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达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597525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目的 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等等。在学习和探索中,虽然也发现许多观点和方法很独到,很新颖,但操作起来,好象又不太好把握,始终没有现成的适合于我的答案。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怎样才算是搞好小学语文的素质教育,达到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呢?通过这几年的学习和实践,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在思想和观念上要实现“着力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态度、情感、习惯、方法和文化底蕴等基础素质的培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素质的提高,智力因素起决定作用,非智力因素起重要作用,新大纲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同时,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习惯、方法和对语文学习的情感。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养成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动笔、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良好习惯”,“对写话有兴趣,乐于把自己想说的话写下来”等等。
  
  二、在教学目的和要求上要以“适当降低要求,留有发展空间”为目的
  
  原教学大纲存在要求偏高、难度偏大的问题,如要求小学生划分段落,归纳中心思想,理清句与句、段与篇的关系……这样的要求无疑会加重小学生负担,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新大纲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适当降低教学要求,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语文的时间。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着眼学生终身发展,培养学生全面语文能力”的教学观念,通过自己的教学,使学生能掌握适当的方法,摸索语文学习的途径,不断形成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通过自己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和习惯,使其一生中能够主动地探索教师未教过的知识,不断为丰富自己的语言文字储藏量去搜寻和积累知识,厚积薄发,适应各种工作实际的需要。
  
  三、要将“全面提高人文素养”具体化
  
  传统的语文教学的思想性往往局限于“政治思想道德灌输”,这种教育常常游离于语言文字的教学之外,使语文教学与思想教育变成“两套人马”,貌合神离,效果较差。同时,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又存在“繁琐机械分析,缺乏人文精神”的倾向。新大纲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包括“爱国主义精神、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的思想方法和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其蕴涵的人文素养、民族精神和历史底蕴熏陶、感染、促进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人文精神应该成为语文的灵魂,失去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学是干瘪的,因纯属说教、故作姿态而显得苍白无力,毫无意义。强调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对语文教学本质的追溯和回归。将思想教育纳入人文素养培养的范畴,就是将思想教育纳入了语文教育本身,思想教育的实效性也落到了实处。
  
  (作者单位:山东郓城县丁里长镇芦营小学)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