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荒者”终成科海一星

来源 :阅读与鉴赏(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isa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贝时璋离开浙江大学到上海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1954年1月,中国科学院建立学术秘书处,贝时璋被调任学术秘书处学术秘书。同年,贝时璋将实验室迁往北京。他是组建中国科学院最初的倡议者之一,曾参与制定了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很多重要规划。
  成立于1958年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是贝时璋一手创建的国际少有的科研机构。从“生物物理”这个名字上就可看出,这是一个生物学与物理学交叉的科研领域。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科学事业刚刚起步之初,有多少人能够作出这样的抉择?
  195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将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改建为生物物理研究所,贝时璋作为第一任所长,邀请了化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各学科专家加入生物物理学研究行列,建立了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生物物理化学等3个研究室和一个理论生物研究组,搭建起了以交叉学科为建制的生物物理学研究平台。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汪云久回忆说:“偶然的机遇让我进入了生物物理学领域,之所以能在这一领域内做点工作,全仰仗贝先生的指导。”他原本是数学专业的,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接到通知后如坠五里雾中,完全不知“生物物理学”为何物。翻遍图书馆资料,查到一个词条,“研究生命过程中的物理性质……用物理学研究生物……”仍不知所云。后来才知道是贝老有意把学习非生命科学的学子调来研究生命科学。“怎样把我们这些仅学过一些数理基础、初出茅庐的研究人员引入到生物学研究,进入前沿阵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他说。
  对此,贝时璋提议,生物物理所决定成立“理论组”,由3个不同专业的人参加。但坐在一起不等于能产生新的边缘学科,生物物理学不是生物学与物理学的简单总合。当时,他们并不理解这些,更不知从何下手。
  这时,贝时璋给了他们许多具体的指点。要求他们阅读一些书刊,大致规定一个研究范围。比如,他让一些学生多注意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让一些学生多看看生物系统中的控制和信息。贝时璋自己则一边指导也一边学习新知识,有时读了一本有兴趣的书后,迫不及待地走到他们的实验室,对这些初学者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谈上一两个小时。“对我们来说,无异于上一堂个别辅导课。”在这样的熏陶下,许多像汪云久这样的“外行”逐渐进入生物物理学领域。
  出任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贝时璋注重发展学科交叉研究,组织物理学、化学、数学和工程技术专家一起工作。为适应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的需要,贝时璋开创了放射生物学研究,建立了核试验监测站和天然放射性测量技术。在国际航天事业刚起步之际,贝时璋又高瞻远瞩地创建了宇宙生物学研究室,与有关部门合作,在1964到1966年两年间发射了5枚生物探空火箭,并成功回收了搭载的生物样品和实验动物。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寻,贝时璋说:“我现在对生命的本质问题可以发表意见了,我是将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哲学结合起来,探讨生命的本质,而这种深刻而立体的认识与年轻时是不能相比的,那时可能只对一个单薄的独立的生命感兴趣。”
  鉴于贝时璋在科学上的突出成就,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该台于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第36015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选自2009年11月4日《文汇报》)
  
  阅读训练
  1.本文标题概括、醒目。认真阅读全文,明确贝时璋在“拓荒”路上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较大篇幅地引用汪云久的原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回答画线句中列举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你的学习经历谈一下:与贝时璋相比,你最急需的是他的哪种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凡运设计)
