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分析并研究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59例中药制剂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全面研究。结果:49例患者为注射制剂,所占比例为78.0%,皮肤和附件出现的不良反应最为显著,所占比例为50.8%,女性人数较多,且50岁以上患者人数较多。30例患者为配伍不合理,所占比例为50.8%。结论: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患者中老年人和女性较多,而且主要为附件和皮肤反应,主要原因是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在用药时采用合理药物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出现。
【关键词】 中药制剂 不良反应 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8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6-0319-01
药物的不良反应为正确使用药物中出现和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本身中药制剂的安全性较高,但因为我国制药工业不断加深对中草药的开发和利用,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1]。选取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59例中药制剂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全面研究,得出不良反应的原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59例中药制剂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全面研究,年龄范围:13-74岁,平均年龄为:(42.17±5.34)岁,男性21例,女性38例。基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药品种类、年龄、性别、不良反应的具体反应,造成原因等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品种类
59例患者中造成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主要为注射剂,有:15例患者为参麦注射液,所占比例为25.4%,6例患者为黄芪注射液,所占比例为10.1%,11例患者为红花氯化钠注射液,所占比例为18.64%,3例患者为丹参注射液,所占比例为5.1%,5例患者为生脉注射液,所占比例为8.5%,3例患者为香丹注射液,所占比例为5.1%,2例患者为鱼腥草的注射液,所占比例为3.4%,4例患者为血栓通注射液,所占比例为6.8%。
2.2 剂型分析
8 例患者为口服制剂,所占比例为13.5%,2例患者为外用制剂,所占比例为3.3%,49例患者為注射制剂,所占比例为78.0%,其中注射制剂的所占比例最大,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的表现和累及器官
所有患者中皮肤和附件出现的不良反应最为显著,所占比例为50.8%,主要的身体症状为局部皮疹、瘙痒、麻疹、红肿和弥漫性的红肿等[2]。累及器官最不明显的为神经系统,所占比例为5.1%,主要症状为抽搐、头痛、语言不清等。差异较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一。
表一 不良反应的表现和累及器官
2.4 年龄性别
在所有患者中,6例患者为10-3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为10.2%,8例患者在31-4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为13.6%,14例患者在41-5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为23.7%,31例患者在大于50岁这个年龄段,所占比例为52.5%。男性21例,所占比例35.6%,女性38例,所占比例64.4%,女性人数较多,且50岁以上患者人数较多。
2.5 不良反应的原因
8例患者为选药不当,所占比例为13.6%,1例患者给药途径有问题,所占比例为1.7%,6例患者用量不准,所占比例为10.2%,5例患者为配伍不合理,所占比例为84.7%,9例患者为中西药的不合理使用,所占比例为15.3%,30例因病人的个体差异(变态反应,过敏)所占比例50.8%,其中药物的变态反应所占比例最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药制剂主要有丸剂、片剂、注射剂、口服液和外用药等,因此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特别是注射剂引起的变态反应较为普遍,尤其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患者,会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近些年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加强重视[3]。中药制剂在临床使用中要重视风险管理,并加强医务人员对中药制剂的了解,做到药物的合理配伍,尽量较少患者使用后的不良反应[4]。
参考文献
[1] 陈佩毅,吴生齐.《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实施后广东省医疗机构中药新制剂注册情况分析[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4(16):129-130.
[2] 陈象青,方焱,陈礼明,张善堂.关于中药注射剂及其安全性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3,16(12):132-133.
[3] 王文明,夏 黎,严 振,张雷红,唐年忠. 医院中药制剂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3,23(17):136-137.
[4] 张力,杨晓晖,曹立亚,季绍良.关于我国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和发展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1(28):152-153.
作者简介:陈萍 (1977年),女,福建莆田人,汉族,现职称:主管药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 药品相关,制剂,不良反应等。
【关键词】 中药制剂 不良反应 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8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160(2014)06-0319-01
药物的不良反应为正确使用药物中出现和用药目的无关的有害反应,本身中药制剂的安全性较高,但因为我国制药工业不断加深对中草药的开发和利用,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1]。选取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59例中药制剂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全面研究,得出不良反应的原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2月-2014年4月收治的59例中药制剂使用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进行全面研究,年龄范围:13-74岁,平均年龄为:(42.17±5.34)岁,男性21例,女性38例。基本资料没有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所有患者进行药品种类、年龄、性别、不良反应的具体反应,造成原因等进行比较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对本文出现的数据均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进行检验,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采用X2计数资料进行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药品种类
59例患者中造成不良反应最多的药物主要为注射剂,有:15例患者为参麦注射液,所占比例为25.4%,6例患者为黄芪注射液,所占比例为10.1%,11例患者为红花氯化钠注射液,所占比例为18.64%,3例患者为丹参注射液,所占比例为5.1%,5例患者为生脉注射液,所占比例为8.5%,3例患者为香丹注射液,所占比例为5.1%,2例患者为鱼腥草的注射液,所占比例为3.4%,4例患者为血栓通注射液,所占比例为6.8%。
2.2 剂型分析
8 例患者为口服制剂,所占比例为13.5%,2例患者为外用制剂,所占比例为3.3%,49例患者為注射制剂,所占比例为78.0%,其中注射制剂的所占比例最大,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不良反应的表现和累及器官
所有患者中皮肤和附件出现的不良反应最为显著,所占比例为50.8%,主要的身体症状为局部皮疹、瘙痒、麻疹、红肿和弥漫性的红肿等[2]。累及器官最不明显的为神经系统,所占比例为5.1%,主要症状为抽搐、头痛、语言不清等。差异较为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数据见表一。
表一 不良反应的表现和累及器官
2.4 年龄性别
在所有患者中,6例患者为10-3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为10.2%,8例患者在31-4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为13.6%,14例患者在41-50岁年龄段,所占比例为23.7%,31例患者在大于50岁这个年龄段,所占比例为52.5%。男性21例,所占比例35.6%,女性38例,所占比例64.4%,女性人数较多,且50岁以上患者人数较多。
2.5 不良反应的原因
8例患者为选药不当,所占比例为13.6%,1例患者给药途径有问题,所占比例为1.7%,6例患者用量不准,所占比例为10.2%,5例患者为配伍不合理,所占比例为84.7%,9例患者为中西药的不合理使用,所占比例为15.3%,30例因病人的个体差异(变态反应,过敏)所占比例50.8%,其中药物的变态反应所占比例最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中药制剂主要有丸剂、片剂、注射剂、口服液和外用药等,因此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也逐渐增多,特别是注射剂引起的变态反应较为普遍,尤其多种药物联合使用的患者,会出现较为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近些年对中药制剂的不良反应和安全性加强重视[3]。中药制剂在临床使用中要重视风险管理,并加强医务人员对中药制剂的了解,做到药物的合理配伍,尽量较少患者使用后的不良反应[4]。
参考文献
[1] 陈佩毅,吴生齐.《医疗机构制剂注册管理办法(试行)》实施后广东省医疗机构中药新制剂注册情况分析[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13,24(16):129-130.
[2] 陈象青,方焱,陈礼明,张善堂.关于中药注射剂及其安全性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3,16(12):132-133.
[3] 王文明,夏 黎,严 振,张雷红,唐年忠. 医院中药制剂的发展和存在的问题[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 2013,23(17):136-137.
[4] 张力,杨晓晖,曹立亚,季绍良.关于我国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现状和发展的思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31(28):152-153.
作者简介:陈萍 (1977年),女,福建莆田人,汉族,现职称:主管药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 药品相关,制剂,不良反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