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外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知识的一条重要渠道,是对课内学习的重要补充,它对小学生扩大视野,开阔思路,激发求知欲望,丰富精神生活,培养道德情操以及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都具有很大的意义。笔者结合具体学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共读,让‘悅读’悄然发生”的课外阅读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阅读的好习惯,推动学生自觉阅读,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外“悦”读。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弟;阅读兴趣;引领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标明确规定: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40万字,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100万字。因此,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学生自觉阅读,笔者结合了本班的实际,在班级开展了“共读,让‘悦读’悄然发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笔者发现以下策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动学生自觉阅读。
一、 多管齐下调兴趣
(一) 故事诱读,激发阅读需要
小学生往往对故事性较强的作品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而要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就需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诱读。
(二) 插图导读,导出阅读欲望
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书本中往往会设计许多生动、形象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这些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也易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就利用了插图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利用插图导入,初步接触文本内容,通过图文对比激发其进一步探求的欲望。
(三) 目录猜读,引出阅读期待
学生天性好奇,喜欢富有挑战的学习。在平时的阅读课中,笔者尝试在课堂上运用猜读的方法抓住学生的阅读兴奋点,通过读标题猜正文内容、读开头猜后文内容等方式进行,学生借助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进行对话,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期待,也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 有效方法助兴趣
(一) 读目录,梳理线索
每一本书在编辑的时候,作者都会在最前面列出书本的目录,这些目录既是作者创作时的思路,也是供读者阅读时把握全文时的线索。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目时应注重对目录的浏览,尤其高年段学生在阅读长篇内容时,阅读目录有利于对所阅读的书目进行梳理。学生阅读目录既能帮助学生了解内容,又能在阅读时联系前后内容更好地理解内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二) 写梗概,整合内容
学生每天都进行了课外阅读,但读过后的内容都只是停留在大脑的浅层面。为了让学生对阅读过的内容进行深加工,每阅读一个篇章后,规定每个学生都要用简洁的话将故事内容写出来,这就是写故事的梗概。在阅读完整本书之后再让学生将之前梗概稍加修改,写出整本书的梗概。这样在每读完一本书后,学生不仅动眼了,还动脑动手了,真正做到读书的三到“心到、手到、眼到”。
(三) 画图表,厘清关系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阅读四大名著了,这些名著里面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每个人物穿插在不同的故事当中,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会混淆人物关系,有时甚至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经典时,让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先将故事的主要人物一一列出,然后把在这些主要人物身上发生的主要事情列出来。
(四) 对比读,拓宽视野
对比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教材中编入了许多优秀作品的片段,经过课堂教学的渗透,激发了学生阅读优秀作品的兴趣。在《祖父的园子》里,萧红回忆了自己快乐、自由、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从这些充满轻盈活泼的文字中,学生们感受到了萧红的童年有祖父的宠爱,童年生活是温暖的、幸福的。
对比阅读影视作品——许多优秀的著作被搬上了大荧幕,但经过改编后的文本往往和原著有一定的区别,学生在阅读完原著后再来观看影视作品,就会很快地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区分了原著和影视作品的异同,还提高了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 多元评价保兴趣
学生进行阅读后往往有交流的欲望,在组织的交流活动中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交流时参与的热情、交流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以鼓励、肯定为主,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阅读的成就感、满足感。
(一) 激励评价护童心
儿童是最需要呵护的,正如苏霍姆林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由于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同,必然导致对课外阅读知识的体悟不同,但这都是学生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教师在评价中依然要细心呵护学生的童真。
(二) 过程评价促指导
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同伴,在阅读中可以随时地与学生交流掌握每一个学生阅读的状况,经常与学生聊聊书中的人物、故事,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当学生在阅读懈怠时进行及时鼓励,当学生有困惑时进行具体指导,当学生犹豫时进行有效点拨。在师生积极的交流中掌握学生的阅读动态,在互动中增进师生情感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形成了一种阅读习惯,让阅读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一部分。
(三) 小组评价助信心
为了保证课外阅读的长效性,学生阅读的评价不要只限于教师的评价,可以让生生评价等多种方式参与,学生之间积极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阅读的信心,这对班级阅读氛围的营造也有很大的好处。
笔者在班级以阅读小组的形式开展阅读活动,每个组里按照阅读能力高低进行成员分配,由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任组长带领组员进行阅读。一学期下来,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课外知识,更是一份阅读热情。
以上策略贯穿在整个阅读活动中,在五六年级的时光里,我们一起阅读了《安徒生童话》、《昆虫记》、《城南旧事》、《三国演义》、《呼兰河传》、《红楼梦》、《青铜葵花》等。
总之,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到更多知识,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真正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外“悦”读。
参考文献:
[1]邵兰飞.将悦读进行到底[J].小学语文教学,2015,(12).
[2]张学青.共读,让师生拥有彼此可以对接的“底色”[J].小学语文教师,2014,(增刊).
[3]张宁霞.整本书阅读的交流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6,(3).
