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例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CT诊断价值分析

来源 :中国医学创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wy_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单位:425008 湖南省永州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
  通讯作者:杨鹍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CT诊断的方法、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10年8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取低场磁共振检查,试验组采取CT检查,对比观察两组病例的临床诊断效果。结果 试验组的阳性率为90.0%(36/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27/40),而且试验组的临床症状定位符合率为100%(40/40),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定位符合率为85.0%(34/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中,应用CT进行检查具有积极的意义,必须引起广大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并且不断提高确诊率,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 大面积; 脑梗死; CT; 诊断
  
  在现代临床医学中,大面积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脑部疾病,其发病机制为:因各种原因引发患者脑部出现大面积血液供应障碍症状,进而导致患者出现较为严重的脑组织缺血或缺氧性坏死,并有可能出现相应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相对较高,约占所有脑部疾病的50%以上,因此,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中,一定要坚持早期诊断和及早治疗的原则,不但可以有效缩短病程,而且对于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1]。目前,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早期诊断中,主要采取低场磁共振和CT等检查方法,但是由于受到医疗机构现有条件、操作技术等原因的影响和限制,国内大部分医疗机构一般采取CT进行检查。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中,应用CT进行检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有效提高了临床诊断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8年6月~2010年8月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病例均在入院前表现出典型的脑梗死症状(突发一侧肢体乏力,言语不清)。对照组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41~72岁,平均(53.7±2.4)岁;发病时间1.5~6 h,平均(3.5±1.4) h。本组病例中,既往糖尿病7例(19.4%),高血压病5例(13.9%),心房纤颤2例(5.6%),安装起搏器2例(5.6%)。试验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3~74岁,平均(54.1±2.2)岁;发病时间2.3~6.5 h,平均(3.3±1.8) h。本组病例中,既往糖尿病6例(16.4%),高血压病5例(13.9%),心房纤颤3例(8.3%),安装起搏器1例(2.8%)。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既往病史等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40例病例在发病后均进行常规低场磁共振检查,操作流程为:使用西门子低场磁共振机(SIEMENS0.35TOPER永磁型),头部正交线圈,患者采取仰卧位,头先进,常规序列扫描T1WI、T2WI加权、T2FLAIR,横断+矢状位,矩阵256×256,层厚为8 mm。试验组40例患者在发病后均进行CT检查,本院引进国内较为先进的GEProspeedA螺旋CT机,在检查前将螺旋CT机的层距、层厚均统一设置为10 mm,扫描条件设定为电流200 mA,电压120 kV。CT检查的具体操作流程为:所有患者首先进行常规CT平面扫描,大脑层面的层厚、间隔均为10 mm,小脑区域及脑干的扫描层厚、间隔均为5 mm。CT检查的首次扫面时间为患者发病后1~6 h为宜,24~48 h内进行1次CT复查,本组病例均未进行CT增强扫描。
  1.3 统计学方法 两组病例的临床疗效均采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计数资料采用非参数统计,多个样本率比较Kruskal Test和Fridman Test等相关临床数据。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例的早期临床诊断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病例的早期临床诊断结果
  
  由表1可见,试验组的阳性率为90.0%(36/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5%(27/40),而且试验组的临床症状定位符合率为100%(40/40),对照组的临床症状定位符合率为85.0%(34/4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大面积脑梗死是现代临床中较为常见的脑部疾病类型,患者在临床中常表现出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及病死率高等特点。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临床诊治中,如果不能及时对患者的现状临床症状进行准确的诊断,极有可能影响到治疗方案的合理制定与组织实施,进而增加了患者出现致残和死亡现象的几率。据国内外相关医学机构长期跟踪研究表明: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为30%左右,致死率为10%左右,并且逐渐呈现出低龄化、高死亡率的发展趋势[2]
  据国内著名医学专家杨运俊的相关报道可以得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在发病24 h内进行CT平面扫描检查可不被发现。国内外医学界对于CT扫描对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时间窗存在很多的争议,而部分专家、学者认为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CT检查应在发病3 h后完成,其确诊率可以达到60%以上。大面积脑梗死的早期CT诊断必须具备以下几种征象:(1)患者的梗死区域灰质密度明显减低,显著表现为灰白质交界的逐渐消失(见图1);(2)患者在临床诊断中出现轻微的占位效应(见图2);(3)患者的脑动脉密度不同程度增高以及脑实质密度出现减低的症状。另外,根据国内相关医学机构的长期研究发现:当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脑组织的水份每增加1%,其CT诊断值会降低2.5%左右[3]。另外,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脑水肿一般未能达到高峰,尤其是老年患者因存在脑萎缩症状而对脑水肿起到占位效应和缓冲作用,所以病情表现相对较轻。同时,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发病早期行CT检查普遍难以发现特征性改变,较易出现漏诊的现象,因此,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诊断中,应密切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并且复查头颅CT检查,以便提高早期诊断率。
  总之,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应用CT进行检查其表现结果虽然未必能够达到十分确切,但是临床主治医师结合患者的临床实际症状,以及相关检查结果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并且积极为患者制定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4]。但是在国内现阶段大面积脑梗死的CT诊断中,仍然存在仪器设备不够精确、操作技术不成熟、诊断流程不规范等问题,这是急需得到解决和处理的。另外,在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中,注重对于诊断标准的合理确定也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 顾翠,郭亚萍,马丽岚,等.46例大面积脑梗死的CT与临床分析.临床荟萃,2006,22(17):804-807.
  [2] 高元桂,蔡祖龙.磁共振诊断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96-198.
  [3] Daris S,Tress B,Barter PA,et al.Echoplan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 acute stroke.J Clin Neurosci,2007,22(7):153-156.
  [4] Eastwood JD,Lev MH,Provenzale JM,et al.Perfusion CT with iode-inated contrast materid.AJR,2009,18(4):1309-1313.
  (收稿日期:2011-05-04)
  (本文编辑:梅宏伟)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涂片、培养、荧光定量PCR(FQ—PCR)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结核分枝杆菌对菌阴肺结核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3例菌阴肺结核患者的BALF行涂片、培养、VQ—PCR同步检测。
目的 观察不同方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贫血的疗效.方法 56例纳入观察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只血液透析治疗)18例,B组(血液透析后静脉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18例,C组(血液透析后静脉
目的探讨经腹腔镜下置管腹腔灌洗引流(laparoscopic peritoneal lavageanddrainage,LPLD)治疗早期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ereatitis,SAP)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4年8月-2
The modulational instability of dust ion acoustic waves in a dust plasma with ion-dust collision effects is studied. Using the perturbation method, a modified n
新时代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是贯彻总书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体现。展望未来,运用深邃的教育智慧,渗入点滴的教学实践,教育便会落地生根、入脑入心。
自2002年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启动以来,我国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文中从生态经济学视角探讨农业文化遗产资源的生态特征,以生态保护为核心、以生态利益为目
采用由厚度为8 mm的前置钛合金板、面密度为60 kg/m2的高强聚乙烯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合板抗弹芯层、厚度为8 mm的后置钢板构成的夹芯式复合装甲,模拟舰船舷侧复合夹芯舱壁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