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校企合作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高学生职业素养最有效的模式之一,对于培养人才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当前的高职院校中校企合作这一机制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针对其出现的一系列问题给予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便学校和企业可以达到互利共赢。
关键词 高职 校企合作 模式
一、校企合作教育的内涵
校企合作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是指学院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利用学院和企业各异的环境与资源来培养一种结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主旨的一种办学模式。在这里的学院和企业的性质、类别决定了校企合作的具体内涵与合作层次。校企合作最大限度的适应了企业对技术工人素质的需求,同时,它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岗位适应的能力并缩短了技能型人才成才的周期。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不强
虽然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企业对高职教育有一种需求,但由于高职生学历地位相对较低,企业对于高职生并没有那么情有独钟,这样一系列不重视的表现使得学校的就业率逐渐下降;当高职院校的学生上企业进行实习或顶岗时,企业也会怕其影响正常的生产而顾虑重重;在许多企业的价值观里,它们认为上高职学校去培养学生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会话费许多金钱,它们认为与其这样费时费力的培养不一定会有成效的高职生还不如花大钱到社会上应聘一些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有的采用了“师徒制”这样的模式,但是更多的企业中的师傅并不是非常喜欢接受徒弟,因为这样既操心又麻烦。
(二)高职院校自身建设水平不高
首先,对于企业兼职教师,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实际的操作能力相对较强,可是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教学的手段仍以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为主,在这样情况下不利企业中兼职教师自身的优势的发挥。其次,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来自于高考失利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学习能力相对较低,面对社会上的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阴影,因此他们慢慢地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再次,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在选择学校时,考虑的方面除了最基本的热情度外,企业很大程度上都很注重学校的声望及其实力。
(三)校企合作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当前的校企合作中,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使得法律等规范保障严重缺乏。校企合作中,仍处在一种自由而散漫的初级阶段,很多企业与学校都是根据之间的密切度而合作,这种关系并没有达成一种稳定的机制。在学校中,虽然一些兼职的教师希望可以与企业形成一种合同的协议书,可是当前的相关法律文件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地位但并没有出台针对性地法规去约束。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和企业双方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
三、完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对策
(一)增强企业积极参与的力度
古往今来,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一直都是高职院校的职责。在校企合作这一模式下,使得企业变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辅助者。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很明显,因此,如果要有效地实行校企合作,要加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首先,学校要尽量减轻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负担。其次,为企业的相应技术人员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以及成人教育等培训服务,经过一系列的行动增加企业积极性。
(二)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水平
在校企合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高职教育自身也存在诸多因素。首先,面对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建造相应的实训场、加强学校实力。发挥好企业技术人员的优势,让其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层次的教学。其次,学校要努力加强自身教育资源的投入,加强自身的实力,加强师资水平的建设,努力提高学校自身的地位及水平。这一条件的改革对校企合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大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面对校企合作中的诸多问题,政府要出台相应政策给予这一模式相应的鼓励。呼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稳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力度。首先,政府要出台一系列政策对校企合作的双方进行制度性的约束。其次,按照“谁来培养,谁会受益”的原则保证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再次,政府要加大财政的投入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以便激发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
