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信社是由农民入股,实行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地方金融组织,服务对象是农民,服务产业是农业,服务地域是农村,宗旨在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四大银行从1998年开始撤并在农村的分支机构,农信社逐渐成为我市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截至08年上半年我市农信社短期农业贷款1.4亿元,占全市规模91.75%,私营企业及个体贷款1.1亿元,占全市规模58.9%。农村信用社已经成为我市农村金融市场主要资金供给者,贷款发放的主力。
农信社是处于金融市场中的企业,它的贷款定价目标、贷款定价的方法、利润必然受到市场上其他同类企业经营的影响。究竟面对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类型对农信社的贷款定价非常重要。我们从最简单的完全市场竞争模型入手分析农信社的贷款定价机制。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农信社作为农村主要金融机构,价格接受者,在既定的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下开展业务,在考虑管理成本的前提下,其利润由下列算式给出。
π=RI×L+R2×M-R3×D-C(D,L)
其中,L为农信社贷款金额,D为农信社存款金额,R1为贷款平均利率,R2为同业存款利率,R3为存款平均利率,π:是银行利润;D,L:分别是商业银行的存款额及贷款额:M:是一家银行在同业市场的净头寸,M=(1-α)D-L;C(D,L):是银行管理存款和贷款的成本;α:是存款准备率
这样银行利润是贷款成本与存款成本和净管理成本差额的总和。因为已经假定了成本函数C,通过一阶微分得到利润最大化行为。
απ/αL=R1-R2-αC/αL(D,L)=0
απ/αD=(R2(1-α)-R3)-αC/αD(D,L)=0
从上式中可以看到银行存贷款在竞争条件下的定价取决于管理成本。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市场中的银行在既定的市场利率下调整其存贷款规模,到存贷款的边际净利息收益等于边际管理成本。
银行业一般具有较强的准入障碍,而且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完全竞争假设并不与实际情况相符,难以揭示当前农信社贷款定价机制。
一般而言,农信社贷款利率主要包括贷款资金的筹集成本、发放贷款的各项费用、贷款的风险溢价和目标利润。按照公式表示为A×r≥D×i+A×oc+AX×el。A表示为贷款金额,D可贷资金中来自负债的金额,I为负债利率、oc为每元贷款发放成本、el为贷款预期损失率。对影响农信社贷款定价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①付息成本率。农信社付息成本主要包括利息支出和金融机构往来支出。今年上半年我市农信社两项支出合计1亿元,平均存款余额54.8亿元,平均付息成本为1.87%。
②贷款发放成本。对于贷款发放成本的核算,我们以营业费用、其他营业支出和营业外支出衡量。今年上半年我市农信社各项支出之和为0.8亿元,平均贷款余额36.8亿元,贷款发放平均成本费用率为2.10%。
③贷款风险溢价率。对于发放贷款风险溢价率,我们用不良贷款率×违约后的损失率来测算。农信社不良贷款率普遍较高,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市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6.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7%,在所有不良贷款中,已经确定损失的为1.5亿元,占所有不良贷款余额24.6%,发放贷款风险溢价率为3.86%。
以上为农信社发放贷款的主要成本,三者相加合计为7.83%,而截至上半年我市农信社加权贷款平均利率为11.19%,则农信社贷款平均利润率在3.36%左右水平与贷款风险溢价率一起,为农信社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组成部分。农信社贷款利率较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信社对利润的追求和管理的相对粗放。今年上半年我市农信社实现利息收入1.9亿元,生息资产收益率仅为4.82%,远低于农信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表明农信社贷款余额中存在大量非生息资产,正常贷款除需要完成正常利润指标外,还承担着抵消大量历史不良贷款带来的压力,加上粗放管理带来运营成本上升,最终体现在农信社贷款定价上。前面所述完全竞争市场中贷款定价机制并不适用于目前农信社定价情况。
综上分析,农信社贷款利率定价较高,是其为解决历史坏帐追求利润和粗放管理运营成本较高的结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信社贷款定价表现为在央行基准贷款利率上简单上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①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随着农业银行农村网点不断收缩,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与农信社的不同,农信社科学定价积极性不高,对通过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推进其业务不断深入的认识和积极性都还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被动的接受“央行基准利率+上浮”的定价方式。
