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6)06-000-01
摘 要 广场体育活动,有诸多的开展好处,是全民健身背景下的体育社会化的产物。本文通过对长治八一广场的调查,了解到八一广场是我国功能较完善的广场。为广场体育的科学发展提供更好的方案,使群众积极的参与到广场体育活动中去,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及健康意识。
关键词 长治市 八一广场 体育活动
以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或体育设施以及场地为物质基础,以市民为主体,以满足市民的需求开展的体育活动的广场体育成为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宝贵的公共空间,让人们得到健康快乐的体育锻炼。群众体育活动是贯彻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阵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但是高度密集的空间布局和繁重的工作压力压抑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亚健康的出现,直接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体育活动因此得到了重视。本文通过对长治市的八一广场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而使群众更好的参与到广场体育中去,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及健康意识,为广场体育的科学发展提供更好的方案。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山西省长治市八一广场锻炼市民。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处收集相关文献几十篇,还在互联网上查阅了有关该论文内容的资料。
2.数理统计法。本文对查阅和调查所收获的数据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得出统计结果。
3.问卷调查法。在八一广场内进行发放调查问卷一共600份,回收590份,回收率98.33%,有效问卷568份,有效率96.27%。
二、结果与分析
(一)市民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
广场锻炼的市民一般都在清晨进行锻炼,然后是傍晚,最后是空闲时间,下午和上午锻炼的人数相对较少,由此可看出该锻炼居民大多数集中在清晨和傍晚进行体育锻炼。根据调查和访问,在所调查的人群中,老年人和离退休人员清晨活动的人数最多。
(二)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
每周锻炼的次数与每个人的身体锻炼成效是有关系的,所以,根据不同的人群应该安排计划出不同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频率,对于初始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来讲,开始锻炼时,运动强度应该小些,运动频度也同样少些,一般以每周4-5次、每次15-40分钟为宜。对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来讲,随着体育运动进程的发展和体质的增强,每周可运动5-6次,每次40-50分钟。
广场市民体育活动持续时间表来看,大多数市民体育锻炼时间是在40分钟至一小时之间,2小时以上最少。由此可以看出广场大多数人的体育锻炼时间不充足,只有少数的人锻炼的时间达到一小时以上。
(三)市民参与体育活动锻炼的形式
长治市广场体育活动的项目较多,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锻炼身体的体育项目,通过市民选择发现跑步是最受喜爱的体育项目。跑步或是散步(慢跑)这种锻炼方法简单易行,若长期坚持锻炼,能够加速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心肌营养、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对增进体格、改善体质具有很好的效果。
根据调查,广场体育活动因为男女性别不同所选择健身体育项目也有所不同,男性除跑步外,还会选择运动量比较大、对抗性较强的大球类项目;女性则除散步、跑步外还会趋向于参加健身操、广场舞、小球類等一些运动量较少、对抗性不强的项目。另外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居民还参加溜球、太极柔术等项目。在广场内中年男性一般对球类运动比较喜爱,由于这类活动具有明显的竞技性、健身性、表演性。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根据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来看,八一广场市民体育锻炼的频度还比较小,需要加强,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可见锻炼市民并没有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
2.八一广场市民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丰富,促使市民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八一广场大多数市民对体育健身已具备较高的认识,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愉悦身心,提高人际交往,同时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全市民健身的普及,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让体育运动的技能和知识深入人心,使更多的市民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二)建议
1.对八一广场市民进行体育专业知识的教授,加强市民体育锻炼的专业性,更加专业的进行体育锻炼。
2.加强八一广场体育设施和场馆的建设,提高广场服务质量,通过各种形式的有偿体育服务,来吸引更多的大众参加体育锻炼。
3.加强社会指导员的专业素质,进而使更多的广场市民更加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体育社会指导员还应制定适合本广场市民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规划,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物质文化需求。以此来实现长治市八一广场体育运动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全国优秀博硕士数据库.2004(4):46.
[2] 李云鹏.社区体育的内涵、特点及发展的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2.5(4):27-46.
[3] 皮学菊.嘉兴市社区休闲体育的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2(3):86-89,117.
[4] 张平.社区健身器材的建设与管理[J].体育学刊.2011.17(5):119-121.
[5] 白海波,李相如.沈阳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49-52.
