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志公指出“语文课有一项特定的、无可推托的责任,就是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进行种种计划的阅读训练,以培养学生具有比较高的阅读能力”。因此,小学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所肩负的责任重大,课堂应是放飞师生思想的天堂,每节独具匠心的语文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好的过程。多年来,笔者一直担任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本文结合自己平时的做法,谈几点浅薄的认识:
课堂提问要启迪思维,顺势而为
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不前时,教师随机抛出一个新颖别致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之旅,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情巧妙地提问,让学生大脑一直处于主动运转状态,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一课的第四自然段是这样描写的“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段落最后以一个省略号让人余音绕梁,因此围绕这个省略号笔者做足了文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一自然段,并适时配乐引读,充分渲染气氛,学生读的津津乐道,如痴如醉。笔者便顺势利导提问“同学们,结尾的省略号可谓是余味未尽呀,你从这个省略号还读出了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而且回答内容超乎预料,非常得体:“在这久久的凝视中,相信李白的内心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看着这波澜壮阔的长江水,他又会回想起和孟兄同榻共枕、畅所欲言的美好画面”……这一环节,为后面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做到了功到自然成,同时为学生学习和使用标点符号打下了认知基础。
课前搜集资料,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前笔者总会根据高年级阅读要求结合每课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两个问题进行课前资料搜集,以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授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场战役的资料。当学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这里的“暖”和“寒”字,是理解上的难点,这两个字分别包含着两层含义,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较为陌生,为此,讲到这一环节时笔者让多名学生充分交流课前资料,当他们对这两场战役有了一定认识,并耳熟能详时,顺水抛出“这‘暖’字仅仅是水把山崖拍暖了吗,这‘寒’字仅仅是铁索令人生寒吗?”当学生思想碰撞到一定程度时,就擦出了智慧的火花,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不攻自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是学生这种自主体验阅读教学的过程,其乐趣和收获不言而喻,同时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在悄然形成。
培养语感,读听是基础和关键
语感专家王尚文这样说“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可以看出读书的重要性。教师应放心让学生读书,并指导学生读好书,使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当然指导学生读书要有的放矢,体现层次性,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初读有初读的要求,高年级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了解大体意思皆可,这一环节一定让学生放开声音读,培养初步语感,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情感铺垫;而精读时则要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斟酌、深刻理解其内涵,为了悟其情,教师要顺势创设情境,有时为了营造这种朗读的氛围,笔者也会参与其中,当学生的朗读兴致一触即发,那文本深藏的含义也就逐渐显现出来。所以课堂上教师尽量要精讲,以读促悟,课堂上要能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还原语文课其本色,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也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朗读的好习惯。
养成梳理归纳知识的习惯
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笔者一直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积极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读书时,总是引导学生们对一些有浓重色彩的词语和句子,用铅笔圈圈点点,随时把自己的感受用几个字、几句话写在书的旁边,并拿出一定时间让同位之间、小组之间,乃至全班之间进行交流。慢慢地学生就学会了做批注,学句段。当然这种阅读习惯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每次阅读教学的板书设计,笔者都会把精华呈现给学生,使板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临近下课时,让学生结合板书,整理一些重点知识,并记录到课堂记录本上,养成梳理归纳的好习惯。
总之,只有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阅读教学才会真正开花结果。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笔者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探索和研究,更需要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笔者会倾尽自己毕生精力,为教育事业增光添彩,做学生的引路人,做教育的有心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午山小学)
课堂提问要启迪思维,顺势而为
当学生的思维处于停滞不前时,教师随机抛出一个新颖别致的问题,可以很好地开启学生的发散思维之旅,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学情巧妙地提问,让学生大脑一直处于主动运转状态,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苏教版五年级上册《黄鹤楼送别》一课的第四自然段是这样描写的“岸边杨柳依依,江上沙鸥点点。友人登上了船。白帆随着江风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只见一江春水浩浩荡荡地流向天边……”段落最后以一个省略号让人余音绕梁,因此围绕这个省略号笔者做足了文章: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这一自然段,并适时配乐引读,充分渲染气氛,学生读的津津乐道,如痴如醉。笔者便顺势利导提问“同学们,结尾的省略号可谓是余味未尽呀,你从这个省略号还读出了什么?”学生们畅所欲言,而且回答内容超乎预料,非常得体:“在这久久的凝视中,相信李白的内心会像这江水一样波澜起伏”“看着这波澜壮阔的长江水,他又会回想起和孟兄同榻共枕、畅所欲言的美好画面”……这一环节,为后面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做好了充分的铺垫,做到了功到自然成,同时为学生学习和使用标点符号打下了认知基础。
课前搜集资料,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课前笔者总会根据高年级阅读要求结合每课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两个问题进行课前资料搜集,以拓展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例如在教授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时,根据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课前布置学生搜集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两场战役的资料。当学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时,这里的“暖”和“寒”字,是理解上的难点,这两个字分别包含着两层含义,由于年代久远,学生对这段历史较为陌生,为此,讲到这一环节时笔者让多名学生充分交流课前资料,当他们对这两场战役有了一定认识,并耳熟能详时,顺水抛出“这‘暖’字仅仅是水把山崖拍暖了吗,这‘寒’字仅仅是铁索令人生寒吗?”当学生思想碰撞到一定程度时,就擦出了智慧的火花,这个难点就迎刃而解,不攻自破,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是学生这种自主体验阅读教学的过程,其乐趣和收获不言而喻,同时良好的阅读习惯也在悄然形成。
培养语感,读听是基础和关键
语感专家王尚文这样说“培养高品位的语感是语文课的最根本之处”“语感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可以看出读书的重要性。教师应放心让学生读书,并指导学生读好书,使学生“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音”。当然指导学生读书要有的放矢,体现层次性,引领学生层层深入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初读有初读的要求,高年级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了解大体意思皆可,这一环节一定让学生放开声音读,培养初步语感,拉近与文本的距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情感铺垫;而精读时则要抓住重点词句反复斟酌、深刻理解其内涵,为了悟其情,教师要顺势创设情境,有时为了营造这种朗读的氛围,笔者也会参与其中,当学生的朗读兴致一触即发,那文本深藏的含义也就逐渐显现出来。所以课堂上教师尽量要精讲,以读促悟,课堂上要能听到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还原语文课其本色,简简单单教语文,这也是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因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朗读的好习惯。
养成梳理归纳知识的习惯
作为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师,笔者一直倡导“不动笔墨不读书”,积极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读书时,总是引导学生们对一些有浓重色彩的词语和句子,用铅笔圈圈点点,随时把自己的感受用几个字、几句话写在书的旁边,并拿出一定时间让同位之间、小组之间,乃至全班之间进行交流。慢慢地学生就学会了做批注,学句段。当然这种阅读习惯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循序渐进。每次阅读教学的板书设计,笔者都会把精华呈现给学生,使板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临近下课时,让学生结合板书,整理一些重点知识,并记录到课堂记录本上,养成梳理归纳的好习惯。
总之,只有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才会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阅读教学才会真正开花结果。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笔者还有很多东西需要探索和研究,更需要在不断探索和研究中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笔者会倾尽自己毕生精力,为教育事业增光添彩,做学生的引路人,做教育的有心人。
(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午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