作者简介:
曾冬艳,浙江省宁波市,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俞范学校。
关键词:外来务工子弟;阅读兴趣;引领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必须高度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课标明确规定:中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40万字,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低于100万字。因此,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过程之外的“点缀”,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推动学生自觉阅读,笔者结合了本班的实际,在班级开展了“共读,让‘悦读’悄然发生”的课外阅读活动。笔者发现以下策略能有效地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推动学生自觉阅读。
一、 多管齐下调兴趣
(一) 故事诱读,激发阅读需要
小学生往往对故事性较强的作品有着浓厚的阅读兴趣,而要调动他们的阅读兴趣就需要不失时机地进行诱读。
(二) 插图导读,导出阅读欲望
在小学阶段课外阅读书本中往往会设计许多生动、形象的插图,并且大部分插图包含有声情并茂的故事情节,这些插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也易于激发学生阅读的积极性。笔者在引导学生阅读时就利用了插图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利用插图导入,初步接触文本内容,通过图文对比激发其进一步探求的欲望。
(三) 目录猜读,引出阅读期待
学生天性好奇,喜欢富有挑战的学习。在平时的阅读课中,笔者尝试在课堂上运用猜读的方法抓住学生的阅读兴奋点,通过读标题猜正文内容、读开头猜后文内容等方式进行,学生借助自己的知识储备和学习经验进行对话,这样既激发了学生阅读期待,也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二、 有效方法助兴趣
(一) 读目录,梳理线索
每一本书在编辑的时候,作者都会在最前面列出书本的目录,这些目录既是作者创作时的思路,也是供读者阅读时把握全文时的线索。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目时应注重对目录的浏览,尤其高年段学生在阅读长篇内容时,阅读目录有利于对所阅读的书目进行梳理。学生阅读目录既能帮助学生了解内容,又能在阅读时联系前后内容更好地理解内容,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二) 写梗概,整合内容
学生每天都进行了课外阅读,但读过后的内容都只是停留在大脑的浅层面。为了让学生对阅读过的内容进行深加工,每阅读一个篇章后,规定每个学生都要用简洁的话将故事内容写出来,这就是写故事的梗概。在阅读完整本书之后再让学生将之前梗概稍加修改,写出整本书的梗概。这样在每读完一本书后,学生不仅动眼了,还动脑动手了,真正做到读书的三到“心到、手到、眼到”。
(三) 画图表,厘清关系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阅读四大名著了,这些名著里面人物众多,关系复杂,每个人物穿插在不同的故事当中,学生在阅读时往往会混淆人物关系,有时甚至闹出张冠李戴的笑话。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经典时,让学生在第一遍阅读时先将故事的主要人物一一列出,然后把在这些主要人物身上发生的主要事情列出来。
(四) 对比读,拓宽视野
对比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学作品——教材中编入了许多优秀作品的片段,经过课堂教学的渗透,激发了学生阅读优秀作品的兴趣。在《祖父的园子》里,萧红回忆了自己快乐、自由、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从这些充满轻盈活泼的文字中,学生们感受到了萧红的童年有祖父的宠爱,童年生活是温暖的、幸福的。
对比阅读影视作品——许多优秀的著作被搬上了大荧幕,但经过改编后的文本往往和原著有一定的区别,学生在阅读完原著后再来观看影视作品,就会很快地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学生区分了原著和影视作品的异同,还提高了对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 多元评价保兴趣
学生进行阅读后往往有交流的欲望,在组织的交流活动中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交流时参与的热情、交流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以鼓励、肯定为主,让学生在评价中获得阅读的成就感、满足感。
(一) 激励评价护童心
儿童是最需要呵护的,正如苏霍姆林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由于每个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同,必然导致对课外阅读知识的体悟不同,但这都是学生自己的真实想法,因此教师在评价中依然要细心呵护学生的童真。
(二) 过程评价促指导
教师要成为学生阅读的同伴,在阅读中可以随时地与学生交流掌握每一个学生阅读的状况,经常与学生聊聊书中的人物、故事,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当学生在阅读懈怠时进行及时鼓励,当学生有困惑时进行具体指导,当学生犹豫时进行有效点拨。在师生积极的交流中掌握学生的阅读动态,在互动中增进师生情感的同时也让学生在无意识中形成了一种阅读习惯,让阅读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一部分。
(三) 小组评价助信心
为了保证课外阅读的长效性,学生阅读的评价不要只限于教师的评价,可以让生生评价等多种方式参与,学生之间积极的评价更能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阅读的信心,这对班级阅读氛围的营造也有很大的好处。
笔者在班级以阅读小组的形式开展阅读活动,每个组里按照阅读能力高低进行成员分配,由阅读能力较强的学生任组长带领组员进行阅读。一学期下来,学生收获的不仅是课外知识,更是一份阅读热情。
以上策略贯穿在整个阅读活动中,在五六年级的时光里,我们一起阅读了《安徒生童话》、《昆虫记》、《城南旧事》、《三国演义》、《呼兰河传》、《红楼梦》、《青铜葵花》等。
总之,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会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到更多知识,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取得良好的阅读效果,真正让课外阅读成为课外“悦”读。
参考文献:
[1]邵兰飞.将悦读进行到底[J].小学语文教学,2015,(12).
[2]张学青.共读,让师生拥有彼此可以对接的“底色”[J].小学语文教师,2014,(增刊).
[3]张宁霞.整本书阅读的交流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16,(3).
作者简介:
曾冬艳,浙江省宁波市,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俞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