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50年,新中国成立后,贝时璋离开浙江大学到上海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任研究员兼所长。1954年1月,中国科学院建立学术秘书处,贝时璋被调任学术秘书处学术秘书。同年,贝时璋将实验室迁往北京。他是组建中国科学院最初的倡议者之一,曾参与制定了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很多重要规划。
成立于1958年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是贝时璋一手创建的国际少有的科研机构。从“生物物理”这个名字上就可看出,这是一个生物学与物理学交叉的科研领域。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科学事业刚刚起步之初,有多少人能够作出这样的抉择?
195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将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改建为生物物理研究所,贝时璋作为第一任所长,邀请了化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各学科专家加入生物物理学研究行列,建立了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生物物理化学等3个研究室和一个理论生物研究组,搭建起了以交叉学科为建制的生物物理学研究平台。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汪云久回忆说:“偶然的机遇让我进入了生物物理学领域,之所以能在这一领域内做点工作,全仰仗贝先生的指导。”他原本是数学专业的,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接到通知后如坠五里雾中,完全不知“生物物理学”为何物。翻遍图书馆资料,查到一个词条,“研究生命过程中的物理性质……用物理学研究生物……”仍不知所云。后来才知道是贝老有意把学习非生命科学的学子调来研究生命科学。“怎样把我们这些仅学过一些数理基础、初出茅庐的研究人员引入到生物学研究,进入前沿阵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他说。
对此,贝时璋提议,生物物理所决定成立“理论组”,由3个不同专业的人参加。但坐在一起不等于能产生新的边缘学科,生物物理学不是生物学与物理学的简单总合。当时,他们并不理解这些,更不知从何下手。
这时,贝时璋给了他们许多具体的指点。要求他们阅读一些书刊,大致规定一个研究范围。比如,他让一些学生多注意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让一些学生多看看生物系统中的控制和信息。贝时璋自己则一边指导也一边学习新知识,有时读了一本有兴趣的书后,迫不及待地走到他们的实验室,对这些初学者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谈上一两个小时。“对我们来说,无异于上一堂个别辅导课。”在这样的熏陶下,许多像汪云久这样的“外行”逐渐进入生物物理学领域。
出任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贝时璋注重发展学科交叉研究,组织物理学、化学、数学和工程技术专家一起工作。为适应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的需要,贝时璋开创了放射生物学研究,建立了核试验监测站和天然放射性测量技术。在国际航天事业刚起步之际,贝时璋又高瞻远瞩地创建了宇宙生物学研究室,与有关部门合作,在1964到1966年两年间发射了5枚生物探空火箭,并成功回收了搭载的生物样品和实验动物。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寻,贝时璋说:“我现在对生命的本质问题可以发表意见了,我是将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哲学结合起来,探讨生命的本质,而这种深刻而立体的认识与年轻时是不能相比的,那时可能只对一个单薄的独立的生命感兴趣。”
鉴于贝时璋在科学上的突出成就,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该台于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第36015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选自2009年11月4日《文汇报》)
阅读训练
1.本文标题概括、醒目。认真阅读全文,明确贝时璋在“拓荒”路上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较大篇幅地引用汪云久的原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回答画线句中列举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你的学习经历谈一下:与贝时璋相比,你最急需的是他的哪种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凡运设计)
成立于1958年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是贝时璋一手创建的国际少有的科研机构。从“生物物理”这个名字上就可看出,这是一个生物学与物理学交叉的科研领域。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科学事业刚刚起步之初,有多少人能够作出这样的抉择?
1958年9月26日,国务院批准将北京实验生物研究所改建为生物物理研究所,贝时璋作为第一任所长,邀请了化学、物理学和数学等各学科专家加入生物物理学研究行列,建立了放射生物学、宇宙生物学、生物物理化学等3个研究室和一个理论生物研究组,搭建起了以交叉学科为建制的生物物理学研究平台。
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汪云久回忆说:“偶然的机遇让我进入了生物物理学领域,之所以能在这一领域内做点工作,全仰仗贝先生的指导。”他原本是数学专业的,毕业后分配到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接到通知后如坠五里雾中,完全不知“生物物理学”为何物。翻遍图书馆资料,查到一个词条,“研究生命过程中的物理性质……用物理学研究生物……”仍不知所云。后来才知道是贝老有意把学习非生命科学的学子调来研究生命科学。“怎样把我们这些仅学过一些数理基础、初出茅庐的研究人员引入到生物学研究,进入前沿阵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他说。
对此,贝时璋提议,生物物理所决定成立“理论组”,由3个不同专业的人参加。但坐在一起不等于能产生新的边缘学科,生物物理学不是生物学与物理学的简单总合。当时,他们并不理解这些,更不知从何下手。
这时,贝时璋给了他们许多具体的指点。要求他们阅读一些书刊,大致规定一个研究范围。比如,他让一些学生多注意生物大分子的结构和功能,让一些学生多看看生物系统中的控制和信息。贝时璋自己则一边指导也一边学习新知识,有时读了一本有兴趣的书后,迫不及待地走到他们的实验室,对这些初学者谈自己的想法和体会,谈上一两个小时。“对我们来说,无异于上一堂个别辅导课。”在这样的熏陶下,许多像汪云久这样的“外行”逐渐进入生物物理学领域。
出任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期间,贝时璋注重发展学科交叉研究,组织物理学、化学、数学和工程技术专家一起工作。为适应中国原子能事业发展的需要,贝时璋开创了放射生物学研究,建立了核试验监测站和天然放射性测量技术。在国际航天事业刚起步之际,贝时璋又高瞻远瞩地创建了宇宙生物学研究室,与有关部门合作,在1964到1966年两年间发射了5枚生物探空火箭,并成功回收了搭载的生物样品和实验动物。
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探寻,贝时璋说:“我现在对生命的本质问题可以发表意见了,我是将天文、物理、化学、生物、哲学结合起来,探讨生命的本质,而这种深刻而立体的认识与年轻时是不能相比的,那时可能只对一个单薄的独立的生命感兴趣。”
鉴于贝时璋在科学上的突出成就,2003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根据中国国家天文台的申报,正式批准将该台于1996年10月10日发现的、国际永久编号第36015的小行星命名为“贝时璋星”。
(选自2009年11月4日《文汇报》)
阅读训练
1.本文标题概括、醒目。认真阅读全文,明确贝时璋在“拓荒”路上做了哪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较大篇幅地引用汪云久的原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要回答画线句中列举的数字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你的学习经历谈一下:与贝时璋相比,你最急需的是他的哪种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凡运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