②农信社客观条件制约科学、合理定价机制形成贷款管理相对粗放。农信社缺乏统一的利率管理部门,没有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缺乏对贷款对象的风险评判,往往只能依据经验放贷,对贷款发放成本测算和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手段,随意性较大。
③不良贷款额度较大制约着科学贷款定价。当前农信社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着大量不良资产,这部分资产的损失需要靠现有正常贷款实现的利润来弥补。以我市农信社为例,39亿左右的贷款余额,其平均收益率仅仅为4.82%,远远低于其11.19%的贷款平均利率。农信社需要用利润来弥补历年挂帐亏损,这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农信社定价机制建设,也是造成农村金融服务价格过高的重要因素。
农信社是处于金融市场中的企业,它的贷款定价目标、贷款定价的方法、利润必然受到市场上其他同类企业经营的影响。究竟面对一个什么样的市场类型对农信社的贷款定价非常重要。我们从最简单的完全市场竞争模型入手分析农信社的贷款定价机制。
在完全竞争市场中,农信社作为农村主要金融机构,价格接受者,在既定的贷款利率、存款利率下开展业务,在考虑管理成本的前提下,其利润由下列算式给出。
π=RI×L+R2×M-R3×D-C(D,L)
其中,L为农信社贷款金额,D为农信社存款金额,R1为贷款平均利率,R2为同业存款利率,R3为存款平均利率,π:是银行利润;D,L:分别是商业银行的存款额及贷款额:M:是一家银行在同业市场的净头寸,M=(1-α)D-L;C(D,L):是银行管理存款和贷款的成本;α:是存款准备率
这样银行利润是贷款成本与存款成本和净管理成本差额的总和。因为已经假定了成本函数C,通过一阶微分得到利润最大化行为。
απ/αL=R1-R2-αC/αL(D,L)=0
απ/αD=(R2(1-α)-R3)-αC/αD(D,L)=0
从上式中可以看到银行存贷款在竞争条件下的定价取决于管理成本。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完全竞争市场中的银行在既定的市场利率下调整其存贷款规模,到存贷款的边际净利息收益等于边际管理成本。
银行业一般具有较强的准入障碍,而且随着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完全竞争假设并不与实际情况相符,难以揭示当前农信社贷款定价机制。
一般而言,农信社贷款利率主要包括贷款资金的筹集成本、发放贷款的各项费用、贷款的风险溢价和目标利润。按照公式表示为A×r≥D×i+A×oc+AX×el。A表示为贷款金额,D可贷资金中来自负债的金额,I为负债利率、oc为每元贷款发放成本、el为贷款预期损失率。对影响农信社贷款定价各因素具体分析如下:
①付息成本率。农信社付息成本主要包括利息支出和金融机构往来支出。今年上半年我市农信社两项支出合计1亿元,平均存款余额54.8亿元,平均付息成本为1.87%。
②贷款发放成本。对于贷款发放成本的核算,我们以营业费用、其他营业支出和营业外支出衡量。今年上半年我市农信社各项支出之和为0.8亿元,平均贷款余额36.8亿元,贷款发放平均成本费用率为2.10%。
③贷款风险溢价率。对于发放贷款风险溢价率,我们用不良贷款率×违约后的损失率来测算。农信社不良贷款率普遍较高,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市农信社不良贷款余额6.1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5.7%,在所有不良贷款中,已经确定损失的为1.5亿元,占所有不良贷款余额24.6%,发放贷款风险溢价率为3.86%。
以上为农信社发放贷款的主要成本,三者相加合计为7.83%,而截至上半年我市农信社加权贷款平均利率为11.19%,则农信社贷款平均利润率在3.36%左右水平与贷款风险溢价率一起,为农信社贷款利率定价的主要组成部分。农信社贷款利率较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农信社对利润的追求和管理的相对粗放。今年上半年我市农信社实现利息收入1.9亿元,生息资产收益率仅为4.82%,远低于农信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两者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表明农信社贷款余额中存在大量非生息资产,正常贷款除需要完成正常利润指标外,还承担着抵消大量历史不良贷款带来的压力,加上粗放管理带来运营成本上升,最终体现在农信社贷款定价上。前面所述完全竞争市场中贷款定价机制并不适用于目前农信社定价情况。
综上分析,农信社贷款利率定价较高,是其为解决历史坏帐追求利润和粗放管理运营成本较高的结果,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农信社贷款定价表现为在央行基准贷款利率上简单上浮。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①农村金融市场缺乏竞争。随着农业银行农村网点不断收缩,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与农信社的不同,农信社科学定价积极性不高,对通过合理的贷款定价机制,推进其业务不断深入的认识和积极性都还有待提高,具体表现为被动的接受“央行基准利率+上浮”的定价方式。
②农信社客观条件制约科学、合理定价机制形成贷款管理相对粗放。农信社缺乏统一的利率管理部门,没有建立信用风险管理体系,缺乏对贷款对象的风险评判,往往只能依据经验放贷,对贷款发放成本测算和风险评估缺乏科学手段,随意性较大。
③不良贷款额度较大制约着科学贷款定价。当前农信社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仍然存在着大量不良资产,这部分资产的损失需要靠现有正常贷款实现的利润来弥补。以我市农信社为例,39亿左右的贷款余额,其平均收益率仅仅为4.82%,远远低于其11.19%的贷款平均利率。农信社需要用利润来弥补历年挂帐亏损,这个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着农信社定价机制建设,也是造成农村金融服务价格过高的重要因素。