摘 要 广场体育活动,有诸多的开展好处,是全民健身背景下的体育社会化的产物。本文通过对长治八一广场的调查,了解到八一广场是我国功能较完善的广场。为广场体育的科学发展提供更好的方案,使群众积极的参与到广场体育活动中去,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及健康意识。
关键词 长治市 八一广场 体育活动
以区域内的自然环境或体育设施以及场地为物质基础,以市民为主体,以满足市民的需求开展的体育活动的广场体育成为广大群众参与体育活动宝贵的公共空间,让人们得到健康快乐的体育锻炼。群众体育活动是贯彻和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重要阵地。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生活质量大幅度提高,但是高度密集的空间布局和繁重的工作压力压抑着人们的身心健康,随之而来的就是各种亚健康的出现,直接影响市民的生活质量,体育活动因此得到了重视。本文通过对长治市的八一广场体育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从而使群众更好的参与到广场体育中去,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及健康意识,为广场体育的科学发展提供更好的方案。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是山西省长治市八一广场锻炼市民。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成都体育学院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处收集相关文献几十篇,还在互联网上查阅了有关该论文内容的资料。
2.数理统计法。本文对查阅和调查所收获的数据结果进行分类整理,得出统计结果。
3.问卷调查法。在八一广场内进行发放调查问卷一共600份,回收590份,回收率98.33%,有效问卷568份,有效率96.27%。
二、结果与分析
(一)市民体育活动的时间安排
广场锻炼的市民一般都在清晨进行锻炼,然后是傍晚,最后是空闲时间,下午和上午锻炼的人数相对较少,由此可看出该锻炼居民大多数集中在清晨和傍晚进行体育锻炼。根据调查和访问,在所调查的人群中,老年人和离退休人员清晨活动的人数最多。
(二)市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
每周锻炼的次数与每个人的身体锻炼成效是有关系的,所以,根据不同的人群应该安排计划出不同的运动强度和运动频率,对于初始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来讲,开始锻炼时,运动强度应该小些,运动频度也同样少些,一般以每周4-5次、每次15-40分钟为宜。对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来讲,随着体育运动进程的发展和体质的增强,每周可运动5-6次,每次40-50分钟。
广场市民体育活动持续时间表来看,大多数市民体育锻炼时间是在40分钟至一小时之间,2小时以上最少。由此可以看出广场大多数人的体育锻炼时间不充足,只有少数的人锻炼的时间达到一小时以上。
(三)市民参与体育活动锻炼的形式
长治市广场体育活动的项目较多,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锻炼身体的体育项目,通过市民选择发现跑步是最受喜爱的体育项目。跑步或是散步(慢跑)这种锻炼方法简单易行,若长期坚持锻炼,能够加速全身血液循环、改善心肌营养、增加肺活量、改善肺功能,对增进体格、改善体质具有很好的效果。
根据调查,广场体育活动因为男女性别不同所选择健身体育项目也有所不同,男性除跑步外,还会选择运动量比较大、对抗性较强的大球类项目;女性则除散步、跑步外还会趋向于参加健身操、广场舞、小球類等一些运动量较少、对抗性不强的项目。另外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居民还参加溜球、太极柔术等项目。在广场内中年男性一般对球类运动比较喜爱,由于这类活动具有明显的竞技性、健身性、表演性。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根据运动生理学的知识来看,八一广场市民体育锻炼的频度还比较小,需要加强,才能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可见锻炼市民并没有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
2.八一广场市民选择体育锻炼的项目丰富,促使市民主动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八一广场大多数市民对体育健身已具备较高的认识,能够认识到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还可以愉悦身心,提高人际交往,同时还可以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应该进一步加强全市民健身的普及,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让体育运动的技能和知识深入人心,使更多的市民自觉参与体育锻炼。
(二)建议
1.对八一广场市民进行体育专业知识的教授,加强市民体育锻炼的专业性,更加专业的进行体育锻炼。
2.加强八一广场体育设施和场馆的建设,提高广场服务质量,通过各种形式的有偿体育服务,来吸引更多的大众参加体育锻炼。
3.加强社会指导员的专业素质,进而使更多的广场市民更加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体育社会指导员还应制定适合本广场市民长期进行体育锻炼的规划,以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体育物质文化需求。以此来实现长治市八一广场体育运动的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凯珍.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D].全国优秀博硕士数据库.2004(4):46.
[2] 李云鹏.社区体育的内涵、特点及发展的对策[J].体育科学研究.2002.5(4):27-46.
[3] 皮学菊.嘉兴市社区休闲体育的现状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7.22(3):86-89,117.
[4] 张平.社区健身器材的建设与管理[J].体育学刊.2011.17(5):119-121.
[5] 白海波,李相如.沈阳市社区实施全民健身工程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2.38(1):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