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中学语文;文言文;三步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2—0081—01
一、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近年来,由于中考语文试卷中有关文言文阅读的试题是课本以外的,于是,个别教师和一部分学生就不太重视课本所选文言文的教学和学习了。殊不知学好课本,打好基础,可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只有把课本所选的几十篇文言文真正学懂学透了,大致掌握1000个左右的文言实词和50个左右的常见文言虚词,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熟悉和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技巧,大体了解文言文章法结构上的一些特点,能对文中反映的作者的思想观点、生活态度等做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这样才算具备了《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解答文言文阅读的试题,也就得心应手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在自己意识的深处找到那一部分已知的东西,把它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工具。”我想,人们平常所说的“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多读精讲,强化背诵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法主要是教师从头至尾的串讲和翻译。其实,这种教法费时费力、忽略了朗读和背诵。文言文大多语言精炼、简短,节奏感强,容易上口。在教学中重视朗读和背诵,强化这方面的训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读写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就把朗读视为“一种特殊的创造”。那种认为文言文教学中朗读和背诵可有可无,或者仅仅把它们作为分析前的铺垫和分析后的小结的认识和做法实在是片面的。朗读和背诵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项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古代文化常识,适当讲解词法、句法方面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并指导学生进行积累和巩固,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所谓的精讲,就是要求教师尽量把自己的讲授环节压缩到最简练的程度,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展示才智的机会,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把学习、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思维流程和学习心理,引导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一句话,所谓的精讲,就是教师讲得精当而有启发性,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质疑答题、发表见解、朗读课文、当堂作业了。
三、自读自讲,质疑问难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主要有三个因素构成: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三是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信息,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培养素质,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接受信息,进行处理、变换的过程。而这一切只能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自己的感知,在各自的头脑中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别人试图越俎代庖是无济于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由此看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自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是非常必要的。步骤大体如下:1.扎实预习(初步浏览,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找出疑难问题并尝试解答);2.精讲指导(提示预习目的和要求,介绍预习方式,提供必要的材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课文有关的史料、图片等);3.课内自读(重点精读,选段背诵,识辨文体,审清题目,全面理解课文内容);4.鼓励自讲(选择重点语段,指名学生自讲,教师、学生讨论补充或纠正);5.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从重点字词、句式到文章内容写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准确理解重点词句,认真领会文章内容和结构);6.启发学生质疑问难(通观全文,进一步发现问题,大胆质疑问难: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直到无疑);7.分析评价(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写作方法特点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识别鉴赏能力)。通过上述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学生由被动应付变为积极参与,由“听众”变为“演员”,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文言文学习水平。
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2—0081—01
一、重视课本,夯实基础
近年来,由于中考语文试卷中有关文言文阅读的试题是课本以外的,于是,个别教师和一部分学生就不太重视课本所选文言文的教学和学习了。殊不知学好课本,打好基础,可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只有把课本所选的几十篇文言文真正学懂学透了,大致掌握1000个左右的文言实词和50个左右的常见文言虚词,熟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和句式,熟悉和掌握文言文中一些常见的修辞技巧,大体了解文言文章法结构上的一些特点,能对文中反映的作者的思想观点、生活态度等做出准确的分析和评价,这样才算具备了《语文课程标准》所规定的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解答文言文阅读的试题,也就得心应手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一边思考,一边在自己意识的深处找到那一部分已知的东西,把它作为理解新知识的工具。”我想,人们平常所说的“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讲的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二、多读精讲,强化背诵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法主要是教师从头至尾的串讲和翻译。其实,这种教法费时费力、忽略了朗读和背诵。文言文大多语言精炼、简短,节奏感强,容易上口。在教学中重视朗读和背诵,强化这方面的训练,不但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读写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就把朗读视为“一种特殊的创造”。那种认为文言文教学中朗读和背诵可有可无,或者仅仅把它们作为分析前的铺垫和分析后的小结的认识和做法实在是片面的。朗读和背诵既是一种教学手段,又是一项教学目标。同时,教师要有选择地给学生介绍一些古代文化常识,适当讲解词法、句法方面带有规律性的知识,并指导学生进行积累和巩固,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教师“要朝着促使学生‘反三’这个目标精要地‘讲’,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由此可见,所谓的精讲,就是要求教师尽量把自己的讲授环节压缩到最简练的程度,给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积极思维、展示才智的机会,尊重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把学习、思维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规律、思维流程和学习心理,引导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一句话,所谓的精讲,就是教师讲得精当而有启发性,学生就有更多的时间质疑答题、发表见解、朗读课文、当堂作业了。
三、自读自讲,质疑问难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主要有三个因素构成:一是教师,二是学生,三是教材。在教学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才能更好地发掘和利用教材中的信息,有效地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培养素质,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获取新知识的过程,是学生接受信息,进行处理、变换的过程。而这一切只能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通过自己的感知,在各自的头脑中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进行,别人试图越俎代庖是无济于事的。爱因斯坦也曾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由此看来,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自讲,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是非常必要的。步骤大体如下:1.扎实预习(初步浏览,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找出疑难问题并尝试解答);2.精讲指导(提示预习目的和要求,介绍预习方式,提供必要的材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课文有关的史料、图片等);3.课内自读(重点精读,选段背诵,识辨文体,审清题目,全面理解课文内容);4.鼓励自讲(选择重点语段,指名学生自讲,教师、学生讨论补充或纠正);5.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从重点字词、句式到文章内容写法,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准确理解重点词句,认真领会文章内容和结构);6.启发学生质疑问难(通观全文,进一步发现问题,大胆质疑问难: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直到无疑);7.分析评价(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观点态度、写作方法特点等,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提高学生的识别鉴赏能力)。通过上述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学生由被动应付变为积极参与,由“听众”变为“演员”,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不知不觉中提升了文言文学习水平。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