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习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持之以恒地将这几种方法配合训练,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提高;习作能力;方法
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说: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积累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乃至生活中学到的知识,都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这要求学生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素材,把课内外阅读与写作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同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也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化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让多方面知识在学生的脑中日积月累,积淀成习作的材料。
1. 积累阅读,多提高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根据量变质变规律,阅读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就会有质的飞跃。 “勤于读书,易于写作”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课标》对7-9年级学生阅读的数量提出基本要求。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即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量快速加大。我们要用各种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累阅读量。
要求学生在课内尽可能多的背诵课文,再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上台背诵古诗或文章,积累阅读量;师生同台背诵,老师背全诗或老师背诗的上半句,让学生接出下半句,激发阅读兴趣;开展“背古诗比赛”、“故事会”、“读书演讲比赛”、“ 写读后感”等形式,扩大学生课外阅读视野;听录音学文,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文章录成音,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从听觉中阅读。
“心中罗锦绣,笔下现珠玑”。把学生的阅读扩大到所有有益于学生的语言、语感、情感体验、思想认识等各方面的形成与发展,并为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文本上。大量地阅读,丰富了习作语言,提高了课外阅读的兴趣,为习作的创新积累了底蕴,开拓了思路。
2. 积累词句,多理解运用 只有在大量阅读、精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在感悟文章内涵,评价作品思想感情同时,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而在脑中建立词汇仓库,储存语言信息,收集阅读资料,以便需要时随时取用。在文本内涵的把握上,学会“推敲”课文中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体会”文章的情感。
中学学生掌握的字词由少到多,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是逐步提高。教师要让学生从朗读课文、遣词造句中学习词语,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培养语感。学完一课,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好?让学生比较如果去掉这些词语会怎样?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也学会了用词的准确性。要求学生摘抄优美的词句、精彩片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并且把摘抄的词句熟读背诵,鼓励在习作的过程中运用。对词语先理解后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课文中的典型句式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除了引导学生赏析外,还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再通过一些活动,如“朗诵会”、“演讲会”等,或者让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故事写下来,在实践中感受语言美,增强运用语言文字的愿望。
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们听。这样的字词教学,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 积累谋篇,多学习方法 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采用的手段或遵循的途径。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学习作文是手脑并用的复杂的活动,更要讲究方法。其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习作能力。教师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习作教学的内容和基本功训练;看到典型的课题,可结合渗透如何审题和立意的训练;遇到典型课文,可渗透谋篇布局的指导;碰到典型的构段方式,可以穿插进行仿写训练。先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谈谈自己的体会,使自己联想到什么,文章结构怎样。指导学生说读后感、写读后感;按原文的思路续编故事,拓展想象,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对多类文体的学习,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遣词造句的目的。
如学习《背影》,告诉学生写人的文章要重点写好以下几点:交代清楚他是什么人、人物的特点要通过能充分表现这人性格和品质的具体事件来表现、抓住细节刻画人物,使原来比较平板、模糊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如学习《苏州园林》,写一篇公园游记,要抓住重点,用几种不同的说明方法介绍公园的特点,不要面面俱到。
中学作文教学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学习方法因人而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怎么才能真正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全靠教师的教学实践。
4. 积累生活,多练笔激趣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没有生活,作文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作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已成为工作、生活的需要。《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本只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建了一座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注重学用生活,渗透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应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景,让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再现生活情景。把所见、所闻、所感、自己觉得愉悦的事写下来。
写参观见闻;听故事续写结尾;写读后感、事后感;针对课文中的某个问题编写故事,这些都是进行练笔的好方法。学习《马》课文时,让学生先动手写一写马,然后与布封写的马进行对比,说说谁写的好,好在哪?学了《我的母亲》这课后,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亲人。学了《生物入侵者》课文后,让学生结合新疆的环保问题,给环保局长写封信。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读写结合巧练笔,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在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加以模仿训练,非常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5. 积累修改,多评价激励 “文章勿惮改,语句须推敲”。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多次加工的结果。修改是指学生能自觉地对习作进行纠错补漏,对用词造句进行再次锤炼。
采用自评自改,自我检查用词不当,多字漏字、错字现象,使习作语句通顺;学生互评,学生自己说写作文的设想和优缺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相互修改习作,评价注重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能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弥补自己不足,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过程;老师评,老师要具体评价何处写得好,为什么好;何处还需要修改,为什么。特别要鼓励使用从课文中学过的新词,好句。要用准确而得体评价语言,评价和鼓励学生个性化题目,个性化内容、个性化形式、个性化观点、个性化语言,培养习作创新能力。评价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直面人生。充分重视习作讲评,既能激励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练笔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赏析与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给报刊投稿、参加作文比赛,把学生作文编辑成文集,在学习园地张贴作文等,调动学生习作动力。激励的目的是为学生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说敢写,用我笔写我心,抒我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习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持之以恒地将这几种方法配合训练,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提高;习作能力;方法