校企合作是自然地发展而来的,到现在仍没有形成一定的机制约束力。建立相应的法律机制,根据规定,建立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协调机构,保证学校和企业之间达到有效地沟通,并能够及时的处理相关的问题。职业院校虽然有积极性但是却没有主动参与性。然而,企业虽然有主动权,可是它们却没有积极性。因此,本应是平等互利的企业和学校,却很难达到相应的一致性。只有加强相应的法律保障才可以约束学校和企业的行为,使得双方达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骆子石.高技能教育新篇[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刘晓欢,向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研究专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
[3]邓秋实.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4]甘戈.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
关键词 高职 校企合作 模式
一、校企合作教育的内涵
校企合作的含义非常广泛,主要是指学院与企业双方以生存和发展的共同愿望为基础,以人才、技术、效益为结合点,利用学院和企业各异的环境与资源来培养一种结合生产、建设、服务、管理一线的实用型人才为主旨的一种办学模式。在这里的学院和企业的性质、类别决定了校企合作的具体内涵与合作层次。校企合作最大限度的适应了企业对技术工人素质的需求,同时,它提高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岗位适应的能力并缩短了技能型人才成才的周期。
二、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不强
虽然在当今的经济社会中,企业对高职教育有一种需求,但由于高职生学历地位相对较低,企业对于高职生并没有那么情有独钟,这样一系列不重视的表现使得学校的就业率逐渐下降;当高职院校的学生上企业进行实习或顶岗时,企业也会怕其影响正常的生产而顾虑重重;在许多企业的价值观里,它们认为上高职学校去培养学生不仅费时费力而且还会话费许多金钱,它们认为与其这样费时费力的培养不一定会有成效的高职生还不如花大钱到社会上应聘一些高技能人才;在企业中,有的采用了“师徒制”这样的模式,但是更多的企业中的师傅并不是非常喜欢接受徒弟,因为这样既操心又麻烦。
(二)高职院校自身建设水平不高
首先,对于企业兼职教师,他们最大的优势就是实际的操作能力相对较强,可是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教学的手段仍以传统的讲授教学方式为主,在这样情况下不利企业中兼职教师自身的优势的发挥。其次, 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都来自于高考失利的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相对较弱,学习能力相对较低,面对社会上的不重视,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一定的阴影,因此他们慢慢地对学习失去兴趣、对自己失去了信心。再次,在校企合作中,企业在选择学校时,考虑的方面除了最基本的热情度外,企业很大程度上都很注重学校的声望及其实力。
(三)校企合作相关法律制度不完善
当前的校企合作中,政府的支持力度不足,使得法律等规范保障严重缺乏。校企合作中,仍处在一种自由而散漫的初级阶段,很多企业与学校都是根据之间的密切度而合作,这种关系并没有达成一种稳定的机制。在学校中,虽然一些兼职的教师希望可以与企业形成一种合同的协议书,可是当前的相关法律文件明确了校企合作的地位但并没有出台针对性地法规去约束。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和企业双方有时会感到无所适从。
三、完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对策
(一)增强企业积极参与的力度
古往今来,在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方面一直都是高职院校的职责。在校企合作这一模式下,使得企业变成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辅助者。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很明显,因此,如果要有效地实行校企合作,要加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首先,学校要尽量减轻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负担。其次,为企业的相应技术人员提供相应的技能培训以及成人教育等培训服务,经过一系列的行动增加企业积极性。
(二)提高高职院校自身的水平
在校企合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高职教育自身也存在诸多因素。首先,面对高职院校传统教学方式的不足,学校可以有针对性地建造相应的实训场、加强学校实力。发挥好企业技术人员的优势,让其可以在模拟的环境下对学生进行更加深入层次的教学。其次,学校要努力加强自身教育资源的投入,加强自身的实力,加强师资水平的建设,努力提高学校自身的地位及水平。这一条件的改革对校企合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加大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
面对校企合作中的诸多问题,政府要出台相应政策给予这一模式相应的鼓励。呼吁政府出台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稳定学校与企业合作的力度。首先,政府要出台一系列政策对校企合作的双方进行制度性的约束。其次,按照“谁来培养,谁会受益”的原则保证学校和企业双方的利益。再次,政府要加大财政的投入来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以便激发校企合作的积极性。
(四)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设
校企合作是自然地发展而来的,到现在仍没有形成一定的机制约束力。建立相应的法律机制,根据规定,建立由学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参与的管理协调机构,保证学校和企业之间达到有效地沟通,并能够及时的处理相关的问题。职业院校虽然有积极性但是却没有主动参与性。然而,企业虽然有主动权,可是它们却没有积极性。因此,本应是平等互利的企业和学校,却很难达到相应的一致性。只有加强相应的法律保障才可以约束学校和企业的行为,使得双方达到互利共赢。
参考文献:
[1]骆子石.高技能教育新篇[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刘晓欢,向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研究专论[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3.
[3]邓秋实.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机制的探究[D].哈尔滨: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
[4]甘戈.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教育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