沟通交流,建立彼此信任。特别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要在人格上尊重后进生,不讽刺、不挖苦、不损伤学生的心灵,要以慈母之心、导师之严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要尽量挖掘学生的优点,发现他们的进步,肯定他们的成绩,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利用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新鲜事物都很好奇,而物理学科正好能够满足他们的这种好奇心,物理实验和物理情境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物理实验能给学生提供许多奇妙的视觉,能让学生有充分动手的机会,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说很多学生是因为喜欢实验才爱上物理。课堂上应重视物理实验,充分挖掘身边的实验素材,珍惜每一次实验的机会,尽可能地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实验的设计、操作、实验结论的得出,以此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注重联系实际,做好情境教学,物理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紧密联系,每个物理知识都有着丰富的情境,而直观、生动、神奇的物理情境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物理课堂中,要多使用多媒体,展示物理现象、创设研究情境,让学生有着丰富的感性材料,同时在对直观情境的感知中,产生疑问,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探究的热情。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习的主动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键是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思考,也就是追求“主动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课堂上多设置实验探究、问题探索等环节,引导学生探索思考,把学生的“脑”充分调动起来,追求教学的有效、高效。教学过程始终抓住驱动学生学习动力这根主线,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侧重先疑后导,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授课过程突出问题意识,努力创设问题情境,指引学生在情境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一连串问题的讨论中实现教学目标,通过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习的主动性,使学习更加有效。
三、加强实验探究,注重知识的理解
学习物理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是否从本质上认识、理解物理知识,学生只有理解了物理知识才能在知识之间建立内在联系,才能在实际的情境中激活物理知识,从而把物理知识灵活地应用于生活实际。物理学以大量实验为纽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规律,对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很有意义。物理实验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学生只有以丰富的感性认知为基础,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可以说实验是学生理解新知识的台阶。学生只有理解实验原理和过程,才能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所以每次做实验时,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分析实验思路,讨论实验方案,设计实验步骤,让学生知道实验为什么要这样做,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如何做实验、如何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学到了知识,才能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
例如《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这节课,我不是直接给出实验电路图和实验步骤,而是引导学生围绕实验目的展开分析、讨论,把教学目标转化成一连串的问题。首先讨论当一个量和两个量同时有关时,要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引导得出采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得出要做两个实验,实验一控制R不 变,研究I和U的关系,实验二控制U不变,研究I和R的关系;接着引导学生得出实验一的思路:第一要想办法控制电阻不变,第二要研究电流和电压的定量关系就要测出电流值和电压值,第三要找出规律就要让电路发生变化,测出多组数值,然后从变化中去发现规律;然后引导学生围绕思路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既用定值电阻控制电阻不变,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出电压和电流值,用滑动变阻器来实验多次测量,这样不但设计出实验电路图,而且让学生知道各个器材的作用,更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步骤;最后运用类比的方法引导学生做实验二,这样有利学生比较两实验的异同点,加深对实验的理解。让学生参与到实验的整个过程,使学生理解各个器材的作用,理解各个步骤的意义,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
四、注重构建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物理知识结构和网络必须通过学生主动建构才能获得,教学中应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引导学生在接纳新知识的同时, 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并通过分析对比、概括提炼、归纳总结和应用练习逐步完善知识结构, 使知识精化、系统化、网络化,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灵活应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认清物理现象的本质,弄清物理量、物理规律、物理公式的意义、条件、适用范围、注意点、表达方式和应用,理出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和应用。要引导学生“由厚到薄”,学会概括和提练知识的精髓,对知识进行分类总结,让学生感到一节课要记的东西就这么几条,使知识精化,让学生轻松学习。要引导学生建构知识结构网,学会前后知识的沟通,找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学会运用分析、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将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能联系的尽量联系,建立知识的纵向和横向联系,类比找出不同知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编制知识结构图表,形成网络,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这样学生便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灵活应用。
五、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迁移和应用能力
物理现象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生活中处处都是物理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物理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物理,运用物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教师在平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留意生活中的司空见惯的物理现象,将物理知识融入日常生活中,学生就会对它产生兴趣,就会主动去思考和探究,逐步形成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意识。在课堂上要援引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物理实例来讲授知识,特别要引用学生熟知的现象和感兴趣的事物,从报刊、图片、电影、电视、网络节选出与物理相关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融入课堂中,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例如《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这一节,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所产生的现象和应用,一般不引起学生的注意,不为学生所接受,所以对于初中生学习起来就更为困难,我通过设置多个相关的事例和应用,如“船吸现象”、机翼升力、喷雾器、火车安全线等,让学生动手、分析、应用和解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物理,从而提高学生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和能力。
学习物理的目的在于应用,如果学生只是背下了概念和公式等结论,停留在对知识的表层理解,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那么记住的这些知识也是支离破碎、不会灵活运用,在实际的情境中很难被激活,不具备迁移功能。教学中应让学生学会对物理现象和实例进行分析提炼,学会提取现象背后的内在本质和共同规律,让学生经历对繁杂现象抽象加工的全过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才有深度,才能灵活地把知识应用在不同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分析分类、整理归纳,理顺知识脉络,建立起知识的内在联系,才能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进而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总之,教学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主动认知的基础上,让学生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知识的内在本质,把握知识的内涵、联系和区别,建构知识结构,形成物理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能灵活应用物理知识,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