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思想交流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说:写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积累运用所学到的语文知识,乃至生活中学到的知识,都是学生习作的源头活水。这要求学生重视在写作中运用已积累的语言素材,把课内外阅读与写作联系,学与用相结合。同时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也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及现代化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让多方面知识在学生的脑中日积月累,积淀成习作的材料。
1. 积累阅读,多提高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根据量变质变规律,阅读积累达到一定的量,就会有质的飞跃。 “勤于读书,易于写作”就是这个道理。因此《课标》对7-9年级学生阅读的数量提出基本要求。要求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即随着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阅读量快速加大。我们要用各种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累阅读量。
要求学生在课内尽可能多的背诵课文,再利用课前5分钟,让学生上台背诵古诗或文章,积累阅读量;师生同台背诵,老师背全诗或老师背诗的上半句,让学生接出下半句,激发阅读兴趣;开展“背古诗比赛”、“故事会”、“读书演讲比赛”、“ 写读后感”等形式,扩大学生课外阅读视野;听录音学文,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优秀文章录成音,放给学生听,让学生从听觉中阅读。
“心中罗锦绣,笔下现珠玑”。把学生的阅读扩大到所有有益于学生的语言、语感、情感体验、思想认识等各方面的形成与发展,并为学生们所喜闻乐见的文本上。大量地阅读,丰富了习作语言,提高了课外阅读的兴趣,为习作的创新积累了底蕴,开拓了思路。
2. 积累词句,多理解运用 只有在大量阅读、精读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在感悟文章内涵,评价作品思想感情同时,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从而在脑中建立词汇仓库,储存语言信息,收集阅读资料,以便需要时随时取用。在文本内涵的把握上,学会“推敲”课文中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能“体会”文章的情感。
中学学生掌握的字词由少到多,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也是逐步提高。教师要让学生从朗读课文、遣词造句中学习词语,加强学生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培养语感。学完一课,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好?让学生比较如果去掉这些词语会怎样?通过这样的比较,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美的同时,也学会了用词的准确性。要求学生摘抄优美的词句、精彩片段,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并且把摘抄的词句熟读背诵,鼓励在习作的过程中运用。对词语先理解后运用,在运用中加深理解。课文中的典型句式和各种修辞手法的句子,除了引导学生赏析外,还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让学生逐步掌握。再通过一些活动,如“朗诵会”、“演讲会”等,或者让学生把生活中看到的、听到的故事写下来,在实践中感受语言美,增强运用语言文字的愿望。
如在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这一课文时,老师先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生字词,并且提出要求:在弄懂音义的基础上,写一段话,这一段话要用上所有的生字词,到上课时念给同学们听。这样的字词教学,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3. 积累谋篇,多学习方法 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所采用的手段或遵循的途径。在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处处都在讲究方法,学习作文是手脑并用的复杂的活动,更要讲究方法。其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习作能力。教师在平时的课文教学中,不失时机地渗透习作教学的内容和基本功训练;看到典型的课题,可结合渗透如何审题和立意的训练;遇到典型课文,可渗透谋篇布局的指导;碰到典型的构段方式,可以穿插进行仿写训练。先让学生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再谈谈自己的体会,使自己联想到什么,文章结构怎样。指导学生说读后感、写读后感;按原文的思路续编故事,拓展想象,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对多类文体的学习,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遣词造句的目的。
如学习《背影》,告诉学生写人的文章要重点写好以下几点:交代清楚他是什么人、人物的特点要通过能充分表现这人性格和品质的具体事件来表现、抓住细节刻画人物,使原来比较平板、模糊的形象变得栩栩如生,有血有肉。如学习《苏州园林》,写一篇公园游记,要抓住重点,用几种不同的说明方法介绍公园的特点,不要面面俱到。
中学作文教学有法可依,但无定法。学习方法因人而异,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怎么才能真正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全靠教师的教学实践。
4. 积累生活,多练笔激趣 叶圣陶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没有生活,作文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作文在当今信息社会中已成为工作、生活的需要。《课标》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课本只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生活范例”,给我们学习语文提供了一种视角,搭建了一座平台。鼓励学生参加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积累。注重学用生活,渗透生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应用性因素,利用生活情景,让学生运用知识积累再现生活情景。把所见、所闻、所感、自己觉得愉悦的事写下来。
写参观见闻;听故事续写结尾;写读后感、事后感;针对课文中的某个问题编写故事,这些都是进行练笔的好方法。学习《马》课文时,让学生先动手写一写马,然后与布封写的马进行对比,说说谁写的好,好在哪?学了《我的母亲》这课后,让学生介绍自己的亲人。学了《生物入侵者》课文后,让学生结合新疆的环保问题,给环保局长写封信。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读写结合巧练笔,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在讲读教学中渗透作文教学,指导学生加以模仿训练,非常有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
5. 积累修改,多评价激励 “文章勿惮改,语句须推敲”。修改能力是习作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的认识不断深化的一个过程,也是写作活动由初级阶段通向高级阶段的阶梯,好的作品都是反复修改、多次加工的结果。修改是指学生能自觉地对习作进行纠错补漏,对用词造句进行再次锤炼。
采用自评自改,自我检查用词不当,多字漏字、错字现象,使习作语句通顺;学生互评,学生自己说写作文的设想和优缺点,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相互修改习作,评价注重思维过程和思维方法,能发现他人的闪光点,弥补自己不足,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过程;老师评,老师要具体评价何处写得好,为什么好;何处还需要修改,为什么。特别要鼓励使用从课文中学过的新词,好句。要用准确而得体评价语言,评价和鼓励学生个性化题目,个性化内容、个性化形式、个性化观点、个性化语言,培养习作创新能力。评价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直面人生。充分重视习作讲评,既能激励学生写作的兴趣,调动学生练笔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赏析与表达能力。
鼓励学生给报刊投稿、参加作文比赛,把学生作文编辑成文集,在学习园地张贴作文等,调动学生习作动力。激励的目的是为学生展示才能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鼓励学生敢想敢做,敢说敢写,用我笔写我心,抒我情。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习作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持之以恒地将这几种方法配合训练,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