其他文献
冯景元先生的《苦的十二认知》多层面、多角度、全方位地给我们剖析了苦的内涵,苦的真义,让我们对“苦”有了全新的认识与体会。  《孟子·告子下》中曾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非得吃一番苦头不可,正应了那句古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吃苦,吃大苦,在成功者的人生词典里可谓是再司空见惯不过的词汇
期刊
冯骥才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和著名民间文学艺术家。其作品以写知识分子生活和民间故事见长。其作品选材视角新颖,善用多变的艺术手法,细致深入的描写,开掘生活的底蕴,咀嚼人生的况味,在当代文学领域独树一帜。《歪儿》是回忆少年生活的叙事散文,其美点多多,值得品味。  美点一:构思精巧。《歪儿》一文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同男孩子们玩游戏时的一场风波,文章以“踢罐”游戏为线索,串连起了歪儿坐庄——歪儿挨骂——歪儿退出—
期刊
作家名片  包利民,男,有时发稿也用黎民、利民、去绝踪等笔名,黑龙江呼兰人。高中时开始发表作品,2000年步入正轨。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一些杂志或网站的签约作家。迄今已在全国及海外各大报刊发表文章数千篇(次),每年有百余篇文章被《读者》、《青年文摘》、《青年博览》、《意林》、《格言》、《视野》、《小小说选刊》、《作家文摘》等上百家文摘类报刊转载,并有数百篇文章入选各种丛书。《最美的声音》等文章入
期刊
作家名片  叶倾城,一个以散文随笔著称的新锐女作家。国内发行量最大杂志《读者》的签约作家,其作品在诸多的报纸杂志中有很高的转载率。著有《情感的第三条道路》、《住在内衣里》、《我的百合岁月》等多部散文集,《原配》、《麒麟夜》等多部长篇小说。  近年来,叶倾城以唯美浪漫而又不乏理性与深刻的文字征服了大量读者。她的散文多取材于平凡人生的真实感悟,以女性特有的感性、细腻和聪慧给读者带来愉悦和启迪。她曾谦虚
期刊
爷爷在临终的前几天,断断续续地给我讲了一个故事……  1943年,开封城里驻扎着一支抗日的队伍,队伍的头领是一位将军。  一天中午,一个军官带着两个士兵,把一家烧饼铺里的一筐烧饼拿走了。卖烧饼的年轻人不依,要钱。军官性起,训他:“我们在前方打小日本,命都不要了,你难道连一筐烧饼都舍不得吗?我们今天先欠着,日后发了饷加倍还你!”  年轻人犯了嘀咕,将军的队伍是仁义之师,将军治军严明,有口皆碑,何不去
期刊
作家名片  张晓风,台湾十大散文家之一。她笃信宗教,喜爱创作,小说、散文及戏剧著作有三四十种,并曾一版再版,并被译成各种文字。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称其文字“柔婉中带刚劲”,并将她列为台湾“第三代散文家中的名家”。她的散文总是充满发于自我的真情至性,既有慨叹人生的虚无,亦不沉溺于文字的晦涩,其字里行间自有一股索然不磨的英伟之气、侠士之风,而又不乏女子雅致、凄婉的纤细柔情。代表作有小说:《白手帕》、《红
期刊
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著名数学家谷超豪的人生,绚丽多彩,内容丰富,有人以“加减乘除”高度概括了他的科学研究、教书育人生涯,颇为传神和有趣。  首先是加法:谷超豪+胡和生=院士夫妇。一个书房两张写字台,每天,两位院士就在这里自我加压,以“五加二、白加黑”的拼命精神,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其次是减法:日常生活-家务=更多工作时间。对这对院士夫妻而言,日常生活则是一道减法题,挤出来的时间便用
期刊
我在上海生活的四年里,身边的朋友一个接一个地抵挡不住诱惑,投降给了私家车。从前,他们都走路、乘公车、骑自行车,或者叫出租车。但现在,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开着车去上班、开会,然后去加油。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私家车?他们中的许多人都回答说,喜欢这种自由的感觉。  我平时骑一辆自行车,这辆自行车正是一位买了车的上海朋友淘汰给我的。我的另一位朋友对此评论说:“她升级,你降级。”从两件交通工具的绝对价值来说,这
期刊
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进行了一项很有意思的实验。试验人员用很多铁圈将一个小南瓜整个箍住,以观察当南瓜逐渐地长大时,对这个铁圈产生的压力有多大。最初他们估计南瓜最大能够承受大约五百磅的压力。  在实验的第一个月,南瓜承受了五百磅的压力;实验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南瓜承受了一千五百磅的压力,并且当它承受到两千磅的压力时,研究人员必须对铁圈加固,以免南瓜将铁圈撑开。  最后当研究结束时,整个南瓜承受了超过五千磅
期刊
现在的中学生对“骨气”这个词可不怎么用,大家仿佛更喜欢用“帅呆了!”“酷毙了!”之类的词语对人加以赞扬。连“骨气”的意义都有所“晋级”,骨气,莫不过是人顶我一句,我还人一声;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人么!活不就活个潇洒?  这所谓的“铮铮铁骨”算得上骨气?依我看只不过是幼稚罢了。真正有骨气之人,是懂得忍的!先忍而后起,忍辱负重,才是大丈夫,才算有骨气。  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击败,掳进宫中为仕多年。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